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班健康活动优质课教案《怎么办》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处于身体迅速发展阶段的大班孩子,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活动欲望,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不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孩子的耳朵、鼻子、眼睛最易发生危险。如:在奔跑中,一不小心相撞鼻子就会受伤;在书写时,细细的笔尖不小心就会刺伤眼睛;在交流时,不经意地对着耳朵大声说话就会伤及耳膜等等。《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除了积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活动环境,避免危险事件发生外,更要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引导学习相关的自我保护方法。健康活动《怎么办》就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所生成的活动之一。
活动目标
1、体验眼睛、耳朵、鼻子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安全处理方法。
3、会正确判断日常行为,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眼睛,鼻子。耳朵的作用,同时,知道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安全处理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活动准备
1、实物:七巧板拼图、醋、铃铛。
2、多媒体课件
3、标记图若干张、展示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体验耳、鼻、眼的作用。
1、游戏活动“猜猜猜”,用耳、鼻、眼进行判断。
师:猜--猜--,猜一猜,我们大家一起猜,小朋友我问你
(1)什么乐器在歌唱?唱着什么歌?(铃铛 x x xx x )
(2)什么气味飘过来?(醋 )
(3)七巧板,拼一拼,拼出什么图形来?(汽车、金鱼、手枪)
2、教师小结:哇,原来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作用这么大啊!
(二)学习处理突发事件的安全方法。
事件一:虫子飞进耳朵里
1、观看录像1(内容:早晨,小姑娘和小伙伴们在草地上玩,突然一只小虫飞进了她的耳朵,嗡嗡的叫,真难受。)
问:哎呀,发生什么事了?小虫飞进了兰兰的耳朵里,这可怎么办?(相互讨论)
2、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观看课件:妈妈用手电筒照兰兰的耳朵,小虫飞出来了)
问:兰兰找到了谁呀?会发生什么事? 小虫为什么会从耳朵里飞出来?
教师小结:如果以后遇到小虫飞进耳朵里,我们不要着急,可以自己先用手电筒试一试,不行时马上请大人来帮忙。
事件二:积木塞进鼻子里。
1、体验鼻子塞住的感觉。
教师:我们的鼻子有时也会生病,那会怎样?鼻子塞住会有什么感觉?(体验鼻子塞住的感觉)
2、观看录像2(内容:吃完午饭,玲玲在区角里玩积木,不小心把积木塞进了鼻子里,气也透不过来。)
(1)分组讨论: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
(2)小组汇报,取出积木的方法。
教师用图标展示:用棉签、镊子等工具取出来;用手挖、擤鼻涕、打喷嚏取出来;请医生、老师、长辈等大人帮忙解决。
(3)集体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哪种方法是不安全的,为什么?
(4)集体模仿擤出异物的正确方法: 按住没有积木的鼻孔,用力往外擤,哼!
小结:遇到这种事情,可以自己先用擤的方法试一试,如果不行马上请大人来帮忙。
事件三:沙子掉到眼睛里。
1、观看录像3(内容:户外活动时,东东在沙池边玩沙子,不小心沙子弄到了眼睛里,眼睛睁不开了。)
2、幼儿选择处理方法
第一种:东东用手揉;第二种:请大人帮忙。
2、两队说出选择的理由。
3、教师小结:我们的眼睛用手揉很容易受伤,请大人帮忙才是最安全的。
问:在我们生活中,有时不小心也会发生危险的事情,如果发生了,我们怎么办?
总结:当我们遇到危险的事情时,应该先自己用安全的方法试一试,不行再马上请大人帮忙解决。
(三)判断日常行为。
1、观看录像4(三段内容:对着耳朵喊、用铅笔挖鼻子和耳朵、坐在汽车里看书)
问:你发现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有什么危害?
2、观看录像5(五段内容:口含筷子去盛饭、倒滑滑梯、躺着看书、玩沙的手掏耳朵、看绿色植物)
问:请你用一句话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3、做《保健操》
轻轻捏捏小鼻子,再来深深吸吸气,吸—吐—吸—吐 ,我的鼻子真舒服;
轻轻按摩小眼睛,上刮刮,下刮刮,12 34 56 78 ,我的眼睛真舒服;
轻轻揉揉小耳朵,从上往下揉一揉,上揉揉,下揉揉, 我的全身都舒服。
教学反思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 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㈡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公开课教案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感受动画的意境美。
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
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
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播放故事录音,感知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它的妈妈是谁?
2、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3、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碰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4、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整体欣赏故事情节。
四、分段欣赏故事内容。
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
2、看图片1,遇到鸭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鸭妈妈说了些什么?用图表示。
3、看图片2、3、4,遇到鱼妈妈、螃蟹妈妈、乌龟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又说了些什么?
4、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故事情节。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六、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
㈢ 差一点儿大班故事教学反思
1、分别请幼儿到黑板前摘苹果。
2、当大家都摘不到苹果时,请幼儿想想办法。
(二)、回学习故答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一遍。
2、结合多媒体课件,边讲故事边提问。
(1)、故事里想吃苹果的小动物都有谁?
(2)、小乌龟摘不到苹果怎么办?
(3)、小动物们最后吃到苹果了吗?
(三)、讨论:怎样才能摘到苹果?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小动物还差一点才能摘到苹果,怎么办?谁可以想出好办法来?
2、教师小结。
4、让幼儿完整观看故事,教师再选择孩子们想到的某一种办法编成故事结尾,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㈣ 大班故事耳朵有什么用教案及反思
活动名称:有用的耳朵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玩玩、说说,知道耳朵的用处。
2、懂得要护自己的耳朵。
活动准备:ppt、各种声音、装有沙子、豆子、报纸的铁罐3个。实物:眼镜、耳机、听诊器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谈话导入
1、师念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这个谜语就在我们自己身上,猜猜看究竟是什么。
——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
小结:原来是我们的耳朵,耳朵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
二、讨论耳朵的用处
1、听声音猜物品:
(1)出示3个铁罐,问:我带来了几个罐子?
(2)前几天,我在罐子里装了些东西,一个装了报纸、一个装了豆子,一个装了沙子,可是,现在我自己分不清了,你们能帮帮我吗?
(3)分别摇一摇,听一听猜测不同罐子里的东西。
小结:我们的耳朵可以用来听声音,根据不同的声音,我们能猜出这是什么。
2、听声音小游戏
(1)你听到过什么声音?
(2)今天我这里也有几种声音,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它是什么声音?(播放唱歌声、铃声、鞭炮声、爆炸声等)
(3)游戏“考听力”。
小结:我们的耳朵真有用,可以听到这么多的声音,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3、散文欣赏:耳朵有什么用。
——让我们一起用耳朵来静静欣赏一段录音,听听看,里面有谁,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用?
幼儿欣赏散文《耳朵有什么用》
欣赏后交流讨论
——刚才散文里讲到了谁?他们的耳朵有什么用呢?
(1)医生(看病的图片),请幼儿用听诊器直接听身体里的声音。
小结:医生用耳朵戴着听诊器,听出你是健康还是生病了。
(2)飞行员(飞行中的图片)
小结:飞行员用耳朵戴耳机,接受地面的命令。
(3)接线员(播放接线员工作的图片)
小结:接线员用耳朵听电话。
4、耳朵的其它用处
(1)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那些用处呢?
(2)请戴眼镜的幼儿让小朋友观察讨论
(3)请幼儿观察戴耳环的演员,和耳朵夹笔的营业员图片,交流讨论。
小结:有了耳朵,可以戴上耳环让自己更漂亮,我们要戴眼镜,也要靠耳朵。我们虽然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可是我们都知道,耳朵用处很大。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自己的耳朵。
三、怎样保护耳朵
1、耳朵有这么多的本领,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耳朵呢?
小结:我们知道了要保护耳朵,可以不发出噪音,不能把东西塞进耳朵里,不随便挖耳朵。让我们一起保护耳朵、保护身体,做一个健康宝宝。
㈤ 大班社会活动示范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该怎么办》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是语文园地二的一个内容,里边说“我很想帮爸版爸妈妈做些家务事,可权是他们总说我做不好,不让我做。我该怎么办呢?帮我出出主意,好吗?”
这刚刚就是现在的小孩遇到的问题,这个口语交际很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学生们很踊跃地回答,很积极地思考。这个说,老师,我们可以等爸爸妈妈不在时做好了,他们回来看见我做好了就会让我做家务的。那个又说,老师,我跟爸爸妈妈说,我长大了,我可以帮你们做事情了,请你教教我做做吧。还有的说,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做呢,我以前都会擦桌子了,你让我学着帮你洗衣服吧!……
上了这节课,我觉得课本的内容很切合学生实际,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了这个单元后也变得越来越爱家庭了,越来越会关心家里的事了。看见了这情景,我不禁欣慰地笑了。
㈥ 幼儿园大班故事讲述《祖国的生日》教学反思
国庆节快到了,我设计的《我为祖国过生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在我的意版料之外权。当我导入新课之后满坏信心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小朋友们齐刷刷的回答:“过。”“那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是哪月份吗?”“我来问问你,举手告诉老师。”
我话刚说完,突然有几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不记得我的生日是几月份了?”“老师,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有妈妈记得。”“我也不知道。” 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这样问我:“老师,月份是什么?”把我给愣住了……
我在写教案时也曾努力想过课堂中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可却怎么也想不到幼儿对自己的生日不知道,只知道生日那天有好吃的、好玩的。这是我的疏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认真备幼儿,又或是我太过于追求情境创设而忽视了我将要面对的是一群只有4、5岁的小朋友,他们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月等等。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疏忽,孩子们的反映我当时也挺尴尬,不知道…这时,我赶快转移注意:“没关系,不记得的小朋友放学后再回家问一下妈妈,好吗?”然后我进行了下一环节对国庆节生日的讲述。我知道我所创设的这个活动情境在这节课中是失败的、不完整的。
㈦ 大班健康活动公开课教案《怎么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方案]
一、活动目标
1、 体验眼睛、耳朵、鼻子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知道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安全处理方法。
3、 会正确判断日常行为,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述。
二、活动准备
1、实物:七巧板拼图、醋、铃铛。
2、多媒体课件
3、标记图若干张、展示黑板一块
三、活动过程
(一)体验耳、鼻、眼的作用。
1、游戏活动“猜猜猜”,用耳、鼻、眼进行判断。
师:猜--猜--,猜一猜,我们大家一起猜,小朋友我问你
(1)什么乐器在歌唱?唱着什么歌?(铃铛 x x xx x )
(2)什么气味飘过来?(醋 )
(3)七巧板,拼一拼,拼出什么图形来?(汽车、金鱼、手枪)
2、教师小结:哇,原来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作用这么大啊!
[教学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 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