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当今小学教育现状是什么
当今小学教育现状:
1.重知识轻能力
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死纠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高层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
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差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
4.制约教学改革
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愉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⑵ 中国教育改革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规范中小学校作息时间表
1、全国各个省/直辖市的教育厅根据自己省/直辖市所在的时区,制定统一的中小学校,在校作息时间最高上限,作息时间上限定在7--8小时之间为宜。同时明确规定上午课间操和中午午休时间最低下限,并且制定每周体育课和体活课程数最低下限。
高中上午课间操时间建议不应少于30分钟,午休应不少于1小时30分钟,每周体育课应不少于两节,体活课应不少于一节。
2、根据作息上限,制定学校作息时间法规和公约,并组织各所学校的领导统一签署。有联网电脑的学校通过网上签署,若没有联网电脑的学校则可以采用学校校长去教育部门签署或教育部门邮寄公约文件至学校,校长签署的方式进行。
二、使用技术性方案监督中小学减负落实情况
1、虹膜检测方法+视频在线抽查
如果学校无视减负政策和规定,仍然经常向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会导致学生经常晚上熬夜学习,眼部会因此长期处于充血疲劳状态。
教育局可安排检测人员每隔50天到各个学校突击检测一次,将检查结果和录像视频汇集到市教育局。
对发现问题的学校,将进行进一步调查,对确认违规的学校将给予处罚和通报批评。
2、校园摄像记录系统
若学校给学生的负担过重,习题册过多,将大幅加重书包的重量,有条件的省区,校园门口可以在各个学校安装摄像记录系统通过网络链接区教育局,各省教育厅和各市教育局可以通过该网络系统网上查看各个学校的减负情况,该系统不但可知道减负情况,更大的优点是可随时了解校门口安全与秩序状况,起到保护校园安全的作用。
三、使用政策性措施对中小学减负落实情况的监督与评比
1、各个教育局设立网站,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管区内学校信誉排行榜,并对每所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学校建立一套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设20分为原积分。用于记录学校遵守教育法规的执行情况。
开设受理对违规学校进行投诉的电话和电子信箱,受理对违反减负规定的学校的投诉。
发现违规的学校除进行通报批评等,将对电子档案的原积分给予扣分。
每一学年结束,根据各校分数,进行排榜。榜单通过网络等媒体公布一次。
2、增强性的措施(若以上措施收效不大,建议采用)
(1)体质评定,医疗体检部门将各所校各个年级的,人均体质变化状况;视力状况提交本市教育局,教育局根据学校人均体质、视力变化情况进行排榜。
排榜使用评分制,评分的原则是:各个学校内学生的人均体质、视力的保健情况越好,越靠前排名,保健情况越差越靠后排名。
(2)每所学校操场上,设一台可转向摄像头,链接教育局,教育局由专人负责实施监控,监督各个学校减负落实情况,防范乱补课,剥夺占用学生课间操、体育课时间等行为。
五、中小学教科书删除低价值和无价值内容,向实用化教学内容改革
中小学教科书应尽快删除繁、难、偏、旧等各类无价值内容。
例如小学应删除罕见、难以应用的几何,难懂、难以应用的语文文言文。
严禁小学开设奥数等补习班。
中学应删除语文中70%的文言文,其余的文言文内容应列为选学课文。
并删除老旧课文,增加新课文。删除数学中过偏、过旧的内容。
思想政治删除繁琐无用、空洞的概念性内容
建议加入1思想道德、礼仪修养的教育性内容。向学生讲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2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学生懂法、知法、并遵纪守法。
3政治、经济学常识。
4加入优秀时代楷模先进事迹。
六、教辅书籍管理措施
1、制定质量认证和难度级别认证制度,设定教辅书最高难度、习题数、字数上限,明确教辅书籍的使用者适用年龄、年级;明确表明教辅书页数、字数、习题数。所有教辅书籍必须经认证后,贴认证标识后方可销售。
2、制定对未经许可认证的教辅书籍的投诉者的有奖举报制度
具体措施为:对未经许可认证的教辅书籍的出版商、销售商及对其进行销售的学校处以(1)教辅书籍全部没收。(2)进行高额罚款,并将罚金的一半奖励给举报人(3)通过网站通报批评。
七、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举办水平和质量。
1、体育方面:
体育课不属于升学考试科目,不受校方和教师的重视,很多学校体育课没有组织学生运动,如同虚设,学生或在操场上散步或进教室休息。体育课成为了自由活动课。
而运动会也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中。
提高中小学生体质需从多方面下功夫。
我提出以下建议:
每座城市内各区的教育局自己管辖区域内,每4所学校规划为一组,
各个学校校园运动会举办完之后,各学校派出代表统一参加组运动会。(组运动会项目不必多,应追求简单高效)
优胜的学校和参赛学生将获得教育局颁发的荣誉奖状和证书。
2、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各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创新竞赛
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此措施大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实地研究。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2)各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艺术节等形式的才艺表演
这尤其是对报考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是重要的激励和培养措施。艺术节可有绘画、动漫、文学写作、音乐演奏、演唱、舞蹈、歌曲创作等。
(3)各学校应在日常组织学生的优秀报刊、图书阅读活动。
3、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1)建议明确规章,要求各学校必须定期举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应包括,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培养文明礼仪和进行法制意识教育。教育方式可以是传统的升旗仪式演讲、报告、班会教育,也可是组织学生阅读教育刊物、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短片等。
(2)建议明确规章,完善各学校年级和班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评选活动
以往的评选优秀学生的活动常常不受重视,当班级干部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机会,但大多数学生怕当班级干部增加自己负担,影响学习成绩,往往拒绝当班干部。
所以建议采取更有效的鼓励措施
方法为,所有学校发放学生校名签,并要求学生在每周周一(升旗仪式当天)佩戴,平时自愿。
所有获得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将获得荣誉证书,和一个小型奖章贴。
学生可将小型奖章贴贴在校名签上。作为个人荣誉平时佩戴在身上。
高中生参加自主面试招生时可将校名签和荣誉证书也带到面试现场给面试老师看。
请给分哈!
⑶ 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既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当然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进行创新教育中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探索的主课题。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我认为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设计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
创新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为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有知识技能目标以外,还要设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节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能力方面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
(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做角、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首先,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要创设新奇的情景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创新。
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不用计算都能很快说出能否被2、5整除。学生通过验算证明老师说的正确。这时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兴趣很浓厚,思维活跃起来,这时教师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到新知识、学到新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评价和鼓励,使学生经常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从而保持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如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题: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760千米,一列火车3小时行285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需行多少小时?教学时,在学生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之后,让大家展开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有的用算数解(算数解中又用多种方法解),有的用比例解(比例解中又有多种解法),有的用方程解(方程解又有不同解法)。这样,大家的思维就非常活跃,解题思路相当广。
四、引导主动探索,经历创新过程,体验创新的成功乐趣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索问题罢了。所以积极探索是创新的先导,我们要保护和支持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
以往我们为求教育的“高效”,总是“直奔真理”,把现成结论一古脑地塞给学生。这种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尝试,不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尝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充分时空,努力使他们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结论。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探索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既没有将公式直接呈现,也没有将书上现成的推导方法和盘端出,而是通过分组合作,让他们自由探索尝试,利用割拼的方法,有的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的梯形,有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逐步调整,逐步推算,找到适合自己味口的最佳方案。这样的探索,学生经历了创造的过程,实现了自我,对于异曲同工的结论,他们无不个个喜形于色,兴奋异常。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⑷ 小学教师正视差距,改革加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坚持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
1、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我市近年来深入贯彻教改精神,不断借鉴外地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成效显著,课堂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许多课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可以说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已退出了我市课堂教学的历史舞台。在近几年全省的优质课评选中,每次都有多人获省一等奖,并不断有教师代表山东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或到全国各地送课。
2、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近几年来,各级教研室和学校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建立和培养骨干教师群体、帮助优秀教师成名成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市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业务功底雄厚、教学成绩突出、热心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成为推动我市教育教学发展的有生力量。在近两届的省教学能手评选中,我市教师的入选率都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初中学段更是创造出了连续两届百分之百入选的好成绩。
3、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好局面。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已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各县区、各学校都在学习外地先进学校好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东营区三中的“分组学习、评价”,胜利四中和广饶实验中学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垦利教研室整体推进的“讲学稿”等就是我们这片改革的大地上结出的累累硕果。望大家认真研究、吸收他们好的做法,并不断的超越他们。
毋庸置疑,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们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1、部分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不能按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课程、开全课时,尤其是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更不能保证,中考考什么就开什么的学校也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是应该有一定的课业负担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劳动,要学到真正的科学文化知识,就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课业负担“过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对有效学习不起作用甚至是起副作用的精力和时间。不可否认,我们的许多学校确实存在 “上课教师讲得多、机械重复作业多、各种名目考试多、粗制滥造资料多”的“四多”现象,造成学生无效学习时间过长,付出的劳动和学习效果不成比例。
2、课堂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有一部分同志平时缺乏学习,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基本功较差,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堂上三维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少;教师主导、牵引的多,学生主动探究少;教师呈现结果多,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少。这些都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教学改革的开展很不平衡。近几年,就全市初中学校的整体而言,改革的热情确实是空前高涨,也涌现出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好典型,但是还有很多学校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缺乏改革创新意识;有的校长害怕困难,缺乏毅力,改革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回头;有的校长,缺少对学校发展目标的长远规划和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盲目跟风;还有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学校,没有忧患意识,自我陶醉,对改革持无所谓态度;更有部分校长千方百计地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加大教师工作量来提高考试成绩,而不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成绩和问题,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我们肯定成绩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能牢牢把握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全面落实省、市两级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立足点,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它的核心内容是使全体受教育者都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件件实事之中。当前,根据省、市两级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础工作,各中小学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学校要配齐师资,不折不扣的保证开课率,要统筹兼顾地方课程,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各级教研室要加强督查和评估,确保各级各类课程的正常开设。
2、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学生学习时间的规定,不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上课,科学规划学生的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的充分睡眠;优化作业布置,避免学生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证学生的在校活动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增强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3、规范考试行为,完善评价制度。《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规定: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其中,初中学生实行以学业考试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试管理,不组织、不参加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活动。对于这些规定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遵照执行,不钻空子,更不能闯红线。今后,小学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县区级以上(包括县区级)统一考试,初中每学期全市统一组织一次质量调研,由市教研室提供试题,县区和胜利教管中心教研室组织考试和阅卷,除此之外,不得组织其他县区级的统一考试。考试成绩不排队、不公布,只能作为学校、教师调整、反思教学的依据,不得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各级教研室要根据省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评价方案。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尤其是在目前全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牺牲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换取教学成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时间+汗水”换来的“好成绩”也是暂时的,是靠不住的,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走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本措施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改就没有出路。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市教科院提出了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活动的意见,这是非常必要的。就这项活动的开展我提一下几点要求:
⑸ 如何深化小学教育改革创新求突破
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学校坚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各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1、更新教育观念,巩固本科教学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本科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按照“统筹部署、分步实施、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的原则,以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大力实施“课程建设工程”,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专业提高+研究创新”三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模块、素质教育课模块,以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现已建成28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完全学分制,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普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以及教材选用改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构建课外实践学分认证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通,形成了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特色;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建成14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制度,遴选了一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启动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进一步体现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和渗透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启动了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两个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今年的招生中,这两类专业按大类招生,一年以后,学生根据兴趣和志愿重新选择专业。
5、实施“特色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国际交流开放计划”试点工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建立和形成与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中小企业等法律事务部门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合作与联动机制,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积极优化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新时期卓越法律人才评价体系,保障和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的学生单独开班,并实现特色教学。突出个性培养和柔性管理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导师的科研,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能力。
二、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强化教学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与提升举措。
三、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学校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抓手,制定出台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管理办法》、《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文件,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狠抓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奖惩功能
学校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实施了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多项质量监控措施,逐步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在此基础上,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从管理求提升。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严格教学检查,严格考核纪律,认真履行调停课审批制度,规范执行学业警示制度、毕业论文管理与专业实习,严肃教师教学工作纪律,保障了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⑹ 如何推进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1.坚持育人为本。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版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权;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坚持促进发展。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
3.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评价过程严谨有序,评价结果真实有效,不断提高评价的专业化水平。
4.坚持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评价的各个环节,整合和利用好相关评价力量和评价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使各项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形成合力。
5.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
⑺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内容
、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 2、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 3、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 4、改革忽视非正规教育的倾向。 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 6、改革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7、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 8、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已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课程评价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2、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不断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将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排名公布考试成绩,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统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题和考试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五、管理模式的改革(三级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各自的职责。 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任务,规定各类课程的设置及比例范围。 组织制订、修订、审定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组织制订并颁布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指南;研究制订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制订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政策,颁发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并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备案。 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像(不含学前教育机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的一致性。 六、教材管理改革 1、完善管理制度。 2、强化教材质量。 3、严格审定制度。 重点讲强化教材质量这一方面。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精选对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影响,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七、课程改革的行动策略: 1、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成立课程发展中心和课改专家组。 3、给予课改工作必要的经费支持。 4、加强对教师及有关人员的培训。 5、把课改作为教研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职能。 6、坚持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原则。 7、积极借鉴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 8、实施奖励制度,激励优秀课改成果脱颖而出。
采纳哦
⑻ 小学深化教学改革.对教育主管部门有什么好的建议
探索普通高中学校与高等学校合作开发学校课程、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探索大学先修课程制度,鼓励高等学校对普通高中学生在课程学习、学科实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指导。支持高等学校将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向合作高中师生开放。鼓励普通高中学校与高等学校合作,开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夏令营、科学营等社团活动。到2017年,实现20所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
加强中小学社会课堂建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实践、职业认知与体验及学校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学校参加社会课堂活动的管理机制,把开展社会课堂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每名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课堂活动不少于6次,并作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内容予以确认。
鼓励学校聘请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家长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