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学常用的几种音乐教学模式
一、 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情感唤起(定向激趣)———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情感外化(创造) 理论依据:情感唤起阶段,以爱没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如:音乐欣赏教学或音乐综合课为例,其教学阶段可以概括为: 1. 导入------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 展开------提供多种参与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与机会 3. 深入------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思维充分展开; 4. 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二、 情境-------陶冶模式 又称暗示-------领悟模式。运用语音、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理论依据: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趣。 参与活动阶段,各种聆听音乐、律动、游戏、唱歌、演奏乐器、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总结转化阶段,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同意,并使这些情感体验转化为理性认识。 三、 探索——创造模式 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准备——分析探索——创造解决——迁移 理论依据: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重点、关键,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顺序。 解决阶段,创造性解决问题。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 迁移阶段,总结、提高、运用。 四、 引导——发现模式 这是意思红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 导入——探究——归纳——运用 理论依据: 导入阶段,将学生从旧知识引向新只是、诱发思维、集中注意、提供研究条件。 探究阶段,帮助学生主动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则、寻求答案。 归纳阶段,使学生将旧只是与新知识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反馈强化,使学生知识迁移或巩固。 注:以上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只是提示,仅供参考。请各授课老师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及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理论融在一体。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所用的音乐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是教师在 教学中一直 追求的,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 时期 , 在新课 以及新理念的教学模式 下, 需要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适应不 了现在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 , 进行创新教学 如在学习“ 森林晨光” 时 ,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敞开心扉 , 用 自己 的心独立 的去感 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从而唤起无尽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 ,可 先不告知学生这个曲目的名字, 让学生听完之后,为这 首曲子取名, 当播完此 曲子后 ,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 自己 的意见, 充分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进行取名 。 有的学生为这 首曲子取名为 “神奇的大森林 ” 有的取名为 “动物世界 ” 还有的学生将此取名为 “醒” 让他们说 出 自己取名的原因 。尽管有很多学生都是在听 的过程中断章取义 , 选取歌词 中 某一个词语当做名字 。 但是他们也动了脑筋 ,学生解释取 名“ 醒 ”的原 因 听后 感觉是各种动物睡醒 后的叫声。就 取名为“醒 ”虽然, 这位学生的取的名字与原名不一 样。 但 是是通 过想象得到,敢于创新 , 是难能可贵的 ,此 对其进 行表扬, 肯定学生的想法, 将可很好地培养其创新意识 。
二、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唱歌教学方法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寓 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体方式如下。
1.抓住学生学习新歌的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直观教具以及音响 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等导入形式,创设学习新歌的情境,使学 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发声训练力求形象化、趣味化,尽可能与歌曲结合起来
传统的发声曲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往往达不到训练目的。而 给发声曲填上合适的词或将发声训练与学习歌曲结合起来,效 果就好得多。例如发声曲1234|5-|555|555|5432|1-‖教师配 上趣味化的词,如“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还可不断变换动物的名称和叫声,再加上模仿动作, 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创作。
3.学唱乐谱要充分发挥学生听与记的能力
唱谱是学生感到 最困难的,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 要从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听力的 最佳时期,可在反复听和模唱中学谱;高年级学生则可分乐句视 唱,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可带领全班唱谱。让学生靠听和记忆来学 谱,在某种意义上这比视唱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4.采取节奏、歌词和歌谱相结合的学歌方法
传统的唱歌教 学是先学节奏和歌谱,后唱词。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教学 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歌曲中 的词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将学词和学曲有机地结合 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歌词的朗读,让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变化中 体会旋律的变化。例如在教《我们一起来唱歌》时,我先让学生 随着歌曲伴奏,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这样既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降低学谱的难度,又能让学生通过歌词的朗读,去体 会旋律变化和歌曲的意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 学会歌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谱的自信心,而且极大地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5.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用艺术感染教育学生
音乐是情 感的艺术,它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而人的感情也最容 易随音乐而变化。教师在教歌时,要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感情 因素,以情带声、以声表情。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学生就更加愿意和教师相处。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爱 心”“师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热爱学生的 心,要注意师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建立“爱” 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每一个人的想 法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遇到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 应和蔼可亲地采用引导的策略鼓励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教师要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 更好的发展,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有了和谐的师生关 系,自然也就有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 积极学习。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 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 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他们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 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有时侯,看似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 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 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前进 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追求音乐的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音乐教师 长期的努力和实践,也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研究。让我们迎着 新课程改革的强势东风,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 音乐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吧!
3. 如何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知识化。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获取了相应的书本知识,学会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质却没得到全面发展,没有发挥音乐教学陶冶情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机械化。为了达到纯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教师采用机械的方法,以教授为主,用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重复行的机械学习,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教学形式单极化。本来教学是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向影响过程;而当前教学的形式变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呈一级化态势。整个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支配和要求,学生只能接受要求并配合[1]。
(四)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无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甚至会发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学习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论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采取启发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所谓的“启发式”是指在老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自在地驰骋!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做最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作品《剪羊毛》时,教师在介绍作品内容上要体现澳大利亚人民剪羊毛时的热烈欢腾,同时还要生动的将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介绍给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参与作品结构的分析,由学生来主动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觉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在教授《儿童团团歌》过程中把组织教学部分中的了解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多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对要讲授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起学生认知的主动性,然后再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那么我此次教学中简单易懂的让学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教学中我进行了该想法的实践,经课后反馈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乐的理解具有多样性,要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求同存异。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质内涵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施教—学习”行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主体为中心的活动耦合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人—人”自组织系统[2]。
不同的个体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如陈刚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是描写劳动之余,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从而迎来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场面。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句,有人理解为“命运的叩门声”,也有人理解为“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这就是音乐理解的多重性,那么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如何变为每位学生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我们如何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想象呢?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乐课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好学的就快,有的不好学的慢,怎样合理安排课程进度,让每个学生进步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课堂突发现象出现的原因,在此次音乐教学中通过分组表演很容易发现了一些同学相比较其它同学学的慢,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课堂的时间很难让这些同学有较大的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去关心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多去了解这个学生的生活、爱好、家庭,根据这些在平时的活动中予以针对性指导,并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小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对于不同的理解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给予肯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认识进行音乐理解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把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良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合理创设问题,探究式教学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首先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3]。
问题情境创设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学的启发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将间接知识内化”。[4]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课时,我们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红军队伍行军的情境,制作相关教学道具,由学生进行该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使同学们很快融入到了红军在反围剿胜利及领导全国人面进行革命运动的场景,增强了对课程的理解,激发了小学生热爱求知的天性,促进了音乐延伸知识的学习。在教授《儿童团团歌》时通过编创表演,进行名为游击战的节奏练习,模拟枪声杂乱,儿童团员用鼓声和鞭炮声迷惑敌人,机智勇敢的吓退敌人的场景,主要教会学生模仿鼓声、枪声、鞭炮声,形成节奏声势,并组织分组编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三种声响的配合,或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声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顺应音乐教育发展潮流。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50年代后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为基础,把各民族音乐附加,例如我们学习音乐理论基础概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为音乐解释的框架去学习和研究其它民族音乐。到了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国家模式”。[5]
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的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掌握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够根据音乐多民族、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将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深化、创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国家的音乐解释标准和框架,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通过体现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特点,乃至通过民族和民族国家的风俗人情、地理风情的演绎,形成适合于每一课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后形成一个多元的,兼容并包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突出音乐的民族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音乐教育是与多个学科相联系的,这种联系需要挖掘、利用。音乐教育与语文和历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歌词在表达形式上是诗歌,歌词的背景很多事历史典故,运用这些联系来做好音乐教学要加强跟该科目老师的联系,可在其课堂上讲授音乐教学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无非是老师按照西方的乐理知识进行讲授、示范、学生跟唱练习直到会唱这首歌,但是由于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认识和理解职能停留在老师讲授的层面,无法继续深入,但是如果采取民族的教学模式,就要求老师研究彝族的语言、人情、彝族节日、服饰等彝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影视作品,凝练彝族音乐的独特因素,开展主题创作表演活动,在针对性的活动中讲授该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对彝族的音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融合自身的认知进行主题表演。
4. 中小学常用的几种音乐教学模式
您好,158教育在线为您服务
⑴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感受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美,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①音乐欣赏法:如借助诗歌,舞蹈,戏剧绘画等②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音响,示范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③参观法:如组织学生听音乐会,参观乐器博物馆,事先向学生讲明目的,要求,事后进行讨论⑵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①练习法:如教师提出要点进行必要的示范;或由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练习,教师加以指导;师生共同对练习进行分析,小节②律动教学法: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习用听觉感受音乐,用肌体和心灵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③创作教学法④游戏教学法:随音乐的情绪,节奏,有表情地进行律动⑶语言性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发①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教学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⑷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
以上仅供参考
如有疑问,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5. 如何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
教师要根复据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制发展的合作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以保证学生在合作时能够轻松应对合作中的音乐问题,对合作时产生的个人行为合理引导,要将学生的好想法应用进来,如果想法欠妥,教师也要很好沟通,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影响合作成员间的配合。
6. 如何构建小学音乐特色教学课堂
如何构建小学音乐特色教学课堂
布鲁纳曾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孕育着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的最佳起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的充分准备决定了老师是否能够在课堂上有好的发挥,如果课前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就不能保证你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所以,我认为要打造魅力高效特色课堂,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备好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备教材。
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拓展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
2、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3、备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前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魅力高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只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才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有魅力的课堂。
二、发挥教师语言的艺术魅力,磁石般吸引学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或用富有童趣的动作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段学生,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课堂中能做到静心聆听,也能使自己去品味、想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如欣赏《大海摇篮》,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蓝蓝的海水,静静的沙滩,海滨是我童年的摇篮,浪花吻过我天真的笑脸,螺号拨动我快乐的心弦......
三、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能力较低的孩子,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加各类音乐活动。
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
在课堂中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你是好样的!""加油哦!"等话语,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激发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方法新奇多样、灵活多变,在音乐课堂中以"趣"贯穿始终,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
教学方法的丰富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实效性。比如说在音乐课中运用以下手段:
(一)跳一跳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
(二)画一画
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学生会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敲一敲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给他,他绝对能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为欣赏的歌(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音乐,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五、课后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使我对课后反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是陶行知先生孜孜不倦的"四问"精神引领着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一堂课结束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从而真正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的魅力课堂。高效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总之,让我们的学生在新奇多样、教师充满艺术魅力的课堂中,找到无限的乐趣,真心喜欢上音乐课,让音乐课堂成为孩子们精神上神往的乐园,也让我们的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天地。
7. 我国中小学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主要有哪四大模式
在我国现行中学音乐课教学中,主要有传统型、封闭型、单一型等三种类型存在于教学模式中。
(一)传统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教师唯我独尊的地位。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教师大都在课前拟订了详尽的授课计划,使用现有教材,并以此来指导课堂教学。一旦学生的反应与预定的答案相异,或偏离教师的思路,教师便马上加以纠正,以保证课堂教学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洗耳恭听,气氛严肃枯燥,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的传授,想方设法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做,只需死记硬背,而不需要思考。因为一切答案和要求都是现成的,甚至于对一些音乐作品的理解上,也是教师给分析表达清楚的,教师认为不需要也不应该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也是一堆“死”知识,缺少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的真实体验,使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种教学的全部过程和目的,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这座仓库中去,衡量教学的效果又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全然不顾学生作为有人格,有生命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思维和自我表现等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