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缺乏学习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老师的讲为主,讲得越细越好,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着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只能被动的听,机械的练习。甚至个别老师依然是陈旧的老一套,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违背了课改的新观念,更不适应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
2.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我们有些老师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的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因此,随意的分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有互动学习之名,却无互动学习之实,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3.互动过多,缺乏目的
个别教师认为,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误认为一堂课中师生互动越多越好,片面的夸大了互动的作用,殊不知,师生互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它缺乏了目的性,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4.目标不明,缺乏引导
互动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活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结果缺乏方向性适得其反。
5.形式单调,互动不足
事实上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和学生小组、教师和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6.内容偏颇,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
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情感、价值观的促进形成,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的交流和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等等。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7.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表象,实际效果并不好,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
8.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主体、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因此在许多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一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教师角色
师生互动的真正实现,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中要想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应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一)信息源:教师的信息源角色除了提供适当的情境作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载体外,更多的是当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时,及时提供解决该数学问题的新的信息或知识,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探究获得新知。
(二)媒介体:使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起到媒介作用,及时架设探究知识的桥梁;在原有探究方法不能解决新的情景时,引导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新方法;融合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解,并从中发现或提炼出智慧的火花。
(三)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者,但同时教师又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四)教学节奏的调控者: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对探究内容作出选择,并对探究深度进行调控,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具有比较合理的时间分布,从而使探究活动详略得当,并营造出探究活动的高潮。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成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2.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对问题的探究,互相追诘,智慧在撞击中产生睿智的火花。这种活动在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课堂是难以出现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孵化繁衍出来。因此,师生关系如何,是师生互动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尤其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尤其应谨记韩愈在《师说》中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哲理,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检测和考验,更需要教师精心培育和珍惜。
3.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4.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如:设计协作操作学具活动,产生行为调整;设计角色游戏,一方当小老师出题、提意见,一方做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安排互说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方式;让同桌两人一起发言;做完练习允许互相看看,互相对照。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模仿他人行为,增进彼此感情,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5.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6.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成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无不闪烁着教师智慧与创造的光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方案。主要包括互动问题的确定,互动形式的选择,课件和板书的配合,应对各种可能状况的预案。其次是实施过程的艺术调控。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释惑解疑”;或者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推波助澜”把讨论引向深入;或者对学生的意见加以归纳和提练,“画龙点睛”;或者对某些不正确的认识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解释;或者对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或者对不同的意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供学生参考;或者对漫无边际、偏离主题的发言,运用幽默的语言予以限制;或者遇到意见冲突情况,巧妙地进行化解。再次是结束时的讲评和总结。对互动的成果,尤其是对阐述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概括;对提出的问题给予有说服力的科学说明;对还未能说明的问题留待课后师生继续探讨;对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勉励。
总之,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我们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❷ 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促进数学理解
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至今仍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不仅只局限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一、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二、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
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
2、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
3、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其中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创设的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如在上《轴对称图形》时利用收集到的窗花图案、枫叶、蝴蝶标本,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沪科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的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四、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与儿童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又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挑选出难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课堂练习也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流活动增强了,独立作业削弱了,有的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尤其是在练习时间相对减少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练习目的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模仿练习多,而对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缺乏层次;练习题思路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合理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练习材料。针对问题,强化练习。运用变式、重构等方法,设计新颖巧妙和具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题目。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可采用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课后反思的有效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反思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教学在于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每节课后,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并作好教学随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❸ 教师教学设计和反思:如何培养学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科技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要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的需要,必须有接受新事物、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涉及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不能仅从方法和技巧上入手,而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探索新事物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科学品质。物理学发展史上,就有着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现是由好奇心而引发的。据说瓦特就是由于看到水壶盖被顶起而惊奇,才引发了蒸汽机的发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感到好奇,从而生发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关于浮力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是由好奇心而引发兴趣,引起探索、研究、从而发现客观规律或引起发明创造的。在课堂上适时地、简单地介绍这些物理小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多思多问的习惯。在多思多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在学习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善于发疑提问的人是缺乏学习能力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产生的各种奇妙的想法,闪现出的灵感的小火花,一定要精心呵护、及时表扬、不断鼓励,从而保护好奇心和求知欲,杜绝扼杀创造性的任何实践活动。例如:学生提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为什么灰尘粘到带电的衣服上却不容易弄掉?电棒关掉后为什么还有余光?用捶子敲打两块铁使之距离变小,为什么没有因分子引力而结合在一起?一般的公路为什么中间高两边低?汽车司机座位为什么都在左边?洗衣机如何将水份甩出去的?火车怎样增大摩擦刹车的?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学生只要提出来,我都要表扬其“发现”精神,能讲清的讲,不能讲清共同研究共同查资料或者承认自己的无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恰当的材料,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从认识的角度讲,好奇心能够使人们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新奇事物上来,这种认识活动的长期坚持,就能使人不断地获取知识,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课堂教学重要原则之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都离不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离开了实践,一切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稽之谈。物理学科是一项非常注重社会实践和自然事物的科学,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我注重把枯燥的物理概念同具体形象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比如:讲“平均速度”时,便与百米赛跑联系起来;讲“声音”的发生时,就与说话、唱歌、演奏乐器联系起来;讲“温度计”时,与测量气温、体温联系起来;讲“电路”时,就与教室内的线路联系起来;讲平面镜成像时就与水中的倒影联系起来;讲热值时就与生活中的煤和燃气联系起来......这样,在模范地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通过主动观察身边的物理事物,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炉子的效率时,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炉子对煤的利用情况,观察分析大型的锅炉如何充分利用煤碳燃烧放出的热量;在学习力学后观察理解自行车各部件的力学构造;在学习电功率后观察家中电能表转动情况计算各用电器的功率;在学习热量的传递后,分析各种材料的保暖功能等,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巩固了课堂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素质。
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物理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确如此,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表达相应的客观事物。当我们去剖析一种物理现象,解决某个问题时,总要借助于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物理思想。在表达的过程中,就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同时,清晰的表达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电学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得到了能量守恒的正确概念,也提出了电场、磁场的基本思想,但他在科学理论上的成就,或者说写出来的东西很少受人重视,这与他表达的不明确,也没有找出数量上规律有关。直到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作了透彻的说明,才为世人普遍接受,从而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深入发展。
❹ 速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正确、灵活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这方面我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练习,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思维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如综合性填空题()÷2=24(),此题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一体,综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填空题到后继学习了分小互化、分数与比的关系后还将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必须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夯实基础。第一空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都能做出正确结论。看来精选的数据“24”,由于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所以很容易迷惑学生。这样,就能帮助教师及时考查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掌握情况,也便于教师查缺补漏。
又如填空题2/7的分母加上1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加上多少。此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辨析“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此话的真伪,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想到2/7=[2+()]/(7+14)=6/21,所以6—2=4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提出更简洁的方法。思路如下:分母加上14,就表示分母增加了7的2倍,扩大到原来的3倍。同理,分子也必须同时增加2倍才能使分子扩大到原来的3倍,从而保持分数值不变,所以分子应该增加2*2=4。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学生中闪现,体现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贾兵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数学中,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对学生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重备课的实效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要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研究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育方法、设定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练习等工作。备课必须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
1.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方向。教学目标的确立适当与否,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成败。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教师应该了解,否则课堂中的预设过程就会出现偏差,形成无效或低效备课。
教师在确定目标前首先要钻研教材,弄清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主要内容设定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数学思考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主要围绕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来进行,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宜,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避免把教学目标订得过于笼统、过于简单, 也要防止过于繁琐过于详细。
2.抓住中心内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教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哪些是主要部分,哪些是次要部分,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一般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方程》一课的教学,教师出示天平作为教具,教学时如果先让学生初步认识天平进而让学生观察、归纳,将时间消耗在对本节课来说的无用之处,那么必将无暇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实际上,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是方程的意义,天平只是作为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到相等关系的例子出现,教学时,只要讲清天平的两边质量相等天平就会平衡即可,而不应将天平作为教学重点来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讲清重点,切忌平均使用力量、什么都讲,这样只会劳而无功,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二、注重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一个好的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教学设计与实施呢?
1.重视“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
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维方法,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方面、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协调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应该高度重视三维目标,并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2.重视学生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个性差异。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大声呵斥他们,而是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课的学生此时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么做。这样,不仅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空间。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现实,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困难时得到激励、在迷茫时得到引导、在成功后享受快乐。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恰如其分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你真行。”“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作业全做对了,如果写得工整些就更好了。”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还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能自发地学好数学。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直接有效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呢?首先要学会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成败之处;其次,要学会记录课堂教学中“创新性的思维火花”,在随后的教学中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加以推广;再次是要学会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变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突发的教学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对事件的灵活处理,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我们只有及时深入地反思,并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并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❻ 小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动物怎样ぷ约>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体上分为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动物的无性生殖,主要是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和断裂生殖。
分裂生殖:通常是单细胞生物所形的生殖方式。该种生物直接行细胞分裂后就可产生两个(或更多)新个体。例如:草履虫。
出芽生殖:某些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本身的个体上会长出一个较小的芽体。这个芽体在经过不断的细胞分裂后,会形成一个和母体相似的形体,到最后则会脱离母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新个体。例如:水螅。
断裂生殖:有些生物的个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可能断裂成两个(或更多)片段,这些断裂的片段可以发育成新的个体。例如:水绵、涡虫以及海葵。
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大部分的动物都属于有性生殖。例如人。
有一些动物较为特殊,他们是雌雄同体,例如有肺类的蜗牛,他们有的种类可以自体受精,独立生殖,但大部分种类需要两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
单性生殖:其实是有性生殖中的一种,又称为孤雌生殖。这样的生殖方式也由雌性产生卵子,但卵不经过受精就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孤雌生殖有些是偶发的,例如家蚕;有些是经常性的,例如蜜蜂的孤雌生殖生出工蜂,而受精卵发育成雄蜂或雌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