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案大全 > 石教案反思

石教案反思

发布时间:2021-01-26 05:53:16

⑴ 小青蛙运石头托班教案反思

托班孩子年龄小,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儿歌是这一时期幼儿十分喜爱的语言回形式,语句简短,节奏答感强;这一时期的幼儿又特别喜欢小动物,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十分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叫声;而我班有一部分幼儿不愿意,或不太能主动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或者表现为声音很小、害羞。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小动物情境游戏,使幼儿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并能同大家一起表现自己,通过发展语言能力增强自我表现能力。在温馨、亲切的“动物妈妈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减少师生距离,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使幼儿更能自主表现、自由发挥,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的目的。

⑵ 小班小小石头会说话的反思与分析怎么写

今天的集教复活动“小小石制头会说话”活动目标在于:感知石头与各种物体碰撞发出的不同声音。
活动开始前小朋友们与老师一起唱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做动作。
小小石头会说话
小朋友们听一听,是谁在说话?
老师将两块石头藏在身后相互敲击,请小朋友们听一听,猜一猜谁在说话。
小小石头会说话
小朋友们充满着好奇心,专注的听着由老师手中两块石头相互敲击发出的声音。
“是石头”王子小朋友听出来了是小石头在说话呢。
小小石头会说话
经过王子小朋友的提醒,小朋友们肯定的给老师说是小石头在说话。
小小石头会说话
真的是小石头在说话呢。
小石头是怎么说话的?
小小石头会说话
两块石头相互敲击。
小小石头会说话
听!小石头跟小瓶子说话当当当。
小小石头会说话

回家以后,爸爸妈妈也可以带着宝贝们一起到外面捡一块小石头,去敲一敲家里不同材质的东西,让我们的孩子在自己的“实验”里发现有趣的声音现象!

⑶ 社会小小彩石迷教学反思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经过前两次的抽查测试我发现学生对简便运算的回灵活应用反面掌答握的不是很好,而且有部分计算马虎失分率很高,对此,我做如下反思。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极容易混淆,而且符号容易抄错。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⑷ 中班教案《陨石来了》活动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开始就充满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学生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学生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重点字词。
3、学生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我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我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我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己读、指名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8、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后解答。
[学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无穷的]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想像:假如你是一块陨石,你从遥远的天际来到人间,你想向大家说什么?
[以童话般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2、谈自己的愿望(出示陨石图)面对天外来客—陨石,你想对它说什么?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情感得以升华。]
3、播放歌曲《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
教师总结:是啊,只要我们爱说爱问爱动脑,天下的事情就能明了,让我们带着心中大大的问号,继续去探索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⑸ 小班故事小路上的石头教案与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路边那些形状、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很感兴趣。每每走过石堆旁都会捡几颗来玩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认知目标——数数、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石头若干,每人一只小篮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
(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捡石头
1、观察石头
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
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可见我们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⑹ 如何解读文本——《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求解答

上《奇怪的大石头》第2课时,在学生研读“对于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请用波浪线画出。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出问题了——学生分不清哪些属于李四光自己思考的自言自语,哪些是问话,我将学生交流的答案用简单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心理——问话——问话——心理——心理,不过在板书时,是竖着写。就在这时,我发现备课时没发现的文本蕴含的线索。我追问一句,李四光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小时候——少年(读小学)——青少年——大学——留学,我在黑板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研究发现:
生1:他好像要问到底似的……
生2:对于这块大石头,他从小一直问道大,说不定还问到老
生3:他一直坚持研究……
生4:执着追求
生5:刨根问底
生6:坚持不懈
生7:勤学好问……
【【以下是摘录】】
庸置疑,阅读课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运用,在读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再进一步想,这个“读”并不仅仅单指学生的读,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读,或者说教师的阅读水平,教师的理解感悟能力,在进一步说,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个语文教师,他解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视野,不仅有文史哲,还应有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美学、诠释学等作底,也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高度,以此“高视角”来解读教材。
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强调解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不能算是高效,可喜的是,我们正在努力,正在探寻,举一个例子,我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会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实效。
先看几个引文:引文一:“童话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的文体,它本身即意味着‘浪漫’、‘天真’、‘纯粹’,在这个日益呈现出‘功利’、‘复杂’和‘媚俗’的社会,‘内心的纯洁’成为一个日渐远离却更须抓紧的‘精神指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徒生童话阅读便具有‘拯救’意义。”(《二百岁的安徒生能否感动今天的童年》,湖南科技人文学院李红叶副教授)
收获:由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理出,童话不同于教材中其他体裁的文本,他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孩子在童话里收获着纯真,憧憬着幻想,升华着情感,体验着温情。它还具有唤醒作用,唤醒已经初步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孩子埋藏心中的纯真的萌芽。安徒生不愧是大师,在他这部最直面现实的作品中,他以童话的笔触为孩子心灵打碎了一个“美的形象”,而又巧妙地让孩子在小女孩的“渴望达成”中缓解了孩子的阅读焦虑。这样,童话的魅力更加彰显,童话才成其为童话。
引文二: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全集》,尽可能完整地了解、理解安徒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不是仅仅“钻研”被删减得只剩“骨头”的课文……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在读出自己心中的安徒生,并大胆地和学生们讨论你的阅读印象和阅读感受,而不是搬来教参上的观点 “灌”给学生……
收获:由王林博士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出,就文教文的方法是不行的,就教参观点现炒现卖是不行的,学生众口同声一种被老师引导的体验是不行的。
引文三: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还应该了解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背景,寻觅作家创作的动机。这篇童话的创作动机是怎样的呢?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
我们还要看到,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贫困的生活。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但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作者写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童话1961年被选入教材时后面还有一句:“——她们和上帝在一起了。”)我们过去把这一段话理解为一种反讽,因为上帝是没有的,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所以小女孩是痛苦地死去了。今天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我们忽视了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女孩幸福地死去。作者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以为,安徒生的本意是认为死去就可以不再受苦,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解脱。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几经修改,把有关上帝的文字减到最少,固然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但容易使我们对安徒生的这篇作品产生误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宗教信仰渗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宗教信仰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坚持无神论,但应当学会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在这个意义上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的入门课。
如果说,解读的视角仅仅望到了这里,我们还不能松一口气。
今日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总体上说,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好。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已成事实,而且这种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孩子因经济困难上不了学,在一些城市繁华热闹的街头,可以看到流浪、乞讨孩子的身影。面对这样的现实,今天的中国孩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应当树立对贫困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在自己高高兴兴和父母同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失去亲人没有快乐;在自己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缺衣少食上不了学……生活小康而不忘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者,如果我们能自己节俭给贫困者以帮助,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我想这是对当今中国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意义。
沿着这个侧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道路漫长,生老病死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万一遇上不幸,不要悲观和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对成人来说则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今天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
有了“引文一”这样的前提,我以为这堂课的教学决不能忽略了童话这一温情的本质属性的——把童话作为了普通记叙文来对待。如果只品味“悲”的一面,那童话就脱离了童话的意义,回到了客观写实的一般文章的套路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真实的情感依旧被禁锢在体验小女孩“悲”的一面,而在老师密度较紧的牵引下,文本的温情、伤感色彩却永远地从学生的心底流走,再也回不来了。
有了“引文二”、“引文三”这样的前提,我以为仔细了解童话的创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要梳理出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多向思维的体悟路径。努力引导学生脱离文本进行更为有效的超越教材的补充、构建,其实在这个文本的教学中,感情朗读不是唯一适合的体悟工具。 思想和技术结合较好的课堂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我们还应该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远一点。

阅读全文

与石教案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