⑴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案怎么写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
涵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2.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活动教学、讲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4.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方案。
5.依据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6.根据思想政治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四)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1.理解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掌握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协调发展。
3.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业状况。
4.运用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⑵ 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哪些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专,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就学科教学而言,同其它学科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性就在于不论任何学科,都要按照目标分类的层级,根据教材内容,编制完整、系统、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分别实施教学
⑶ 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分析从什么方面进行
一、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教学案例指包含着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景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从总体上看,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1.典型性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2.研究性指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3.启发性指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二、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案例分析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感受和分析,学习、领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教学案例分析要重在“分析”,力争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1.分析教学案例中的理论要素教师要注重从教学案例中分析出理论观点,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质量观、学生观,哪些教学行为注重了从认知的角度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去教学。要把教师课堂教学的经验、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从中学习和体验从教学实践经验“如何上升”为教育理论的过程,促进教师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从自发的行为转变为自觉的行动。2.分析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启示教师要注重从教学案例情景中归纳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分析要着重于其对教学的启示,即有何成功之处,闪光点是什么;不足又在哪里,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使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运用这种逐步培养起来的思维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关注案例中教师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脉络,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3.提出对案例中教学工作的改进意见分析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教师要对案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教师独到的改进意见,这应该成为教学案例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教师一旦将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可以增进教师的自我理解,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并以此达到理解这些教学案例背后更为深远的教育教学意义的目的。坚持撰写教学案例分析,坚持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能厚实教师的专业基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记载,对今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也是造就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
⑷ 社会实践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有什么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政治课的知行脱节,也会使思想政治课失去它的德育功能而变成空洞说教。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课中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活动,是相对于传统讲授课而言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它以学科教材内容为活动的基本依据,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其基本特征,核心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⑸ 如何设计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教案
首先,要辩证看待三维目标,整体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截内然分离的三个目容标,而是一个整体,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但落实到具体每节课,则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空穴来风”。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⑹ 如何面对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
如何面对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
传统德育课程观表现在课程的实施上就是被动、静止、封闭式的,缺乏学生的活动体验,在实践中必然会显得苍白无力。活动实践在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获得提供基础;二是在合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和相互的尊重感。离开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交往,要达到对学生的知识、道德教育或许只是美好幻想了。
在《新课标》中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凸显了“活动”在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师退出核心位置,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参谋者、合作者,向说教告别,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在课堂中创设活动环境,倡导行动体验,让学生在行动中成长起来,以体验引导结果。如我在教学中,在讲《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再根据漫画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此活动的操作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画漫画、编故事使学生理解不良情绪的影响,为主人公出主意使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得到了体现。通过这一愉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中悟理,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需要活动。
二、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要适而精
思想品德课中设计的活动越多,教学就越具有实效性吗?显然这是片面的,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需要而定,不是说越多越好。如有的老师在上课中把小品表演、音乐欣赏、案例讨论、图片欣赏、角色扮演、情趣展示等多个活动,全用上了,老师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还是思想品德课吗?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在比谁的活动设计更新颖吗?况且这样,每节课内容能完成吗?我们师生有精力、时间去每节课准备吗?
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也各有所长,教师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形成满足学生需要的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 际出发,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都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一般以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倘若一味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变成万花筒,往往会使教学变成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从而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的教学设计应科学
1. 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性课程,而不能就事论事,以理说理。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3、活动设计应遵循教育原则
有些游戏本身就是不良诱惑,如赌博;有些游戏本身并非不好,但人们玩过了头,也成了不良诱惑。生活中后一种人们“熟视无睹”的“不良诱惑”是很多的。我继续问学生还有哪些类似的不良诱惑?这些看似无碍的现象有何害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生活化,思想性,并体现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学的导向性”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启发教学”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必要的教育原则,不可违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科学性,让学生体会真理,知识的价值。
4、避免为教学活动而活动
课堂游戏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看活动是否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是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其次课堂游戏活动的组织还必须强调规则性,要让每个学生懂得游戏的规则,否则课堂游戏活动很容易变得闹哄哄,最后不了了之。最后要注意,课堂游戏活动应在形式上短小精悍,操作上简便易行。
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此外,好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它具体,易于操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促进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促进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本文只是简单地阐述,以期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关于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⑺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有什么不同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向学生的内在需要的转化,使学生构建起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现实性能力。具体说,就是要求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开放课堂,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现实,与社会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把握社会,并通过社会生活验证思想品德课所传授的理论、倡导的观念和思想,最终达到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社会性和生活性。
(二)课标的要求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三)现实的需要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的健康生活。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分数是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满腹的书本知识,但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对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贴近实际——展现生活
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教育以人为对象,意味着以人的生活为根基,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注重未来生活,而“说教”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因此,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一框中,当我讲授到“节水宝典”时无非都是些老套路:循环使用;及时关上水龙头等等,而同学们则提出洗澡关上水龙头,刷牙关上水龙头,不弄脏水就是节约水等等。例如《通向理想之路》中的“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道路,我就选取了残奥会运动员平时刻苦训练的视频材料,这样,更注意从学生生活周围选取事例,学生也易于接受。
(二)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生活
时政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都有新闻的产生,假如我们把新闻带入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的,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气息。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这也正是充满朝气、充满求知欲的初中学生所期盼的。而叶圣陶老先生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这也鼓励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添加、删减、更换社会生活内容,而链接时政新闻是践行“小课堂、大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如九年级的课本的“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这一框内容,在讲台湾问题时,我及时地添加了“连战大陆行、宋楚瑜大陆行”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明白了这次“破冰之旅”,缓和了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些新近的鲜活的时政新闻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理性的分析也与教材中余光中先生的充满感情色彩的《乡愁》一诗形成互补。选取学生听得到、看得见的时政新闻,就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各抒己见——评判生活
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们对生活的评判也因人而异。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导引也便落到了实处。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情节,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如早上上学时,要迟到了,可前面的红灯亮了,“闯”还是“不闯”?发现好朋友在抄作业,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去市场退不合适的衣服,老板不承认是他的货,态度恶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结果发现老板多给了钱,要不要还给她?等等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两难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对话,去碰撞,去寻找真知灼见,去建构认识,久而久之,富有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道德理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就激荡生发出来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能力。
(四)组织参与——探究生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如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中,我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谙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便了然于心。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活动的开放性教学。当然,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教育,因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体性等特点,生活之中还包括各种消极的成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所涉及的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又要符合课标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固然重要,但其目的是为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来获取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体现课程的教育性,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成为“死教学”,要“清如许”,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让生活回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激活我们的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服务于生活,教会我们师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适应生活,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⑻ 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方法有多少种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⑼ 如何更好地将思想品德课与生活教学相结合
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为什么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是为了满足如下三个需要: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有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一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仅供同仁们参考,并请不吝赐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贴近生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
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 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我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活动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象,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
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