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才能让小学生有效参与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让学生
一、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创造一种和谐的、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主要包括创设民主、探究、奋进、合作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创设轻松、自由、快乐的学习心理氛围。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呢?教师应以情施教,寓教于乐。首先,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不居高临下;其次,教师应播洒爱心,对待学生和蔼可亲,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成长,这样学生就会爱其所教的课,就自然而然地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进行地特别富有成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够得以激发。
教师要树立民主教育观,实施和谐教育和情感教育,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应该用热爱、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所有学生以真诚的微笑,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教师应该把表扬和奖励带进课堂,给每一个学生以赏识,赏识他(她)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要知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应该把竞争带进课堂,以求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同志式地探求真理,这样能促使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从而激发学生接受教学的热情,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普遍规律。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落实学生参与
什么是参与?我们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问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将学生抓在手中,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差。由此可见,要真正落实学生参与,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要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上的学生都互动起来,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每一位学生,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每两个人编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
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这样能真正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的多边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参与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经发挥,便会使教与学的活动达到和谐发展。这样你问我答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个体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学习效果也会非常明显。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关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落实参与。
三、有效利用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文本环境与生活环境相结合,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笔者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地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使看不见变为看得见,从而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难点少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信心,就愿意参与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规范性,声音、图象、色彩、信息的传播更加准确、丰富,弥补了教师在个别能力上的不足,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文。在学生阅读之前,笔者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为学生展现陕北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空旷的黄色背景,雄健的小伙,激越的鼓声。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感悟生命,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五、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人类的很多进步是由于好奇心驱使而不断探索最终获得的。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就会主动探索、寻求答案。激发好奇心的方法很多,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制造”悬念;可以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展开一堂课;可以讲与本科目有关的小故事;可以把人类想知道但至今未知道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乐于问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就取得一定的进步。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爱上课堂
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这些游戏活动可以是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专题演讲等,也可以开辟学习园地,成立兴趣小组,使更多的人参加到活动中来。
B. 小学数学课中如何让学生参与教学
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的在进行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广大教师中积极的推广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普遍采用讲授法一讲到底,我们的学生,一天要连续上六、七节课,这样是难以保证每节课都能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的,同时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因而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抽象难懂,内容枯燥无味,所以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数学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师生交流融洽了,师生双方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当中实施的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作为老师应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的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比如在讲授某些新知识之前,教师可先提出一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而学生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从而产生悬念,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引入课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在取经的路上遇见一片桃林,唐僧许诺说,只要答对题就可以吃桃子,他要分别把4个、2个、1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两个人,他们两人每次应分别得到多少桃子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孩子们立刻来了兴趣,这样在平均分1个桃子时顺利的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分数。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数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其形象、具体的一面。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借助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角的测量”一课时,如果单纯的用木制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由于教具不透明,教师讲解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怎样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顶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它的效果是使用木质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无法比拟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多媒体辅助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很多便利,但是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寓教于乐,激趣导学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短,小学生一节课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几分钟,而且也不稳定,有趣的东西时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使他们老老实实地坐上四十分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调节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中,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
例如,我在讲授“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圆形转盘,将转盘平均分成6个格,并按照5红1绿进行涂色,然后请学生选定一种颜色并转一下转盘,如果恰好转到所选颜色格就为胜利,胜利者会得到一朵小红花。顿时孩子们情绪高涨,都喊着选红色格。当出现预想结果时,我又出示了另一个转盘(5绿1红),并对学生说,如果这时候你们还是转到红色格,老师会奖励给你们更漂亮的小红旗。这样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们在这样吸引人的游戏当中,懂得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以竞赛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对要竞赛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而且对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笔算乘法”这一节时,计算练习题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计算竞赛,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做对者所在小组会得到一颗星,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通过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学习劲来了,在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笔算乘法算理的熟悉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
四、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合作学习创造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去伪存真,实现了学生间的互动;学生既参与了学习,又通过合作获取了别人的信息、知识,甚至是学习方法,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更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学生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对于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争,敢于发表和陈述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我们教师应予以尊重,鼓励和支持。
例如在讲“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验算的方法”时,学生对于验算方法争执得厉害,这时我并不为了保持安静、“守纪律”而制止争论,而是鼓励相互讨论让他们争一争,并建议派各方代表发言,看哪一方的发言能取得大家的共识。在课堂上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论,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气氛无疑是热烈而活跃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跃畅通,向广度与深度发展,探索活动形成热点与高潮。
六、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幽默是一种美,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师表的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和科学。只要平时多去发掘、积累、吸取、研究和创新,相信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能够收到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功效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很多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研究、多探讨。总之,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只要用心体验学生学习的心理和感知过程,便能有效抓住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因素。只有操纵了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C. 如何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一、教学要生动有趣,学生才愿积极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意义,不管做什么,学生喜欢了才能有去做的兴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兴趣的培养。不管是谁,教什么学科都是如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才会事半功倍。学生喜欢听故事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喜欢新奇的事情等,我们就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故事、谜语、游戏、实验、操作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身边事物教学,只要学生喜欢做,他们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总之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研究教学,把理论和自己的想法落实到教学实际之中,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心,坚持长久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二、加强学生主动参与习惯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就能终身受益。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培养。教师应从低年级就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知道主动参与学习的好处。知道主动参与学习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识,可以和同学互相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等。教学中教师如发现学生有不专心学习的情况应及时教育。教育学生时可以利用故事、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表扬、批评等。教师教育学生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养成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三、讲究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得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平时就应讲究方法坚持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参与学习。1、问题的设计要清楚明确,指向全体。有效的课堂是能够使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全员积极参与的课堂。通过什么使学生积极思考?那就是问题,思维始于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必须清楚明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该想什么,该做什么,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没有学习目的的学习是低效的,会使学生无所事事,所以教师在努力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讲究引导策略,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捕捉学生回答的闪光点或错误点,并及时追问,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或辨析争论,在辨析争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向其他同学问:“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或问:“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他的回答正确吗?你有什么看法?”“他的回答错在哪?为什么错了?”等等,这些问话都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因为学生要补充或评价他人的回答,就必须倾听他人的回答并认真反思作出正确的判断。2、教师语言要讲究技巧,善于运用语言调控课堂。课堂上教师语言要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从而使语言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吸引力。要避免毫无的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腔一调平铺直叙的语言缺少变化,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之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音量、音调的变化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处时适当提高音量或变化音调,从而引起学生注意。高声或低语均能使语言有所变化,使语言更生动,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溜或搞小动作时,也可以变化音量或音调引起学生注意。课堂教学中运用语句的停顿或短暂的沉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短暂的沉默能引起学生注意课堂内容,激发思考。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或某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后,停顿一下,让学生有所警觉有所反思,从而加深理解,学生在做小动作时教师也可以停止讲话,以短暂的沉默来提醒学生。3、把全体学生都装在心里,注意时时刻刻环视每一个学生或深入到学生中,进行眼神、语言的面对面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在课上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身上,时时环视全班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由眼睛到内心的交流,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用微笑或嗔怒等眼神给以回应;或是在学生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议论,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也就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言一行都要以学生为主,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4、学习活动要灵活多样,简便易行。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要灵活多样,每个活动时间要短。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有较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欲望。
D. 如何让学生主动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才能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学生自已准备完全一样的纯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堂上让学生用多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否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们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再让学生思考,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到课堂互动中来,从而滶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中来。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动手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用直尺准确地测量出周长,而面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儿,在学生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一试,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刚才的实验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能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中来,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待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E.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创设小白兔情景:小白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拔萝卜。 “它们谁拔的萝卜最多?”学生都想知道,他们不自觉的开始 “数萝卜”。而教者有意安排:兔妈妈一个一个的摆放着,兔爸爸两个两个的摆放着,小白兔的萝卜堆在一块了。学生们数来数去,就是数不清楚小白兔的萝卜,怎么办呢?“要是像妈妈那样摆整齐就好数了”于是产生了数学问题:怎样摆放?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有多少个呢”“可以怎样摆?”“我能摆”。这个问题是由具体的情景产生的,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也就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自主探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a、让学生有机会“观察”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些数学知识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地机会和条件。
如《11~20各数的认识》中,已经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了11,接着再认识其余各数。这部分教学我是先让学生摆小棒: “想摆十几就摆十几”,当学生用小棒摆出了11~20各数后,再把各个数及对应的小棒图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去观察:把这些数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们通过观察,最初只是看出11~20各数的组成,慢慢的发现得更多了:“我发现12比11多1个”“我看出13在12的后面”等等。在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他们不光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还知道了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
F. 怎样引导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全过程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师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往往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呢?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认识钟表》一课中,老师可以借助课件演示钟表的形成过程,出示“生活中的好朋友”---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走进钟表的世界,对钟表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学生想了解钟表知识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找朋友的游戏”和“乘车游戏”,融钟面知识于游戏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巩固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其次,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这节课教材特别注意选取了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小朋友起床”的情景作为教学主题图。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由观察小朋友起床,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图中钟面的特征。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获得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四个特点:
1.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借助不同样式的钟表情境,问学生:“看到这些钟表,你想到了什么?”“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戴手表?”(师出示7时钟面后)“这是李老师早上出门的时间。看看钟面,你知道老师几时出门吗?你怎么看出来的?”这些看似比较随意的问题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第一个问题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对钟表的认知情况,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钟表的作用,通过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较好的了解到学生对钟面时刻的认知情况,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发现钟面上的一些特征,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
2.问题要有层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节课教学整时时,教师对例题中的8时、3时、6时三个整时刻的问题设计应有层次,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认识8时)师出示8时的钟面,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它表示几时,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认识3时)师出示3时的钟面,问:你知道是几时吗?请你们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与这个钟面相同的时刻,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
(认识6时)师:晚上6时的时候,李老师可能在吃晚饭。你能用钟面表示出这个时刻吗?
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有坡度。随着这个“渐进的问题阶梯”,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发展,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时刻,在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独立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会认也会拨整时刻,进一步感受整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
3.问题应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完例题中的8时、3时、6时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不同时刻,提问:“观察这些整时刻,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少数学生可能会发现整时钟面的特点,但又不善于表达。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问“仔细观察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发现整时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4.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这节课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任意的拨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在“乘车游戏中”思考下一个小时是几时,我的车票是什么时刻上车等等,还可以以课本为主提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恰当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促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钟面,感受时针与分针。利用儿童爱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大胆表现的机会,如:
8时电子表会怎样显示?照着拨出黑板上的时刻3时,自己独立拨出6时,探究整时刻钟面的特点等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创设参与与交流的空间,促学生主动发挥。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观察钟面,在组内交流认时刻、拨时刻的方法,共同探究整时刻钟面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主动发挥。
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在这节课中,老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掌握新知,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的激励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G. 如何让小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民主和自由的体现。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而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着。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活动,营造学生参与氛围。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而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的参与,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主体的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学要要以活动为主线,巧妙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教学“比较轻重”时,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掂一掂和称一称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看一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掂一掂是利用了学生的触觉,称一称是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创设民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在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能够平等的参与。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和蔼可亲为特征的新教师形象,与学生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民主应该体现在整个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发挥了民主,学生才可以充分地、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学生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只有教师的心里与学生的心里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 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才能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着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和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才能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三、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这个活动,往往要从大量的实例、操作和数学材料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学生自己操作、试验,参与到整个数学活动中去,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对新知识是探索去发现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即培养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学“认识分数”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认识分数的数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 四、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效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自己把要学生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的自由和空间,引领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但教师的引导决不是对学生的放入自流。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就不同,这就需要求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充分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条件,积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效率的高低,关键在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的指导。只有教师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参与,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才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侧重于解决情感态度的积极参与和侧重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有效参与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快乐中探索,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
H. 为什么要使小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参与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必然环节。所谓有效参与是指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一节优质有效的语文课,应该使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倾听、发言、观察、思考、交流并有所得,有所发展。 然而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我们仍可以看到:一节课下来学生发言很活跃,可发言的总是那几个人;课堂上“一问一答”较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倾听、记录;小组讨论时,成绩好的同学看侃侃而谈,而学困生一脸呆滞、茫然或是兴趣缺缺;学生只是就老师所给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却很少提出质疑…… 怎样让更多的孩子“动”起来,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民主情境,扩大参与的广度。 新课程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常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们讨论教学的安排,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例如在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时,我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大家觉得咱们先学哪一部分好呢?”或“同学们比较喜欢哪一首诗?咱们就先学这个吧?”虽然只是一两句商量的话语,学生们却非常欢迎,因为这让他们有了做主人的自豪感,感受到被尊重的愉快,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意识和能力。 民主的情境下,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学优生和学困生,他们参与机会是平等。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组织形式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合理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而教师应帮助学生全面实现角色转变,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生生平等互助的课堂。创设民主的情境,可以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课堂上没有被爱遗忘的角落,真正是落实参与的广泛性的有效策略。 二、指导学法,推进参与的深度。 1、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能力。“教”前预习是听课前的一种预备工作,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其着眼点是为学生自己“更好地学”,为教师“更好地教”,为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打下基础。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预习:(1)先阅读课文内容,形成初步感知;(2)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流利朗读课文;(3)结合课本上的习题和《新课程学习指导》,学习再读课文,运用“圈划勾点”法,批注心得、感想和疑问。 通过预习,学生有了初步的探索,上课时便能就已学懂的部分发言,将思考的部分进行交流,就不理解的部分提出疑问。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无效参与。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上记号,做一些笔记,对同学之间回答的问题也可以质疑并有根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激励评价,实现参与的持久度。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认清目标,弥补不足,继续努力。在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之后,我们应借助开放而具有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 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应客观公正,正面鼓励为主,评价与点拨相结合。 (2)评价方式:应综合使用语言评价、用手势或态势评价、适当物质奖励等多种方式。 (3)评价主体:应放开评价的权利,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有利于积累自我认识和自我期望,有利于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而学生相互评价,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自我评价与同龄人评价之间的差距,从而发展他们的自我认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还能够对已经进行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充分,有利于改进他们的后续学习。” 一句赞扬“你说得太好了”,一句鼓励“别着急,再想想”,一句中肯的分析“……说得不错,但还要注意……”,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一阵喝彩的掌声……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安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提高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堂优质有效的语文课,能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倾听、发言、观察、思考、交流并有所得。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动”起来,从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持久度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一次参与都有效,保证每一次课堂活动都能收到积极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