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中班该教哪些古诗 要简单易懂的
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27.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 28.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2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 30.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张继 3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3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38.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40.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43.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4.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4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6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6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67.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6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69.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⑵ 幼儿园学前班古诗
送杜少甫抄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袭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⑶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可以教哪些古诗
1.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27.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孟郊 28.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2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贾岛 30.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张继 3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3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33.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35.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36.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37.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38.悯农(锄禾日当午)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40.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43.乐游原(向晚意不适)李商隐 44.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45.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65.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高鼎 66.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67.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 68、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郑燮 69.所见(牧童骑黄牛)袁枚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⑷ 题西林壁古诗是什么意思怎么给幼儿讲述
以下是《题西林壁》的译文、诗的鉴赏,给幼儿讲的话,如果他年纪太小的话,就不必要把整首诗逐字翻译给他,把诗句大概意思讲一下,然后教他学会读和背诵,除非他自己很感兴趣问,否则强迫也学不了多少 题西林壁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 此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⑸ 幼儿园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
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