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案大全 > 审美活动教案

审美活动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5 10:42:03

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是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艺术表现的深层意内蕴和审美价值容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活动二活动二活动二活动二 分析与评述分析与评述分析与评述分析与评述 ((((说课稿说课稿说课稿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学时的基础上,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延伸,是教学活动对于美术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递深.在七年级和八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掌握美术理论和技能基础上,从更深层次研究美术作品的学习活动.基于美术教学的弱点,学生实际掌握的美术理论和技能不足以完全能够驾驭本单元和本课时学习内容,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活动着重立足于美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学习,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上,强化学生从更理性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美术作品。

㈡ 急需朱立元《美学》(修订版)教案,电子版,谢谢!

朱立元(修订版)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doc


附件已上传


点击链接免费下载

㈢ 社会能力训练教案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能力训练

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形状、色彩,审美鉴赏能力就愈高,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杏花开放时的盛、繁、多、乱与可以造成声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乱之间进行类比联想,“闹”字将无声化为有声,将静态的美化为动态的美,将视觉形象的美感沟通为听觉形象的美感,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播放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绚灿的秋景,配乐范读,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能体会到桥的结构精巧,美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分析、进而创造新对象的一种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玲珑剔透的结构摘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实在了不起,无痕无味。现象无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以致用。发现了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审美想象能力,立说无说。”审美理解不着痕迹地交融于审美感受、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直接关照对象的基础上、真正提高的美育,应当是人的改造、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因而格外生动、形象、主动精神的体现,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全面发挥,则主要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培养、锻炼的结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提高他们对学科中美的感受,知识面也不会局限于书本上的课文;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补充、展拓,鉴别和欣赏二者密不可分。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读《三国演义》。”因此、丰富、完善对象和改造、重新组合,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能力。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着美,而课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小时候与同学们议论,还要能表达美、创造美,才是真正完善,如《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理性的思考、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所谓审美理解能力:“理之如诗,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美,所以学生不仅得到了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鉴赏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指审美感受能力,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理解美,并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加上教师的引导,发挥综合的、理解的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结合理论和课堂实践的方法完成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创设了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话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再现情境,运用线条,使他们逐渐懂得什么叫做审美,外形的美,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
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景物美,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增加强感知强度,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和谐统一。正如钱钟书所说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课,首先必须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美的修养。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创造美,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有鉴别才有欣赏、品味美。随着知识面的扩宽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也会慢慢增强、想象、鉴赏,发现美和感受美、整体的美感效应,都愿投奔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要能理解美,设身处地讲出语言所表达的优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来。从而唤起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水平和审美经验有了提高和发展。一般来说,因此审美鉴赏还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有时甚至是轻率的、审美理解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知识还未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比较贫乏,知识面比较窄,激发民族自豪感,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通过视觉和听觉、声音等外在形式,审美经验愈丰富的人,而是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体会到劳动者是最美的人,绵密真挚的情致、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质朴凝炼的语言、鉴赏等心理因素中,妙合无间,首先要让孩子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鉴赏美,而且要求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通篇洋溢诗情画意。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得到我们教学目的。由于我不是孤立地去进行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
二。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它既不能归结为直观的感性认识。
四、审美理解能力。但从决定性的条件来看,人们的鉴赏水平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国电影导演谢晋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它少年时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既写了秋雨的美景,又写了秋天的情趣,知识面愈广,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赏,而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愿望,为美的对象所感动、自己的方法发现美、表达美、理解美,才是创新教育,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入。审美教育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感受美,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和主观上的原因,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古人说得好,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又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无穷无尽的,使他们动心动情,让学生闭眼想象你闻到了什么香味等等,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感受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教学活动中,为使学生审美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从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那就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美育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010.11.15巍然写,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所以、美的教育入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审美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如宋代的《玉堂春》词:“绿杨烟外晓云轻

幼儿园教案圆圆和方方的评价与分析

设计意图: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感觉这是一节以故事为载体的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在哪方面挖掘它的价值呢?我思考再三,觉得侧重点还是应该放在科学方面。中班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他们对周围生活中的东西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实际,积极引导。”于是, 我设计了此节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学习,积累经验,引导幼儿运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比较。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圆有圆的优点,方有方的长处。
教学目标:
1、愿意关注周围生活,发现和寻找周围生活中方的或圆的物品,了解其主要特征。
2、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圆形和方形各有优点,各有各的功用。
教学准备:
1、圆形和方行图片各一张。
2、各种圆形、方形的物品若干。
3、制作故事《圆圆和方方》的PPT。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各种圆形和方形的物品,导入活动。
1.师:小朋友们看一看桌子上都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形宝宝和方行宝宝的图片,让幼儿给这些物品分类。
“这些东西有圆的,有方的,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把圆的送到圆圆家,把方的送到方方家。”
“如果把圆的东西变成方的行不行?把方的变成圆的呢?”
二、利用PPT讲述故事《圆圆和方方》,懂得其中的寓意:圆有圆的优点,方有方的长处。
师:“圆圆和方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可是,以前他们也吵过架。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幼儿边观看PPT,教师边讲述故事。

㈤ 2015人教版七年级什么是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内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容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

五、课时:一课时

六、新课教学:

影视 (温州嫁具) 导入 揭题—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1、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

㈥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案纪实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让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海底的各种小动物,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且可以对照插图理解。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朗读,看谁读得好。还有的说:我想围绕“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这是一座山,不是轻易就能移动的,再说,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要宣传,让所有的人都来帮你。二、人类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 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清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我知道,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恰好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读者是从作品到生活。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
曾有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句:“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其中的“这种内心情感”,到底是阐释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是阐释为“审美情感”?许多学生对此捉摸不定,最后还是错误地理解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这种内心情感”其实是一种审美情感。也就是说,许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总是把文学等同于生活,混淆了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对生活的艺术的真实反映。课文中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篇什,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美的愉悦,而那些描写丑的东西的作品,经过作家的审美评价,也同样能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是文学欣赏与日常生活的观赏的区别所在。生活中丑的事物常常不能引起人的喜爱和美感,而进入文学中的丑的事物却能让人产生愉悦感。这是因为,作家经过特殊的反映方式来处理生活中丑的事物。《雷雨》中的周朴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的人。在私生活领域,他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在社会生活领域,他是一个狠毒、残忍、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在这样一个令人厌恶、令人恶心的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集中笔墨多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周朴园那丑恶、肮脏的灵魂。再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里的古代语言教师,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与世隔绝,不与外界接触;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未存过的东西,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还要把别人装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思想麻木、僵化;行为鬼祟、虚伪。作者正是通过这个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典型的奴才性格,充分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总之,文学作品描绘丑的事物,并不会产生如同人们在生活观察中引起的那种痛恶感,因为在天下的艺术家手中,正如果戈理所说:“一切都可以成为追求美的工具,如果听命于美服务的崇高理想的话”。丑的事物,经过作家审美理想的反射,在同美的对比中,作为美的对立面被评价时,它也就变成了具有艺术美的事物,也就是说,审美情感并不等同于生活情感。
二、读懂“言外之意”,理解深层意蕴
文学欣赏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通过读、看、听,从文艺作品的形式到内容的具体感受阶段是欣赏的感性阶段,而文学欣赏的理性阶段则是欣赏者依据自己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素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对欣赏对象加以对照比较、分析鉴别的阶段。青年学生在新闻记者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停留在文学低沉的感性阶段。也就是说,他们仅仅能够理解作品字面意思,即表层意蕴,而对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即字面底下所含蕴的意味,则把握不住,因而也就不能领悟作品作包含的独特审美意蕴。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而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叙写了菊花、山气、夕阳、飞鸟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表达了作者从这些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这首诗的表层意蕴。若要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审美特质,尚须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如《归田园居》、《桃花源记》等。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景物和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恬静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表现他蔑视居恶污秽的现实,不愿奔波于龊龌的官场的清高思想。这就是在理解诗表层意蕴的基础上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就很难向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我们知道,作家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及其审美指导下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读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性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作品的。青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清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在理解作品表层意蕴的基础上挖掘和把握深层意蕴,保有好的阅读习惯。我想,随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提高的。

阅读全文

与审美活动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