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案大全 > 爱莲说教学反思教案

爱莲说教学反思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13 21:49:39

『壹』 爱莲说的教案 谁有

-
爱莲说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老师综合归纳: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巧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4)结构精巧:(多媒体展示)一条线索: 两个衬托: 三种类型: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拓展延伸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四 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2爱莲说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学习重点xkb1.com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学习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吗?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同予者何人?( )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五)、拓展延伸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6、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1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12、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三 教师小结
四 巩固练习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2《爱莲说》答案(四)1.“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2.1)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4)全文以“爱”为线索(出现七次两个衬托:)草木之花(蕃)菊(独)牡丹(甚)莲(独)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三种类型: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五)1.(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2.(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5(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6(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8(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9(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10(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11(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12(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Health/ba/84979.htm

『贰』 <爱莲说> 教学反思 开始,我从写梅花的诗句入手 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 各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莲吗 为什么 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 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 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 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 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 哪里还有什么发现 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叁』 《爱莲说》的体裁是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文学体裁:说。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常说的“托物寓意”。

(3)爱莲说教学反思教案扩展阅读

常见文学体裁分类:

1、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如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三国诸葛亮的《出师表》、南宋苏轼的《教战守策》。

4、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唐代韩愈的《原毁》。

5、序:也作“叙”或称“引”,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6、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7、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8、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如春秋战国时代《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

9、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代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

『肆』 求《家教reborn 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说”的特点;
2.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3.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方面: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 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分为:诵读——悟读——拓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 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一)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4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反馈检测:
1、填空。 ①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八、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芙蕖》教案
教学目标: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 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教学设想
理由(一)、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二)、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律。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 思: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 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 点: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 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 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速: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2、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篇文章。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1、①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
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②出示投影: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
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陪宾”。
③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
2、①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②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学生回答有可能会把反衬当对比,可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反衬一主一宾,以宾衬主,对比一个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不同方面,无主次之分)。
③出示投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语言要清新、活泼、平朴自然。
④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⑤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放配乐朗读录音)
3、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从立意上看《爱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
三、出示课文朗读内容提示投影。听录音,合上课本学生轻声跟读。接着关上录音机,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课文内容提示投影
群葩当令时,只 之数目,前此后皆属 。芙蕖则不然:自 ,便 ,及其 ,则又 , 。
有风既作 ,无风亦呈 ,是我于花之未开, 。
迨至 , ,自夏徂秋,此则在花 ,在人 ,及 ,亦 ,乃复 , , ,犹似 ,
与翠叶 ,不至 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荷叶之 ,荷花之 ,避暑 ,纳凉 。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 而 者也。只有 ,
,乃 ,又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 ,
无一物一丝 。有 ,兼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板书设计:
群葩
荷钱出水——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飘飘之态
可 目 袅娜之姿
(主脑) 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可 人 可 鼻 花之既谢——亭亭玉立
(主脑) 可 口 与翠叶并擎
可 用

『伍』 爱莲说 预习

给你我打的教案吧
爱莲说
段落大意:
第一段:以菊花与牡丹作陪衬,表明自己独爱莲的情感
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与牡丹的富贵对比映衬,凸显莲花的高洁形象

中心:
本文以花寓人。 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涤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赞美了莲花那些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涤清涟而不妖 →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通外直 →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 方正,不拉拢勾结
香远益清 → 品格高尚,声名远扬
亭亭净直 → 高尚独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端正严肃,自尊自爱,令人尊重

衬托
第一次:表现自己与众不同
第二次:凸显莲花的高洁形象,显示莲的品格高于百花
第三次:借以感叹世上没有人和自己的爱相同

菊花 → 莲 ← 牡丹
↓ (正衬) ↓ (反衬) ↓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衬托) ↓ (衬托)↙
托物言志,以物借人
品格: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抒长感情的说法。道理的禅明,感情的抒长,必须找准物与志之间的内在关系。
注意,所托之物与所言之支有相似之出

阅读全文

与爱莲说教学反思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