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儿园科学启智课题实验教案一个主题6篇
编写教案来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源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B.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有哪些
【活动设计思路】: 《纲要》中提出,关于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接触体验、表达感受和交流过程中知道探索的乐趣。水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了,它无处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对水更是喜爱,又恰好遇上这炎炎夏日,于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欢的"水"设计了这...个活动。利用感官教学、直观教学、实践体验、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孩子系统地认识了水。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 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 (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 (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 (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 (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结束部分 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 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探索:为什么乒乓球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钥匙却沉下去了呢?还有什么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自己去寻找一个完整的答案,回来告诉老师。
C. 中班科学《酸碱检验》教案
活动意图:
中班幼儿已经摆脱了直觉行动思维版,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权辑思维开始萌芽。为了让幼儿对书写数字产生浓厚兴趣,我设计了一堂情趣性很强的中班科学《数字宝宝“1"》活动。满足每个幼儿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活动目标:
1、掌握1正确的书写方法。
2、培养良好的握笔姿势。
3、对书写数字产生浓厚兴趣。
活动准备:
1、彩笔。
2、挂图。
活动过程:
D. 幼儿园科学教案雨的形成教案怎么写
雨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四年级下册教材围绕“变化”这一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内容,涉及常见动植物、土壤、水、空气等内容。各单元以不同内容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 2、物质的状态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球与宇宙范畴。在了解了天气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状态和变化,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包括蒸发及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3、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课的结构为:认识凝结现象——模拟雨的形成——推测雨的形成。雨的形成属于规律性知识,思维方法为:分析、比较、综合、演绎,认知结构为:形成原型——设计模型——理解原型,通过以上过程完成对雨的形成过程的探究。 学习者分析 1.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研究了蒸发的快慢,知道如何加快蒸发的速度。学习了水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的过程;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凝结现象,认识到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 教学目标: 1、能对雨的形成过程做出猜想。 2、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3、能由实验模型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 4、愿意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重点为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为指导学生设计出雨的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自己设计的模拟下雨装置、冰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播放西游记中求雨的视频片段。 谈话: 1、他们在干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用拜神这样的办法能求来雨吗?为什么? 3、那雨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雨的形成。(板书:雨的形成)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音像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二)假设成因,形成原型 1.认识原型(什么是雨) 提问:同学们都见过雨,雨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总结:雨是天上连续不断的掉下来的小水滴。 2.猜想假设(雨的形成) 提问:天上的小雨滴怎样形成的?可能是怎样来的? 【设计意图:猜想是一种是由问题直接预测结果的思维方式,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可以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 (三)分析比较,设计模型 1.模型比较,设计要点 谈话:雨到底是不是这样形成的,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我们的猜想通过一个实验模拟下雨。同学们先看一看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凝结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雨吗? 学生回答。 提问:模拟下雨的实验可能和凝结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会想到相同点是都要有水蒸气和冷的物体,不同点是凝结成的小水滴一个没有掉落下来,一个要让它们连续不断的掉落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个实验装置,使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小水滴落下来才是雨,从而为学生设计下雨的条件做铺垫。】 谈话:如果想让水珠连续不断的落下来形成雨,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思考办法,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雨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水蒸气、遇冷。】 师:在这个实验模型中,水滴多了一定会掉下来吗?怎样才能让水滴连续不断的掉下来呢?(引导学生设计底部带凸起的模型。) 2.设计模型,交流方案 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呢?怎样制造很冷的环境,让凝结成的小水珠快点落下来,而且连续不断的落下来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加热和使用冰块。] 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同学们的想法很有创意。 【设计意图: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实验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用问题引导能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图片引领,形成模型 谈话:老师也想了一种办法,你们觉得老师的办法能达到你们想要的效果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出示实验模型,并介绍各部分组成。 师:同学们课下可以试试自己的办法,接下来我们试试这个办法吧? (四)实验观察,形成知识 1.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操作过程,教师播放动画,同时强调关键步骤。 [学生观看课件。] 开始实验,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底部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进展,必要时给出指导意见。实验完毕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及实验现象。 2.交流汇报,归纳结论 谈话: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现象。 提问:根据以上现象,同学们说一说,水滴是如何形成并掉落下来的? [学生说出水蒸气遇冷凝结的过程,教师同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使学生关注现象,然后通过现象分析问题,形成知识。】 3、类比推想,形成知识 1)类比推想,初步感知 谈话:这是我们在实验中模拟下雨时观察到的现象,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呢?水模拟自然界的什么,酒精灯模拟自然界的什么,上面的冰罐模拟自然界的什么?谁能结合实验推想一下? [学生推想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说全面一些。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将自制的图画贴到相应位置。 2)视频资料,验证知识 谈话:这是我们自己推想的雨的形成过程,雨是不是这样形成的?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看。 [学生观看视频。] 3)雨雪转化,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谈话:如果在冬天,地面温度也很低,这时降落下来的是什么呢? 讲解: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发现,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水,遇到更冷的环境凝固成了冰,冰遇热融化成了水。水的三个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五)运用知识,设计创新 1)认识人工降雨 谈话:我们认识了雨这一自然现象,大家知道有的地方长时间不下雨,出现了干旱,该怎么办呢? [学生会想到人工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是什么原理? [如果学生知道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没人知道,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介绍人工降雨。强调人工降雨的原理,为下面人工除雨奠定基础。 2)设计人工除雨 谈话:人工降雨可以为干旱的地方带来雨水,缓解旱情,可是有的地方雨水过多,难免造成灾害,你能设计一种人工除雨的办法吗? 学生思考,提示学生课下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可以改变生活,为人类带来好处,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用所学知识继续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小水珠 大水珠 遇冷 水蒸气 吸热 雨 水
E. 幼儿园科学教案200字
【活动目标】
.知道拱形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很大力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验记录表、蛋壳若干、铅笔、粗吸管、小量杯、长条卡纸、小块积木若干、各种拱形建筑物PPT。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教师结合图片,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鸡哥哥和鸡妹妹〉,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小鸡)原来呀,是鸡哥哥和鸡妹妹,今天鸡哥哥和鸡妹妹为了一件事情争论不休,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附故事:一天,一个蛋壳破了,鸡妹妹从蛋壳里钻了出来,鸡哥哥看见了连忙说:妹妹,妹妹,是我从外面用尖尖的嘴帮你把蛋壳啄破的,是我把你带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妹妹一听摇摇头说:不对,不对,是我自己从里面用尖尖的嘴把蛋壳啄破的,我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到这个世界的,两只小鸡争吵不休。
2.提问:小朋友你们赞成鸡哥哥的说法,还是鸡妹妹的说法?幼儿自由回答。(选两名幼儿回答,赞成鸡哥哥的说法,强调它从外面啄破了蛋壳;赞成鸡妹妹的说法,它从里面啄破了蛋壳。)大家有的觉得鸡哥哥说的对,有的觉得鸡妹妹说的对,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鸡啄壳PK赛,投票表决。同意鸡哥哥说法的,请举手?(教师把相应的数字记录到大的记录表上)同意鸡妹妹说法的,请举手?(同上记录)
3.师:小朋友们的意见统一不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这个蛋壳到底是谁啄开的。
二、幼儿动手操作〈小鸡出壳小实验〉。
1.师:完成试验,我们要用到:蛋壳、小量杯(小量杯是来固定蛋壳,让蛋壳不摇晃)、吸管、铅笔(铅笔尖就是小鸡的尖嘴巴)。
出示步骤图,先把蛋壳放在小量杯上,再把吸管箭头向下的一边靠放在蛋壳上,吸管上有一条横线标记,把代表小鸡嘴巴的铅笔尖伸进吸管,到吸管的横线标记处对齐,松手,然后观察看蛋壳有没有被啄破)老师现在出示的是鸡哥哥啄蛋壳的画面,那鸡妹妹啄蛋壳,蛋壳该怎么放呢?(蛋壳倒过来)小朋友实验出结果之后,请你将椅子后面的小红花,投给你觉得对的一方。
到底谁啄的容易破呢?现在就请小朋友去实验一下吧。
2.幼儿实验,并将投票投到相应的表格里。(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哦,铅笔尖一定要跟吸管的横线标记对齐,不然小鸡的嘴巴用不出力气。)
3.我们一起来看看投票结果,到底是鸡哥哥赢呢?还是鸡妹妹胜利?(鸡妹妹)
4.还有小朋友投票给鸡哥哥,我们一起再来实验一下。(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进行操作,集体验证)现在票都投给了鸡妹妹,所以是鸡妹妹是从蛋壳的里面靠自己的力量啄破蛋壳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
三、教师实验,集中探讨。
1.鸡哥哥不服气了: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我啄不破蛋壳呢?(幼儿自由发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鸡哥哥和鸡妹妹的力气到底用到哪里去了。(看操作视频)(因为力气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用有颜色的水来代表力气。注射器代表小鸡的尖尖嘴,注射器里红颜色的水代表所要用的力,先试试看鸡妹妹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在了哪里?(蛋壳里面,力集中在一起)对蛋壳中间,鸡妹妹的力气都用到蛋壳中间了。
再试试鸡哥哥的说法,看看红色的水流到哪里去了?(周围流下去的,力都分散了)鸡哥哥用了这么多力,可是都被蛋壳分散到旁边去了,那你们说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看视频后,教师小结:原来,鸡哥哥用的力,被蛋壳分散了,所以鸡哥哥还能啄破蛋壳吗?(不能)蛋壳的这种形状真有趣,它能把力分散,能承受较大的力。在生活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拱形。
四、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图片,人们根据拱形分散力的原理建造了许多的建筑物,你们知道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观看多媒体,教师提问。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拱形的图片,大家来欣赏一下。
(1)这是什么?(海洋馆)哪里是拱形的?(玻璃通道)这个拱形承受了哪些力?(水,好多鱼,鲨鱼)
(2)这是什么?(隧道)隧道的上面有什么?(大山)为什么隧道能够承受的起一座这么大的山?(隧道是拱形的,拱形能够分散力)
(3)这是一座什么桥?(拱形桥)教师介绍这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座拱形桥,它至今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座一千五百年的桥有没有坏?为什么?(它是拱形的,拱形有分散力的本领)
五、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1.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两两合作,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之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的牢固。
2.桥造完了,看看谁的桥承受的力量最大,请你们将篓子里的小积木一个一个的放在桥面上,待桥面变形则停止放积木,看看哪种桥最结实,承受的力最大?
3.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幼儿回答)为什么都是拱形桥,所承受的积木数量却不一样多呢?让我们想想这个问题,等到下次活动一起探讨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动手做小鸡啄壳的实验,初步理解了拱形面能够承受大力的现象,通过学习,也认识了拱形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还是很浓的,在操作中,有的幼儿对怎么啄蛋壳理解的还不是很到位,下次活动需要在交待操作要求时候,重点强调指出。(幼儿教育)
F. 幼儿园大班科学镜子教案反思怎么写
一、充分诠释了科学活动的价值
《镜子的秘密》这个活动充分诠释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价值与使命,那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首先,为了“激发探究兴趣”。“真好玩、特有趣!”是现场参与活动的每个幼儿、每个教师最真切地感受,观摩的教师常常有忍不住想尝试的愿望。
活动开始,老师出示了一张印有一半螺丝刀的图片,并问“这个图片上是什么东西呢?”有的孩子说“像把刀”,有的说“是一根羽毛”……顺着孩子的多样回答,老师又以“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随后,老师马上以“让我们请镜子来帮忙”抛出了本次活动的核心探索对象“镜子”。当孩子运用一面蓝色镜子照着图片发现“原来那是一把螺丝刀”时的惊讶与喜悦,自然会对“镜子成像”产生浓厚的兴趣。打铁趁热,教师又跟进提问:“透过镜子看,‘半个’变成一个,如果透过镜子看‘1个’,又会变成几个呢?会不会变成3个、4个,或者更多呢?”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有趣”才能激发主动探究的好奇心。活动中,老师步步设疑,层层激趣,有效激发了孩子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而每一次有趣、奇特的现象,都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我想,这份被激发的兴趣背后,也许会衍生出更多对周围事物、现象,对各种自然、社会问题的好奇、持续与持久的探索,这就是这个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是科学活动需要的、追求的核心价值。
其次,为了“体验探究过程”。活动中,沙老师一个让幼儿开展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单面镜子的操作活动,发现单面镜的成像规律;第二次操作,探索两面镜子不同的成像情况;第三次,进行三面镜子的成像实验,自制简易的万花筒。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动脑发现,体验着探究的乐趣。
再者,为了“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观察到的“镜子成像”情况;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能看懂图示要求,并能较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这些初步的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这种能力的获得也必然有助于促进幼儿后续的学习,以至终身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二、充分反映了教师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的智慧
首先,选材的独特。这个活动的内容选自一个儿童科学游戏书。沙老师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镜子与彩色纸片小图形这两个元素巧妙融合,以“镜子的秘密”为探究视角,让幼儿在不断地猜测、实践中,发现“1面镜子、2面镜子、3面镜子”不同成像效果,感受和体验玩镜子的意外、惊喜、好奇和挑战。内容和教学具的独特,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其次,精心的设计。
具体明晰的目标定位。活动目标引领着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本次活动的目标:
⒈观察镜子成像的各种现象,知道镜子成像的多少与镜子的数量和镜子间的角度有关。
⒉镜子成像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极探索,并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⒊激发进一步探究镜子成像规律的欲望。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和教学生长点的把握”和对大班幼儿学习特点的考虑与能力的培养。
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本次活动,从“单面镜子的操作活动,发现单面镜的成像规律→探索两面镜子不同的成像情况玩→找找万花筒里的秘密,猜测万花筒里有几面镜子→进行三面镜子的成像实验”从每一次问题抛出与探究总结,都为下一个环节做了铺垫和准备。由浅入深的逐步推进,保证了每个环节的有效。
第三,有效的互动。
“目标的有效是核心;设计的有效是根本;互动的有效是关键。”一个优质的集体活动除了“选材好、选点妙、角度巧”之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对集体教学的驾驭能力是活动真正成功的关键。这个活动让我们领略了沙老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教学智慧和教育风采,提问具有开放性,能够聆听、接纳孩子的信息,并能进行及时地梳理、提升。如,在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能将实验要求清晰表达。如,“在你的桌上有一面蓝色的镜子,请你让它站在黑线上”、“先拿出有蝴蝶的纸片放在桌上;然后拿出连着的两面镜子,让它站在纸片的蝴蝶前,注意保持一定的角度;再试着让两面镜子打开或合起来,仔细观察,数数镜子里和镜子外一共有几个蝴蝶。”……精炼、清晰的语言要求,有助于传递“实验”中的科学态度,并帮助幼儿集中对实验问题的关注。又如,在现场互动中,教师对不同个性幼儿的鼓励、对幼儿整理物品习惯的评价等,都体现着教师在互动中对每个幼儿的关注,以及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
本次活动,从内容的选择、环节的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成效来看体现了“好课”的特质,发挥了“好课”的引领价值。学习分享之余,有两点建议:
⒈如果在教学活动结束前,教师激发幼儿后续探索的意识更强一些,探究的任务更明确一些,如“如果有更多面镜子,看出去的彩色纸片会有区别吗?”“哪些地方利用了镜子的成像效果?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这样,也许集体学习活动与个别学习活动的连接就更有价值,幼儿继续探索的目的性会更强,以致引发幼儿到生活的更大空间里去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这也许是我们更在乎的真正的发展意义。
⒉可以给予幼儿更多观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尤其是“观察图示,表达对图示要求的思考与理解”时,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来说一说“哪里看懂了?哪里没看懂?”,第三张图示的角度需要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