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5 02:10:32

A.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

B.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C.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论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
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二)、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笑脸”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 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 三)、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D.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论文摘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
新时代已经对我们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已经落伍,不能够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创新教育是以教师的知识为更替点的,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实施创新新教育的关键。有创新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吃老本现象,依然因辅导旧,袭用老方法,老套路的陈腐的教育方法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须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及进吸收各种信息,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善于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善于去发现,或创新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将学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适应创新教育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创造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只有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业,当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时,教学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课堂教学首先使学生进入课堂之中,因此,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数学时,只有学生对数学生产兴趣,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投入,师生思想交流,学生和我们教师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况且他们年龄太小,感情更容易受影响。因此,应从微妙处关心,尊重理解感染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亲切、平易近人认识到这个教师是爱我的。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因此,数学就是怎样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是各种格样的,“设疑——生疑——质疑——解疑”则为其中的一种,即老师首先提出有层次性,发散性的问题,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有独创新的见解,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萌发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及进地予称赞。
四、加强横向思维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
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如第十一册中的“和倍分数应用题”,教材中展现的只有列方程一种方法,教学时,我不局限于此,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鼓励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然后交流互评,结果有用方程解的、有用分数解的、有用比例解的、有用推理解的,五花八门,并且都能说清理由,其中有的解法甚至我在预设时都没想到,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五、鼓励利用网络资源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学习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国内也已迅速发展。在课堂中,尝试将它与传统的学习手段相融合,依我国的国情,就现阶段而言,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
如学习“圆的周长”,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什么是圆的周长?你了解祖冲之吗?什么是圆周率?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要求学生通过家庭电脑链接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源,作好记录,上课时汇报你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共享,实现真正的自学。这种学习方式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正逐渐走入我们的一线课堂,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手段,拓宽了视野。
六、提倡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作业习惯于统一标准,不考虑分层,其实这有背于教育规律;让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等次的同学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课堂中我们提倡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像我在平常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有难的,有易的;有几道题一组的,也有单独一道题的……课堂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优等生经常悄悄递过一张小纸条给他加加餐;对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复习一些刚练过的类型,强化掌握。如此一来,照此顾彼,一个也不落,学习效益提升明显。
总之,在教学课上,要注重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课堂上活而不乱,轻松愉愉地学习,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E.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业绩感人,家长喜欢的论文

老师好!可能是要求写一篇这样的东西吗?网络上没有800字的但是找到一个不错的结构,你等回很答久了吧?
2015年以来,我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设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自身的勤奋和努力,2015年,在连云港市“立体评教”活动中,被评为“优秀”。2015年被市教育局授予“连云港市小学百名教学能手”。2015年5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5年4月被评为“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首批骨干教师,2015年1月被评为“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2010年8月,被市教育局评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5年4月荣获江苏省优质课评选二等奖,2015年10月成为连云港市学科研训工作室专家团队成员。本人先后多次执教市级研讨课、观摩课,受到一致好评。

F. 小学数学中怎样积累数学经验,论文

在以往传统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教学中不停地讲解、分析,生怕学生没听懂、学不会。学生就像观众,他们作为接受者很难主动参与到知识的研究中去。被动接受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掌握皮毛,不能深入理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传统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却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角色的转化。在转变过程中,教师由原来的包办代替转变成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数学逻辑、探索数字奥秘、思考数学难题、交流数学应用。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学生要想适应这样的课堂,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经验”。这里所说的经验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总之,只要是通过自身努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就可以统称为“经验”。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阵地,如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活动是经验的源泉,不亲历实践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经验。课堂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学具按照学习内容和教师要求进行的实际活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心理学家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对于孩子们来讲,动手做始终是他们最欢迎的学习形式,只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积累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和探索,通过各种动手活动,灵活、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学习和感悟数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时我就设计了下列的动手活动:1.拿出你的长方形,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发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2.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我们怎样能确定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呢?左右两条边呢?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很快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是相等的。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这个实践过程是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
二、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看起来很抽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要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首先就应将生活当作他们认识发展的活水,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们去感受、理解和体验。
1.创设与现实生活情境贴近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与现实生活情境贴近的教学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认为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于是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如“小红要买一个1元钱的卷笔刀,可她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她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她?”,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2 个5 角, 还有的付10 个一角, 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又如根据购物要求“只购两种商品,使结果是整元数,应购哪两种?有几种购法?”,在开放的生动的现实情境运用中, 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并发展了思维。
2. 创造一些具有“实况性”的学习机会
研究表明,如果教学情境与日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类似,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容易迁移,更容易转化为数学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尽量多获得一些“实况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小记者采访活动,采访你本组中的同学生日在几月,是什么季节的。2)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交流、收集结果,每组人的记录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这么多组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3)合作收集整理制成统计图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记录、收集他组数据、整理数据。4)展示自己的统计表。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采访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是一个生活化并且充满挑战和 乐趣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3.重视学以致用,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把知识经验提升为策略经验,让学生综合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既是对前一阶段知识与经验的深化与发展,又能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票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提高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三、运用核心问题,发展数学活动经验
问题解决是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和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设置恰当的核心问题,利用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去提升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片,然后抛出一系列问题: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不知道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能不能把它转换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2.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3.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他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使数学活动经验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师生的互动实践,来源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应当以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来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让数学课堂从形式走向实效。

G.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论文

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H. 需要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现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下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说怎样,学生就照着怎样做。这些观念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要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会增强信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三、突出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过程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在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必须遵循学习规律,给足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需要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激发悟性的目的,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I. 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易错题之我见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内事无巨细都罗列容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