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教案石榴娃娃
1、认识本课要求认识的 4 个生字。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3、让学生在“快乐读书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 教学重难点 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 让学生了解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讲授模式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乐预习:
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二、 快乐参与:
1、展示石榴实物,简单介绍,引入“快乐读书屋” 。
2、谈话引导。
(1)让吃过石榴的学生说一说石榴的样子、味道。
(2)自学读文前提示。
(3)适时提问:儿歌中写石榴娃娃笑了,露出了小小的红牙,石 榴娃娃什么时候才露出小小的红牙?引入读文。
三、快乐探究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读后和同桌说一说石榴娃娃什么时候 露出了小小的红牙?
2、尊重差异,独自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引导学生圈画出本课要认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4、生生互动:同伴之间互相读给对方听,注意倾听,发现同 伴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对同伴读不好的地方要帮一帮。
5、指名分段汇报朗读。
6、讨论、交流:石榴娃娃什么时候露出了小小的红牙?你是怎 么知道的?
7、引导有感情读文:秋天一到,石榴娃娃高兴地笑了,你们 高兴吗?带着愉快的心情,带着微笑,再读课文。
四、快乐动手:
检查、认读生字
1. 同桌互相检查,比一比,认一认。
2. 开火车读字卡识字。
3. 指名认读字卡。
五、快乐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高兴,增强读书的成 就感。
注重学生阅读的实践,珍视学生在读书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 乐趣。
⑵ 大班歌曲 为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我组织的活动是歌曲《妈妈的眼睛》属艺术领域,主要以音乐为主。这个活动是第一课时,以感受三拍子歌曲柔和、优美的旋律,理解歌词内容为主,围绕这个活动目标,我所采用的方法是看、听、讲、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
活动一开始,我以两张不同的挂图来引入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夜空图,了解夜空中最亮的是星星,观察人物头像图让幼儿了解脸上的五官中最亮的是眼睛,采用的是和种平行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发现眼睛和星星是最亮的,它们有着联系。从而导入到歌曲的教学,同时也为后面对歌词的理解打铺垫。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引出这首歌曲,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什么?”透过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给予孩子无限想象的是夜空图。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想让孩子回答想起一首歌,而只是想启发孩子的思考,引发他们的想象。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但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反馈却不是很到位。
本次活动中,我觉得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给予孩子充分感受,大胆表现的机会。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范唱,对歌曲的反复感受,通过听配乐故事,让孩子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感受歌曲,感受歌曲中所要传达的意思。此外,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我尽量给了孩子说话、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在几次反复的感受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仅仅枯燥的反复机械的听,而是在每项一次欣赏歌曲都给了孩子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带着不同的任务来欣赏歌曲,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较为适合的。
3、在引导孩子感受歌曲旋律、节奏,感受内容时,采用讲述歌曲等,在整个别引导的过程还是比较有耐性的。不会因为孩子的一时答不上而急着把答案给孩子。
⑶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谁是带头人教案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内,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容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⑷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沙蛋课程反思
《幼儿教育纲要》强调: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活动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在自主活动基础上,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培养认知和审美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二期课改提倡给孩子创设一种可选择的多元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热情,设想如果一节音乐活动一统的歌词、节奏,无非是学唱,追求即时效果,更谈不上选择与独立自主的创作。所以在我设计的音乐活动中,我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选择与独立创作的机会。如在上述活动中,我就在如何放烟花上启发引导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律动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动作,而富有新意。我们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音乐活动,直到结束还意犹未尽,而有的活动没开始多久,孩子们就兴趣全无了。我想关键不是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这个内容是否能满足孩子当前需要的;是否是孩子喜欢的,是否经验范围之内。
⑸ 大班音乐教案 《 为什么》的反思
在对活动的不断调整和演绎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收获:
一、对知识的梳理要把握时机、选准形式
活动中所涉及的六种动物,它们的外形特征分别与获取食物、抵抗外敌、适应气候有关联。整个活动中我们一直跟随孩子们的选择,根据他们的发现来协助他们获取经验。当孩子们对所有问题都有所了解、并有了一定的经验时,教师再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这时孩子们才有话可说、有物可想,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大班孩子虽有了抽象思维的萌发,但仍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活动中我们借助动物外形本身及语言来梳理不同动物生存的需要,如大象和长颈鹿长了长鼻子和长脖子是为了吃到食物等。最后借助“吃到食物、身体不受伤”等关键字的提取来帮助孩子理解动物外形与生存的关系。图文并茂的梳理形式可帮助大班孩子直触经验的核心,建立清晰的思考路径。
二、活动环节的设置流畅而有逻辑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既如行云流水,又能环环相扣。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体现为教学中学习逻辑的层层递进。我们的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找找“为什么”(回忆再现问题)→想想“为什么”(通过讨论和思考获取问题的答案,梳理小结“为什么”的原因,学习对问题本质的归纳和提升)→看看“为什么”(继续寻找问题,获得答案)。这些环节在难度上不断提高,在思维上逐步推进,使整个教学由浅入深,有序地展开,保证了活动的流畅。
三、教学资源的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动静相宜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幼儿园孩子注意保持时间短,有意注意容易转换。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对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活动中我们有时利用图片让孩子进行观察,有时运用动态的视频供孩子猜测、倾听,选用不同的教具,都是从动物的特征出发。
学习中孩子的思维会不断有新的生成,为了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加深他们的理解,我们还选用了动态的体验活动,如当孩子们讨论大象是否一定要长长长的鼻子这个问题时,我们让孩子们来模仿大象,做“没有鼻子的大象”的游戏。孩子们学大象笨重地走路,但却需要摘树上的香蕉。孩子们使劲抬头、伸脖子却拿不到香蕉。“累坏”了的孩子们叹息说:“这样下去,大象一定会饿死的!”动态的体验使孩子们可以亲身体会长鼻子对于大象生存的意义和作用。
动静交替的活动,让孩子们有松有弛,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对知识的掌握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