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三、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四、教学过程:
1、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3、分组学习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4、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五、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
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
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⑵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
教学反思范文一:
这次考试后,考卷知识面较广,题型较灵活,重点在考学生应用能力。通过本次测试,发生学生做得较好的方面有:
1、汉语拼音掌握较好,看拼音写词语,和连线题做的较好。
2、能看图写出相应的象形字,会给字加偏旁组词,能根据字的意思选字填空。
3、对课文内容较熟悉,因此按课文内容填空失分不多。
不足之处:
1、不能规范写字。部分学生书写不认真。
2、弄不清形近字和同音字。
3、阅读理解能力不够理想,有些人数不清自然段,分不清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 题上要求写故事中的人物写成了故事。
基于以上的错误,在今后教学上,我的整改措施有:
1、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良好的读书、写字、倾听、动手、思考等习惯的培养。
2、加强识字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如:加强识字、写字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合理的运用所学的生字。
教学反思范文二:
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还有不理解。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就交流,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时,各小组的同学都争着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