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培养幼儿同情心论文创新之处怎么写
幼儿同情心的特点与培养策略
【摘 要】幼儿同情心的缺乏,与心智成熟程度及幼儿教育的失当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幼儿同情心的阶段发展特点,并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同情心 原因 特点 培养策略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同情心缺乏的现象很普遍。事实上,幼儿并非没有同情心,他们缺乏的只是相关的同情心教育以及成人对幼儿心智成熟程度与发展的耐心等待。因此,探究幼儿同情心缺乏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教育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儿同情心缺乏的原因
幼儿同情心缺乏,与心智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此因素之外,是与幼儿家长及幼儿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联的。
以一个4周岁的男孩为例。平日,妈妈也会教育他要爱护小动物,“狗狗不能打,它也会痛”等道理。但在一次陪孩子玩的过程中,妈妈不慎摔倒,腿部出血,非常严重,“妈妈摔得很痛,不能玩了”。在妈妈要求回家的情况下,这个小男孩根本不理会这些,只说“还没玩够”并大哭。回家后,妈妈问:“如果是你摔得像妈妈一样严重时,妈妈说还要玩,你会不会伤心呀”,结果孩子反问,“葫芦小金刚是怎么出来的?是葫芦娃变成山就变成葫芦小金刚了吗?”
在这个故事中,幼儿表现出的确实是同情心的缺乏,即使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妈妈。但这个故事却暴露出妈妈在日常同情心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一是妈妈对孩子的反问式对话是不当的,孩子在这里可能根本就没有理解妈妈问话的意思,只是隐约感觉到妈妈的问话与妈妈摔伤有关而已。妈妈应做的,仍应如事故发生过程中的直白陈述一样,以简洁、直白、明了的叙述并配以适当的表情告诉幼儿,我是怎样想的,我期待你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等。如“妈妈摔破的地方很痛,你来给我吹吹”等;二是幼儿的反问暴露出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妈妈的日常教育被用在了自己身上。幼儿的反问是有着自己的表达的,其意是动漫中葫芦小金刚是从不怕苦、不怕痛的,你这点伤算什么。由此可以推测,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摔倒或者有些小的磕碰,妈妈经常性的回应极有可能是“坚强些”“要勇敢”等,或面对一些类似情节时缺少必要的引导,而这并不是应有的幼儿的同情心培养。
二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时期是人的同情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幼儿在一岁前,尚处在“感同身受”阶段,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只有在幼儿成长到一岁以后,进入“尝试安慰”阶段,才会因初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感知能力的进步,逐渐产生真正的同情心。3岁以后,随着幼儿感悟和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同情心发展进入“推理式”阶段,开始能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并能理清他人情绪变化的原因和事件的过程。
但是,尽管幼儿同情心发展到这一较高阶段,其同情心的产生更多仍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形象思考,而非理性判断。教育实践中,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证实。如幼儿多对同班环境下小朋友的表现产生同情心,但即便是同情心丰富的幼儿,一旦离开了具体的同班情境,同情心就很难产生。如果教师以最平实的语言对该幼儿说,“隔壁班里,一个小朋友的胳膊摔伤了,还流了血”,该幼儿很可能是没有同情心的产生,“摔伤就摔伤呗,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所以说,幼儿只容易对亲近和喜爱的人产生同情心,而不是陌生的他人。换句话说,幼儿同情心的产生会受到情境条件和对同情对象熟知程度的影响。
三 培养幼儿同情心的策略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具体策略的采取,在顺应幼儿同情心发展阶段与规律的前提下,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传等说法,说明了榜样的表率作用。表现在幼儿教育中,成人间的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等充满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会在无形中成为幼儿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幼儿同情心的建立和产生。
第二,对幼儿同情心萌芽的保护和扶植。幼儿最初的同情心产生,其表现在成人世界看来,是幼稚与情绪化的,如在街上看到与己无关的他人哭,自己也跟着哭。对此,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保护,而不能漠然以待,更不能嘲笑、批评或责怪。
第三,对幼儿同情心的激发。幼儿具有泛灵化的心理特点,常常认为所接触到的一切动植物都会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并对它们充满关切,甚至进行自言自语式的语言交流;同时,日常生活中幼儿也有可能遇到一些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场景,如有人突发疾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等,这些都会使幼儿产生一定的同情心。无论是面对前者还是后者,成人都要对幼儿的行为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并激发或强化他们对动植物和他人的同情心。
总之,充分认识幼儿同情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幼儿同情心培养所采取的策略并付诸教育实践,有助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心智健康成长。
②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健康领域 情感领域: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认知领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动作技能领域: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领域 情感领域: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认知领域: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动作技能领域: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 情感领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认知领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动作技能领域: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四、科学领域 情感领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认知领域: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动作技能领域: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 五、艺术领域 情感领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认知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动作技能领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③ 幼儿园同情教案设计
鹰和小鸡” ,不再是一味的躲避老鹰,而是想办法勇敢的赶跑 老鹰。在音乐的选材上,我截选了《鳟鱼》音乐与《马刀舞曲》音乐。在轻松、 活泼的《鳟鱼》音乐中表现小鸡们自由自在的玩耍;在紧张、急促的《马刀舞曲》 中表现老鹰飞来的害怕,同时勇敢的团结在一起赶跑老鹰。 本活动将重点放在创编上面, 鼓励幼儿大胆创编, 扩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将活动难点放在动作与音乐的匹配上面,帮助幼儿用动作更好的去诠释音乐,在 活动中感受情节表演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充分感受情节表演带来的乐趣,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创编小鸡的各种动作。 2、能够随音乐注意力集中、合拍的进行表演,动作与音乐相匹配。 【活动准备】 动准备】 1、音乐碟片 2、老鹰头饰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1、做律动《母鸡孵小鸡》进活动室。 做律动《母鸡孵小鸡》进活动室。 师:母鸡妈妈要孵小鸡宝宝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听赏音乐。 听赏音乐。 师:今天母鸡妈妈带来了一段音乐,你们来听听音乐里说了什么样的故事? (幼儿听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做简单的动作与音乐相匹配。 ) 3、配乐讲故事。 配乐讲故事。 师:你们的故事说得很好,今天妈妈也想给你们说一个老鹰和小鸡的故事。 (故事内容:清晨,母鸡妈妈和小鸡们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玩耍,小鸡们非常的 开心,伸伸脖子、扇扇翅膀飞一飞,和同伴们相互打闹玩耍,和妈妈一起快乐的 做游戏。小鸡们在草地上捉虫子,捉到
④ 如何培养同情心
品质,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其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是人的道德情感之一。道德情感教育是幼儿品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情心作为道德情感的一种,对幼儿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方法/步骤
1/2分步阅读
幼儿缺乏同情心的因素分析
1.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成人往往忽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造成代沟;幼儿间相互交往的机会与时间相对减少,缺少施与别人同情的环境;随着竞争的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这种现象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2.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重知识、技能教育,忽视同情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负,对幼儿进行消极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想玩你就拿”等,在家庭教养中,父母自身缺乏同情心,难以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些家长只给孩子爱,却不教孩子爱同伴、爱别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2/2
幼儿同情心的培养途径
1.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体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都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为幼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使幼儿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珍贵的友情和同情。
2.善于发现、保护幼儿的同情心。
同情心强的幼儿能够觉察别人的困难、需要,能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帮助的行为,这正是孩子同情心的萌芽,应加以保护,假如不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别人的痛苦,同情心从何而来呢?
3.利用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我常常有目的的让幼儿欣赏一些具有情感性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4.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也是培养幼儿同情心的好教材。
对弱者表示同情,对暂时有困难的给予帮助,是儿童的美好愿望,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需求。
捐资助学,希望工程,为灾区捐款捐物,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结对子”,让幼儿知道,在边远山区,还有很多小朋友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上不起幼儿园,不能迈进学校的大门,没有老师、小朋友、教室、课本,让幼儿了解那里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鼓励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捐出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把自己的衣物、图书、学具无偿送给困难小朋友。
5.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同情心的发展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由于孩子年龄小,模仿性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家长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⑤ 如何培养13岁女孩的感恩和同情心
如何培养13岁女孩的感恩和同情心
- 3 -
关心他人,懂得感恩的人,那么怎样恰当地实施教育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感恩?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古代幼童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样的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扇枕温席,让父亲休息”的故事,世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恩情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所谓幼儿园的感恩教育,就是在幼儿园阶段,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中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帮助和关爱,从而产生感激和报恩的意识,并主动地去关爱和帮助他人的一种活动。而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我们的孩子很多都缺乏感恩意识,这些现象也反映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漏洞。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 让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成为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积极地展开了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