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描述力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⑵ 什么是力的教案
“力”是初中物理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本课是采用探究策略设计的教学案例,通过创设开放的情境,提供充分的实践素材和机会,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突出“做中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模拟真实、合作交往激发表现等活动,运用分类、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来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一、感受“力”
1、情境创设
演示实验1:用细绳拴一泡沫塑料(内藏回形针)靠近用纸包住的磁铁。
师:显然,这个现象的发生和力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和力有关的现象,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力,那么人用力时,有什么感觉呢?让我们先来体验一下用力的感觉。
2、主体参与,活动中体验
学生实验1:每人用力拉抻一束橡力筋,并坚持一段时间,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找一找用力的感觉。
师:①人的最初对力的感觉,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出的。
②在拉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让我们共同展开下一步的探索一究竟什么是力呢?
二、探索“力”、体验“力”
1、力的作用(模拟真实,情境中体验)
(1)课件模拟1:从对物体施力的三个现象(如图2)。
(2)演示实验2:手拉弹簧,钩码拉弹簧
表明:物体对于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3)课件模拟2: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三个实例(如图3)
师: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
归纳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4)想想、议议、做做(合作学习,交往中体验)
①当“推、拉、提、压、举……”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种作用都涉及到几个物体呢?
②当两个物体没有直接接触时,它们之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测)
学生实验2: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②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的作用。
2、力的相互作用(模拟真实、情境中体验;合作学习,交往中体验)
(1)课件演示3(录像)(如图4)
归纳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问题:当磁铁吸引铁时,铁会吸磁铁吗?
学生实验3:把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钉靠近;把铁钉放在小车上,手拿磁铁靠近。
课件模拟4:铁和磁铁互吸。板书:力的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的。
(3)问题:你能说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其它例子吗?
(4)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规律有许多应用,如课件演示5:(录像)游泳(如图5)
③人游泳
课件演示6:(录像)神州五号飞船发射
师:看了我国自选制造的新型运载火箭把我们的神州五号飞船送入太空的壮观场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这是运载火箭产生的巨大推力使飞船在很短时间里获得一个高速度,冲出大气层,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的显示,则力还能产生哪些效果?
3、力的效果(激发表现,成功中体验)
学生实验4:探索力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A: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实验表演)。
生B: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快慢……发生改变(实验表演)。
生C:象玻璃、石块这些硬物,受到一个不大的力作用后,会发生形变吗?
学生探索性实验3:玻璃瓶的形变
课件模拟七: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归纳四: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要使原来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或者转弯要用力;要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必须要用力。
三、体会:“力”
1.投影练习(课件)学生逐一举牌回答。(激发表现,成功中体验)
(1)一枚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引,则铁钉
A、不吸引
B、不一定吸引磁铁,看情况而定
C、同样吸引磁铁
(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推出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铅球仍受到推力的作用。
B、我们通常说某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实际上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
C、只有彼此接触的物体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原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力作用在弹簧上,只会使弹簧发生形变
B、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后,一定会发生形变
C、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运动状态不断改变
(原理:力能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当脚用力踢沙袋时,脚受到力的施力物体是:
(A)沙袋(B)脚(C)沙袋和脚
(5)比一比,谁的再学习本领大?
课件模拟8:手提绳子把一桶水从井口匀速提上来。试问:
①这个力的现象涉及到的物体有哪几个?
②哪些物体间发生了力的相互作用?
③手受到一个向下的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而产生的?
2.实践性作业:(深化体验,激发创造)
(1)做一做(引体向上),想一想其中的原理。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或力产生效果的原理设计一件小制作。
个人点评:
1、本课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做中学”,在活动中感受力,探索中体验力,应用中体会力。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他们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独立观察、比较、联想、归纳,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有关力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的深度、广度以及课堂反馈的效益度来分析,都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指标。
2、在“认识力作用的间接形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相对性”,“归纳力的作用效果”等课本教学难点和重点处,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做一做”(磁铁与铁钉的相互作用)、“试一试”(提供多种器材)、“看一看”(课件模拟真实)等自主学习方式在相互的合作交往中探索、体验、体会,从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来看,前3小题的正确率达100%,第四小题达98%,显示了这种教学方式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中的作用。从富有创意的课外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上交的多件作品如反推式小船、遥控潜水员(用磁铁和铁)等都有很创意,进而显示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3、由于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活动来学习的,因而对平时缺少体验活动的班级来说,部分学生可能会有一些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及时调节体验活动密度,适当调整学生合作小组成员的方法加以解决;还可采用布置课前实践性作业的方法为学生的课内体验活动提供依托。另外,对一些学生的实验表演,由于器材较小,可见度不够大,可采用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取得更好的体验效果。
⑶ 小班教案锻炼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反思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青春期教育机构,通过一些活动,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内维导图,卓卷青春容期教育专家简爱老师的片段分享让我获益匪浅。20年后我们的孩子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a从信息时代转变为概念时代,设计感、艺术感将是一种趋势;b社会改变更快更多更猛、更深不可测,未来是一个创造力、学习力、整合力全面灵活发展的年代,所学东西都连点成功,功不唐捐;c以幸福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年代,更需要共情力,交响力,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的人才来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