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儿园《春天里的健康生活》教案的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孩子们已经较为适应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制度。能够按照作息时间表定时入厕盥洗、安静学习、有序游戏。在今天的半日活动展示中,我主要以“春天”为主线,设计了《春天里的花》谈话活动,语言《小雨点》集体教学活动以及重点指导操作区《装饰花朵》的区域活动,孩子们都能较好的参与到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浓厚、秩序井然。但是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晨谈《春天里的花》,孩子们讨论的兴趣不是非常浓厚。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孩子们对花的原有经验储备不够。
本次谈话活动前,我请每个孩子前一天和爸爸妈妈一起有目的地交流、讨论、观察了一种花,要求了解花的名字和简单的特征。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很多孩子与家长的认识活动仅仅停留在谈话形式中,孩子们对花的认识仍然处在理性阶段,没有感性的接触,固然每个孩子对花的认识仍然是浅薄的。甚至有不少家庭没有带孩子参与认识花的活动中,使得今天的谈话活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看来这样的经验储备,需要一个长期的经验储备过程,更适合春天的主题活动结束后的经验梳理。
二、孩子们对这样的点名方式还不是很熟悉。
第一次尝试用花的名称代替喊“到”的形式,孩子们对这样的方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也是陌生的。因此在点名活动中孩子们的语言仍有较为复杂的解释语言。相信经过多次的练习以后,孩子们对这样的点名方式会更熟悉些。
② 小班健康领域教案与反思:防火知多少
设计意图: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北方冬季气候干燥,生活中存在着潜在的火灾危险。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烧伤`烫伤等意外伤害。因此培养他们的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掌握相关防火常识及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十分必要。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让幼儿懂得如何防火、如何自救,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为此我选择了《防火知多少》这个教学活动,从而真正体现《刚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的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使幼儿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初步的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如何防火,学会自救。
活动准备:
1、生活中幼儿接触过火,能了解一些火的相关常识。
2、实物投影仪,相关消防图片,火灾片段的录像。
3、蜡烛、火盆、废纸等着火实物及沙子、水盆等灭火用品、湿毛巾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火的特性、用途及危害。
1、利用实物感受生活中的火,了解火能够发光,发热的特性。教师把蜡烛点燃,让幼儿适当靠近火焰来近距离地观察火、感知火,进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2、引导幼儿讲一讲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火的,教师以火的口气总结火的用途及危害:“孩子们你们说得都很好!我是人人都需要又人人都害怕的火,我在你们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可以照明、烧水、做饭、发电、炼钢、治病。但是一不小心也有可能引起火灾,我一发火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
二、利用图片,了解相关防火常识。
1、播放火灾录像的片段让幼儿在感受熊熊大火的气势同时,猜一猜引起大火的原因。
2、结合图片,说一说如何防火大火烧起来浓烟滚滚,火势冲天,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甚至会把人烧死,是多么危险呀,那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才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呢?
①、 不玩火柴、火机。
②、 不玩插座、插头和电线。
③、 不在阳台及禁放区内放鞭炮。
④、 不用明火照明找东西。
⑤、 提醒爸爸不乱扔烟头。
⑥、电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等。
三、尝试几种简单的灭火技能,了解自救逃生的方法。
1、试着用沙子覆盖的方法灭火,用水浇灭火。教师在搪瓷盆中点燃木柴,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尝试用沙、用水来灭火。
2、尝试用在地上打滚的方法压灭身上的火。
3、观看相关自救逃生的图片,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教师边操作投影图片边提问幼儿,引导幼儿说一说自救逃生的方法:万一着火了不能躲在衣柜内或床底下,要马上大声呼救,并打电话(119)找消防员,告诉着火的详细地址。在消防车没赶到之前,不能坐电梯逃生,更不能从楼上跳下去,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披上浸湿的被子,贴着地面爬出去。
四、进行消防逃生演习
1、模拟情景:大家正在位于南京路6号的红太阳电影院看电影,突然着起大火来了,大家该怎么办?
2、指导幼儿试着拨打电话119,告诉消防员着火的地址。
3、带领幼儿用湿毛巾握住口鼻,按照安全出口的指示方向进行自救逃生。
4、幼儿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孩子们,由于消防人员急时赶到,大火已被扑灭,没有造成任何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我们战胜了大火,我们胜利了!
五、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看消防队员的消防演习,进一步了解火灾的危害,学习在危险面前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反思: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设计过程连贯、层次清晰。能够充分挖掘和利
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通过观察、谈话、演习等形式来提升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从而增强幼儿的防火意识,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2、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在活动中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并且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和参与程度。此外,动静交替的活动设计和相关情景的创设使幼儿在参与活动时能始终保持兴趣,获得发展,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③ 大班健康活动公开课教案《怎么办》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方案]
一、活动目标
1、 体验眼睛、耳朵、鼻子的作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知道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安全处理方法。
3、 会正确判断日常行为,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述。
二、活动准备
1、实物:七巧板拼图、醋、铃铛。
2、多媒体课件
3、标记图若干张、展示黑板一块
三、活动过程
(一)体验耳、鼻、眼的作用。
1、游戏活动“猜猜猜”,用耳、鼻、眼进行判断。
师:猜--猜--,猜一猜,我们大家一起猜,小朋友我问你
(1)什么乐器在歌唱?唱着什么歌?(铃铛 x x xx x )
(2)什么气味飘过来?(醋 )
(3)七巧板,拼一拼,拼出什么图形来?(汽车、金鱼、手枪)
2、教师小结:哇,原来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作用这么大啊!
[教学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 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④ 大班健康活动《受伤了怎么办》教学反思
健康活动《受伤了怎么办》活动分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形式。
第一个环节,引导幼儿讨论,回忆原有经验。启发幼儿讨论:“谁摔破过胳膊或腿?受伤后是怎样紧急处理的?当时有什么感受等,引发幼儿充分谈论自己的做法,帮助其调动已有经验。”观察画面,了解膝盖流血的正确处理方法。出示“受伤了怎么办”幼儿观察后提问:“这个小朋友怎么了?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他需要什么?”启发幼儿了解受伤幼儿害怕、需要有人安慰和帮助的心理。可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每个处理步骤的感觉,帮助幼儿消除惧怕心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第二个环节,进行连线活动,拓展幼儿经验。出示“受伤了怎么办”,先请幼儿观察左侧四幅图,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情况,小朋友身体受到了哪些伤害。再请幼儿对照右侧四幅图,从中找出每种伤害正确处理方法,并在每两幅图的圆圈中涂上相同的颜色。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判断,鼓励幼儿正确选择,并引导幼儿讨论、调整错误的认识,及时丰富骨折后不能活动、烫伤后不要用布擦等关键经验。最后,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出鼻子出血、烫伤、蚊虫叮咬、摔伤时的救助方法。
第三个环节,激励幼儿的自救意识。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救助方法是我们能做到的,哪些需要求助成人、医生处理。鼓励幼儿做“小医生”,及时进行自救,或身体受到伤害马上告诉成人,这样会得到及时治疗,以减轻伤痛,使受伤部位尽快恢复。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受到伤害时几种常见的自救方法,增强自救意识。能在别人受伤时给予安慰和帮助,有同情心。
⑤ 幼儿健康领域《让自己快乐起来》教学反思
《让自己快乐起来》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的本领大”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活动。通过对本主题的研究,我感到要想 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做到 “两个具备”:一是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本体知识的储备; 二是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 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一、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本体知识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心理健康知识,哪怕是最基本的常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对抽象与理性的。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克服主观说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真实而又富有价值,最终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就本节课而言,引导二年级学生愿意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涉及了很多心理常识。比如说,人的基本情绪有哪些?每一种情绪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看待快乐?不良情绪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哪些危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法都有哪些?等等。 要想获得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一是要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的方法来了解专业知识;二是对于教学所涉及的基本的概念一定要通过查阅词典的方法,对其有一个科学的、精准的理解与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哀”是人的基本情绪,但是,什么是“哀”?即“悲伤、悲痛”。那么,什么是“悲伤”?即“伤心、难过”。什么是“悲痛”,即“伤心”。经过不断的追问,这时我们就会很好的理解“悲”这个基本情绪,从而架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 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杨忠建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既然它是一门艺术,那就一定需要相应的技术来作支撑。具体来说: 一是紧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可见,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通过“情绪脸谱”的记录、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由于学生有着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畅所欲言的谈论着快乐、不快乐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切身感受,继而会生成自己的新的认识,即不快乐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能够引领自己今后生活的经验。 二是开展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显著地特点,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丢掉烦恼 拥有快乐”的活动中结束的。
⑥ 中班健康快快长大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手腕的灵活性和动手的能力。
2、增强幼儿的用筷子的技能
3、培养幼儿参加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如何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用筷子的方法,能用筷子自己用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双筷子、有个小碟子
2、若干豆类食品
3、轻快的幼儿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放出轻快的幼儿音乐,教师用筷子以舞蹈敲击动听的节奏声音,引入活动课程。
2、活动游戏,教师让幼儿以模仿形式,学习如何用筷子
3、在幼儿学习了用筷子的基本动作后,自己喂食盘中的豆类食品给爸爸妈妈,让孩子知道生活中父母喂孩子们吃饭的艰辛,也锻炼孩子用筷子的技巧。
4、将幼儿自由分配成各小组,以手中的筷子变魔术(如:三角形、小房子、小花型等)
5、教师放出轻快地音乐,在老师的带引下,幼儿们用手中的筷子敲打出动听的声音,爸爸妈妈以有节奏的掌声配合。
6、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们学会自己吃饭,有自我成长意识
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活动的安排,幼儿可展示平时生活的自理能力。在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以幼儿游戏为主导,孩子动手能力为难点,以示范法,游戏法,贯穿整个活动,其次以家长互动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中学习,感觉宝宝长大了。
但在游戏过程中,个别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需要老师的辅助,不能跟上活动速度,让老师根据个别情况调整游戏,在游戏中还可以使用一些幼儿平时接触的生活用品,让孩子更了解生活,贴近生活,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