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正月十五为什么要挑灯笼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版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权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❷ 正月十五闹花灯,怎样自己做花灯呢简单点。
做法一:
1、先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筷子、胶水、红绳、皱纹纸以及红色流苏。工具的话只要准备一个小巧的剪刀就可以了。
2、首先准备8根筷子,将它摆放成一个正方形的样子,然后用准备好的胶水将四个连接点固定住,再用红绳将四个角绑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装饰花灯,还可以对它进行加固。最后,根据以上步骤再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备用。
3、拿四根筷子用红绳将已经做好的两个底座固定成一个架子。
4、根据做好的架子大小剪皱纹纸,先剪一张,然后在把剪好的那张叠几层再剪,这样会比较方便,或者可以先用尺子量出长宽,然后再纸上画出来,这样也很方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
5、把剪好的皱纹纸用胶水粘到做好的架子上,4根支柱都要粘到,这样做出来的花灯才会比较牢固。
6、在做好的灯笼顶部的四个角各绑一条红绳,然后合在一起打一个结,将事先准备好的红色流苏粘在灯笼的底部,这样一个好看又环保的灯笼就已经做好啦。
做法二:
1、第一步,制作骨架。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
2、将竹子放在蒸气室内,然后取出,置阴凉处晾干,但不得过分干燥,也不能放在强光下暴晒。
3、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条所需的长度,以灯笼大小而定。
4、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
5、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纱布,即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后再粘贴二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须干净,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6、将灯笼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❸ 正月十五能给小孩送灯笼吗晚不晚
不晚,十五晚上才是打灯笼的时候。
❹ 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寓意(词)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❺ 扎灯笼是元宵节的习俗吗
扎灯笼是元宵节的习俗。
一、扎灯笼:
“张灯结彩”是我们中国人过节日的传统,元宵节就要扎灯笼。扎灯笼的制作流程一般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六道工序。因其玲珑别致、轻巧剔透,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旧时亦或现在,手扎灯笼不但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氛围,也给予人们更多祈福的灵感,元宵节被有意无意燃着的灯笼,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期盼。
二、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2、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3、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4、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5、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6、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7、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观赏性。
❻ 正月十五打灯笼的寓意(词)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
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孩子们早早起床,先看看灯笼怎么样了,再出去满村子跑着玩。天还不黑,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亮自己的小灯笼,然后呼朋唤友满村子走,就像撒欢儿的野马一般。我不甘落后,黄昏便拿出自制的灯笼,点上蜡烛,兴奋地来到村里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参加灯笼会。那场面,真是热闹,各式各样的灯笼琳琅满目,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颜色有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汇聚在一起,孩子们打着灯笼绕着村子一路走一路说笑,使漆黑的夜晚有了亮光,也多了一道风景。
春节挂灯笼,指的是挂红灯笼,每到过年人们都换上红色的灯笼,象征团圆意义、红红火火。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其实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但红色灯笼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换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❼ 提灯笼的元宵节的习俗
提灯笼的元宵节的习俗:
提灯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俗。回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答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灯笼植根于汉族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汉族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
关于提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
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❽ 正月十五面食灯笼怎么做
这事关元宵的来历,唐朝汉武帝时期有个宫女叫元宵,他找到东方朔帮助她与家人版团聚。东方权朔就上街向大家宣布一件事情。正月十五都城会遭到天帝的惩罚,会派一位叫元宵的仙女下凡执行。东方朔就告诉大家有一种挽救的方法,就是找到元宵,并且造成一种都城真的遭到大火的情形。于是人们就挂起红灯笼,看灯会。年年如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风俗。
❾ 元宵节制作灯笼为什么
农历正月十五是来“元宵节”,自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17]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