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有效,合理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如何有效、合理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参考文献)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一、研究背景 俗语说的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中不被淘汰,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是懂英语,二是会电脑。”随着现代科学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要求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20世纪后期,信息技术网络席卷全球的速度令人震惊,从远距离教学到电子商务,从电脑上网到手机上网,直到现在各国政府宣布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发觉信息化时代的真正来临,它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信息技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带给我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变革。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迫切改革的要求,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引用,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践正在中小学深入展开。为此,本人对如何有效、合理运用“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略抒浅见,抛砖引玉,以冀进一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探讨,从而推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成效的进一步开展和完善。
二、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意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三、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科研课题的理解和记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四、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六、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七、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而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如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那就需要重视语言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应该有效地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学生不断的积极参与,以自己感性之躯的各种感官理性地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用自己的生命和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去建构人生历程,让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矗
❷ 如何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在小组学习中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1.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从合作学习的概念中可见,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的构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几个学生的随意组合。教师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仔细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特点等,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要注意收集小组成员的“磨合”信息,并酌情做出调整。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应合理分工,明确各角色的职责,使主持、记录、把握主题(讨论跑题时负责把话题引回主题)、汇报、记时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学生协商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的角色可以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以便学生适应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并可避免因长期担任一种角色而出现懈怠感。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确定汇报人,教师在学生实施合作前均应明确告知,以便学生做出相应的准备。各种确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可轮换使用。事先选定汇报人的方式的益处是承担汇报任务的学生因任务在身会用心倾听、整理同伴的观点,汇报的质量可能较高。弊端是非汇报者可能会产生事不关己的松懈心理;临时指定和随机叫号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师叫起成为汇报者,而汇报质量又决定本组成绩,可促使每位学生成为认真的倾听者。当然,因每个人是否成为汇报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学生也会存有侥幸心理,并因此影响汇报质量。由内向或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汇报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要求各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工作,为他们的汇报提供心理支持。
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倾力投入,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异类”的观点可以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轻易否决或不屑一顾。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现场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合理的标准可以是:小组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研讨产生的方案都有时间进行演算、实验探究和验证;需要留出出错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那种只因预定时间已到而强行打断学生讨论兴致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更会败坏学生可贵的参与热情。
5.合理调控合作过程,加强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承担好组织者的职责。首先,应向学生说明合作的内容和要求;其次,在学生进入合作之前,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第三,及时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第四,要合理调控合作过程。教师既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又应是冷静的观察者和有效的调控者。这要求教师既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又能适时抽身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并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合理调控合作的进程。教师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记自身职责,或在讲台上忙于熟悉教案、准备课件和教学用品而对学生合作进展不听、不看、不问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❸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
2、因特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与利用的研究、内
3、基于因特网教学模式容的研究
4、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的研究
5、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
7、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8、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9、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设计研究
10、新型课堂环境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1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12、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环境的研究型教学方案与素材设计研究
13、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教学的个案与评价研究
❹ 浅述如何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在讨论如何把脉并突破课堂重难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了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果堂课的重点与难点也难以把握,那么何来的突破?顾名思义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这个关键性的知识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难点主要是指教材中那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认为比较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中的一些重点很可能也是难点但并非所有的重点都是教材的难点,所以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我们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的目标也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们不妨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节课要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教学方式?然后再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如学习能力,操作能力。从中分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那些困难?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二、确定主题,把握重点。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技能目标基本是固定的,但教学主题却是可变的。我们在确定或选择教学主题时,要把握其中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个关键性的知识点,围绕主题进行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完成主题任务,在任务中去体验和操作关键性的知识点,即教学重点。三、以旧引新,突破难点。任何新知识新操作技术的学习,都是基于原有知识结构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对一些难点部分,要做到有层次感,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分小活动,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引导,步步为营,逐步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构建新知的目的。四、板书设计,理清思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所以上述方法不解决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其它工具,如板书设计。如我们选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理清教学思路,把握教学内容。五、强化感知,巩固练习。 当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操作之后,我们必需要及时巩固,训练操作,强化感知。这一步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节课电脑课,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在当天或隔天就能进行巩固性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回家作业调查应该成为惯例。当然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学关键还在于其内涵,而不在于其形式,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❺ 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研究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和文字处理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在小组学习中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从合作学习的概念中可见,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的构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几个学生的随意组合。教师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仔细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成绩、能力、思维特点等,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之后,要注意收集小组成员的“磨合”信息,并酌情做出调整。这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应合理分工,明确各角色的职责,使主持、记录、把握主题(讨论跑题时负责把话题引回主题)、汇报、记时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学生协商进行,也可由教师在了解、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每个人的角色可以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以便学生适应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轮换,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并可避免因长期担任一种角色而出现懈怠感。不论采用何种方式确定汇报人,教师在学生实施合作前均应明确告知,以便学生做出相应的准备。各种确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可轮换使用。事先选定汇报人的方式的益处是承担汇报任务的学生因任务在身会用心倾听、整理同伴的观点,汇报的质量可能较高。弊端是非汇报者可能会产生事不关己的松懈心理;临时指定和随机叫号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师叫起成为汇报者,而汇报质量又决定本组成绩,可促使每位学生成为认真的倾听者。当然,因每个人是否成为汇报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学生也会存有侥幸心理,并因此影响汇报质量。由内向或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汇报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要求各组记录员做好记录工作,为他们的汇报提供心理支持。
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倾力投入,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异类”的观点可以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轻易否决或不屑一顾。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应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现场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学习时间。合理的标准可以是:小组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研讨产生的方案都有时间进行演算、实验探究和验证;需要留出出错耽误的时间,需要有时间沉思默想,还得有时间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去进行相互交流。那种只因预定时间已到而强行打断学生讨论兴致的做法,不仅无益于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更会败坏学生可贵的参与热情。
5.合理调控合作过程,加强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承担好组织者的职责。首先,应向学生说明合作的内容和要求;其次,在学生进入合作之前,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第三,及时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第四,要合理调控合作过程。教师既应是平等的参与者,又应是冷静的观察者和有效的调控者。这要求教师既能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又能适时抽身了解各组的合作进展情况,并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合理调控合作的进程。教师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记自身职责,或在讲台上忙于熟悉教案、准备课件和教学用品而对学生合作进展不听、不看、不问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根据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要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❻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课题研究案例
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类的课题,要先知道现在这个教学所处的状态和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应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有关这类的课题问题,可以来,亿百出版网,来咨询。
❼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
一、研究成果概况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从2009年11月立项开始,至2010年11月结题,2010年11月以后主要是后期推广与总结阶段。现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本成果以尽可能的达到高质量的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2、本成果总结出了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模式,这些导入方法和导入模式,将会丰富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本成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提供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
4、本成果以达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目的。
(二)有关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就小学阶段而言,主要是指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术。
2、课堂导入方法: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叫开讲,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的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重点解决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导入方法单调的问题。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而这三种课型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都会用到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然而,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种,用哪一种导入方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长期以来,教师上课所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较之以前有了较明显的改进,但仍缺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的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整理,课堂导入方法乱、效果不突出、效率不高仍是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有必要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然而,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是机械化的提出了学习任务,或者课堂导入的方法单调重复,学生对教师的导入已经没有了新鲜感,从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了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过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一些学习兴趣以及常用的学习、教学方法,以便及时的获得第一手资料。
2、经验总结法:组织实验班级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对实验班的目标达成度以及针对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的不同效果进行分析比对,来选择更优的课堂导入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直至研究取得预期效果。
4、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其他优秀教师关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他们来及时的修改自己的课题实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自已研究的课题,争取能有更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推出。
(二)主要研究过程。
1、调查学生学习状况,做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研究。
我认为,要想做好课题,及时对课题实验班的学生了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幸运的是,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实验班级都是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相对其他教师,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学生。
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有哪些
我空间里有计算机职称考试模拟题可以去下载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