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班教案笛曲姑苏行
笛子曲《姑苏行》采用昆腔曲牌结合江南丝竹音乐,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整首乐曲温文典雅、空灵流畅,表现了姑苏清秀恬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和苏州园林的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表达了人们游览姑苏时的愉悦心情。在演奏手法上,采用了南派曲笛的演奏风格:华丽的装饰技法,多用叠音、打音、颤音、赠音,基本上不用舌尖上的技巧,把每个音符表现的玲珑剔透、玉润珠圆。即使在快板段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每个音符的柔美滑润,真的是把南派的笛风演绎的淋漓尽致。听来如同品味春雨后的西湖龙井,清馨甘美。
曲子分为三段,引子是舒缓的散板,当笛声响起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定是一派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多少楼台在烟雨中若隐若现,更有那烟笼雾罩小桥流水、杨柳湖岸……正因为曲子的江南特色,在很多表现江南水乡的影视作品中或多或少的采用了姑苏行的旋律,以至于我们听到这首曲子,在脑海中就会显现出这样的画面。
接下来是第一段抒情的行板,犹如旭日东升后荡漾的春风,它是那么的清新亮丽,迎面扑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感受到了笛声表达的欢快、喜悦,也使我们产生了对美景的向往。这段行板描写的是游人“行”于姑苏城的美景之中,在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因为苏州的园林小巧精致,善于以小见大,在空间的组织上多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造成“步移景换”的效果,可以说是人在画中游,每一步都可以看到一个美的画面。我们在笛声中“看”到了游人们的“行”确是“三步一住,五步一停”的徐徐而行,那笛子在吹奏时气口的巧妙安排所形成的节奏,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游人游览苏州园林时的行行停停和那种兴致盎然、悠然自得的意态。
中段的小快板,并非是描写游人急匆匆的行走。而是描写了游人目睹美景后喜形于色、情溢于外的感慨非常。此时刻,如是古人,当是吟之诵之、舞之蹈之,非此不以畅怀;而今人则是纷纷拿出相机、DV,或独照、或合影,留此存照,非此不以寄情。此一段在演奏风格上更显昆曲特色,旋律流畅而不失强弱起伏变化,速度快而不急,且圆润富有弹性,就如同是舞台上昆曲里的且舞且唱,将曲子领入高潮。
末段舒缓而稍加变化的旋律再现了主题,速度较之一段稍慢,更感旋律婉转动听,此段描写了斜阳夕照下,游人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游兴未尽不忍离去的感情。而我们听者从再起的旋律中再次回味着浓浓的江南风情,说不定一曲未了,你就打定了主意,要一游姑苏了。
《姑苏行》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曲作家、演奏家江先谓先生,他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因竹笛而名扬,他对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的掌握尤其精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笛子曲,并因此而享誉笛坛。《姑苏行》一经问世,就成了一首深受大家喜爱的经典名曲,也是每一个吹笛者的必学曲目,但是此曲要吹好、吹出味道实属不易。听《姑苏行》我较喜欢俞逊发的演奏,他的演奏玉润珠圆、空灵飞动,昆腔味道浓郁,还喜欢他演奏的昆曲曲牌的笛子曲,好听的很。你要是喜欢民乐,喜欢笛子,不妨听一听。
② 山东高考基本能力:常考知识点汇总!
没有常考不常考这么分的吧,有一些重点的。比如莫奈的印象派,我记得考过2次吧。基本每次题目都不一样,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今年09年分数都很高
③ 西湖龙井茶的做法来写作文该怎么写
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感到头痛,无从着笔,作文水平偏低,作文教学徘徊不前,这是我们的现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以期和广大同仁商榷。
一、正本清源,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为学生作文水平低,源在生活、在思想水平、在语言积累。生活,指学生的生活,即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场景里发生的,出现的人、场景和事件,这是狭义的生活。广义的生活指社会生活,即发生、出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里的人、场景和事件。当前我们的学生关心最多的是狭义的生活,关心自我是培养作文兴趣的良好途径,但大多数学生却陷于庸俗,仍需很好的指导。也有一些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对狭义生活麻木了,熟视无睹,要他写作文自然无从着手了。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对社会生活关注很少,或者说没有注意到。正因为我们的中学生丧失了活的生活基础,失去了信息源泉,作文水平自然低了。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我们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让笼中小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我们经常说的“联系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马信僵。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演绎生活;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提醒学生观察,以触发他们的感情;启动他们的思维,归拢对事物的感悟点,提炼文章的主旨,生发深层含义,定点联想,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写就优美的篇章。
生活五彩缤纷,复杂多变,要清楚地表达它,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它,才能深刻的反映生活。这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取决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德育教育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平时教学中去,而且要采用一切能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展开改造学生主观世界的工程,只有解决好了学做人这个根本问题,作文提高那是自然的了。
作文还要选择恰当的形式表达思想。词语的选用,形式的选择,我们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长期指导历炼,学以致用,把阅读指导和写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新的收获。
总之,生活是作文的材料来源,思想是作文的根本所在,语言是作文的物质外壳,我们必须重视这三个问题。
④ 幼儿园传统文化包括哪些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过节”
根据教学目标,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绝大多数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其他教学活动中很少出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一些传统的礼仪、道德观念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就更少了。
于是,不少幼儿园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过传统节日”,幼儿们享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却对节日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图片源自网络
幼儿园庆端午包粽子的场景
2.过分注重知识的传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你是否见过幼儿园的孩子奶声奶气地诵读这些经典,你又是否觉得这是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呢?
不少幼儿园将传统文化教育着眼于知识的传递,幼儿们对这些内容一知半解,知识学习的效果尚且不提,对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可就无从谈起了。
图片源自网络
某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场
可以看到展板上写有大量的文字
3.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庆祝传统节日、讲述传说故事、弘扬先进事迹,几乎成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标配”,一套活动方案可以用上一年又一年。这样的教育固然稳妥,但忽略了现代文化对幼儿的影响之后,教育的效果可也要打上折扣了。
对于现在10后的孩子们来说,有些“老掉牙”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真要想办法改进了。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那么,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到底应该教些什么?
1.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美好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懂得欣赏,喜欢参与相关活动。所以老师应该精选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经典文化故事、古诗词,让幼儿感受其中的美感。
2.教道德规范与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也并非皆为精华,幼儿园老师要做的,应该是提炼传统文化中值得幼儿学习的道德规范与优良传统。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谦让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都是值得幼儿去学习的。
小班集体教学《幼儿园里玩具多》
发布者:小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要互相谦让。
2.幼儿园里的玩具很多,小朋友在玩完玩具以后要放回原来的位置,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小朋友要懂得谦让,会整理物品,不乱放东西
活动准备
幼儿喜爱的各种玩具(芭比娃娃、小火车、小熊等)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2.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玩具呢?
3.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喜欢玩具呢?
小结:玩具可以陪我们做游戏,还可以和我们过家家。
二、教师教授儿歌
玩具玩具我爱你,天天陪我做游戏;
玩具玩具真听话,爱和我玩过家家;
做完游戏摆放好,妈妈拇指竖得高。
三、自由活动
请小朋友到玩具柜里取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说明为什么喜欢它。(个别幼儿)
四、故事判断
1.明明和东东正在玩小火车,他们玩的可开心了。这时候强强跑过来,一把抢下小火车,重重的摔在地上。
提问:强强做了什么?他做的对吗?为什么?
2.晗晗最喜欢玩芭比娃娃了,可是她知道妞妞也很喜欢玩,于是她把芭比娃娃让给了妞妞。
提问:晗晗做了什么?她做的对吗?为什么/
3.奇奇家里有很多的玩具,可是他玩完玩具从不收拾,说自己还小让妈妈收拾。
提问:奇奇做的对吗?为什么?
小结:玩具是我们的好朋友,有了它我们就不再孤单了。可是幼儿园里玩具很多,如果玩完玩具以后不放回原来的位置,就会很乱。所以小朋友一定要记得玩完以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能很快的找到它。
五、活动延伸
1.向小朋友介绍你所喜欢的几种玩具。(如名称、颜色、功能等)
2.引导小朋友自己整理物品,不乱放东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说明你的玩具背景、来历。(是过生日妈妈送的,或是学校奖励的)
3.教生活习惯与传统礼仪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十分复杂,将其引申到现代,可以变成那些值得幼儿学习的良好生活习惯。如古人“鸡鸣而起”则对应了早睡早起;古人定时“洒扫”,则告诉幼儿要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教传统文化知识
当然,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并非应该被忽略。蕴藏在各类传统节日和乡土习俗中的知识,等待着各位有智慧的幼师去发掘、去改良,变成能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
⑤ 《趣谈对联文化》教案1
《楹联》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3、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4、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
1、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
2、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法、学法:
演讲法、举例法、问题教学法、背诵法。
四、教具使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楹联。(放课件)
从小学到现在,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
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是什么?
(《登高》) ,我们就来齐读一下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里有两联非常有名,是因为它运用了工整的对仗,
这两联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还学过哪些?
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运用对仗的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对联,也叫楹联。
(二)、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对联的由来吗?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了两个门神。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人们才在上面画上了两位门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门神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来了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同学们应该知道歌剧<<白毛女>>,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我们现在过年还贴这种门神,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容易,所以就干脆把门神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将桃符上的画就变成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关于对联的传说很多,我给大家讲一个乾隆的故事。
话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
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三)、对联的含义及特点。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对联?
咱们认真品品这副对联,看看你能说出对联的特点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对联的特点
⑴、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⑵、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⑶、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
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⑷、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听我再讲个故事,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故事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四)、精品赏析。
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
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
联。请同学猜猜第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镌刻在湖南岳阳楼上的楹联,歌颂的是谁?
明确: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品有《岳阳楼记》。
有谁知道他的《岳阳楼记》?由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刚才让你们猜的是人物,现在再猜个地方,猜猜这是哪里?
明确:岳飞墓和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
在秦桧跪像背后是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明确:“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
上联 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同学们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因为她的贞烈,古人还特别修了一座“贞女祠”来纪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对联。相传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这副对联的读法很奇妙,有十八种读法,你会读吗?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常用的读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这副对联不但读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过海水潮涨潮落,浮云常涨常消,来揭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实际它是反衬世界上还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贞不变,正因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万古流芳。由此可见,撰联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们再来看最后两副对联,一幅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明确:
上联:物有光华,天有珍宝。
下联: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
另外一副是方志敏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明确:
①、作者简介:方志敏(1899-193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
②、关于这一对联: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就读前写下了这副对联。年少时写的这副对联就反映出了方志敏的博大胸怀,松柏的正气凛然、竹子的崇高气节、梅花的铮铮铁骨、兰花的朴素清廉。
(五)、熟读成诵。
课本上的这六首对联学完了,我相信同学也该会背了,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好
(六)、思考练习。
对联是背会了,但背下来的终究是别人的,我们不妨也试着对一对?我再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完后你要对对子: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
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
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改成了怎样,请同学们想想课后写下来,明天交给我,好吗?(答案: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对联课。我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楹联》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3、尝试对对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发源于唐代的律诗。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讲究对仗的,那时人们往往就单独地把这两联拿出来创作,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种文字游戏人们觉得很有趣,于是对联就发展起来了,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讨一下有关对联的知识。
(二)
欣赏佳联。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2、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3、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
4、云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声
5、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洞中洞隐龙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对联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吗?
明确: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采用了“谐音”修辞。
2、第二副对联相传是清朝大才子金圣叹因为文字狱被判斩,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
有两字也采用了“谐音”修辞,是哪两字呢?
明确:莲,梨。对联表面的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准确、形象的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是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第一副对联叫作隐字联,第二副对联叫作谐音双关联。
3、第三副对联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顶真。所以它就叫顶真联。
4、你们知道第四副对联是送给谁的吗?
明确: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对联中,这就是嵌字联。
5、你看出第五副对联的奥妙了吗?它写的是桂林名胜斗鸡山和龙隐洞。
明确:倒过来读也一样。这就叫回文联。
6、
第六副对联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据说它的上联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和外国人议和时某外国代表想侮辱中国人民就挑衅地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书记官义正言辞地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
明确: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组成的对联,这就叫同偏旁联。
(三)
了解对联的要求。
A
内容相对:(1)上下联的词句要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反或相关。
⑥ 天目山的特色民俗活动
4月8日-5月8日 举办地在龙井村,主要活动有:踏青、采茶、炒茶、茶艺茶道表演、做一天茶农活动等。
杭州花圃“春之韵”-兰花展 4-5月西湖杜鹃节4月20-5月20日 举办地在满陇桂雨公园。 民间民俗“花朝节”5月1日-10日 举办地在东方文化园。 西湖荷花节7月-8月 举办地在曲院风荷,主要活动有: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做荷花餐,听民间戏曲,放荷花灯祈福,荷花交易会、西湖荷花小姐摄影模特大赛、中国荷花品种展览会等。西湖桂花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在西湖满陇桂雨、满觉陇村、杭州植物园登等地同时举行。有赏桂、品茶、品桂花食品、桂花文艺表演、画展等内容。 明朝万历年间,为赈灾济民,佑福乡里,天目山禅源寺首开盛大善举,除夕义烧“烽蓬”。这一独特的仪式延续了三百五十多年,至抗战时期,日本战机轰炸了禅源寺,这一仪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七十年后的二00五年除夕,为再现百年除夕祈福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大统文化,天目山禅源寺重新恢复烧“烽蓬”这一空前壮观的历史文化场景。
祈福活动特别邀请了临安西天目乡的马灯队现场表演。在失传了30多年后,临安西天目乡的马灯队于2002年底重新组建,并分获2003年市元宵灯会银奖及2004年“吴越风”元宵灯会金奖。 跳马灯,也叫竹马舞,由竹篾和纸糊马头、马臀连尾两段,内可燃烛。舞者夹在马头和马臀间。坐骑马势。马灯队以12匹为多,也有至30余匹的。具有非常浓厚的余匹的民间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