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园中班科学《摸摸有什么感觉》反思
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等特性,学会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特性物体的名称及作用。 3.对感知探索活动感兴趣。 二、 活动准备 1. 纸箱两个,纸箱内分别放有冷、热两瓶水,棉花球、玻璃球、蜡光纸和砂纸等物品。 2. 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一张。 三、 活动过程 1. 摸一摸、猜一猜 请幼儿分别将手放入纸箱中摸一件物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猜一猜是什么物品,并与身边的小朋友交流。 2.说一说 依次请个别幼儿说说他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感觉?(冷、热、软、硬、光滑、粗糙)可能是什么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放大的特性标志纸上做记录) 3.再次进行触摸活动。 (1)对物品再次进行触摸活动,并按其相反的特性进行归类。 教师:请幼儿把物品从纸箱中拿出,对物品再次进行感知触摸,并在此基础上按相反特性进行归类。(如把冷水和热水放在一起、把棉花球和玻璃球放在一起、把砂纸和蜡光纸放在一起) (2)在触摸感知的基础上,运用经验说说该特性物品的用途。 小结:不同的季节、不同温度的说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棉花球是用软软的、吸水性强的棉花做成的,在医院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它;玻璃球用硬硬的玻璃成的,光滑而且美观,是小朋友游戏的好伙伴;砂纸表面很粗糙,可以把不光滑的表面打磨平整、圆润,比如铅笔尖、带刺的木头等;蜡光纸美观、易折,是小朋友们用来做手工的好材料······
2. 幼儿园小班大纸箱绘本的阅读反思应该怎么写
小班绘本阅读:大纸箱 目标: 1.喜欢绘本,体验绘本阅读带来的快乐。 2.在游戏互动中理解绘本的内容,学说“大纸箱,变……”,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在参与“玩纸箱”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的惊喜与探索的快乐。 准备: 《大纸箱》PPT、大纸箱若干(每人一个) 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箱子)大纸箱有什么用呢? 小结:大纸箱的用处可大了,它还藏着很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它就藏在这本书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观看课件,阅读绘本 1.介绍封面 师:看,这是书的封面,上面有什么?(字、纸箱) 小结:这是书的名字“大纸箱”,我们一起说一说“大纸箱”。 2.观察图片,引发猜想 (PPT2)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咦,宝宝和小兔子发现了这个大纸箱,他们会把它变成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至PPT5)哗啦啦,下雨啦!宝宝和小兔子又会把大纸箱变成什么呢?(伞) 3.组织游戏,学说:“大纸箱,变……” 师讲解游戏的玩法:看,这里有一个大纸箱,现在我们就来玩躲雨的游戏。注意了,我说“哗啦啦,下雨啦”,小朋友要一起说:“大纸箱,变雨伞”,大纸箱才会变成伞!我们来试一试,听“哗啦啦,下雨啦”,你们说“大纸箱,变雨伞”(说两遍,说完第二遍举起箱子)“来来来,来躲雨”(幼:“哎哎哎,我来了!”)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朋友回座位吧!(重复游戏两遍) 4.有序阅读,巩固句型 (1)(至PPT9)这时宝宝和小兔子把大纸箱变成什么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小结:宝宝和兔子一起合作把大纸箱比变成了飞机。 谁会用动作来表示?(个别幼儿示范) 师:我们一起来变大飞机吧!别忘了,大声说出来,“大纸箱,变飞机”,飞机飞起来了,飞到这,飞到那,转个圈,飞飞飞,飞机降落啦!飞机又起飞啦,“大纸箱,变飞机”,飞到左,飞到右,飞得高,飞得低,飞机降落啦! (2)大纸箱还会变成什么呢?看…… (PPT至最后)宝宝和小兔子还把大纸箱变成什么?(桌子、房子) 5.完整欣赏,理解故事 师:这真是一个趣的故事,现在我们来把这本书完整地看一遍吧!(配乐欣赏) 提醒幼儿安静倾听。 三、自主探索,体验发现的快乐 大纸箱真神奇,可以变成伞、飞机、桌子、房子。看,教室里也有许多纸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找一块空地,和它一起玩游戏。记住哦,把你想出来的新玩法大声的告诉好朋友哦!“大纸箱,变……”。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师:看,我变成火车头了,谁来做我的小车厢,我们一起开着火车出发吧。(师幼互动,开火车离开教室。)
3. 中班快乐向前冲活动反思
幼儿年龄3--4岁
活动目标
1、练习连续双脚跳及手膝着地钻爬的能力。
2、锻炼内双手胸前投容掷的动作及身体协调能力。
3、培养幼儿团队意识及比赛时激发出来的竞争力。
材料准备:跳圈25个、塑料大象玩具2个、自制纸箱毛毛虫2个
活动过程:
幼儿听到开始口令后,先双脚连续跳过3个圈,助跑到纸箱毛毛虫前钻过去,继续向前跑至终点,将终点地面的圈双手胸前投掷套向正前方的大象,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至该队末尾,下一位幼儿开始,先跑完的队获胜。
4. 有趣的纸箱的教案论述题运用了哪些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纸箱的多种玩法,练习跳、跨、爬、钻等动作。
2、通过“一物多玩”的形式,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游戏的音乐、
大纸箱3个(幼儿已装饰,去顶面和底面)。立面有洞洞。
小纸箱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入场:手指弹盒(敲小鼓)
1、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左手抱盒‘右手敲鼓,和着音乐节奏入场。
2、热身运动:纸箱操 背景音乐
师:“我是开心乐园的老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到开心乐园去玩,小朋友们想去吗?(想)我们在去之前先要进行热身运动(好)
手持纸箱做肢体动作: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体侧运动、跳跃运动。(幼儿双手举纸箱弯腰、左右侧身、)
纸箱放地面做肢体动作
师:带上小纸箱让我们一起锻炼身体吧!
二、自由玩纸箱(幼儿每人一个纸箱,体验“一物多玩”)
师:今天我们和纸箱玩游戏,你想怎样玩?都试一试吧。(引导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玩纸箱)(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幼儿自由分散探索玩纸箱,老师巡视观察及时发现新的玩法,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有关的动作要领。(如;重点指导跳、平衡、跨)
教师总结幼儿的玩法。“如跨跳、夹箱跳、头顶箱走平衡、走独木桥、双手对称用力夹纸箱转、身背纸箱爬、穿树林、划小船等”。
三、合作玩纸箱
师:除了刚才的玩法,还可以怎样玩?(引导幼儿合作游戏。你有好朋友吗?找到你的好朋友,也让纸箱找个好朋友吧?看看好朋友在一起怎样玩?)
探索合作的玩法。“如:排成一条直线、曲线、两人夹箱走、双手托箱跑、多人搭积木等)
四、集体玩大纸箱
师:看看老师的大纸箱,怎样玩?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怎样玩?
1、集体尝试“推、搬、举高、钻、爬、滚等”纸箱游戏。
2、纸箱变成长条:钻过山洞 背景音乐
纸箱立面,成山洞的形状,三个纸箱依次排开。
3、纸箱变成长条平铺地上,爬过草地。背景音乐
(1)在纸箱立面的基础上,压平,玩爬过草地的游戏,小乌龟爬呀爬。幼儿依次爬行通过。
(2)爬到小纸箱旁,找一个小纸箱。小蜗牛背房子,爬过纸箱,去散步。
4、纸箱变成大的轮子:轮子转转。
五、游戏:开心乐园真好玩
(1)师:你们跟纸箱玩的开心吗?下面我们就到开心乐园去玩,但是到开心乐园要经跳过小山(牛奶盒子)、过小河(跨过牛奶箱子)、绕过树林(两组高的树木)、钻过山洞,(背着小盒子)最后才会到开心乐园。”
(2)、交代要求及规则,先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一遍。
(3)、幼儿进行游戏。
六、放松运动:背景音乐
师:今天我们做了这么多的游戏,是不是有点累了?让我们休息一下吧。可是坐在地上有点凉,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把纸箱变成垫子)小朋友,这个主意真好。
师:我们在去找找还有什么样子的箱子跟我们做游戏。
5. 中班一周教育活动实践与反思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与环境积极 有效互动的研究报告 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课题组 内容摘要: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发展重要教育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利用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园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园立足本园实际,以《纲要》为指导,以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和陈鹤琴对环境的相关论述为研究依据,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教师对环境教育价值的认识,探索如何合理创设和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环境,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真正推动和提高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 心理环境 互动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活动与表现提供机会与条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儿童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凭借,也是幼儿活动的对象,环境的影响伴随幼儿身心成长的全过程,对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对发展幼儿智力和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环境不仅仅是幼儿学习的一种背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活动课程。因此幼儿园教育要十分重视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但在我们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视环境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将目光局限于外显的教育功能上,或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对幼儿的综合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环境所蕴含的可能教育价值,使幼儿无形中少了一位隐性教育的教师。我们认为创设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环境,引发幼儿不断与环境积极“对话”,使之成为环境中真正的学习主人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如何有效地挖掘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吸引幼儿与环境积极有效互动,使环境真正能成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隐性课程,从而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和谐发展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 纵观目前各地园所在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大家已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成果,如发现了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挖掘了不少的环境资源等,但总的来说还是较零散的,特别是在心理环境创设的研究上还非常表浅;同时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研究,并从教育实践研究中提升、总结出教育规律这两者间的互相转化还较薄弱。为此我们认为无论从解决我园的实际问题角度出发,还是从实践与环境教育理论和思想角度来说,这个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 二、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环境。新《纲要》提出: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应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不仅指有形的幼儿可直接参与的物质环境,如活动材料,设施等,也包含了无形的但具有可亲近性的心理环境,如师幼的对话,活动氛围等。本研究中的物质环境主要为区域材料和墙面。 (二)幼儿与环境互动。即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是指幼儿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学习,还包含在幼儿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过程的自由探索和个体成长。在环境隐性剌激中与之积极互动,幼儿的学习主体意识被激发,个体的主动和谐发展将成为可能。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时间:2004年6月-2006年6月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根据研究需要,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讨、经验总结等方法。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为指导思想,以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和陈鹤琴对环境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 1、引导教师进一步领会新《纲要》的“环境即教育”的精神,为教师树立环境课程论理念统一认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探索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深入挖掘各种教育环境资源,发挥“环境即教育”的作用,积累相关经验。 3、探索如何加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创设良好的区域材料、空间,促进幼儿与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 2、创设互动墙面,促进幼儿与前面积极有效的互动 3、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与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 五、研究步骤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通过收集皮亚杰建构理论文章和陈鹤琴环境论述及相关教育案例,组织教师学习、分析、研讨,帮助教师进一步领会新《纲要》中的“环境即教育”精神,完成从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工作,从根本上保证我园在研究中不走偏方向。 (二)制定计划,保证课题实施方向 课题组成员碰头,共同研究,制定课题实施的具体计划,进行指导人员的分工;三个子课题组组长制定相应的子课题研究计划,为课题的实施提供操作方向。 (三)实施研究,挖掘教育环境资源 在研究计划指引下,三个子课题分别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寻找切入点展开实践研究,挖掘利用环境资源,收集相关研究材料,积累相关经验。 (四)开展研讨,提高分析研究的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定期碰头,或进行理论学习,或案例分析,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困难,群策群力,寻找研究突破口;子课题组成员隔周研讨,交流各子课题组开展情况,分享经验,并把困惑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听取别人建议,借鉴可取经验,取长补短;不定期邀请省级幼教专家吴荔红教授来园进行现场诊断与指导,让一线教师在与专家对话中得到理论指导,为下一步研究理清思路;子课题组不定期向全园开展观摩汇报活动,通过展示各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给教师的继续研究注入新动力。 (五)改革措施,保障研究顺利有序开展。 为了使研究更加顺利有序地展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改革与调整。1、2005年1月制定子课题研究制度,并于3月开始执行,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2、2005年3月改革了区域计划反思记录及案例分析记录等的文字书写方式,引导教师善于捕捉有价值的教育现象,进行有意义的文字记录。如案例分析记录调整为:情况实录(一) →出现的问题→可能的原因→策略与调整→实录(二)的记录方式,使教师的观察和分析更有针对性和深入。3、2005年4月带班制度与保育员配班制度的改革,每天两位教师均下班,保育员一周两次协助组织区域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园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这五个研究步骤根据研究需要灵活调整,以保障整个研究的顺利开展。如在研究过程中,当各子课题组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等小组无法解决时,园部课题组就组织全园教师进行集中研讨,群策群力,或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现场诊断与指导,为教师的研究进行必要的启迪与点拨。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长达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本着“从教育实践中来,到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原则,将课题研究放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与教学融合,教学为研究提供空间,研究改善了教育行为,教研并行,研教并重,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提高了教师对环境创设的认识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前,只有55.8%的教师对教育环境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物的要素,也包括人的要素。在创设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更要营造对幼儿有激励作用的良好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而有38%的教师则将教育环境等同于物质环境,认为环境是指孩子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是看到见摸得着的有形物。将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忽略或分割了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的关系。另有5.2%的教师将教育环境局限为班级环境,将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理解为班级环境创设,将班级环境创设理解为墙饰。 经过长达两年不断摸索研究,有88.9%教师从狭义的环境观中摆脱出来,较深刻的理解了《纲要》中强调以终身教育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广义环境观。领悟到了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不仅指向有形的物,它还应包含无形的一些与幼儿进行学习活动有关的东西,如幼儿间的合作方式,教师的指导策略,教师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划分及材料的准备等。它不仅涉及面广了,层次也深了,而且从有形扩展到了无形。这些认识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进行环境的创设时不再仅仅是把着眼点放在有形物的投放上,可能还得思考幼儿参与的方式及教师对孩子活动的指导度,包括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隐身;环境的创设也不仅是指合理的活动空间的划分与布置,更要考虑活动中活动氛围的营造;另外材料的投放不仅要考虑年龄上的差异也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幼儿个体的能力差异,因此教师的观察思考能力被提到了第一位,学会观察成为了这个研究中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基本功。 2、明确了师幼在环境创设中的地位 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重视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参与,把孩子当成环境的真正主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研究前期问卷中,有29.4%的教师认为自己班上孩子创设环境参与度高,但实际观察发现只有17.7%的教师班上的幼儿 能真正参与环境的创设。由此可见,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高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教师在创设时考虑的是“我想怎样布置?我认为应如何创设上?”。 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因此,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引导教师将精力主要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经过两年的实践,有55.6%的教师能让幼儿真正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这种参与更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也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大班墙饰《折纸大世界》,由于教师的“放手”,幼儿就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提出见解——自己协商设计布局(天空、草地、树,花、海洋)——师仅提供颜料,其他材料幼儿自己收集——幼儿分工合作布置背景图——区域活动时看书折纸分类粘贴——不断丰富——提出新问题(创设适当的汉字环境,与汉字交朋友——墙饰内容不断拓展。)从中不难看出,在孩子全身心参与环境创设的同时,教师则隐身于整个环境创设活动的背后,相信孩子,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并在需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为幼儿的继续学习搭起桥梁。 3、积累了一定的环境创设经验 ⑴、目标物化,应用材料实现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皮亚杰认为:成人对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让孩子通过认识上的不断运动建构新知识,成人无须强迫儿童学习,而是创设条件,鼓励儿童通过活动材料和各种事物相互作用,认识由此发生发展。从这个层面来说,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而活动中材料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它就像是一位无形的教师,会自动引导、诱发甚至直接决定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结果。因此材料在一定意义上承载着成人即教师的教育意图,而幼儿就是在教师这种有意识提供的材料刺激下探索学习的。在开展课题研究前,有高达53%的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随意性极强,只有11.8%的教师能根据目标和幼儿兴趣来投放材料。两年的研究,使教师逐步从随意——根据目标安排——根据目标与幼儿兴趣相结合——将教育目标和内容、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物化在材料之中,使幼儿通过与材料充分互动获得相关经验,从而实现材料的最大教育价值。如:大班建构区《房子》系列活动中,教师所拟定的阶段目标是:1能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所需搭建材料;2、具有较强的合作游戏意识。老师便提供了建筑物的设计图纸(有画报上剪下来的,也有幼儿自行设计的),幼儿据此来选择材料建构,学习方向性就很明确了。同时为了使幼儿的合作更频繁更自然达到第二目标,教师又提供了许多大纸箱。要将它们搭好最少需要两种合作:第一种,将两个以上的纸箱固定在一起时(即围合)需要至少两个人合作才能用透明胶将其捆好。第二种,将所有纸箱搭起来是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多人合作,而且要商量好才行。正是在这种指向目标的材料刺激下,幼儿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正是在材料的推动下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达到了教师所期望的教育目标。 ⑵有效观察,适时支持幼儿与环境有效互动 《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过去活动中,教师更多充当的是一个行动者。这种行动在很多时候干扰了幼儿的正常探究,阻碍了幼儿发展。如何进行有效观察?何时介入?如何介入?是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最经常考虑的问题。从盲目行动——盲目观察——有效关注——适宜支持,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教师逐步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真正成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如:中班主题系列活动——《金鱼》中“给金鱼喂食的方法”:刚开始小朋友带来的鱼食都悬挂在自己的鱼缸边,由金鱼的小主人来给金鱼喂食,可不久出现了其他幼儿乱喂撑死金鱼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幼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之初,教师扮演了倾听者和观察者的身份,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幼儿的观点进入无法统一,已经影响活动深入时,教师适时地介入了,给幼儿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今天喂过的打勾,明天小朋友不知道这个勾是哪天的,怎么办?”巧妙的支持了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幼儿的观点,又使活动推向深入。果然,在教师的设问式的“帮助”下,幼儿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过后,该班教师这样写到:我们发现,虽然孩子的思路比较肤浅,但是老师一定不要急于告诉幼儿解决的办法,而是会懂得引导孩子利用他们已学过的本领,一步一步地学会把问题解决好。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又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都兴奋极了,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对学习的态度也会越来越积极。 ⑶合理布局,发挥有限空间的无限教育价值 由于幼儿人数偏多,班级活动空间相对局限,活动空间的安排与利用是否合理,不但直接关系到幼儿间的交往与活动,也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情绪和深层次探索学习的可能。如此,做好这一空间拓展的研究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小班教师根据自理区所操作的材料比较多,需要的空间比较大,就把它安排在活动室左边,把左边三小组的桌子拼在一起,尽量减少桌子的空间占位,腾出较大的空位使幼儿操作和出入更方便。同时把操作材料投放在桌子的四周,这样幼儿可以围着大桌子,以流水线的形式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材料。她们还改变了数学区往常桌面操作的方法,把需要安静操作的数学区移到活动室最前方靠墙的位置,铺上软毯,围上小矮墙,占位较大的操作材料比如大嘴巴小动物和天线宝宝纸盒等都粘贴在墙上,省去了摆放桌子的空间位置,充分利用墙面的作用,拓宽了有限的空间。还有一些数量配对或按数取物等活动也可以轻松地坐在地毯上完成,既能安静操作又便于交流。另外用小矮柜隔离的这种低隔断使教师的视线能随时注意幼儿的活动情况,有利于教师观察指导,幼儿在区域的流动与合作就更频繁了,互动更积极,环境的教育价值被充分挖掘出来了。 4、创设互动墙,中的物质挖掘了墙面环境的三大功能 (1)教育功能。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功能是得到幼教同行普遍认同的。在我们研究中,“主题墙面”为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班主题活动《蛋宝宝》中,幼儿利用图画和照片,剪报等形式将主题墙铺设得丰富多彩,同时还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增添了多个版面,如“我的发现”、“蛋蛋超市”、“蛋蛋创意坊”等,将教室的氛围充斥在“蛋”这个气氛中。每个版面都能让老师、家长感受到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和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想法和智慧。可以说幼儿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将自己的收获通过墙面环境充分的得到展示,使墙面环境成为“会说话”的展示平台。 (2)提醒功能。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诱发孩子积极行为,让孩子凭借自身的思考、判断、协商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建构自我服务意识,而且墙面环境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在提醒幼儿应该怎么做。如中班的案例“水龙头的创意,”教师通过将幼儿讨论得出的洗手注意事项以图示的形式是呈现于盥洗室墙面上,孩子的洗手规则自然而然形成了。 (3)派生功能。墙面环境的作用不仅是引发幼儿的互动活动行为,也不是幼儿单纯与墙面环境的直接互动,它也可能是墙面环境所给予的刺激,是从墙面环境互动中所延伸出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墙面环境就如一个引子,如果没有了一定的墙面环境给孩子的剌激,可能也就没有了后面一系列探索学习活动。中班的案例《争取床头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墙面上的一些挂勾引发孩子的思考,孩子提出了要如何放置午睡时衣物这个问题,并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如竞选活动“毛遂自荐”、“画申请书”等。 5、掌握了一定的抽象范畴的研究方法 “心理环境的创设”是一个较为抽象范畴的研究,对于缺乏相关理论支撑的一线教师来说,这个研究无疑是一个挑战。在经历了迷茫,摸索,尝试、领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个案例研究做为研究的抓手,为我们进行“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思路。由于个案研究的研究对象具体明确,研究视点集中,教师可以边研究边学习边调整,这为以后的案例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个案研究《陈茜小朋友情绪化的原因及改进策略》中,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理论文章,小组研讨等活动学习用相关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学会了分析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心理原因;在个案研究《占云飞拒吃点心》中,教师已能尝试从心理范畴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并借助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整个研究进行跟踪记录,通过VCD摄像、照片、文字记录等方式尽可能地保留了研究过程中幼儿与教师所创设的心理环境互动的痕迹,很好地再现了整个研究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研究目光转向了幼儿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幼儿午睡困难、幼儿周一拒绝来园等现象,在观察基础上尝试运用心理学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表现来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解读孩子的心理,营造出幼儿乐于接受的集体氛围,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幼儿的生活学习质量。在这个研究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研究记录方式:原始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寻找研究切入口→采取策略→再次观察→推进干预等……为心理范畴的研究积累了经验。 6、寻找到了良好心理环境的基本判断指标 在不断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心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心理环境却不是不可触摸,无法感知的。相反,它是可视的,物化的,即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可以通过外部的可感知的现象,如师幼间的平等关系,教师的言行态度,班级愉快的活动氛围等指标来判断的,它是有“章”可循的。这一认识从根本上支持了我们子课题的研究思路,也使幼儿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得到了生动活泼的发展。 (1)尊重,理解幼儿,把幼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总览《纲要》,我们深深感到其中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本。这种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我们“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面的个体差异。”幼儿是一个体的人,来自不同背景和家庭,有着独特人格和性格特点,教师要用一种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看到他们的现实水平也相信他们的发展可能。只有这样才能以一种包容,接纳的心态去面对每个孩子,才有可能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在小小(1)班个案研究《姚益欣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与策略》中,教师在发现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后,尊重幼儿的选择意愿让她坐一旁先看别人活动,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在认真观察后老师发现孩子行为背后是有原因的,这个孩子从小就性格内向,较少和同伴玩。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有心的教师利用孩子爱玩游戏的天性吸引她先和老师一起玩,再慢慢过渡到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在老师的理解与等待中萌发了,很快就成为了集体中的一员。而在案例《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迎接幼儿愉快来园》研究中,教师遵循陈鹤琴所提倡的“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思想,以平和的心理接受了幼儿在来园时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在幼儿来园时不再诱导幼儿一定得问好,由此减轻孩子心理负担,随后教师尝试了解幼儿的心情及行为表现的原因,并从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入手:如先问好,和孩子谈谈心等方法开始,逐步让幼儿开口,乐意和老师问好,及至聊天,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平等的师幼关系,幼儿的愉快情绪就从来园这一刻被调动起来。 (2)营造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注重幼儿的情绪体验 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是幼儿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习得能力的前提。而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不仅指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学习,还应包含良好的师幼、幼幼间的交往交流,教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反应态度等。只有当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他才可能按他发展需要的方式与环境互动,那么这个环境对他而言才是积极有效的。因此,在进行案例研究《我们爱看图书——良好阅读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实践陈鹤琴“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教育思想,通过布置如图书馆一般的阅读氛围,调整图书角位置,改变阅读方式,播放轻声音乐等方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人人爱看书”的氛围,调动了幼儿看书的兴趣,同时由于教师认可幼儿不同的阅读水平和方式,鼓励幼儿分享交流阅读感受,并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阅读体会,使幼儿越来越原意看图书,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阅读真正内化为孩子自身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在教师所创设的自然愉悦的环境中孩子将教师的教育期望一步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求。 (3)家园协调一致,建立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稚教育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总和。幼儿良好情感、态度的养成教育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培养。在本课题的所有案例研究中,家园协调一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案例研究中,我们通过发放亲子活动单“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请家长在家也为幼儿创设“轻声细语”的语言环境,随时督促幼儿不大声喊叫,并以身作则,营造文明用语的交往环境,使孩子的倾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在案例研究《我们爱看书——良好阅读心理环境的创设》中,让家长利用周未时间带孩子到图书馆参观阅读,感受图书馆安静的阅读氛围,形成初步的阅读规则意识,为幼儿良好阅读心理环境的创设打下良好基础;在其他个案如《占云飞拒吃点心》《方子恺进餐焦虑心理分析》等研究中,我们都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和谐统一的心理环境。 七、结论 (一)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两年的行动研究,使教师掌握了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通过研究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教师学会了以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了自己专业方面的困惑、问题、提高了自己教育行为的自觉性和理智性。从研究成果看,通过课题研究中的专业培训和相应理论学习,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教育环境认识不到位的百分比为零,对教育环境有深刻理解的教师从原有的55.8%发展到88.9%。55.6%的教师在如何环境创设中能将目标与幼儿兴趣爱好相结合?较研究前提高了43.89%,教育认识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可见,行动研究法十分适合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在审视自己的实践和教育经验的同时,通过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促进了自身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现了环境、教师、幼儿间的积极互动。教师的教育认识的提高和教育行为的改善不仅为幼儿创设了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更为幼儿创设了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和受接纳感,幼儿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与环境积极互动的比率大大提高,幼儿参与率从原有的17.7%上升为55.6%,自主性上升62.5%,可见,环境、教师幼儿三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在创设良好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汲取了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师幼双方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
6.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纸箱妙妙妙》的设计意图怎么写
知识:理解故事内容,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能力:能用完整的句子讲述纸箱的不同玩法。
情感:培养幼儿能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能用完整的句子讲述纸箱的不同玩法。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故事课件,纸箱一个。
教师主导活动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纸箱,吸引幼儿兴趣,讨论纸箱的玩法,引入活动。
师:"谁知道纸箱可以怎样来玩游戏呢?""刚才小朋友有各种猜测,那纸箱可以用来玩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分享故事《纸箱妙妙妙》。"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请幼儿观察课件,进行第一遍讲述。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都有哪些人?故事中的'我'是谁?他们用纸箱玩了哪些游戏?"
2、教师第二遍讲述故事,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有一天,家里买了一台新的电视机,姐姐喜欢的是什么东西?""姐姐用纸箱玩什么游戏?弟弟看见了怎么样?""他们还用纸箱玩了哪些游戏?""有一天,纸箱变得怎样了?谁能用一个新的词语来形容?"(学习词语:塌塌软软)"过了好久家里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妈妈说什么?我和弟弟说什么?""为什么我和弟弟会说这样的话?"
3、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讲述:纸箱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姐姐和弟弟有了新的纸箱,他们还会玩什么游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和纸箱玩什么游戏呢?"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纸箱是可回收的,纸箱除了包装东西外,还可以用废旧的纸箱做很多事情,如:用纸箱搭建、用纸箱当舞台等等。
延伸活动:回家与父母一起玩纸箱,看看纸箱还有哪些作用
7. 中班美工区教案美丽的纸箱
一、来活动目标1、与同自伴共同利用纸箱纸盒等材料制作喜欢的玩具、物品等。
二、活动准备1、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盒、纸箱,切割、刷色的工具(小刀、刷子等),辅助材料(铅丝、绳子、挂历纸等),各种颜料,积木,剪刀,一级糨糊,锥子,胶带等。
教师:仔细观察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纸盒、纸箱和辅助材料,你认为它们用来做些什么?
教师:请你们自由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图片中选一个喜欢的内容,并一起商量要制作的东西。
教师:请每个小组选个代表说说你们想制作的物品。
2、教师与幼儿讨论制作的方法。
教师:这些物品怎么做呢?要用哪些材料?如果需要两个纸箱,怎么连接?怎么样让你们制作的物品更加美观一点?
3、教师幼儿讨论合作的方法。
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分工?(先讨论并确定做哪些物品,每个人负责做什么。)如果在合作的时候遇到矛盾怎么办?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协商。
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辅助材料和工具。
请幼儿注意作品的整体美观。
5、幼儿互相欣赏作品,交流感受。
教师:看看其他组小朋友的作品,你们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