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应该怎样说》
认识“酸” “甜”》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汉字: “;甜” 、 “酸” :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2、通过食物来加深幼儿对酸甜的理解。 活动准备: 课件《认识“酸” “甜”》, “甜” 、 “酸”卡片;苹果、香蕉、桔子卡片
3、苹果、桔子、香蕉若干 ;
4、歌曲《大耳朵图图》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引起幼儿兴趣。
1、播放音乐《大耳朵图图》,进入教师,师幼律动。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我们的好朋友谁啊?(大耳朵图图)那 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图晚上睡觉发生什么事情吧。
2、幼儿观看动画。
二、谈话导入甜-酸。
1、谁来讲一讲动画里演了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图图喜欢吃水果。 )
2、图图的梦里出现了哪些水果? (苹果、香蕉、桔子、山楂)
3、你们吃过这些水果吗?你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吗? (引导幼儿说出:甜,酸。 )
三、认识汉字:甜、酸 课件,认识酸甜。
1、图片上是什么?(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甜) (出示甜字)幼儿跟读。
2、桔子是什么味道的?(酸) (出示酸字)幼儿跟读。
3、香蕉又是什么味道的呢?(甜) (出示甜字)幼儿跟读。
4、谁喜欢吃山楂呀?山楂是什么味道的?(酸) (出示酸字)幼儿跟读。
5、幼儿看图片一起读读上面的字:酸、甜
四、品尝食物,利用味觉理解酸甜两子的含义。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看看有什 么? (有香蕉、苹果、桔子、山楂。 )
2、请幼儿品尝。
3、教师:你想品尝哪一种水果?你要先告诉我,这种水果的味道, 再尝一尝,看看和你说的是不是一样好吗?
4、幼儿分别品尝水果,感知理解酸、甜的含义。
五、生活经验讲述
1、你还吃过什么水果是甜甜的?
2、你还吃过什么水果是酸酸的?
3、师: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说说水果的味道吧!
❷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谁的本领大
一、活动前思考
1、教材分析
小朋友一直对动物较感兴趣。特别是身材强壮的大象在孩子们的眼中一直承担着大力士的形象。而机灵的小猴子活泼好动、机灵顽皮,又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当这两个小动物来比较水的本领大事,小朋友的反应会怎样呢?这个教材就是通过幼儿对两个动物的习性、外貌的了解。发挥想象充分挖掘他们的长处而进行辩论。最后让孩子们知道每种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领,就要看他们的本领使用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同时中班阶段的谈话目标与小班相比,在“倾听”这一目标要求上,更强调幼儿的清廷的选择性,即“辨析性地倾听”别人谈话中的信息,本次活动中运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边习性地倾听,同时在捕捉有效谈话的基础上,学会围绕话题谈话,不跑题。在语言交往的规则方面也强调了“轮流谈话”。
2、重点难点
重难点为引导围绕话题进行谈话,让他们知道猴子与大象各自有不同的本领。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进行谈话,知道各有各的用处。
2、指导幼儿以轮流的规则进行谈话,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体验谈话活动的乐趣,增强自信。
(二)活动准备:
1、大象和猴子木偶各一个,头像各一个。
2、奖花若干。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以故事情境引出话题。
*师:“森林里,住着一头大象和一只猴子,它们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俩却吵架了,为什么会吵架呀,原来,他们想比出谁的本领大,大象说,我的本领可大了,猴子说,我的本领也很大,他们比来比去,谁也分不出谁的本领。”
师:“那么,小朋友你们认为谁的本领大呢?”
(评析:教师用木偶猴子和大象讲述一段故事,以此引出话题的方式非常生动、有趣、有效。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眼睛始终一眨不眨地注视着教室,很顺利地进入谈话情景。因为中班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一般动物的功能,因此在讨论“谁的本领大”时,幼儿有话可说。)
2、幼儿说说自己想法并讨论一下自己的理由。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认为大象本领大,有的小朋友认为猴子本领,那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请你把你想法轻轻的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评析:在有儿“自由交谈”活动中,有的幼儿说大象的本领大,因为大象可以卷木头,吸水,喷水,还可以把大会狼踩死等。有的幼儿说猴子的本领大,因为猴子会爬树、摘果子、会在树上跳来跳去等。这些说法都应该给予肯定,因为他们是围绕“谁的本领大”在交谈。)
3、小小辩论会。
*师:“刚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好,今天我们干脆来开个小辩论会,好吗?”
*请全体小朋友起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分为两组:大象队和猴子队。幼儿面对面坐下。
*教师介绍2个组,并让他们为自己加油,激励孩子的情绪。
教师宣布辩论会规则:
*要求两队组员轮流讲话,不随便插嘴。
*哪组小朋友爱动脑筋,遵守规则的奖一个奖花。
4、辩论会正式开始,教师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话,奖罚分明。
5、教师对辩论会作小结。
(评析:这是整个活动的高潮,老师通过让小朋友的自由分组,使每个小朋友都愿自由表述的过程。因为讨论的激烈,幼儿不免会在交谈活动中形成一种大家一起争着说的局面。在这使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无形中让幼儿理解“轮流说”的规则,及这一规则的运用对谈话过程的作用。)
6、教师设置一个情境:狮子大王想吃椰子,可椰子树在河对面,狮子不会游泳也不会爬树,所以只能请大象和猴子来帮忙,小朋友你们说谁会完成这个任务啊?
教师小结:这个任务要大象和猴子互相帮助才能完成,他们的本领都很大,要比谁的本领大,要看他的本领用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评析:此环节是整个活动中的难点,老师在给幼儿设置的情境中逐步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讨论,大象和猴子是怎样帮助狮子的,最后得出需要两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7、迁移活动:
让幼儿说说你还认识哪些小动物,他们有哪些本领?
(评析:“拓展谈话范围”是培养幼儿能力的重要一环。不仅帮助幼儿延伸了谈话范围,而且也认识了自然界,动物与动物的关系。)
三、活动后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大象和猴子只是一些常见功能的认识,谈话的中心只是围绕着大象会吸水、卷动物、身体大等。猴子会爬树、荡秋千等。能够拓展的经验不多,话题也就很难深入下去。如果在课前让孩子回家多了解这两种动物的用处,可能上课后的效果会更好些。
❸ 幼儿园老师该怎么教幼儿保护方言
请参考: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幼儿将来长大后要去各行各业发展,在国内普通话是与外交流的通用语言,若全国各地,各操各自的方言交流,岂不乱了套!这世界,适者生存,方言同理,一些深入人心、简练易懂、有字可查的方言用不着保护,必然延续下来,相反一些无字可查、语言艰涩、分不清字音、难懂难听的方言,必遭淘汰,这是大势所趋。
❹ 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
一、目标: 1、鼓励幼儿学习对话,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的理解与记忆力。 3、懂得爱清洁、讲卫生、明白节约用水的道理。 二、准备: 多媒体教学 小猪娃娃一个 三、过程: 1、 欣赏故事引出主题,让幼儿知道故事的名称和故事里有谁。 设计提问: (1)猜一猜故事里有谁?并逐一出示小动物...图卡(插在沙箱里)。 (2)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请幼儿带着问题再次欣赏故事。(教师边操作沙箱边讲故事) 3、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和理解故事内容。 4、带着问题进行第三次故事的欣赏,重点引导幼儿学习对话。(出示纸袋木偶等操作材料让幼儿了解如何使用) 设计提问: 小猪第一次在路上碰到谁?(小白兔)它怎么对小白兔说的?(小白兔,我和你一块玩好吗?) 小白兔又怎么回答小猪的?(哟!是小猪,看你多脏啊!快去洗个澡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小猪第二次在路上碰到谁?(小白鹅)它怎么对小白鹅说的?(小白鹅我和你一块玩好吗?) 小白鹅又怎么回答小猪的?(“哟!是小猪,看你多脏啊!快去洗个澡吧,洗干净了我再和你玩。” 最后小白鹅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走,我带你到河边去洗个澡吧!”) 小猪洗干净后大家都高兴地说:“小猪变干净了,我们一起玩吧!” 5、教师故事小结
❺ 幼儿园的语言类教案的能力目标
如何写幼儿园教学目标
首先要了解领域的特点,再从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三方面去制定,教学目标最好是幼儿的发展目标,就是目标制定的主体是儿童,尽量避免从教师角度去提出的目标!
在导案、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该如何设计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只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任务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对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从而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多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拔、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三)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敦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四)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学生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倾向,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理论框架。不论你是否完全同意他对人的智能的分类,要关心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方法来强化学习效果……都已成为实验学校教师的共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如此等等。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字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当然,“做中学”也并不完全是新东西,人类的技能学习一直是做中学的,体育老师教学生游泳、打球,也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在做(练习)中学的,把“做中学”拓展到认识领域,拓展到智能学习领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求。但是,除了“听中学”、“看中学”与“做中学”以外,人们还可以“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讨论中学习,又说又听又想),等等。特别是在每位学生都有一册系统传递信息并体现着培养要求的教科书,每位学生都可以及时上网或到图书室或到家庭藏书中去浏览查阅的条件下,怎样在学习活动中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每位正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师要格外关注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一切有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教师、学生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新课”,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应该从解决他们的阅读学习中的障碍开始教学。
(五)教学设计实际是教学构想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施工蓝图要十分细致周全,不能留下任何空白死角,虽然在建设中免不了“洽商”修改的烦恼,但它毕竟要求按计划施工。教学则不然,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规划主要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就越多。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完全放弃了写详细的教案(例如特级教师孙维刚就宣称自己十多年来未写过教案)。当然,课前,他们在依据自己对学生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