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数学我搭你数教学反思
篇一: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开展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那么,幼儿园数学活动区应如何开展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教师对本学期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比如,本周小班数学活动的目标是“按物体的颜色分类,能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颜色的物体”。那么,小班教师在当周设置计算活动区时,就应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提供材料。 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材料不单是活动前的准备,还是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整个教育过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他们对活动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兴趣。而到了大班,他们的学习目的性能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小班和大班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师利用印章、实物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幼儿各阶段的认知特点。 在以中班数学《排一排》活动为例来说明一下,《排一排》活动是在幼儿已认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让幼儿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方法,在第一个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五个大小不同的西瓜图片,首先让幼儿知道这些西瓜是大小不同的。让幼儿想办法,如果要把西瓜从小到大排一排,怎么办?在孩子想办法的基础上教给孩子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排序的办法。 2.能按要求进行比较物体并排序。例如:我为宝宝们准备了大树的图片,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也是对幼儿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一个升华。 3.培养幼儿的目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三个活动中,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盒子的薄厚,这也是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游戏法、寻找法,通过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对物体空间形式的正确认识。如:分给幼儿不同粗细的树木图片,引导幼儿由粗到细排列,引导幼儿每次从中取出最粗的,一直到取完为止。然后,再按由细到粗的顺序把树木一棵棵收起来,放回原处,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总之,本节课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上述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于本节课,虽然从整体上看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整节活动,孩子都在围绕老师设计的思路走,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我想这是我设计活动的一个误区。 2.活动中,孩子的兴致不高,游戏活动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感觉到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待改进教学方法。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要依靠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要根据各个幼儿的实际水平;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主动活动的材料,使其在操作中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并且,养成喜欢动手操作、爱动脑思考,具有求知欲望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永远向前;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们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篇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反思-快乐的家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坚持师生间、生生间双主体多边互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任他们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可用几表示,一枝铅笔用几表示,一筐苹果又用几表示?让学生知道了“1”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不同的事物;“1”它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有时它还不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如运动服上的数并不表示运动员的人数,而是表示运动员顺序的序号或代号。 通过这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虽然学生的年龄较小,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当我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单个“1”和整体“1”时,他们都非常踊跃地抢着回答。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篇三:中班数学《有趣的图形》反思 《有趣的图形》是我们中班教研组的一次数学研课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教研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两次活动,幼儿参与性都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们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种形状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教研组老师们听课后向我们执教老师也反映了这个问题,争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
❷ 中班数学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反思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回学案例则是对已经答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
❸ 幼儿园中班数学〈数数有几个〉教案与反思
要翻版这次活动,首先要吃透原教师的设计意图,理解活动目标,熟悉活动的基本环节。因此,我借助网络资源,在网上继续观摩吴老师的这一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将原执教者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剖析,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她是怎么问的,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她是怎么说的,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在一句句的理解基础上将之转变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其次是准备教具,活动中吴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却非常有效。看似很简单的课件,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为了收集做课件的素材,我拿着相机到超市这里拍下,那边拍下,几次被超市的人误以为是食品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素材收集好了之后,开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制作的技巧,比如点击出现答案,动画插入等等,相信在今后的制作课件中还会用到这样的技能技巧。孩子们的操作材料进行了一些调整,将原活动中的两张操作材料并为一张,正反面打印,不仅节约了纸张,减少了孩子们拿取材料对活动的干扰。 最后是组织教学,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活动前还是免不了要担心,孩子们会对活动感兴趣吗?孩子们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后有老师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我在处理活动的重点方面过于急躁,例如:活动第二部分的第二次操作应该是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孩子明白括弧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数量也不同是活动的难点部分。而我在引导孩子们解决发现活动的难点时,自己说的太多,如:我问如果饼干下面非要写上数字四,括号里的小字改成什么就可以了?问了几遍,终于有个孩子说:盒。我立即予以表扬,继续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结果没有孩子回答,此时我有些急躁了,心想可能没有孩子能想出别的答案了,于是我说:周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出了盒以外,还有罐、罐、箱、筒、碗等等,孩子们似懂非懂,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接下来的问题立刻显现。我问如果下面格子里的数字是34,小字应该变成什么就可以了,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来,看来他们还是没有理解括号里的小字所代表的意思。这是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避免的错误,给予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从整个活动的准备、设计到开展,才发现原来在观摩名师开展这节活动时,觉得如此流畅与成功,但真正自己在尝试时才明白这样一句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然而,不管自己成功与否,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❹ 中班科学活动我会数手指教案
活动目标:
1.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2.会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说出总数。
3.能按数拿取相等数量的物体。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实物纽扣、树叶、珠子等一到5个,圆点卡片一到五个。
2.图片一幅,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复习"5"以内的数数。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自由讨论。
教师:开学了,小兔要送花给我们小朋友。大家看一看,上面都有些什么?小朋友们一起数一数图中各种东西的数量(一辆小车、一只小兔、两个车轮、三个气球、四只蝴蝶、五朵花)。
1.教师说图中的任一内容,幼儿出示相应数量的圆点卡片。
2.幼儿操作练习:按数取物。
1.请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说一说哪些可以放在一起数,哪些不可以放在一起数。为什么?
2.请幼儿拿出各种实物,数一数,各有几个,说出总数。
3.教师报数,请幼儿拿相等数量的物品。
3.玩"手指游戏"。
游戏开始,教师和幼儿边说儿歌边做动作:拍拍手,藏小手(双手放背后)。你出"5"(教师伸出5个手指),我出"5"(幼儿伸出5个手指)。数一数。对不对?(幼儿点数手指,并说出总数。)对,对,对。(用同样方法,教师分别出示1个、2个、3个、4个手指,游戏反复进行。)
4.完成幼儿操作材料《我会数》。
❺ 幼儿园中班数学上册数数看教学备课及反思
要翻版这次活动,首先要吃透原教师的设计意图,理解活动目标,熟悉活动的基本环节。因此,我借助网络资源,在网上继续观摩吴老师的这一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将原执教者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剖析,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她是怎么问的,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她是怎么说的,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在一句句的理解基础上将之转变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转变成自己的语言。 其次是准备教具,活动中吴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课件,却非常有效。看似很简单的课件,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为了收集做课件的素材,我拿着相机到超市这里拍下,那边拍下,几次被超市的人误以为是食品安全检查的工作人员。素材收集好了之后,开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制作的技巧,比如点击出现答案,动画插入等等,相信在今后的制作课件中还会用到这样的技能技巧。孩子们的操作材料进行了一些调整,将原活动中的两张操作材料并为一张,正反面打印,不仅节约了纸张,减少了孩子们拿取材料对活动的干扰。 最后是组织教学,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活动前还是免不了要担心,孩子们会对活动感兴趣吗?孩子们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后有老师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我在处理活动的重点方面过于急躁,例如:活动第二部分的第二次操作应该是活动的重点部分,让孩子明白括弧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数量也不同是活动的难点部分。而我在引导孩子们解决发现活动的难点时,自己说的太多,如:我问如果饼干下面非要写上数字四,括号里的小字改成什么就可以了?问了几遍,终于有个孩子说:盒。我立即予以表扬,继续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结果没有孩子回答,此时我有些急躁了,心想可能没有孩子能想出别的答案了,于是我说:周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出了盒以外,还有罐、罐、箱、筒、碗等等,孩子们似懂非懂,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接下来的问题立刻显现。我问如果下面格子里的数字是34,小字应该变成什么就可以了,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来,看来他们还是没有理解括号里的小字所代表的意思。这是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避免的错误,给予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从整个活动的准备、设计到开展,才发现原来在观摩名师开展这节活动时,觉得如此流畅与成功,但真正自己在尝试时才明白这样一句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啊!然而,不管自己成功与否,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