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发布时间:2021-01-26 01:59:13

A. 应用信息技术怎样进行课堂创新教学活动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B. 如何创新四会教学设计和组训方法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开发创新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定向。
教师要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的发展区,激起学生认知冲突,使之形成愤悱心态。这时,老师要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定向,并揭示课题。
例如:教学沿海版小学数学六年制教材第七册《怎样求近似数》导入新知时,我用屏幕先出示复习题: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想一想,你是怎样把一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由于学生对旧知识掌握比较熟练,因此,快而准确地完成了改写数,还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我又用屏幕出示了准备题:请说出画横线上的数是一个什么数?
1、 我们四(4)班有55人。
2、 在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四会市有38万人。这时,学生看到问题后,思维十分活跃,纷纷举手发言。一位学生站起来说:“55人是一个准确数。”我趁机追问:“在我们教室里,哪些是准确数?”这位学生指着教室天花板上的4支光管、5台风扇……这些都是准确数。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补充,教室里的7行桌椅、两只门、两块黑板……这些都是一个准确数。”这时,课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这位同学。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了“准确数”的含义。于是,我再请另一位学生回答,他说:“38万人是一个近似数。”我继续发问:“不多不少,刚好是38万人吗?”这样一问,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注意。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38万人”是一个大概数,它可能会超过38万人,也可能不足38万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象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在这个时候,我对学生说:“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较大的数目,一般不必说出它的准确数,只需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样,我巧妙地引出了新知,揭示了课题——《怎样求近似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走向新知,从而达到定向的目的。
二、创设条件,激励自主探究交流。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他认为把活动原则实施教学过程,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多种感官参与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有利条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独立探究和创造机会,精心设计一些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让学生从单纯的模仿学习发展到灵活创新。
例如在教学沿海版小学数学六年制教材第七册《季度和旬的认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自学相关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重点的语句用笔画一画、点一点、圈一圈、记一记。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看书的感受,有的说:“通过看书,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度,其中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即一年可以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有的说:“通过看书,我知道了一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旬。其中,1日至10日是上旬;11日至20日是中旬;21日至月底是下旬。”有的说:“通过看书,我发现了每个季度都有三个月,上、下半年都有6个月。”还有的说:“通过看书,我还发现了上旬、中旬的天数是固定不变的,都是10天,而下旬天数却不固定的”……。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不用老师作任何的提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交流,获得了一系列的重点知识和重要发现。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智慧和自学能力,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先天就具有好奇性,具有未知领域的探究性。若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对知识要加以概括,对学生主动创新精神加以激励。
例如在教学《季度和旬的认识》,进行了“知识大比拼”这个环节练习时,我要求学生围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知识活动。一位学生站起来问:“今天是几月几日?属于哪一个旬?”并指名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接着,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Х同学:“你是几月几日生日的?属于哪一个旬?”还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Н同学:“你知道‘六一儿童节’在哪一个旬?……”通过这样有意义的,并贴近生活的趣味问题,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个人智慧,而且还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在课结中,我要求学生充当“小老师”,以老师的身份进行小结:“今节课你学会了……,从而使你明白了……。”学生看到这样有趣而民主的话题——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身份非同一般。个个毫不客气地抢着归纳、汇报。他们不但能准确地说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还显示出来的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这样充满情趣的课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他们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初步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C. 写一份创新教学设计

http://..com/question/61661523.html?si=9
创新金点子
http://..com/question/61600695.html
急征~关于迎奥运电信行业服务创新的文章!
http://..com/question/57997361.html
怎样用科学发展观迎接奥运
http://..com/question/57539013.html
应用电子技术
http://..com/question/57159296.html
设计电路一个电压转换电路!
http://..com/question/57022359.html
求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案例
http://..com/question/55477724.html
求08年北京乐器展的报告
http://..com/question/56701662.html
怎么写助人为乐的材料
http://..com/question/56631053.html
企业家如何选择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以及创新方式,从而有效地组织企业技术创新?
http://..com/question/55929680.html
选择发明课题要考虑哪些原则或注意事项

D. 谈新教师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如何在教学立意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学立意是当前在历史说课、备课和评课等环专节中常被提属及的概念,现今对这一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如周明认为,立意本指一篇文章所确立的文意。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和中心,是统摄教学内容思路的体现^。方颖认为,“立”就是确立r意”则指教学内容的思想立题;“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教学内容的立题[21。支玉良认为,教学立意是教学内容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主题。历史教师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落实,应该注重挖掘历史教学内容的价值,以多元的历史视角,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从这个层面上立意,围绕这个立意组织、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教学立意的有无或高低,直接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3]但就其表述的主要内容看,教学立意是教学者在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本质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提炼并确立的教学主题,它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是贯穿一堂课的主线。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立意并通过对教材知识点间的整合,设计课堂逻辑贯穿和呈现教学立意。那么,如何在教学立意..

E.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

(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

(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

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

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

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

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阅读全文

与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