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需要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的观念。现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下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念,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说怎样,学生就照着怎样做。这些观念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严重阻碍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要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会增强信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三、突出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过程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在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必须遵循学习规律,给足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需要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激发悟性的目的,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数学是前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他们自主地从事观察、发现、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脱离了生活的学习,那么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下面就以概念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为例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谈我是怎样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教学的。
一、联系生活,巧妙引入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 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店的东西统一降价10%;五年级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稻谷产量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这样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也就是已经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就出示一大堆实物,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圆柱体,并与其它物体进行区别,从而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然后再让他们想一想,家里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这样通过具体的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从而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
三、实际问题,强化练习
数学知识重在理解运用,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应该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又比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商店”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当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比如在学习了时间之后,要求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调查同学们什么时候离开家来上学下午什么时候到家,每个同学算一算自己离家多长时间?”。这样学生们很积极的进行计算,结果算法不同,我把每种方法进行分析让他们看到同样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又例如:“某同学的爸爸今天早上八点从家里出发去打工,明天中午十二点到达广州,请大家算一算他爸爸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这样同学们个个都认真的去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还有在教学元角分的知识时,我让成绩差的一个学生拿10钱去买几样小东西并且让全班同学算出账来,结果发现效果很好。在展示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学生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能力才能得到新的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希望,学生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
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果
新一轮教育课程基础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机。走进数学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 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例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大象是同学们都喜欢的动物,而过生日又是每个小朋友熟悉的事情,这样就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Ⅳ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教学贯穿于在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离不开计算活动的参与,可见计算的位置非常重要,但是,虽然一再强调计算的重要性,可学生的计算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正确率,还是计算的速度都很难让人满意,尽管很多教师都想尽办法地教,但都徒劳无功。下面通过对当前计算现状的分析,谈谈小学数学计算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注重数学知识的情景化、生活化,淡化数学本质。计算知识从生活情境引入,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与计算有关的概念、原理、法则的抽象、概括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难以形成运算能力、训练思维。
(2)重算理、轻算法。由于教材在计算内容的呈现上淡化了法则的总结概括,学生往往凭借探索的经验和巩固练习来完善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这就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差错率较高。
(3)教师过分追求算法多样化的“量”,而忽视了最基本算法的“质”,过于盲目地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用各种方法去计算,甚至会出现违背认知规律的算法。
(4)教师为了挖掘出预设中的方法,片面“索取”多种算法,没有突出基本算法;算法多样化但教师却不引导学生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优化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计算知识。
(5)对学生在作业、考试中出现错误的处理方式不够个性化、不够有针对性。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讲解,再让学生把错题抄写一遍。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粗放,缺少个性化,效果不佳。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粗心,也就是感知水平粗略、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够端正;知识因素的影响,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把握有缺失,应用不够熟练;思维定式消极作用的影响。
二、寻找策略,重建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加强数学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彰显计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除了关注多数中间学生外,还可以适当灵活,关注少数学困生、优秀生,对学困生在课堂上要适当辅导,家庭作业难度要适中、重点完成基础题并保证正确率。优秀生要适当补充教材中的拓展资源,从方法上和思维上得以提升。
加强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内涵的把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将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素材讲清算理,引导学生把握其内涵,并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此外,教师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时,一定要及时辅导,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使计算错误率得到有效控制。
在解决问题中,彰显计算教学的价值。对于计算教学,新教材大胆打破了老教材传统的编排格局,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整合,使得计算教学能依托解决问题,凸显计算意义,丰富计算策略,培养计算素养。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通过主题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混合运算。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计算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进行计算,使他们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当然,这比单一的计算教学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感悟算理与算法的和谐。
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如果仅是强调算理,虽能解决问题,却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反之,如果仅是强调算法,犹如建立空中楼阁,很难稳固。因此,教学中必须实现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
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片段
(教学“36+23”时,学生出现四种计算方法)
(1)摆小棒;
(2)拨计数器;
(3)口算分拆组合,因为30+20=50 6+3=9 50+9=59
所以36+23=59;
(4)列竖式。
……
为引导学生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拨计数器是怎么拨的?”
“先拨3个十、6个一,再拨2个十、3个一。”
“为什么这样拨?”……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数位相同可以相加”。
摆小棒时,教师同样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整捆与整捆相加、单根与单根相加,明白它们的数学意义也是相同数位相加;口算分拆组合“30+20=50 6+3=9 50+9=59”时,让学生明白这样算的数学意义仍然是相同数位相加。
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启发学生感悟“无论是拨、摆、算,所根据的算理都是相同数位相加”,这是学生理解竖式书写形式的关键。前面三种方法其实是列竖式计算法则的孕伏,三种计算方法都蕴含着同一个思路——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所以才要按照相同数位对齐这种书写格式写出算式。这个竖式的格式其实也是上面三种或更多种计算方法的简洁的表达形式,理解了这个算理,学生也就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方法。
因此,在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价值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把优化算法变成学生又一次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其正确性,而且要评价其合理性、科学性。
3、促进多样化和优化的交融。
算法多样化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承载着“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使命,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开动脑筋,找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例如:在教学“9+8=?”的计算中,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这样一些算法:
摆学具。先摆9个,再摆8个,一共17个;
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把9分成2和7,8+2=10,10+7=17;
从9往后数8个,就是17;
8×2=16,16+1=17;
……
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但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能力。
4、加强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主要任务后,还要通过提问、练习、巡视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让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不带着遗留问题进行后续学习。对于学生错题的处理,不是让学生抄写正确答案,要对错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个性化辅导。
5、提升学生的心理水平
(1)对学生加强感知水平的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听觉比较发达,但视觉较弱,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看黑板板书及阅读教材的视觉训练,如从一年级开始注重阅读和抄写数、算式的训练。
(2)对学生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为了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对比练习的形式,如23×4和24×3、3.41+0.5和34.1+0.5、75+27和75-27等。
(3)对学生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平时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规范,看清数字后一步一步地算,容易抄写错误的学生可以边读边写,计算后一定要进行验算。
6、加强对学生感知水平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的听觉比较发达,但视觉较弱,要注意进行看黑板板书及阅读教材的视觉训练。如从一年级开始注重阅读训练和抄写数、算式的训练。
7、开展活动,拓展计算学习的视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数学进行竞赛活动,速算比赛,口算比赛,小报设计等等;也可以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现实进行应用,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实践等。
8、重视计算问题新题型的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传统计算技能的基础上,计算题的思维含量可不断加深,与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小学数学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题目。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仅追求热闹、有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高度重视努力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Ⅳ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版地位、作用权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
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
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疏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
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Ⅶ 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小学高年级数学中一项必不可缺的技能,也是学好数学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小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小学高年级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灵活性以及计算的速度来判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又快、又准、又巧。如何才能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本文对此做出粗略的见解。
一、能够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计算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能够让学生带着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去探索新的知识,能够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十分生动有趣,能够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乐于学习数学、喜欢动手操作,学生能够自信满满地说:“我能行。”
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与延伸,给学生讲一些中外数学中比较典型的事例以及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这样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教学简便运算之前,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讲解一下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众所周知,高斯是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他小时候的数学老师因为个人情况需要离开课堂,于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表现中更加安静,临出门他留了一道题,内容就是1+2+3+4+……+100.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故事的引入,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而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能够灵活地运用好每一个公式、定律,从而能够不断地对数学计算题进行钻研,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此外,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这往往会导致在课堂上遇到一些新鲜事,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的状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以及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把握好时间阶段,尽量采取时间段、任务量少、次数频繁的方法,避免学生过度疲劳,产生厌学的心理,让学生的情绪与注意力能够始终保持在集中精力去学习与练习的环境下,从而保障他们集中注意力,计算结果才会更加准确,有效地避免错误的发生。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计算题也会出现一些难题以及简答题。往往这些题才是学生的“抵触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在每节课堂训练的时候,都能够出一道类似的题型,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不仅仅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一个好习惯。
二、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让学生能够将计算的动手操作以及口算能力相结合起来。能够改变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避免再出现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过多地去“说”,将自己的计算思路说出来,教师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教会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与此同时,能够重视师生之间演示与操作的作用,能够将动手操作与语言能力相结合,能够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有效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小学五年级在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的时候,能够在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锻炼计算的机会,让学生一边去计算一边去思考,从而能够将课堂扩大化,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能够在每堂课前利用几分钟,提高学生口算的水平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要在每堂课进行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联系。如果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对乘法容易产生误区,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重点就对乘法进行反复的练习。还需要提倡学生进行估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
再次,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课堂上,可以将学生的一些易混淆、容易产生计算错误的计算题集中在一起,也可以采用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纠错本,将自己易错题记录在本上,单独找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区分与对比。通过这样一种有目的性的联系,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辨别错误的能力,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有效地纠错,从而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普遍容易出现错误的计算题给集中起来,作为课堂练习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去纠错,进行计算练习,让学生自己指出哪里出现了错误,说明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定期举行纠正错误的课程。让学生对错题进行反复练习,从而有效地对症下药。
三、克服学生粗心大意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计算题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每节课结束以后都要对课堂进行总结,总结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如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分析他们容易产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所以,要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形成认真学习、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教师需要从点滴做起,严格地要求学生,不能纵容学生因为马虎大意而出现做错题的现象,坚决杜绝学生马虎大意的现象发生,不断培养学生不心急、认真计算的态度,提高计算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未来数学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程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计算教学的现状令人深思,学生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值得研讨。先将本人的看法浅谈如下:
1、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清楚明白算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是天外之物,很好的还数学计算题的本来面目,也更好的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要留足时间、留足空间。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经过课改,老师们都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得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在新授课时,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理解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使学生明确怎么算,怎样书写,为什么这样算。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计算技能。
3、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相结合。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重视多样化可以说是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提升,而算法优化是使学生计算技能提高的过程,必不可少!在数学课堂中,常见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七嘴八舌的道出了各式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肯定:真棒!有创造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口算方法进行有价值的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进行选择和自我调整,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教师在针对学生计算方法的选择时说: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老师喜欢的是这种这样教师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较好的引领学生对多样化进行优化。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口算能力下降了,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有的是可以熟练的背诵乘法口诀,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往往一个简单的表内乘法计算题,可他们却要从第一个开始背,一直背到需要的口诀为止,才知道结果是什么。真的很悲哀!是什么让学生的口算变得如此糟糕?
在我看来,与我们平时的口算训练很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训练口算得时候,是将所有的算式都一起出现,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口算速度的。因为在别的同学算上一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在算下一题了,这样就失去了口算的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口算题要逐一的出现。如:用卡片出示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设计时卡片的正面是算式,背面是结果,操作起来快捷有效。
有趣才有效。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与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结合起来。训练时可采用竞赛、开火车、抢答、对口令等计算形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口算的兴趣。再就是要提高口算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不仅要做到节节有训练,还要做到课课有提高。使口算能力得到有序、有效的提高。
5、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近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进行计算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又对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对。即要求在对的基础上提高速度。要求学生看题仔细,计算认真,还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6、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教育时机,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思想品德教育。参透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技艺。计算课教学,要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产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计算教学的现状令人深思,学生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值得研讨。先将本人的看法浅谈如下:
1、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清楚明白算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是天外之物,很好的还数学计算题的本来面目,也更好的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要留足时间、留足空间。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经过课改,老师们都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得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在新授课时,通过环环紧扣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理解计算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如: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使学生明确怎么算,怎样书写,为什么这样算。正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计算技能。
3、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相结合。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重视多样化可以说是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提升,而算法优化是使学生计算技能提高的过程,必不可少!在数学课堂中,常见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七嘴八舌的道出了各式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肯定:真棒!有创造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口算方法进行有价值的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进行选择和自我调整,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教师在针对学生计算方法的选择时说: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老师喜欢的是这种这样教师在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较好的引领学生对多样化进行优化。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的口算能力下降了,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有的是可以熟练的背诵乘法口诀,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往往一个简单的表内乘法计算题,可他们却要从第一个开始背,一直背到需要的口诀为止,才知道结果是什么。真的很悲哀!是什么让学生的口算变得如此糟糕?
在我看来,与我们平时的口算训练很有关系。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训练口算得时候,是将所有的算式都一起出现,这样是很难达到提高口算速度的。因为在别的同学算上一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在算下一题了,这样就失去了口算的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口算题要逐一的出现。如:用卡片出示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设计时卡片的正面是算式,背面是结果,操作起来快捷有效。
有趣才有效。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要与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结合起来。训练时可采用竞赛、开火车、抢答、对口令等计算形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口算的兴趣。再就是要提高口算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不仅要做到节节有训练,还要做到课课有提高。使口算能力得到有序、有效的提高。
5、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近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进行计算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又对又快,而不是又快又对。即要求在对的基础上提高速度。要求学生看题仔细,计算认真,还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6、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各种教育时机,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思想品德教育。参透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技艺。计算课教学,要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课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Ⅸ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
浅析怎样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
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