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理解活动材料的开放性
对此,进行了“开放性区域环境的创设”的课题研究、探索和实践。开放性区域环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质环境,即活动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活动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活动的空间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性的心理环境,即活动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我们就如何安排好开放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如何投放富有变化而又开放的材料,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开放性的区域环境及在活动中怎样用开放的观念进行指导这几个角度来进行着手研究。 (一)提供自由开放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在材料投放上,我们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为幼儿提供了可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低结构的操作材料,还在教室放置“百宝箱”以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区域环境、材料的收集,共同创设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作用,我们不规定具体的玩法,允许幼儿跨区使用材料,增加选择的余地。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对材料进行分类,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挖掘材料的整合性的玩法,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如我们将卫生纸用完后的纸芯收集起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允许幼儿在各区使用。美工区的幼儿对它进行装饰,制作成挂饰、彩瓶、娃娃;建构区的幼儿用它来垒高、搭建房子和山洞;数学区的幼儿发现有的纸芯比较粗、有的比较矮,对它们进行排序和统计;角色区的幼儿用它们来替代擀面杖、杯子;音乐区的幼儿把它们当成了麦克风。同时幼儿在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时,也可以在过程中进行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 (二)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自主的需要 我们提倡让幼儿自由选择,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空条件幼儿就很少或不能有选择的余地,幼儿的自由选择也就不能实现,活动的自主性也就无法体现。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开放的空间 在空间增设上我们考虑到: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幼儿可根据需要,重新布置或改变某区的位置、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随时增设活动区域。一次班上的几个女孩用小椅子在走廊的一角围了一个圆圈,大家坐在里面,神秘兮兮地说着话,原来她们是想在一起说一些悄悄话,就自发地布置了一个“隐私区”。 同时,我们尝试开展平行班活动。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开展平行班游戏时,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时间、材料、人际关系的开放。通过这种形式,平行班的教师、幼儿之间相互都很熟悉,幼儿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自主性、积极性显著提高,性格活泼开朗,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这种打破班界的环境的创设不仅增加了幼儿游戏的自由度,扩大了他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并且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幼儿在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 2、开放的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如几天完成一个美工作品,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的,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动手区的造纸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动手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几种纸易撕、哪几种纸易吸水,还发现吸水后的湿纸容易撕、湿的纸很柔软、干的纸比较硬等各种有关纸的特性的现象。 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开放灵活地组织区域活动,拓展区域活动的功能 我们常常说:“教无定法”。孩子是活的,要让我们的活动区活动也活起来,我们努力把近期教育目标与创设环境相结合,把语言、科学、艺术教学、主题活动等内容与创设环境相结合,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发挥区域活动的不同功能。尝试的形式有: 1、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之外为幼儿创设的自由活动。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的伙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2、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增加教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机会。 3、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如我们将主题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将相关的内容在各区域中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将一些活动内容直接安排在活动区中进行。如:开展“豆豆的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豆子,让幼儿在美工区制作豆豆圆盘、豆豆像框、豆豆彩瓶;动手区让幼儿夹豆豆、剥豆豆;感知区让幼儿感知触摸各种豆袋;数学区让幼儿给豆豆排队(按大小、颜色进行排序);在音乐区制作豆瓶小乐器;在体育角玩豆袋。这种围绕近期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的教育,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的发展 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活动。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适时帮助来推进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在开放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的原则。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因此,在活动中,注重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即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指导中不随意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就拿折纸来讲,在过去手工课教幼儿折燕子时,采用教师折一步,幼儿折一步的方法,虽然一节课下来,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手工区折燕子中,我们提供手工书、折好的燕子成品、每个步骤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做工具自己学习。有的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燕子;有的将成品拆开再还原迁移已有的经验折出了燕子;有的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了燕子;还有的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出了燕子。活动后,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学会折燕子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折纸,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3、赏识的原则。即对幼儿经常给予由衷的赞赏。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五)科学开放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技能精湛、谁的作品悦目,而是倡导一种精神,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精神。活动中我们灵活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有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小组评价等。在评价活动中,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引导幼儿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在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强调儿童伙伴间、儿童和教师间的交互作用,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主体地位。 实践表明:开放性区域环境的创设及其相应的共享、观察和帮助的开放指导策略能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从中,幼儿的自主体验更为强烈、创造力体现更充分、幼儿的合作交往更显主动积极,体现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本质特征。
❷ 小班精细剥豆豆教案
教学目标: 在看看、闻闻、吃吃中认识蚕豆。 体验剥蚕豆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2 蚕豆专每组一盘属、小篓子人手一个等。 煮好的蚕豆。
活动过程:
? 认识蚕豆外形。
师:“这是什么?” “蚕豆是什么样的?”
——教师引导托儿看看、摸摸、说说,认识蚕豆的外形。
? 剥蚕豆,认识蚕豆的里面。
教师:“蚕豆的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做神秘状,激发托儿猜想的兴趣。
——教师边剥蚕豆,边指导托儿观察、了解剥蚕豆的方法。
——引导托儿说说里面的小蚕豆是什么样的。
? 品尝煮好的蚕豆。
——鼓励托儿说说蚕豆的味道。
——教师引导托儿知道蚕豆有营养,喜欢吃蚕豆。
活动延伸:
? 生活活动
午餐制作有关蚕豆的菜肴,如炒蚕豆等,供托儿品尝。
? 家园共育
家长可带托儿品尝各种蚕豆制品,鼓励托儿多吃豆制品
❸ 如何理解低结构活动的内涵2,如何选择与提供低结构活动中的材料
对此,进行了“开放性区域环境的创设”的课题研究、探索和实践.开放性区域环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质环境,即活动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活动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活动的空间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性的心理环境,即活动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我们就如何安排好开放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如何投放富有变化而又开放的材料,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开放性的区域环境及在活动中怎样用开放的观念进行指导这几个角度来进行着手研究.
(一)提供自由开放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在材料投放上,我们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为幼儿提供了可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低结构的操作材料,还在教室放置“百宝箱”以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区域环境、材料的收集,共同创设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作用,我们不规定具体的玩法,允许幼儿跨区使用材料,增加选择的余地.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对材料进行分类,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挖掘材料的整合性的玩法,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如我们将卫生纸用完后的纸芯收集起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允许幼儿在各区使用.美工区的幼儿对它进行装饰,制作成挂饰、彩瓶、娃娃;建构区的幼儿用它来垒高、搭建房子和山洞;数学区的幼儿发现有的纸芯比较粗、有的比较矮,对它们进行排序和统计;角色区的幼儿用它们来替代擀面杖、杯子;音乐区的幼儿把它们当成了麦克风.同时幼儿在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时,也可以在过程中进行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
(二)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自主的需要
我们提倡让幼儿自由选择,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空条件幼儿就很少或不能有选择的余地,幼儿的自由选择也就不能实现,活动的自主性也就无法体现.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开放的空间
在空间增设上我们考虑到: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幼儿可根据需要,重新布置或改变某区的位置、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随时增设活动区域.一次班上的几个女孩用小椅子在走廊的一角围了一个圆圈,大家坐在里面,神秘兮兮地说着话,原来她们是想在一起说一些悄悄话,就自发地布置了一个“隐私区”.
同时,我们尝试开展平行班活动.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开展平行班游戏时,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时间、材料、人际关系的开放.通过这种形式,平行班的教师、幼儿之间相互都很熟悉,幼儿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自主性、积极性显著提高,性格活泼开朗,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这种打破班界的环境的创设不仅增加了幼儿游戏的自由度,扩大了他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并且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幼儿在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
2、开放的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如几天完成一个美工作品,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的,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动手区的造纸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动手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几种纸易撕、哪几种纸易吸水,还发现吸水后的湿纸容易撕、湿的纸很柔软、干的纸比较硬等各种有关纸的特性的现象.
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开放灵活地组织区域活动,拓展区域活动的功能
我们常常说:“教无定法”.孩子是活的,要让我们的活动区活动也活起来,我们努力把近期教育目标与创设环境相结合,把语言、科学、艺术教学、主题活动等内容与创设环境相结合,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发挥区域活动的不同功能.尝试的形式有:
1、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之外为幼儿创设的自由活动.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的伙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2、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增加教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机会.
3、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如我们将主题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将相关的内容在各区域中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将一些活动内容直接安排在活动区中进行.如:开展“豆豆的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豆子,让幼儿在美工区制作豆豆圆盘、豆豆像框、豆豆彩瓶;动手区让幼儿夹豆豆、剥豆豆;感知区让幼儿感知触摸各种豆袋;数学区让幼儿给豆豆排队(按大小、颜色进行排序);在音乐区制作豆瓶小乐器;在体育角玩豆袋.这种围绕近期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的教育,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的发展
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活动.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适时帮助来推进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在开放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的原则.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因此,在活动中,注重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即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指导中不随意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就拿折纸来讲,在过去手工课教幼儿折燕子时,采用教师折一步,幼儿折一步的方法,虽然一节课下来,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手工区折燕子中,我们提供手工书、折好的燕子成品、每个步骤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做工具自己学习.有的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燕子;有的将成品拆开再还原迁移已有的经验折出了燕子;有的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了燕子;还有的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出了燕子.活动后,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学会折燕子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折纸,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3、赏识的原则.即对幼儿经常给予由衷的赞赏.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五)科学开放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技能精湛、谁的作品悦目,而是倡导一种精神,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精神.活动中我们灵活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有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小组评价等.在评价活动中,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引导幼儿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在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强调儿童伙伴间、儿童和教师间的交互作用,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主体地位.
实践表明:开放性区域环境的创设及其相应的共享、观察和帮助的开放指导策略能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从中,幼儿的自主体验更为强烈、创造力体现更充分、幼儿的合作交往更显主动积极,体现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本质特征.
❹ 开放环境中活动方式与特点
开放性区域环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性的物质环境,即活动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活动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活动的空间及玩具材料可以共享;二是开放性的心理环境,即活动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我们就如何安排好开放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如何投放富有变化而又开放的材料,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开放性的区域环境及在活动中怎样用开放的观念进行指导这几个角度来进行着手研究.
(一)提供自由开放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
在材料投放上,我们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为幼儿提供了可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玩的低结构的操作材料,还在教室放置“百宝箱”以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区域环境、材料的收集,共同创设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作用,我们不规定具体的玩法,允许幼儿跨区使用材料,增加选择的余地.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对材料进行分类,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挖掘材料的整合性的玩法,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如我们将卫生纸用完后的纸芯收集起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允许幼儿在各区使用.美工区的幼儿对它进行装饰,制作成挂饰、彩瓶、娃娃;建构区的幼儿用它来垒高、搭建房子和山洞;数学区的幼儿发现有的纸芯比较粗、有的比较矮,对它们进行排序和统计;角色区的幼儿用它们来替代擀面杖、杯子;音乐区的幼儿把它们当成了麦克风.同时幼儿在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时,也可以在过程中进行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
(二)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自主的需要
我们提倡让幼儿自由选择,而如果没有足够的时空条件幼儿就很少或不能有选择的余地,幼儿的自由选择也就不能实现,活动的自主性也就无法体现.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开放的空间
在空间增设上我们考虑到: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幼儿可根据需要,重新布置或改变某区的位置、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随时增设活动区域.一次班上的几个女孩用小椅子在走廊的一角围了一个圆圈,大家坐在里面,神秘兮兮地说着话,原来她们是想在一起说一些悄悄话,就自发地布置了一个“隐私区”.
同时,我们尝试开展平行班活动.即同年龄班的幼儿在相同的时间里,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开展平行班游戏时,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时间、材料、人际关系的开放.通过这种形式,平行班的教师、幼儿之间相互都很熟悉,幼儿的交往能力明显增强,自主性、积极性显著提高,性格活泼开朗,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这种打破班界的环境的创设不仅增加了幼儿游戏的自由度,扩大了他交往的范围,拓宽了个人游戏的空间,并且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幼儿在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中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
2、开放的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我们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如几天完成一个美工作品,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间外,其余的,只要是非集体活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或继续未完成的探索.我们班的几位男孩子,非常喜欢动手区的造纸活动,他们经常自由进入动手区,在长时间反复操作、相互交流中,他们不仅发现哪几种纸易撕、哪几种纸易吸水,还发现吸水后的湿纸容易撕、湿的纸很柔软、干的纸比较硬等各种有关纸的特性的现象.
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得以实现,又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愿望,独立的需要.
(三)开放灵活地组织区域活动,拓展区域活动的功能
我们常常说:“教无定法”.孩子是活的,要让我们的活动区活动也活起来,我们努力把近期教育目标与创设环境相结合,把语言、科学、艺术教学、主题活动等内容与创设环境相结合,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发挥区域活动的不同功能.尝试的形式有:
1、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之外为幼儿创设的自由活动.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的伙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2、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增加教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机会.
3、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如我们将主题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将相关的内容在各区域中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将一些活动内容直接安排在活动区中进行.如:开展“豆豆的王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各个区域投放了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豆子,让幼儿在美工区制作豆豆圆盘、豆豆像框、豆豆彩瓶;动手区让幼儿夹豆豆、剥豆豆;感知区让幼儿感知触摸各种豆袋;数学区让幼儿给豆豆排队(按大小、颜色进行排序);在音乐区制作豆瓶小乐器;在体育角玩豆袋.这种围绕近期教育目标,通过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的教育,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采用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的发展
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友好平等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的活动.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指导方法,适时帮助来推进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充分发展.在开放式指导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的原则.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因此,在活动中,注重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即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幼儿的思想,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指导中不随意打扰幼儿的活动,即使发现幼儿采用的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也不强迫幼儿停止,而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
2、启发的原则.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应有启发作用.在活动中我们常采用“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的启发式提问,耐心引导幼儿寻找答案,教师不代替幼儿思维,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判断,自己思考.就拿折纸来讲,在过去手工课教幼儿折燕子时,采用教师折一步,幼儿折一步的方法,虽然一节课下来,幼儿基本都有成果,但从幼儿思维角度看,幼儿不需要任何思考.在手工区折燕子中,我们提供手工书、折好的燕子成品、每个步骤的范例给幼儿,幼儿根据能力来选择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做工具自己学习.有的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燕子;有的将成品拆开再还原迁移已有的经验折出了燕子;有的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了燕子;还有的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出了燕子.活动后,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幼儿讨论“你用什么方法学会折燕子的?”从而概括出符号转化、迁移经验、模仿范例、具体模仿的学习策略.同样是折纸,由于采用了开放式的指导方法,既使幼儿有了成果,又使幼儿学会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发展.
3、赏识的原则.即对幼儿经常给予由衷的赞赏.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们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投以幼儿赞赏的目光,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五)科学开放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技能精湛、谁的作品悦目,而是倡导一种精神,一种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精神.活动中我们灵活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有幼儿自评,幼儿互评,小组评价等.在评价活动中,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引导幼儿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在活动后,引导幼儿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强调儿童伙伴间、儿童和教师间的交互作用,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主体地位.
实践表明:开放性区域环境的创设及其相应的共享、观察和帮助的开放指导策略能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从中,幼儿的自主体验更为强烈、创造力体现更充分、幼儿的合作交往更显主动积极,体现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