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光是怎样传播的的教案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这样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是谁的杰作呢?(光)课件出示图片
嗯!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 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从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教师 :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仔细观察,现在的黑板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生观察到光斑,马上会意识到老师手中有镭射笔(学生俗称激光笔),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照到黑板上的呢?谁能上前来演示一下?
导: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说,) 那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
2、你们认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你看到的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呀?
学生自由发表。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
生讨论
(三)、自主设计实验验证:
1、师:实践出真知。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不然会对眼睛有伤害哦!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实验设想,(教师适时出示弯管和直管,请学生来证实光是直线传播的。)
展示实验成果。
(四)、深入探究过程
1、现在让我们当一次小科学家,研究一下,怎样能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张没有小孔的纸。)分小组讨论,随时整理实验记录单。当音乐停止时,停下来,准备汇报。
2、实验:出示幻灯片:你能完成挑战吗: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小组汇报。初步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进一步验证: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斑时,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什么呢?(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就无法照到屏上,因为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移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后的屏上。)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意图: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是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理解。并使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通过反复验证,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4、大家的表现真是精彩。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但是需要一位同学上来帮帮忙。
做小孔成像的试验。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又一次证明了什么呀?----我们看到了---证明了---
(五)、实践应用
1、猜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是什么呀?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那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2、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你们仔细想想看。 幻灯出示激光准直
3、日食和月食。(幻灯片出示)
这也是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4、现在我们知道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你知道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会对光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看后,发表感想。
六、总结
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究,懂得了很多知识,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快乐呢?
学生总结
作业:
解决问题:老师很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可是老师家里的阳台采光不好,他们经常晒不到太阳,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七、板书设计
3、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 → 实验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 初中化学教案_有没有初中化学学习指导之类的
化学就来是一门“记忆+实验自”的课程。所以想学好高中化学,不外乎两个字“背+做”。
1、背化学方程式。先把方程式分类归纳,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还是置换反应。相同类型的、相同反应条件的或者相类似现象的放一起背。
2、做实验。用VCM仿真实验,反复操作,记住步骤、操作要点,多想想,加深理解。
总之,背是理解基础上的背;做是有目的、有思考的做。
③ 幼儿园中班有用的工具,工具的宝库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抄科学区的常见的工具袭如下:1. 磁铁套装—分子电流;2. 放大镜5倍—物体放大;3. 昆虫观察器—动物观察;4.量杯—液体体积和形态;5. 量筒—液体体积和形态; 6. 探索静电—磨擦起电;7. 天平组—杠杆原理;8. 重力轨道车—惯性;9. 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10. 棉花生长史—植物标本;11. 玉米生长史—植物标本;12. 花生生长史—植物标本;13. 磁悬浮—磁铁同极相斥;14. 种子发芽—种子和发芽;15. 镊子;
16. 滴管;17. 降落伞—风的作用; 18. 红绿灯—电流;19.抛接球-重力作用 ;20.漏斗 ;21.地球仪(地理发现);22. 齿轮—轮轴原理;
④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光怎样行进1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⑤ 幼儿园要家长去参加学校的活动,当一天老师给孩子们讲课,我想讲近大远小这个课题,有图片,但不知怎么讲
备课,最好是ppt形式,收集例子加入图片,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表演里面情景,让其他学生点评过说出想法,尽量找浅显易懂的例子
⑥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光学内容的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物理课程标准把光学的内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本册教材第四章光现象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光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光学的基础知识即光的直线传播,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为光学的两大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关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过程,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镭射笔、滴少许牛奶的水、空气清新剂、果冻、蜡烛、白纸等。
二、教学方法:
教法: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八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从探究中总结物理规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实验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设计情境:投影几组调兵山美丽景色的图片,我们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从而引出光现象的教学。
学生欣赏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介绍光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把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学生列举生活中能发光的物体,排除疑义,并把它们分分类。投影几种天然光源的图片(出示幻灯片)。
问:教室的屏幕是不是光源?谁是光源?投影仪发出的光是沿什么路径传到屏幕上的?
出示几张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请同学们猜想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学生思考,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猜想。
问: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吗?
学生举例,想办法如何能看到光的径迹。
演示:让光照到墙上,看到一个亮点,看不到光的传播径迹,向光照射的方向喷水雾。
问:光在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出示探究过程:
1、让光从直吸管的一端射入,观察另一端白纸上的现象,让光从弯吸管的一端射入,观察另一端白纸上的现象。
2、让光射入滴有少量牛奶的水中,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让光射入果冻中,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提出疑问: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出示图片,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播放视频: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描述现象,总结光沿直线传播要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问:如何把光的传播径迹在纸上画来呢?例如画一太阳光芒四射,让学生试着画。引出光线的概念。
播放视频:手影表演。问:你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动画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观看,思考,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讨论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生活中还有更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示小孔成像器材,让学生猜想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出示树荫下的光斑,问是什么形状?是谁的像?引导学生区分影子和小孔成的像。
学生分组操作,描述现象,并用画图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现象。
介绍激光准直,播放动画。
讲台上放置点亮的蜡烛,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张带有小孔的纸,让眼睛通过小孔观察光源,在什么情况下,你能通过小孔看到蜡烛的烛焰?
学生操作并回答:当眼睛、小孔、烛焰在一条直线上时。
问:由此,你会联想到哪些生活中的情景呢?学生列举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问:下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出示表格和数据。
学生分析光速大于声速,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三)归纳概括
让学生进行总结,互相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巩固应用
投影出示,学生思考,回答
(五)拓展延伸
如果没有了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展开想像,深化理解。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天然 条件
现象
光源 直线传播 应用
人造 光速
四、教学反思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在以往的对本节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或略做演示了事。但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脑设计,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光的传播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将对学生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在思考之后,自己选取仪器,设计实验,并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只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起他们的创新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