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

发布时间:2021-01-30 02:28:30

『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1. 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 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老师就可以这样导课:“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再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
3. 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因此,有意识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5. 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6. 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老师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
①9999×9+9999=?
②127×36+127+63×127=?
③(100+8)×125=?
④98×35=?
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时老师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7. 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8.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9. 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10. 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11. 巧设室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请3名同学分别组织全班其余24名同学进行队列训练(不能重复),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发现,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快速解答了老师指令下的队行每行人数。
紧接着老师又指着旗杆说:“若学校想要更换新的旗杆,你能帮助算一算旗杆应有多长吗?”“以小组为单位先研究方案,在确立实施的方式方法。”学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知识设计出方案。
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与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
12. 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还可以利用问题、设立疑点、猜测、验证、错例反证、考察等等创设问题情境,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贰』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叁』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景教学

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创设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竟可能创设一下几种教学情景: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讲故事、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三、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时,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四、创设讨论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深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小学生乐于交往,而讨论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教学中的知识障碍点和思维障碍点,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创设讨论情境,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生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创设成功情境,引发学生成就意识伴随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注意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高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肆』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情境0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例如我在第一册最后一课“迎新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投掷的游戏,在教室中画好有十个数字的小格,每人站在指定的线上用沙包向小格内投掷两次,沙包投在有什么数字的格子里就得几分,然后把每个人的得分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上,再比比谁的得分最高,,再让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教学“ 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爱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采用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方法。一上课就指导学生用学具,先摆 3 个△,再摆2个△,最后摆 4 个△。要求学生按着摆的过程列式计算:3+2+4=9。接着又要求学生从9个△中,拿走 4个△,再拿走2个△,并列式计算:9-4-2=3。动手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算理不讲自然明白,同时为新授课“ 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情景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景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装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情境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陆』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的情境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情境创设”也在数学课堂中备受关注。 怎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实效性,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微薄看法。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联系实际 符合认知 调动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情境创设”也在数学课堂中备受关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创设的情境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还有教师对创设情境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一味追求形式,讲究热闹,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怎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实效性,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呢?下面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情景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都能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来,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加思考地联系生活,例如: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么逛商场、游公园,要么去郊外,课堂上学生面面相觑,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教师殊不知,自己创设的这些情境和农村孩子相距甚远,他们并不熟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在情境创设时应着眼于农村生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愉悦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儿童的眼中,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可是,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局限的知识经验影响,不可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以此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情境,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例如:小学生的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夺红旗、智力闯关等富有竞争的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非常高。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枯燥的课堂教学,他们定会觉得疲劳乏味,教学效果也就不好,面对低年级小朋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类的教学情境,把他们喜欢做的游戏引入课堂,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出发,让他们在思考、合作、探究中发现数学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情境创设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在于教师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教学时应根据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选择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童话故事,教材中的许多主题图,我们可以让它“活”起来,把它编成童化故事,用故事的形式把内容生动地讲述出来,使学生在专注地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那么吸引人,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学生自己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到生活很有趣,数学很有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柒』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装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情境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捌』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有效情景教学

小学复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制学生生活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教学情景是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是把枯燥甚至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生活事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方法是老师有目的性的创设场景,以此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玖』 如何有效创设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

平丰小学 杨宁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真实性、有效性、探索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