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

发布时间:2021-01-25 21:30:40

❶ 小学哪些教学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❷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式学习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❸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论文

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❹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一、计算题教学模式
1.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
教师应从本节内容出发,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小学计算题课型的教学中知识准备有两种: ①口算: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 可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但应注意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②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2.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
①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②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此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③计算法则的概括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3.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4.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二、应用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程序一般为“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 ①复习导入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针对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关键性旧知识,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学习,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创设情境,把学生能动推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②理解新知 这一环节,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与答案四个步骤进行。 a.理解题意 要教会学生读题:一读明白事理。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二读复述题意,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 b.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由于思维过程不同,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导果”,后者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对于内容简单,数量关系直接的应用题、通常用综合法分析。对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通常用分析法分析。当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复合应用题的分析采取“分析法、综合法”并用的方法,教学时要通过分析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依关系,确定运算的先后顺序。 c.列式计算 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概念判断出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列成算式。选择算法,确立算式是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抓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基本训练,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法,并且寻找思维过程简捷,运用简便的方法。 d.验算与答案 验算方法,一种是根据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把计算出的得数当作条件,把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改编成一道新应用题,解答后看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与原来数量相符,在确保整个列式和计算过程全部正确的情况下写出合理的答案。 ③练习巩固 授课之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设计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④检测反馈 问题的拟定,要紧扣本节教材要求,难度适宜,不超教材,注意覆盖面,同时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准备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体现因材施教。 ⑤矫正总结 矫正采用多种方法。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评定,互教互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二是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和带有共性的问题;三是对个别学生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总之,要及时矫正补缺,达到“当堂清”。
三、“概念”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1.概念的引入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实际引入概念,即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 ②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 ③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
2.概念的形式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②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要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概念的巩固 教学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即巩固、概念的应用,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①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概念。 练习的类型有:a.应用新概念的练习 b.关键问题重点练 c.对此练习 d.判断性练习 e.改错练习 ②以新带旧,体现练习的综合性 注意既借助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引导学习、复习、巩固旧概念。
4.概念的发展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要用发展的眼光教概念。 ①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一个概念总是嵌在一些概念的群体之中,它们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必须提示清楚。 ②在一定阶段形成一定的认识,抽象概念不要超越教材要求,否则会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
四、定律(性质)教学模式
1.引导观察 一切知觉都有选择性,学生观察事物的选择性受到教师提出的观察任务的制约。学生要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任务,这样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比较完整、清晰的表象。便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比较分析 通过练习观察,学生已获得较为清晰的表象,然后进一步提高要求,先按具体的数说式子,再用简练的话说出定律(性质)这既是一个理解教学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概括的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促进。 3.归纳概括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再有前面观察的感知作基础,学生对例题稍加比较分析,既可概括出定律(性质),收到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
4.巩固练习 ①基本练习 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观察比较,掌握定律(性质),然后趁热打铁,再针对定律(性质)设计一些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等进一步巩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技能技巧。 ②变式练习 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训练,掌握了定律(性质) 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掌握定律(性质)的规律,说出运算的依据,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变通的教学效果。
5.检测矫正 ①紧扣教材,拟定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检测题进行与测验,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卷。 ②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课堂总结。

五、几何求积计算教学模式
首先交待目标,培养情感,检查学具,板书课题,然后按六步进行授课。 1.直观认识,形成表象。 直观认识一般指实物直观,图像和模型直观,形象化语言直观三种。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摸一摸,教一教,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等等。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多种感管,积极参与,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2.识图作图,掌握本质 图解是直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体与抽象桥梁,同时也要求积计算的基础前提,因此,要求学生学会识图,作图,或根据图形叙述相应题意进而掌握不同形体的本质属性,并能达到图物对号之要求,为看图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推导公式,解答例题 要使学生对公式掌握好,记忆牢,运用准,就要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公式的推导并广泛叙说公式的由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强调重点,使学生真正弄懂各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公式解答例题,得心应手,接着进一步看书巩固或提出疑问。
4.练习巩固,分别指导 当堂练习内容应紧扣例题知识点,注意形式多样,要有梯度,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
5.考查测试,独立完成当堂测试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新知的达成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跟踪补缺。测试内容不超过教材,题量以中等学生能做完为宜,优等生增设思考题,差生也可只列式不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6.反馈矫正,评估总结。 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交换对批试卷,对个别有错的同学教师当堂指导纠正。或自习课另外给予辅导。然后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作一概括和总结给予鼓励,提出希望与要求。
六、法则教学模式
1.定向思维 ①知识定向 教师根据所学法则,抓住法则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编制复习题,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②思维定向 紧扣新知实质,给学生明确思考范围,思维定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a.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定向。 b.创设疑问定向 c.利用法则的迁移定向 ③目标定向: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探究新知 ①提示课题:激发学生探讨新知的欲望 ②研究算理 a.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素材,引导学生逐个加以分析研究。 b.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思维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己测算理。 c.概括法则 在分析研究完所有的素材并讲完算理以后,应让学生联系实际计算来总结概括法则。 a.强化记忆 教师在学生语言概括完后,出示法则条文,强化学生记忆
3.形成技能 掌握计算的技能与技巧必须通过练习来实现,练习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 a.单式练习,以突破法则的重点为主。 b.模仿式练习:题目与例题相仿。 c.反例练习:出示错题让学生判断、纠正、讲理。 d.对比练习 把一些有联系的法则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e.定时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4.小结 对本节学习内容作概括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与要求。

❺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有哪些

向你推荐这个学习方法
《快乐目标学习法》
归纳了考入清华、北大五百名的学习方法,无外乎具备以下法宝。
都有一个错题本
都有一个口袋本
新课下来一定先预习
先复习后做作业
做作业要计时
三要素
1、规范的学习行为;2、良好的学习习惯;3、有效的学习方法。
八环节
1、计划管理 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 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
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 8、考试管理
要抓住这八个环节,一定考上清华,北大!
1、计划管理,是学习时间上的通盘的计划,要遵照计划运行。
2、预习管理,听课为什么累,老师讲课可以不完全劳累的听,初中老师传达的二十分钟有效,高中也不超过三十五分钟,剩下的时间是孩子休息的,所以一定要有效预习。凡是高考状元,成绩好的、名校的都是预习的,经过预习的听课明显轻松了,自信了,学习知识是温故而知新,预习就是要获得不懂的地方,预习是找到思维的断点,重点,听课有侧重了,懂的地方听课的时候就可以不听,闭着眼睛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就警醒了,以后做作业的时间也就缩短了,凡是增加了预习行为的,排名没有不上去的。学习成绩衡量指标是位次,要提升位次必须预习,不看总分,要看位次,几个月的时间就足以改变了,预习是头等重要的。预习要有三个要素,读、写、练,就是阅读,书写,练习,三要素,两三分钟读一遍教材,记录不懂的地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第二天听课就会校正到不懂的地方来,不懂的要写在口袋本上,老师讲的时候就要迅速记录下来,写就是要把这些写下来,有效预习最后就是练,不要做多,做一道就够了,会做了就说明懂了,不需要重复,经过这样的过程,预习就变得有效了。这是三个层次,要逐渐的形成,用一个预习管理表监督孩子,预习了划勾,没预习的划×,要强化孩子,每门新课的预习,五到八分钟就够了,时间不用长,不要弄疲倦了,记录下来,预习能力提高后,水平也提高了。
3、听课管理,听课是主业,跟老师,抓重点,当堂懂,跟老师思路走,预习了才能真正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跟上思路了才能抓重点,首先是抓公共重点,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重点就是公共重点,但重要的是要抓住自己个性化的重点,每个人的知识点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需求,自己缺什么就抓什么重点,一定要有个性化,要听懂个性化的重点,当堂消化掉。据统计:不预习的当堂懂的只有百分之五十,预习的达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这就是指标,预习太重要了。另外很多孩子有爱屋及乌的思想,喜欢的老师就学得好,不喜欢的老师就学不好,这时候要沟通,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孩子是学知识的,不是找明星老师的。
4、复习管理,核心是想,查,说,就是回想,查阅,复述。回想是在脑子里放电影,回想的过程就是“闭目养神”放电影,回想今天老师讲的内容课程是什么,这是最好的复习方法,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完了后,要及时的回想知识,能想起来的部分,就会终身不忘,想不起来的就是要注意或者重头再学了,这叫查漏补缺,漏在哪里,缺在哪里,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但回想就能把这些补上了。回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的最好的复习方法,比如闭上眼说,苹果,毛主席,飞机,睁开眼后,毛主席呈现画像,苹果是苹果的样子,飞机也是这样,人类的大脑在记忆的时候是以图片的方式出现的,大脑的储存方式是以图片的方式记忆的,所以回想,知识都是用图片来记忆的,圆周率记忆打破记录者也是图片记忆的结果。复习不是翻开书走马观花,要找到自己不会的地方,增强记忆。说,也就是复述,找一个影子或者镜子来对着自己复述,记忆力好使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成绩就上去了,上去就下不来了,学习就简单轻松了,闭着眼睛说说就出成绩了。
5、作业管理,孩子回家要写作业,要记录学习的时间,要限时学习,否则就是超量,不要超过规定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方法要对,老师的知识吸收得怎么样就看作业时间了,初三,高三的考试是淘汰式考试,所以要平时训练有素,每次越快越好,快而又准,学生要坐得住,家长别打扰,学习专心,别打岔。限时要记录开始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至少要四十五分钟别动地方,多数学到半夜是因为学习效率太低,没预习,听不懂,翻资料,问别人,抄答案,写答案,花费时间长的原因还是不懂。假如开始的时候孩子学习时间超长,要坐在孩子的半边,不说话,开始允许失败,以后时间越来越短,效率越来越高,作业之前不复习不作业这很重要,不计时不做作业,不检查不做作业,不小结不作业,作业完了要告诉自己得到什么,有什么经验。
6、7、错题和难题管理,有了错题,难题本就会很好的归纳和总结,考试之前复习就会有目的性了,有了这部分题握在手里就是高分握在手里了,错题管理本,用横隔本,从上往下五部分,1、原题目;2、正确的举一反三更进一步查找原因;3、题型点归纳题型有统计的功能,4、复习的次数,每隔一段时间要复习一下。现在老师发现一个难题,有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每次作业都对,但考试都错,问题的原因是电话的问题,互相通晓答案,不动脑子。超过时间不会做了别盲目问别人,没有自己悟,要用口袋本去悟。要会管理错题,盲点,不放弃错题,难题。错题是宝贝,太好了我又错了,我太高兴了,我找到进步的机会了。
8、考试管理,丢分统计表要把考试管理起来,什么题型上有问题,要起这样的作业,哪些是审题,哪些是运算出了错误,还是预习头等的重要,用纸把错题抄下来,每隔二十天,让孩子再做,尤其是考试之前,找出考点。
孩子学习不好是心态、学习能力两个问题,心态是调整,学习能力就靠前面说的这些,当把这些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还给你的一定是硕果累累的金秋。

❻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1、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在数学概念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概念的形成,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从中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以概念的探究式教学不在于教师把数学概念讲得如何透彻,更不是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启发、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2、教材中的例题探究教学。教材中有一些典范性题目,它们有的是重要的结论,有的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方法,有的是某个数学结论的具体形式。对这些题目的延伸和拓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这往往是编拟高考试题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充分重视对课本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的探究,认真挖掘题目中丰富的内涵,通过提出类似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扩展解题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后作业的探究教学。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参与教育实践,参与课题探究,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以机械、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题探究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教会学生 探究的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堂问题及课后 作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❼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教师常用一种手段。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故事演绎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对话情境的途径,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以故事激趣(课件出示,猴兄弟卖饼广告图)的情境。小兔最爱吃萝卜做的饼了。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卖饼店”,想买好吃又便宜的饼,但给猴兄弟广告难住了,不知买谁家的便宜。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它吗?请看广告:猴哥的广告:“快来买饼吧! 120 元可买 60 个。”猴二的广告:“特大优惠! 1200 元可买 600 个。”猴弟的广告:“大减价了! 12 元可买 6 个。”教师问: 1 、“你觉得买哪一家的饼便宜。请你算一算。 2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这样故事导入新知探索,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促使学生急于参与新知的探索之中。 二、实施探究操作,引导探究行为。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行动与思想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操作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思和创造力。如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一开课,我就让学生拿出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用三根小棒拼组不同的图形,能拼多少个就拼多少个。同学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拼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许多图形……这些丰富多彩的图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重视探究过程,不断升华体验 影响课堂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会学数学,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会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常用分析、综合法、实验操作等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交流等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述、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若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几个纸圆,上课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圆已有哪些认识?(会有学生说圆心、半径、直径。)你能想办法找到圆心、半径和直径吗?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纸圆进行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学习活动。(1)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比较长的折痕是圆的直径,短折痕是圆的半径,折痕相交的一个点是圆心;(2)说一说,让学生仔细观察折痕,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和圆心;(3)量一量折痕的长短,学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 1/2 );(4)同桌比一比,学生发现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直径或半径都相等。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意识。 四、创设阶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可作为认知的对象,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表达、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适时指导,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精心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克服障碍,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比较简单的数: 9 、 12 、 33 、 123 、 186 、 219 、、 726 ,让学生判断这一些数中哪些能被 3 整除,并能发现规律,此时会有学生说“个位上的数是 3 、 6 、 9 的数能被 3 整除”,也会有学生提出“ 12 的个位不是 3 ”,但是它也能被 3 整除的质疑。教师再给出这样的一组数: 23 、 46 、 149 、 323 、 916 让学生判断、验证。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认为能,而又被验证的结果所否定。这时,这一矛盾立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要求学生想一想:能被 3 整除的数会不会与 3 会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又有什麽样的关系呢?(会有学生说:这些数是 3 的倍数),你能举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吗?让学生大量列举数例,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看一看有什麽特点,相信你会有所发现。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在寻找结论的同时,不仅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❽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❾ 如何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