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案大全 >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称呼歌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称呼歌

发布时间:2021-03-11 06:38:47

⑴ 2019幼师资格证试题材料分析题亮亮究竟是中班还是小班幼儿

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以下为你逐一道来,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5、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无缘优质课。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工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探讨,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

⑵ 幼儿教师怎样上好一节公开课

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活动课呢?以下为幼儿园教师列举了“上好幼儿园活动课”的一些小技巧,幼师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哦!

一、一节好课也是有标准的

同样一节课,幼师们组织的方式却五花八门,你说你上得好,我说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说自己上得好,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呢?以下为你逐一道来,希望幼师们能给幼儿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幼师们在设计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内容,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走马观花……由于幼师们过于做作,影响了课的质量。在课堂设计方面,幼师们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1、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3、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
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4、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5、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6、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7、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 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拿我们现在用的教材分析一下。
除了整合课程外,现在还渗透国学的教育,我们在引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要根据我们这里的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二、这些课堂小细节不可忽视
评价一节好课,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看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许你上课时的一个小动作,或者你的一个疏忽,都可能会让你的活动课大打折扣,无缘优质课。因此,幼师们要注意全面把关,对课堂小细节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让每个幼儿都感觉你在注意他/她。
赞许:幼儿课堂表现好,要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他/她。
制止:用目光给予信号,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或嬉笑打闹。
鼓励:提问和课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对有进步的幼儿要以资鼓励。
批评: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交头接耳,幼师要用眼神批评。
温馨提示:
在运用眼神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光要亲切、自然、坦诚。
②注视时间要适当。
③注视的位置要得体。
④注视的方向要合宜。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的教学题材,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育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因此,幼师们要经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指示手语。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形象手语。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3)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编后语:
综上所述,一节好课,不仅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密不可分,需要幼师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下工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探讨,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使自己所上的每一节活动课都是好课!

⑶ 急求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种瓜》 请大家帮帮忙!

此教案为原创,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学 科 音 乐 教学对象 一年级金星班 任课教师 苗铀琳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种瓜》 2、创编歌词 3、歌表演《种瓜》 教学目标 聆听《劳动最光荣》,演唱《种瓜》,感受和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懂得要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能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种瓜》;并能在歌唱中表达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通过观察画面,提炼语言,初步体会歌词的创作;并能够模仿劳动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分析 《种瓜》是一首汉族儿童歌曲,由不规整的四乐句构成一段体。歌曲的旋律流畅自如,采用了重复的手法构成,一至三乐句与童谣般的歌词紧密配合,恰当的表现了种瓜、浇水、看瓜等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的场面,叙述了发芽、开花、结果的收获过程。随着第四句歌词语言的变化,作者在旋律中运用了下行、大跳、附点八分音符、四份休止符、以及重音记号、延长记号,突出强调了“大西瓜”、“抱”不动,使旋律更富有情趣,刻画了小朋友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成果时那种自豪得意的神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动作、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歌词的记忆 教学方法 听唱法; 启发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归纳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 课件; 打击乐器(响板、串铃、三角铁、碰钟) 板书设计 二 三 六 七 五 一 四 大屏幕 投 影 种 瓜 教学过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师生问好 教师导言: 欢迎同学们再次来到音乐课堂! 使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的课堂状态 新 授 巩 固 (一) 学习新歌: 1 教师导言: 咦!小金星你怎么不走了,我们的音乐课,已经开始了。你在等什么呢? 金星说:“嘘!别着急,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刚刚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破了哪一项吉尼斯世界吗?”那你们得先猜出我说的谜语:“看着是绿色,吃到嘴里是红色,吐出来时黑色,打一种水果名称。” 小明种出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你们看小明来了!我们请小明说说他是怎么把西瓜种得又大又甜的?(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明伴着掌声出场了) 2 学习歌词: 小明:那还不简单,看看我的照片,聪明的同学们,你们很快就明白了。 师:在你们的电脑中有7幅小明劳动时的照片,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请你在图片的下方输入一个字或一个词语来描述图片中的小明做了什么? 教师引导归纳歌词: 观察第一幅: 图中有谁? 用他对自己的称呼是什么? 他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 总结出歌词: 我在墙根下种了一颗瓜 观察第二幅: 小明手里拿了什么? 他在做什么? 之后瓜籽会发生什么变化? 总结出歌词: 天天来浇水,天天来看它 观察第三幅: 在小明的细心照顾下,瓜籽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出歌词: 发了芽,开了花,结了个大西瓜。 观察第四幅: 可是西瓜太怎样了? 小明这时候的心情怎样? 总结出歌词: 大西瓜呀,大西瓜 观察第五幅: 小明在做什么? 图片上的汗珠表现了什么? 总结出歌词: 于是他会唱:抱呀,抱呀,抱呀抱不下。 3 学习节奏: 金星:苗老师,我突然有一个灵感,可以把它编成一个儿歌。 师:哦?同学们,我们就让小金星说一说,好不好? 金星有节奏地读歌词。(播放多媒体课件) 4 学习歌曲的旋律 金星的创意真新颖,我们金星班的同学可不能输给金星了对不对?它编儿歌,我们就作曲,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这首儿歌创作成歌曲还真有点难。今天,苗老师准备了两条旋律,请你听一听哪一条旋律更适合演唱儿歌,然后分小组讨论为什么? 1)、用“di”模唱歌曲的旋律 2)、用“di”模唱歌曲的旋律 5 学唱歌曲 引语:我们先练唱一下,然后表演给金星和小明好不好? 第一遍:苗老师演唱。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 第二遍:我们演双簧,我来唱,你做口型。 第三遍:我们大家一起唱。 (可根据当时学唱情况加1-2遍) 最后一遍:这一遍由你们唱,苗老师来做口型。 分男女、对半分演双簧。 6为歌曲命名 这么好听的一首歌曲,你们给它取个名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金星和小明的掌声)你们取的名字都特别好。 现在,我们就把金星编的儿歌唱出来。准备好了吗? 金星和小明为我们的演唱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说也想学唱这首歌曲,我们和他们一起演唱。 7 歌曲处理: 小金星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这首歌曲演唱出了哪些内容? 瓜为什么那么大? 为什当唱到“报呀,报呀”要停顿一下? 抱不动瓜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边听边思考: (想!)

⑷ 幼儿园中班圆圆的西瓜怎么上好这节课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圆圆的西瓜 活动目标: 1、学习撕、贴圆形的西瓜和西瓜上纹路。 2、尝试用一只手转动蜡光纸,一只手撕,变成圆形,撕出圆圆的西瓜。 3、将自己撕剩下的纸张放进空篓子中。 活动准备: 每组两盘浆糊,两块抹布,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西瓜。 (1)教师:圆圆又大大,像个大皮球,衣服绿油油,身体红通通。西瓜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欣赏范例。说说:西瓜的外形是怎样的?西瓜里面的瓜瓤是什么颜色的呢?你知道这幅画面上的西瓜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三、教师示范撕西瓜的基本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撕西瓜的方法,重点让幼儿掌握撕圆形的方法。 四、幼儿撕贴:甜甜的西瓜。 教师鼓励幼儿撕切开的西瓜,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撕纸的方法。 五、评价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让大家相互欣赏,相互交流,让幼儿说说:你最想吃谁的西瓜?为什么?教师对幼儿制作的西瓜给予表扬和肯定。 六、音乐游戏:大西瓜。 结合活动在点点加工厂提供了撕纸材料,让孩子撕贴西瓜,培养孩子对撕贴画的兴趣。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西瓜》首次尝试沿记号进行撕纸,撕出有规则的圆形(西瓜),活动前我估计一般孩子能完成的,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发现孩子们困难重重,有的甚至手足无措。我仔细分析了原因:首先,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动手能力方面几乎都没有重视过培养,做任何事都是大人一手操办的,导致这些这些孩子一遇到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就显得很茫然,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只会说“老师,我不会”。他们的撕纸有些其实就是“拉”纸,这对于小班的孩子确实有些困难,需要空间概念和手部力量及手眼协调等能力,所以我想多练习就能提高他们这方面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孩子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第一个环节我创设了情景,让幼儿以“我的大西瓜”来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而且我在示范时,语言用的比较有趣,动作夸张,孩子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在我反复强调并演示了几次撕纸的动作要领之后,孩子们也能按照我的方法撕了: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住圆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沿着外边的记号撕,慢慢的移动按住西瓜的大拇指和食指,虽然孩子们有着的个别差异,撕出的作品也不相同,但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贴到了主题墙上时,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我想撕纸是一个反复练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以后要给予幼儿多练习撕的机会,让他们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⑸ 语言幼儿园儿歌亲亲我,急急急

今年我带了两个中班,一个是我以前的班级中一班,还有一个是中二班。一开学,中二班孩子们看见我就会叫我&uot;阿姨早”、&uot;阿姨好”的,不知什么时候,我发觉他们跟中一班的孩子们一样,喜欢叫我&uot;小万阿姨早”&uot;小万阿姨好”了。这个称呼似乎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也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我和中二班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一个多月来我和孩子们也有了感情,早上看到孩子们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脸上还带着甜蜜的微笑,让我感觉很充实。平时,孩子们遇到困难也喜欢和我说说他们的事,我是孩子们的一份子,我喜欢和孩子在一起。
中午,我进教室盛饭菜的时候,孩子们喜欢听我告诉他们今天吃什么,然后再由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吃的菜对自己身体有什么好处。孩子们都会很开心地把所有的饭菜都吃完。每次见孩子们大口大口地吃饭,我心里有也特别高兴。对于有个别幼儿偏食的现象,我会很有耐心地让他尝一尝,再问他:&uot;好吃吗?”他也会很努力地慢慢把饭吃完。有一位新来的小朋友一到吃午饭的时候就要吐,但再换一碗,他会把饭菜全部吃光,而且也吃得很快。就针对这一现象,老师询问了家长,他妈妈说他在家从来没这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老师观察了他吃饭的情况。原来,他一坐下来吃饭,就把饭全往嘴巴里塞,塞得满满的,喉咙口咽不下去了,就全给吐出来了。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原来的幼儿园阿姨和老师一直让他快点吃,吃慢了,还要挨批评,所以他刚来这,怕吃慢了也受到批评,因此吃得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每到吃饭前,我就和老师们就告诉他慢慢吃,克服他饭前紧张的心理。今天我惊喜地发现他不吐了,也不会紧张地一口接一口吃了。
无论你今天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你的一言一行在孩子们的眼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和孩子们是朋友,很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幼儿园保育员心得: 钟声幼儿园保育员心得

今年,我带新入园小班。这些孩子最大的只有四岁,最小的也不足三岁。刚到幼儿园的时候,有的孩子还带着奶瓶,每天他们在摆满玩具的课室里寻找的不是玩具、同伴,而是妈妈、奶奶。于是,课室里哭声彼伏,任我好话说尽,百般呵护都不管用。然而,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想想,他们这么小,从温柔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看到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怎能叫他们不焦虑、不害怕呢?于是,我就尽量用抱一抱、搂一搂、亲一亲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交流。有的孩子脾气很倔,晚上不肯睡觉,常常我的左手抱一个,右手搂一个,眼睛和嘴还得照顾着另外几个。

记得燊燊来幼儿园时,年龄也比较小。入园前一直由妈妈、奶奶带,性格固执,一到晚上,就大吵大闹“要妈妈,要奶奶”。小嘴不停地嘟囔着,小手还一个劲地拉着我要往外挣,我就抱着他,随声附和他的想法,趁机劝他:“是啊,妈妈怎么还不来接秉燊呢?要是燊燊跑到外面去,妈妈来了,就找不到燊燊啦,要不你先坐在小椅子上,妈妈来了一眼就看到你啦。”听了我的话,他便使劲地将身子往下坠,我趁机把他放在小椅子上。

他被我劝到椅子上后,一坐就是半小时,其他小朋友都安然入睡了。燊燊终于熬不住了,坐在小椅子上,慢慢地打起瞌睡,我就轻轻地走到他身边,让他的头靠在我的肩膀,他微微地动了动,没有“反抗”,我就轻声说:“燊燊坐在小椅子上睡觉多危险,你还是躺在床上等妈妈吧。”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睡到床上,但他也提出了条件,不脱鞋,不下蚊帐,要我坐在他的床边,给他讲故事,我都一一答应了,慢慢地,他睁大的眼睛开始不听话了,只一会的工夫,就进入了梦乡,我轻轻地帮他脱掉鞋子,下了蚊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慢慢地孩子们也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生活,大部分孩子认同了我,接受了我。每当听到这个孩子叫声“何姨好”,那个孩子来亲亲我,依在我的身边,这时候,带小班幼儿的劳累感就一扫而空,我的心里甜甜的。

⑹ 如何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语言教育在个体素质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全面贯彻《纲要》的同时,也要大力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以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即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怎么样去培养呢?又怎么样提高表达能力呢?那么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这样幼儿的语言才能得到健康地发展。因此,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等等都是互相融合的。那么我们如何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呢?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一)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与认知能力两者要紧密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如: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寻找春天的足迹”这一活动中,首先,带幼儿到幼儿园周围、花园等地方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草的变化。例如: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小树发芽了等等。引导幼儿说一说春天的景色,带幼儿去踏青,通过与幼儿观察、议论、想象中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了幼儿的生活内容也开阔幼儿的视野。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听、多看、多说、多练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活动的结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在幼儿园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能力。在谈话过程中,幼儿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围绕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按照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利用游戏材料和内容结合幼儿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设定一定的主题和他人随时进行有目的的交谈。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是注入式多,这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幼儿背诵了大量的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这样只是死记硬背,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所以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1、发展幼儿观察力-------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在为幼儿讲《春姑娘来了》的故事中,应先告诉幼儿:“春天姑娘来了,大地、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并请幼儿在上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讲给大家听。当幼儿带着问题回家时他们就会留心仔细观察查找春天里的变化。当老师讲述故事之后提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还看到了什么变化?”幼儿通过观察查找就会说出“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等等,这样即为幼儿创造了条件,也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发展幼儿记忆力---------多听 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这样也提高了幼儿的记忆力。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出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多说 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应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说的能力。通过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达到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我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如:在户外散步时,引导幼儿交流所见的东西,及时丰富幼儿词汇;在进餐时,请幼儿说出餐具名称和菜名;在盥洗时,教幼儿掌握盥洗用具的名称和盥洗动作等等。如:我在上《小水滴旅行记》时,我把故事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观察湿衣服与干衣服、湿毛巾与干毛巾有什么不同,请幼儿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了解小雨滴到哪去了时,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试验,并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教育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间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如讲故事时,我结合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我还用故事表演、画故事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像力。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4、多练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能正确发音、吐字清楚、有丰富的词汇并能正确的运用。这些内容都将在语言实践学习中获得、掌握,这就要求幼儿多多练习,逐渐地掌握。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多练地机会,创造多练地环境。如果幼儿的发音不准,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地纠正,这样幼儿才能进步地快、说的好。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因此,我们就应不厌其烦地让幼儿多练习。 (三)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我提过的为幼儿创设多看、多听、多练、多说的语言环境来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外,我们还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1、让孩子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 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2、让孩子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 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故事大王”、“自由交谈”、“我会说”、“我真棒”等形式,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的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3、让孩子会说-------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 首先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活动,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幼儿在观察、讨论、想象中及时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大大发展了口语能力。其次,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第三,在互相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诸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四)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要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多元化的活动材料,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各种事物,获取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幼儿园主要是通过语言教育活动来发展幼儿语言的。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说、读、诵等形式来完成的,但这些不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在教育活动中,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应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去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并能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此外,还应引导幼儿举一反三的形式,也就是说依照原来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分享阅读中“听”的读本中,幼儿通过教师对读本的分析和梳理,使幼儿了解声音不仅是美妙的,而且是一种倾诉、交流方式-----小鸟和森林、小河和小鱼、雨滴和屋檐等等并用声音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创编新的内容、感受新的意境。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初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另外,在语言讲述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合适的语言、完整、连贯、清楚地表达自己对某一图片、事物或情景的认识,理解与看法等等。我们可以利用某类讲述活动来强调和发挥聚敛目标的作用,以加强幼儿对语义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幼儿语言方面的表达能力。二、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较差,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做出应答,解决矛盾。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多与周围的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一)鼓励幼儿多进行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 :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分享什么玩具?明天我生日妈妈给我----------等等。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幼儿礼貌用语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教育幼儿尊敬长辈、成人。对待长辈应主动、热情的打招呼、称呼人。如:见到年老的叫“爷爷”“奶奶”,见到年轻的叫“叔叔”“阿姨’等等;分别时应说再见。让幼儿知道在别人谈话时,不应打断、插嘴;别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的听,不离开,不嫌烦。讲话的声音不要太大,但要让大家都能听见;语速要适中;语言要准确,吐字要清楚;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不骂人等等。 三、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幼儿语言训练,刺激幼儿语言行为。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语言训练。 首先,丰富词汇加大词汇量 。词是语言的基础,幼儿掌握词多少,理解词的深浅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幼儿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但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掌握知识有限,理解力不强。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应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词义。如: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 然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幼儿口语有多种途径,如;复述故事、看图说话、欣赏文学作品等。帮助幼儿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平时就要求幼儿对老师讲的故事进行复述,多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幼儿欣赏,随时随地让练习口语表达。总之,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教育契机存在,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再次,注重条理性的培养。语言必须具有条理性,否则就不能准确表达出你的意图。要教会幼儿正确的使用语言,有条理的说话。如:在看图讲述《小红帽》中,让幼儿先观察小红帽先在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最后又怎样了,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条理讲述故事。使幼儿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注重分享阅读。教师在指导幼儿分享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自己按顺序翻阅,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细节,理解故事人物、情节,并逐渐将听到的语句、词与书上的印刷符号对上号。教师还应经常鼓励幼儿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作品,并学会评价别人的讲述。在此过程中,幼儿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并锻炼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分享阅读在幼儿语言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总之,幼儿语言是个丰富多维的过程。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在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幼儿从中所获得的发展也是经由触角式的、多方位的途径积累起来的,教师要结合幼儿本身的经验和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材料和活动材料。将语言活动目标和思维衔接起来。我们可以创造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经验,加深其对语义的理解,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那么,幼儿的语言有了一定的健康发展幼儿的整体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

⑺ 求幼儿园奖状内容

阳光宝贝,活力宝贝,魅力宝贝。智慧宝宝、人气宝宝、可爱宝宝,运动小健将、

⑻ 幼儿园上课往屋叫孩子的技巧求助

幼儿园教师上课技巧的简单方法

如何依据《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幼儿教材,如何根据孩子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素质、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目标、用好教学手段,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备课、写教案、只要求写出教学目的、准备、过程等这些"做"的内容,而说课要求教师从活动目标、教材、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
技巧:如何在幼儿园说课?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关理论,阐明这样做的道理。
1.根据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幼儿园的教材不统一,可供选择的比较多,所以说教材时一是尽量说清说透选择教材的目的,(如主题活动的需要、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需要等);二是教材的来源(如来自幼儿的用书、或来自于幼儿的生活等);三是说清教材的难易程以便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即:知识的难以理解之处、技能的难以掌握之处,便于选择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如歌曲《雪花和雨滴》这一教材可以这样分析: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第一、三句,二、四句基本相似,便于幼儿记忆和掌握,整首歌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小雪花和小雨滴拟人为孩子的朋友,使人倍感亲切。两段歌曲有不同的情绪,轻柔、优美、活泼、热情,使得小雪花、小雨滴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寓德育教育于音乐之中,教育幼儿养成活泼、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2、根据目标
对于目标的制订我们都会从认知、能力、情感几方面来考虑,在说活动目标时就是要说清认知、能力、情感等几方面的要求和层次,把握活动目标是说课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分析、把握目标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基础,说活动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析:
(1)、说目标的来源的依据。
是根据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根据本地的课程标准、或是某一年龄段幼儿普遍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还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而定的,如"学习棉签画"的目标之一 "有控制地变换方向画线条"就是根据小班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民兵规律而定的;而目标之二"养成物归原处的良好习惯"就是选自《小班素质教育目标》。
(2)、说对目标的理解和分析。
就是要说出选择目标的原因和理由、说清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对目标的理解和分析要有理有据。如:"有控制地变换方向画线条",有一个教师就是这样分析的:我班孩子是小班后学期,他们已有了初步的绘画经验,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线条的练习,但由于他们年龄小,他们的腕骨和指骨还未得到很好地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性,我选择制定了符合本班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的目标,即"有控制地变换方向画线条",这是一个在原有基础上有待于进一步熟练的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主要以有趣的活动进行设计,使幼儿有兴趣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变原来无控制地乱画到视觉上有控制地涂画,从无目的无方向地画到有目的变方向地画线条。
在分析、制定目标时主要考虑两个:一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目标要稍高于幼儿的实际水平,让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二是要从心中只有知识转到心中只有幼儿,落脚点要放在提高幼儿能力和素质上,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3、说活动准备
就是要说出为完成教学目标要进行的知识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的理由。经验的准备就是幼儿与新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准备和与新知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物质的准备是环境的创设、教具的准备和学具的准备,但要注意幼儿的参与性。在准备教具与学具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究教具与学具的利用价值和实用性,不要追求教具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偏离方向,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些教具准备得十分精美,但在活动中只展示一下,没有操作和利用的价值,这样即浪费时间又效率不高,对完成目标没有很好影响的教具我们尽量避免使用。二是提供的教具和学具要反映幼儿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要求;三是避免教具过多、过新奇、过刺激;四是提供的教具和学具便于幼儿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
-------------------
【幼儿园教师课堂组织技巧】
课堂教学=集体教学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扮演着多种角色,所以我认为教师是影响集体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给孩子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幼儿园的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例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中班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有趣的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全副武装。

例:体育课《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

(一)教师的课堂礼仪

1、让自己的眼神成为叩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关怀——鼓励——批评——制止——赞许”

2、把握对幼儿的称呼:

对幼儿称呼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真诚地叫响每个孩子的名字

(2)不要叫孩子的绰号,但可以叫昵称。

(3)忘记幼儿姓名时的补救方法。

3、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有些姿势无形中会拉大与孩子间的距离,如:抱胸、指手指、拉孩子的衣服、瞪眼睛、又手叉腰、背手……

(二)认真对待每个集体活动

1、教学内容的选择

2、教育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制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不用跳就能摸到的太浅,孩子不感兴趣。跳了跳还是摸不着,孩子也不会太感兴趣,或兴趣不能持久。

3、手段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1)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

*提问题要有适时性。

*提问必须遵循本班幼儿的认知规律面向全体幼儿。

*问题必须要围绕教学中的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利用眼神与幼儿进行交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2)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

*用甜美的语调给幼儿上课

在教学中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表情、声调,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教师要焕发童心,进入角色,用亲切、自然的表情和语言让幼儿感受天真烂漫之情。语调上要注意舒缓有致,语气上要注意柔和。

*要注意上课时使用的导语。

巧妙自然、神秘的导语,会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然融入到教材之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应谨慎,力求逻辑性,避免出现因随意而犯的错误。

*教师的语言应力求人性化

尊重幼儿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平等交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做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

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鼓励,不要吝啬“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等等这样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教师的语言应儿歌化。

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我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我告诉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手势语的巧妙运用。

(1)指示手语。
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2)情感手语。
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

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因此,情感手语具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3)形象手语。
形象手语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直观形象的手势语言。

形象手语一般用在讲解重点或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

(4)反思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什么?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课堂上你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孩子的学?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
*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是否关注了每一个以及个体差异?具体点说:发展最快与最慢的孩子都进步了吗?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我是否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⑼ 写给幼儿园男孩子简洁的寄语

给幼儿园小朋友的寄语
1、送你一份快乐,让你忘记烦恼;送你一份悠闲,让你自在逍遥;送你一份如意,让你事事顺心;送你一份美满,让你幸福到老。元旦将临,预祝你快乐美妙!

2、猴子跳一跳,工作结束早;猴子来吃桃,房价去一遭;猴子蹦一蹦,物价涨落空;猴王打个滚,收入翻几倍;鼠年吉祥好话送给你,愿你生活真如意!

3、好久不见,万分想念,节后养生,时刻紧记:年底忙碌,身体注意,饮食清淡,保养肠胃;早睡早起,身体安然,愿你快乐,万事如意。祝幸福久久!

4、愿运气追着你,美事跟着你,金钱贴着你,贵人帮助你,祸事躲着你,小人绕着你,爱人念着你,家人挂着你,上天保佑你,我在祝福你。开学快乐!

5、春运开始,吉祥号列车已发车,现已沿幸福铁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大站不歇小站不停的气势,向你奔驰而去,将祝福捎给你!祝春节快乐

6、盎然的春意惹人眼,幸福的花儿开得艳,快乐的风暴在席卷,吉祥如意团团转。踏上一年新的起点,愿你与幸福结缘,写精彩新篇,享健康平安。开学快乐!

7、开学许新愿望:愿看短信的朋友,吃得好,睡得饱,烦恼一见就开跑;心情好,快乐绕,幸福一直冒泡泡;好运找,福运到,平安吉祥来开道,鼠年哈哈笑。

8、春节好,你生气了就去放鞭炮;过年好,我做错事了你也给拥抱;团圆好,聚少离多的日子真煎熬!亲,过年真好!愿我们甜甜蜜蜜恩恩爱爱一直到老!

9、猴飞九天把年拜,九种快乐送不停:一拜心情妙,二拜收入高,三拜幸运到,四拜幸福绕,五拜生活好,六拜人不老,七拜吉星照,八拜友谊牢,九拜乐逍遥!

10、春风微凉,春雨清爽,春色尽荡漾;春笋渐壮,春蕾朝阳,春光满庭芳;春意飞扬,春节吉祥,春思寄心上。春天来了,愿你每天心情春光灿烂,幸福快乐!

⑽ 幼儿园中班社会深学称习称呼

语言礼貌称呼活动:称呼歌 活动名称: 语言—称呼歌 活动目标: 1、熟记长辈的称呼并理解这些长辈和自己的关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关于称呼的经验。 3、懂得见到长辈要礼貌称呼并问好。活动准备:教学挂图60-6 活动过程: 一、生活经验谈话,初步了解称呼的含义。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怎么称呼? 2、初步了解对长辈的不同称呼,教师请个别幼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称呼的经验; 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是对家里长辈的称呼,称呼是人们对他人的一种有礼貌的称谓 二、学习儿歌《称呼歌》 1、幼儿倾听儿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儿歌里说了哪些称呼? 2、幼儿交流自己对儿歌中称呼的理解 教师:这些称呼你们都听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称呼谁的? 3、幼儿讨论对称呼的理解,知道这些称呼与自己的关系。 4、学念儿歌 前两遍幼儿可以看教师画面提示 ,后两遍幼儿尝试独立朗诵。 三、幼儿游戏:看谁说的对 1、教师与幼儿游戏,巩固对称呼的认识。 2、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相互游戏 四、拓展幼儿有关称呼的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称呼?是称呼谁的?

阅读全文

与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称呼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