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儿园科学毛毛遇险教案及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会积极地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还喜欢寻根问底,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进行探究。一只美丽的小蝴蝶飞来飞去,可是小朋友们知道小蝴蝶的前身是什么样儿吗?本次活动课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了解蝴蝶的形态、生长过程,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昆虫的兴趣,保护昆虫的情感。
2、尝试随音乐用肢体表现毛毛虫和蝴蝶的动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妙。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活动课难点是:让幼儿复述毛毛虫变蝴蝶的四个主要阶段。
活动准备
1、童话故事情景动画片;2、毛毛虫变蝴蝶成长动画课件 ;3、蝴蝶和毛毛虫头饰等 ;4、蝴蝶拼图若干(含蝴蝶拼图底版纸张和胶水)。
活动过程
一、讲童话故事引入课题(大屏幕显示童话故事情景动画片)
故事内容:从前,在一个动物王国里住着一只小毛毛虫,它觉得自己很丑,所以它很自卑。一天,小瓢虫看见小毛毛虫,说:“哼,你这个丑八怪,长着一身绿(lù)毛,你看我,长得多漂亮啊!让我看到你,真是对我的一种侮辱!”小毛毛虫听很悲观。小山羊听了说:“别这样,我们不能从外表来评价。善良,才是最美的!”小毛毛虫听了,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生活。一天,小毛毛虫结茧了,挂在树枝上,几个月后,小毛毛虫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从此,蝴蝶家族(zú)再也不自卑了,成天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过着幸福的生活。
二、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外形基本特征(大屏幕显示一只蝴蝶图片)
蝴蝶的身体主要由头部、胸部、腹(fù)部(就是我们说的肚子、肚皮)三个部分组成,还有翅膀(复眼(眼睛)和触角。
三、蝴蝶拼图游戏(大屏幕显示五彩缤纷的蝴蝶图)
分成小组来让幼儿做拼图游戏,同一组的小朋友相互合作动手拼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四、引导幼儿了解蝴蝶成长过程(播放毛毛虫变成蝴蝶过程的动画片)
请小朋友们仔细地观察蝴蝶蜕变整个变化过程。
五、理清毛毛虫变蝴蝶过程 (大屏幕显示毛毛虫变蝴蝶图解多媒体课件)
蝴蝶一生要经过:产卵—孵化出毛毛虫——形成蛹——最后变成蝴蝶四个主要阶段。
六、角色游戏(播放大自然背景音乐)。
随音乐让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过程的姿态动作。
(最后有序将幼儿带出教室,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堂活动内容是属于幼儿科学领域的活动课。蝴蝶本是日常生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昆虫,通过本堂教学活动,幼儿对听故事、看动画片、拼蝴蝶图以及随音乐用姿体表现毛毛虫变蝴蝶过程,总体还是感兴趣的,也初步对蝴蝶蜕变知识有了感知上的认识,整个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活动的全部内容,基本实现了教学活动目标。
通过教学后有如下反思:
1、 注重知识性的传授,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还少了些。
2、 老师说得多,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多,活动体验不够。
3、 多媒体使用频率过高,幼儿看课件的时间多了,幼儿容易产生疲劳感。
4、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将作如下改进:
(1) 将看动画片时间减少,增加幼儿参与体验活动量。
(2) 鼓励幼儿大胆发问、提问、答问。
启发:1、多加强现代幼儿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
2、多加强幼儿教师教学基本功,如普通话、教资、教态的学习和借鉴。
『贰』 中班科学人的呼吸教案及反思
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离开食物人类的生存极限是7—15天,离开水人类的生存极限是5—7天,离开空气人类的生存极限是3—6分钟,足见人类三大生存条件下,空气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人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
活动目的:
1、探索生活中空气压力的各种现象的兴趣。
2、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
活动难点:
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准备:
玻璃瓶、纸片、玻璃弹珠、水。
活动流程:
直接导入——实验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力量吗?从小实验中找答案。
二、实验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气能形成压力
1、材料介绍
猜一猜纸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吗?
2、验证
(1)教师演示
重点步骤讲解:水倒满玻璃杯、用手轻压纸片、慢慢翻转。
(2)幼儿操作
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杯子倒过来水没有流出来,是谁在帮忙?
(2)为个别实验失败幼儿纠错
为什么水不加满,杯子倒过来水会落下来。
小结:杯子里的空气和外面大气压相互抵消。
(3)小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叫它空气压力,帮助纸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气压力大
1、设疑
装满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弹珠,纸片会掉下来吗?
2、幼儿操作
数一数,放几颗弹珠。
提醒幼儿注意实验要点。
3、实验结果
幼儿交流
放了玻璃弹珠后,纸片掉下来了吗?
你放了几颗?
小结:原来空气的压力能够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弹珠,空气的压力很大。
活动延伸:
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实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气压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叁』 科学中班《猜猜他是谁》教案和活动反思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肆』 中班科学教案 什么东西会滚附反思
活动目标:
1.按试验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对物体进行预测、试验和验证。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会滚物体与不会滚物体的各自特点,
2.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记录表3张,打钩标记若干,打叉标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皮球、卷筒、易拉罐及牛奶盒和各种形状的积木等。
3.斜坡3个。
活动过程:
一、 指认材料,引导幼儿说一说哪些物体会滚动。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东西,看看有哪些呀?(教师带领逐一指认)
幼1:有皮球、易拉罐
幼2:牛奶盒、积木
师: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会滚吗?(幼儿猜测)
幼:我觉得皮球和易拉罐会滚。
师:老师为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
你觉得会滚,就贴上打钩的标记,觉得不会滚,就贴上打岔标记。谁来猜一下?
(评析: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接出示各种材料,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一猜并记录的方式,萌发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来看一看,你们觉得皮球能滚动的,给它贴上打钩的标记,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不同意见?依次检查。
二、做滚动的试验,验证预先的猜测。
师:是不是像小朋友猜的那样子,我们可要来试试看,请你们分别把每样东西放在斜坡上试一试,看看这些东西会不会自己滚下来。如果是滚动的就贴上打钩标记。不会滚动的就贴上打叉标记。
师:谁愿意先来试一下?(请个别幼儿试好并做记录)
幼:老师你看,皮球滚下来了。皮球会滚我选打钩标记。
师:我们每一组都有一块斜坡,那怎样玩才能玩的开心呢?(要像滑滑梯那样,排好队试好再做记录)
*师: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幼儿实践操作)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幼儿试验好一个,做好一个标记记录。)
*师:我们来看一看,猜出来的和试出来的一样吗?集体验证。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提供了斜坡,让幼儿把每样材料都放在斜坡上实践操作,看看会不会自己滚下来,这里用游戏的形式操作,即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充分体现,还知道“滚”的含义,实践中出真知。)
三、发现滚动与不会滚动物体的差别。
师:你们看看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呢?
幼1:它们是圆的。
幼2:它们没有角,所以会滚。
师:看看不会滚的物体,它们为什么不会滚呢?
幼:它们不是圆的,有角。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没有角、有圆面的东西会滚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亲手试验,找到了会滚的东西,请小朋友把会滚的东西放在这个打钩的箱子里,不会滚的东西放在打叉的箱子里。幼儿根据标记分类滚动的物体与不会滚动的物体。
(评析:这一环节是对前二个环节预测、试验,而得出的验证结果,通过对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出没有角、又圆面的东西能滚动。)
四、根据有无圆形面推测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否会滚动。
师:我们除了看到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会滚动的?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滚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五、延伸活动:把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比一比快、慢。
师:小朋友你们说把会滚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斜坡上会有什么有趣现象?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
请幼儿实践操作。并相互交流讲述。
(反思: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幼儿对比赛性质的活动非常有兴趣,他们对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积极参与。在刚开始操作比赛时,操作比较混乱,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引导幼儿探索面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当幼儿发现,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异时非常兴奋,这是他们发现的新问题,并在探索中得到了解决。)
『伍』 中班科学教案反思各种各样的种子反思
中班科学《有趣的种子》教案与反思
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种植角又要开始种植了,为了让中班的小朋友能认识更多的植物,认识种子,我收集了很多种子,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些植物,但又不知道的一些植物种子,从而萌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对劳动果实的爱惜,设置这次有趣的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植物的名称,颜色、形状。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种子的果实。
重点难点
让幼儿能按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来进行分类,并掌握一些种植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植物实物图片、视频。 2. 一次性塑料杯。 3. 各种种子,如:蚕豆、黄豆、绿豆、红豆、玉米、南瓜、大豆、豌豆等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录象让幼儿认识实物,并能说出实物的名称
1.幼儿观看视频自由讨论,并小声说出实物的名称。
2.教师提问,让部分幼儿说出看到了哪些实物。
3.说出这些实物的种子。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种子,并讲出种子的名称
1.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种子宝宝?
2.让幼儿挑自己喜欢的种子,并告诉同伴你喜欢的种子宝宝叫什么名字?
3.幼儿挑种子,要求每样挑两粒。
4.教师小结:原来种子有大有的、有小的、有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有各种样子的、有的还可以吃呢,好玩吗?
5.教师出示自己挑的两种种了,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是谁?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三、让幼儿按一种特征去选种子。
1.幼儿自由选取。
2.互相说出自己选取种子的特征。
3.说出自己选出的种子长大后什么样子的?
4.再放视频让幼儿加深印象。
四、你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吗?
1.简单介绍植物的生长需要泥土,水,和光。
2.介绍种子种植的简单过程。
五、为了让我们班的种植园更漂亮,我们把这些有趣的种子宝宝种到地里好不好?
六、带幼儿到种植园进行操作。
七、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这一活动课中,我的取材来源于幼儿身边的事物,平时幼儿能容易接触到的材料,让幼儿感受知科学就在身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看视频教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都是身边的植物,让幼儿有很大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有些乱,有的幼儿没能按照老师的指令挑选种子,由于太兴奋了,选了很多的种子混合在一起。在说出种子名字的时候,有的孩子选出了自己喜欢的种子,但是说不出它的名字,在我的引导下,让孩子们能够认识了它们的名字。在按种子的特征来选取种子的时候,个别孩子没能按照特征来选取,还是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种子,可能是教师引导的不够,总之整个活动层次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逐步解决教学重点,让幼儿在与种子宝宝交朋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陆』 中班科学雪花的秘密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感受歌曲《欢乐的小雪花》三拍子的韵律, 指导学生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
2. 通过“雪花飞舞”的创编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3. 能够辨别并表现《欢乐的小雪花》和《铃儿响叮当》这两首不同情绪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乐的小雪花》三拍子的韵律,唱出柔美的情绪和天真的童趣。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演唱中休止的停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曲《铃儿响叮当》
1、学生即兴律动(加入打击乐器)
创设小朋友乘着雪橇在雪地里滑雪、玩耍的欢乐情景。
2、师:从《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冬天?
(欢快、活泼的)
二、学唱歌曲《欢乐的小雪花》
导入语:让我们再来听一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带来的冬天,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1、 初听
对比体验: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2. 复听
①感受三拍子的节拍、韵律。
②揭示课题。
4. 创编 “雪花飞舞”的情景
①情景启发
师:现在把你们的双手,伸向天空的雪花飘舞的方向,洁白的小雪花翩翩而下······
②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的想象。
师:想一想你心中的雪花是怎样飘舞的?用动作怎样来表现。
③单个学生示范
④集体创编表演
开一个浪漫的“雪花舞会”。
5.用la模唱旋律
6.视唱字母谱
导入语:你们瞧!那是什么?是小雪花,它们化作了音符宝宝,飞进我们的教室里来了!
① 出示字母谱,提出疑问。
师:为什么有几朵小雪花的下面,出现了红色的圆圈记号呢?为什么有的小雪花后面拖着“小尾巴”,而有的小雪花后面又没有“小尾巴”呢?
②教师范唱
学生在听老师范唱的过程中,针对疑问对有休止的地方,进行观察和思考。
③范唱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④难句对比、指导:
2 1 7 0 | 6 7 1 0
|
2 1 7 0 | 6 7 1 |
先单个,再集体。
⑤完整的视唱
一边唱,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小雪花飞舞的路线。
7.朗诵歌词
师:请小朋友和我一起有感情的把歌词念一念。
我念“白色”的,你接“绿色”的。
8.学唱歌词
① 轻声跟唱歌词,打打节拍。
②师生接唱歌词。
② 难句巩固。
④男.女生轮唱,及相互评价。
要求学生唱好有休止的地方,并注意表情和音色,如有问题出现,可反复。
⑤完整的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器.)
三、简单对比《铃儿响叮当》和《欢乐的小雪花》这两首歌曲的音乐特征。
1、归纳两首歌曲不同的音乐情绪。
师:两首同样都是表现冬天和小朋友的歌曲,为何它们在情绪、风格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从“速度”和“节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情绪 速度 节拍
《铃》—— 活泼 —— 偏快 —— 2/4拍
《欢》—— 抒情 —— 偏慢 —— 3/4拍
四、拥抱冬天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尽情的唱跳,快乐的和冬天拥抱······
他们根据自己个性和喜爱,既可以选择表演欢快、活泼的《铃儿响叮当》,也可以选择表演优美、抒情的《欢乐的小雪花》。
五、“说一说”、“猜一猜”、“补充补充”
1、小朋友两个两个之间轻声地“说一说”,交换心得、分享快乐。
2、师:让我先来“猜一猜”你们的快乐和收获是·····
3、学生对老师没有“猜”到的,进行补充。
六、下课
学生在《铃儿响叮当》的音乐中,欢快的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