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反思
浅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邵梅
近年来,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交流,有的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在教好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法、知法、守法。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从法制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来看,数学教学中有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优势。比如数学在各学科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学习时间长,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本人认为纯粹的法制教育比较枯燥,学生未必喜欢听,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适量的法制知识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犯罪呈现学生化,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迫在眉急。现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浅谈应从哪些方面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做好表率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是一个遵规守纪的人,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与同事争吵,在上课时更不能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更不能张口就骂不听话的学生。而且教师在教学不适地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方面方面的学习,教导学生每时每刻用规范和守则中的各条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家中的乖娃娃,抢做学校的好学生。
二、在数学课堂中找准“渗透点”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在二年级下册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
这样做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
三、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资源。
主要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或身边熟悉的事物。因为是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更加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
如我们学校的前面就是街道,平时常有老师和同学抱怨靠近街道,车辆通过或居民办红白事放炮,教室就会受到严重的噪音干扰,影响上课。这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情况,但不知道或是没有更深一步地思考该如何处理。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素材,可以把与它有关的法制资源挖掘出来和适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渗透《环境噪音污染法》第36条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都有所规定。
在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我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进而拓展教育范围。
四、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
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我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例如我在教学百分率时,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既融入到了所学的知识中,又向学生们渗透了税法的教育。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具体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理解了交税和护税的光荣。又例如,我们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大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适合于我们的社会。总之,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法制教育要讲究“渗透”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
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六、教学活动中抓住“渗透”时机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七、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法律资源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选择相应的法制资源并正确地利用这些法制资源呢?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法制资源的选择不但要与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而且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数学教学,法律条文中许多量化的内容可以用作数学学科教学的素材。
二、法制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过渡自然,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通过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以一个数学问题引出相关的法律条文,也可以用课堂教学中相关的数学知识为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帮助。
三、法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持久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世的事,法制教育也同样如此。如果仅是偶尔为之,还不如不为。
四、深化法制教育资源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法律条文的制订、执行、应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法律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方面的内容对数学学科法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仅仅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改进,这不是一个短期行为,需要我们长时间地进行下去。深入到教学中,多思考各方面的问题,勇于探索,优化法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总之,小学生违法犯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加强
小学生普法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⑵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反思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
在我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要为学生全面版发展和终身生权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英语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设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我的教学过程,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其他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会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⑶ 以案释法,法制伴我行第七期学习反思
案例一:16岁的小刚是某中学初三学生。某日下午放学后,同班女生小静看见小刚脸上有汗珠,就上前用餐巾纸为他擦汗。这一亲昵的举止恰好被从一旁经过的班主任田老师看见。田老师当即把小静叫到办公室,给小静看了两页日记(是田老师私自从小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来的,上面记录了小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并对小静说,小刚很花心,脚踏两只船。从第二天起,田老师便不准小刚进教室上课,而让他先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小刚的父母多次来到学校,恳求让孩子上课,都被田老师拒绝了。小刚的父母很着急,请律师向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和孩子所在学校发了法律建议书,要求让孩子复课,但田老师仍然不准小刚上课。直到五日后,学校校长下命令,小刚才进了教室。但小刚因不堪心理压力,当天便离家出走,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被找回。随后不久,小刚一纸诉状将田老师告上了法庭,要求田老师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法院经审理认为,田老师未经学生小刚的同意,偷看小刚的日记并给他人传阅,还在学生中讲有损小刚名誉的话,其行为已损害了小刚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同时,田老师以小刚早恋而要求其写检讨为由,不准小刚上课学习,该行为侵害了小刚的受教育权。据此,法院判决田老师向小刚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案例分析: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教育权不是一项抽象的权利,而是一项包括入学、参加课堂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内容的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这里的“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活动,受教育便成了一句空话。 田老师因怀疑小刚早恋而长时间不让其进教室上课,事实上剥夺了小刚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构成了对小刚受教育权的侵犯。小刚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对违纪的学生能否进行停课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那些严重扰乱课堂秩序,使得课堂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的学生,令其停课是否会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我们认为,坐在教室里上课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必要的形式保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并未从事学习活动,则其受教育权并未真正得到实现。虽然不学习是学生自愿而为的一种错误选择,但对于负有教育职责的教师而言,对其完全放弃不管也是明显不妥的。此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在一般的批评教育无法奏效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课堂秩序,为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不被干扰,由学校责令违纪学生进行短暂的停课反思,并对其在停课期间的在校活动作出安排,应当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教育惩戒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停课不是让学生直接回家,而是在校园内对学生的活动作出特殊安排。与临时隔离的教育惩戒方式一样,停课只能针对那些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且在实施之前必须是教师已经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提醒和告诫。停课的时间应当尽量短,一连几天甚至几个星期不让学生上课,则是明显违法的。总而言之,学校、教师应当慎重对待停课,不要滥用停课的惩戒权。实践中,对于那些未完成作业、未按时交纳学费或其他费用、轻微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一些教师动辄不让其进教室上课,甚至直接将其赶出校门,这些做法是非常不妥的,明显构成了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