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科学实验创新课教学视频教程

科学实验创新课教学视频教程

发布时间:2021-01-31 18:21:46

A. 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发挥地理位置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城郊地区,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中心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B. 跪求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案例(就是改进课本上的教师或学生实验)!谢谢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案例(就是改进课本上的教师或学生实验)我这里有,不知你需要哪一课!

C. 如何利用实验教学开展创新教育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创新”的前提。
联系实际,就是指在教学中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直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自觉树立知识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意识,从而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如讲解碘的性质时,可补充做“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经过晾晒、灼烧成灰、溶解、萃取等步骤,从大家熟悉的海带,得到了单质碘。做出后学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是极为有力的。
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存在于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样做,既可以启动他们的探索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又可以打破学生对“发明”的盲目崇拜。
2.适时介绍古今中外的发明、发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不失时机地讲述一些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品质。
二、“创新精神”的锻炼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已知信息,得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就中学阶段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包括独特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设置“课题研究”式作业,锻炼学生的设计与动手能力。
在高三总复习中,针对设计性试验思维跨度大、知识容量多而学生难以描述的特点,我尝试布置了以下“课题研究”式作业:
(1)如何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证明SO2的化学性质?
(2)如何证明CO2气体中混有SO2?
(3)有下列反应:2NaOH+CO2=Na2CO3+H2O,Na2CO3+CO2+H2O=2NaHCO3。其中后一反应很容易发生且无明显现象,现仅用CO2和NaOH两种药品,量筒和试管两个仪器,如何制取纯净的Na2CO3?
其中(1)题要求一天设计完成,而后两道题一周内设计完成。“作业”上交后,批阅中发现第(3)题问题较多,但也有设计正确的方案。老师将各种方案都抛给学生,再给一天的时间研究。课堂上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解:将NaOH溶液用量筒分成二等份,向其中一份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使之变成NaHCO3溶液,然后将它与另一份NaOH溶液混合即可,听完后,大家茅塞顿开。其他题的设计也别开生面,各有千秋,一些疑点可以到实验室验证。课后同学反映说这种作业费力、费时,但有趣,一旦完成后,感到自己充实很多。而且学会了怎样整理知识、应用知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即指教者把部分验证实验的顺序(实验—观察—解释—结论)进行重新调整,变成“探索性”设计。如“原电池”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如用导线将两金属片连接会如何?”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再问:“怎样证明电子在导线上通过?”讨论后并实施方案。然后问:“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气泡成分是什么?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再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两极上各发生什么变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原电池的组成、原理、能量转化。通过“探索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激发探索兴趣,训练创新能力。
三、“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培养创新思维,重点就是结合实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奋点,在良好、敏锐的观察力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可能得出创造性结论。
1.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训练“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某些现成的基础知识,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对知识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注意知识的阶段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因材施教,注意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2.分析“意外实验”的结果,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实验时,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和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教师如果采取搪塞或回避的态度,势必会失去一次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良机。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是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共同分析。这种做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共同对“异常”实验结果的分析,寻找“异常”结果的可能原因,然后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结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索欲望。他们在设计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时,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认真探讨,把思维引向了更新、更广阔的领域。然后,由这些“小设计者”向全班介绍经验、体会,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又可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和探讨。学生从异常现象和意外实验结果中想到的问题越多,思维的容量和空间就越大,思维就越敏捷和严密,思维就会有所创新。当然,面对异常实验结果,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在意外实验结果中的意外发现,研究意外发现可成为科学理论的起点的事例。

D. 五年级科学--光和影实验创新课怎么上

弄点手影戏的视频 让同学们学习 创新

E. 浅谈怎样教好科学课

一,是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博采众家之长,完善自我,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科学知识。教师不但在教学生中学习,而且还应在百忙之中不断学习来补充大脑的给养,从而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所以,教师本人要具备有一定科学素养,要有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不断追求,勇于所创新的精神风貌。 有了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素养,我们才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只有这样,科学的教学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一名教师应有爱心和平易近人态度。让学生感觉到你可以共同学习和一起沟通、感觉到由于你而给他们带来的无拘无束。使他们更乐于陶冶在你的教学课堂中,那么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可想而知。比如说在平时多帮他们修补一些玩具,多跟他们交谈交换意见。从而使学生打心眼里佩服和尊敬老师并产生向你学习的急切欲望!这样一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的心完全收拢过来,读懂学生的心里,才能运用自如。 三,就是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所创新、认真学习小学《课程标准》,从而知道什么是学生掌握、什么是学生了解的、什么是老师该做的必须做到的或需要拓展创新的。我认为要搞好科学课的教学们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学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当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只有这样,科学的教学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知识,在教学中,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扩展学习知识面。 诚然,科学课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究、求知的创新精神,让学生逐渐自己掌握学习的本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面山小学 李恒文供稿

F.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怎样改进

小学科学实验材料改进和创新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实施科学新课程以来,我们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上呈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运用实验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科学实验材料准备起来存在很大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问题一: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
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在仪器室中,以前配备的许多常识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物体沉浮实验盒等等,很自然成了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但是作为科学老师都知道,虽然有的仪器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是可以用的,比如酒精灯、铁架台之类的。但是还有一些利用起来的问题却很多,像物体沉浮实验盒,虽然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也有探究有关物体沉浮方面的知识,但是新教材的内容和原来常识课有一定的区别,提出了新要求,如“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系吗?”,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问题二: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
新课程实施后,上级要求学校为每册的科学教材配备一套新的实验材料——科学工具箱,在这个工具箱中,有一些相应的实验材料,比如塑料量杯、温度计、小车、地球仪等一些可以长期重复使用的材料和高锰酸钾等一些化学物品。除此以外,每学期每位学生还征订了一份科学配套学具,有绿豆种子、绿豆发芽实验盒、电池等等。这些材料为科学仪器室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实了科学实验材料的队伍。但是,尽管如此,在科学教学中,依然碰到了许多来自材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那些不能长期保存的材料,像油菜花、发芽的蚕豆、做生态瓶需要的鱼、水草等,必须由教师或学生本人适时、及时准备,有关部门很难在学期初统一配备。还有部分材料代价很大,如果有关部分统一配备,必然会造成学生学费的加重,给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带来麻烦,这与义务教育阶段让人人都读得起书的政策又是相违背的,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不把这些材料配备进去,那教学时势必又要由教师或学生本人准备,这又增加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难度。
问题三:教师、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
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大,专职教科学的,一般课都在15节—20节左右,不仅要花时间备课、上课和批改外,还可能教着好几个年级的科学课程,在准备实验材料可想而知;常常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下一节课铃声已经响了,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所以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本人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兼职老师更是不用说了,一般已经在教学语文或者数学等,这些课本身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的科学老师还担任着班主任等职位,科学课的准备材料更是不言而遇了。而科学材料的准备又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兼职教师就很难再有功夫去完成了,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科学材料除了教师准备外,还有许多时候我们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准备。但是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
由此,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学一线尤其是地处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能有意识关注、积极地参与活动材料的改进工作,整理形成一套符合地域特点、适合教学实际的实验材料和一份实验准备指导方案,将会大大方便一线科学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同样会更精细地满足学生实验探究的需要。
二、与课题相关研究概述: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潘利峰《服务探究,选择有价值的实验材料》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材料,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育学原理认为,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符合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生活化、典型、合适、丰富、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学生只有对材料加以观察、操作和思考,才能形成合理的科学概念,产生正确的科学认知,领会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感悟科学精神,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往往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选择合适的、具有探究生命活动周期的实验材料,对于教师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尤为重要。
江苏省名教师、自然学科特级教师、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校长张洪鸣作《科学探究需要有结构的材料》报告中指出“搞科学”——“有结构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体验,要活动。怎么才能活动呢?空口说白话,黑板上种田,不是胡扯嘛,要有点东西才行。这东西就是材料,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死的材料活起来呢?这就必须加上老师的智慧,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教学材料,这样的有机组合,便称为“有结构的材料”。
……
有关小学科学学习活动材料方面的诸多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思索着推动本项课题的深入研究。
三、研究课题的界定
“实验材料”是指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即有结构的材料。活动材料包括实验工具器材、观察或动手材料、图表型资料、地域性特色资源等。
“实验材料的改进与实践”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为获得实际教学中更大效益,按科学性、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原则,而对教材建议材料的替代或改进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开发出一套适合3-6年级小学科学课中适合地域特点和实际课堂教学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整合小学科学教师在材料改进工作上的智慧成果,整理、收集相关的活动材料改进方案。
3、形成一套推动探索科学教学实验材料改进的措施与机制。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范围内所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实验材料。
(二)实验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验要以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没有得到激发,实践能力能不能更有效提高,是不是方便一线教师教学实际应用为准则开展。
2、循序渐进原则。实验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指导,针对实验研究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课题的实际进展为依据,循序渐进,不断修正,在方法策略上作出有效的回应。
3、全体受益原则。实验的展开,既要让学生得到实惠,促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长,又要让实验教师也成为教育科研的受益者,促使其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2、文献法:通过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网络资料,及时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全面正确的掌握本课题的相关信息,为本课题及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3、经验总结法:本阶段性总结和实验完成的验证总结过程中,依据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事实资料,对实验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改进适用于我们当地地方特色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1、将实验的改进生活化、探究化和微型化三者相结合。 2、将教材实验创新与改进实践化、系统化整理与编排,形成学校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2010.1—2010.2):准备工作-小学科学实验材料的分类研究
(1)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和实施计划。我们对课题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小学科学的教学特点按3—6年级将整个课题组下设四个研究小组,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集体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地按照课题的计划进行了课题的分工合作与研究,定期集中讨论研究进展及出现的问题,这些为我们有条不紊地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材料创新与改进的仪器、方法与方案。通过上网及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本校教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改进的教学实验、本县及邻近县市实验材料的改进创新的实验方案,本市及全国典型的改进及创新实验,做成小学科学教学实验分册,整理并分类分章编排。将改进与整理过的材料编排成册,形成校本实验研究的初步框架
2、(2010.03—2011.01)四个课题小组分组研究。
课题小组与实际结合,认真并扎实而有效的进行研究。各小组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活动,活动的形式有教学实验的改进创新比赛,上有关实验材料探究的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研究的教学案例与论文等。利用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和有效性教学,既为学生参与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与平台,同时为实验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挖掘实验探究功能,将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相衔接。从不同角度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设计与探究中完成多种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又对实验进行了最好、最大范围的研究。
在此期间各小组定期组织成员进行课题研究进展碰头讨论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汇总课题研究的资料与材料。每个月全组在实验室进行课题分析会,交流课题的心得、统一课题的进度。四个小组各显其能,发挥组内特点,依托不同的教学实际,广泛地、具体地开展研究,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组间交流与勾通中,课题组成员均感到受益非浅,收获颇多。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小学科学实验教材实验创新与改进》校本教材。
第一小组:收集编排三年级实验研究方案47个。
第二小组:收集编排四年级实验研究方案55个。
第三小组:收集编排五年级实验研究方案48个。
第四小组:收集编排六年级实验研究方案47个。
3、(2011.01—2011.03):后期工作
完成学生的小组活动实践成果展示。包括教具展示,实验创新,教学论文,各种教学实践课例等成果评价、汇总。进行课题总结,尝试寻找实验材料改进的扎实有效方法,进行自我回顾和反思,以期达到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对实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扎实有效的进行新课程学生探究实验。
(2)研究成果评价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教师在专业上,教学水平上,精神面貌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题研究本身需要课题组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查阅的过程使很多教师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同时使他们理论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同时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实验方法,开阔了教学思路。实验研究带来的教学效果使他们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另外课题组的集中交流讨论也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交流了感情,增进了组内的团结。
七、课题研究总结
实验是科学课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类型,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合作、创造等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应以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为准则,运用一定的创新技术,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欲望和创造精神。
实验材料的创新,一定要避免过去那种“一张实验桌,材料就几样”的实验模式,要求教师提供大量丰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寻找和使用材料;实验材料的摆放不要只局限于实验桌,要充分利用广阔的空间。科学教材中实验材料的提供大多是具有普遍性的,不一定能满足每一个实验的要求,或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方便之处。因此,很有必要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更多地根据实验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本地实际选择和使用材料:对同一个实验,材料的确定可以不同,不要求全体学生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类型的材料进行实验,而应力争做到多种多样,各取所需;同样,同一种实验材料,在不同的实验中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解释不同的科学道理;材料的选择还要从教学成本考虑,尽量使用身边易得的材料,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实验材料的创新还包括对原有材料的改进、替代和更新。
因此,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爱上科学课、进行有效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关键。但是,较多实验材料不好准备是科学教师的共识。经过我们课题组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实验材料改进
科学课作为新课程下的一门新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它的学科地位不容忽视。有些老师可能对它还不是非常了解,以为和以前的常识课差不多,还是一门副科。尤其是兼课老师,认为只有自己另外教的语文、数学才是主课,这样的认识我们会阻碍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认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科学课教学的特点,有必要对所有科学教师进行科学课程的系统培训,加强理论的学习,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课教师都应该多外出听课学习,开开眼界,看看别的教师是如何准备实验材料的,从而做好学生科学课学习的引领,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亲身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如教学五下单摆的内容时,根据书上插图准备材料是不理想的,铁架台上的横杆太短,摆锤摆动时很快就会碰上铁架台的竖杆。摆线如何固定才能既让它自如地晃动又便于调节长短也是问题。在网上视频中观摩了李家绪老师教学的《摆的研究》后,通过加长横杆,借助夹子,很快解决了这些难题,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整理实验室中已有材料,合理利用现有材料
学校仪器室中有着许多原常识课教学时留下来的材料。这些实验材料虽然不能满足现在科学课教学的实验需要,但是它们却还后很大的价值,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有许多的实验器材不管是以前的常识课还是今天的科学课都用得上的。如酒精灯、烧杯、铁架台、放大镜、水槽、弹簧秤、温度计啊等等,只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充分的筛选、整理、修复、归类,用得着的时候多着哪。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管,发挥他们的应有功能。再如原来常识教学中的杠杆实验盒、冷热实验盒,光学实验等等,虽然盒里的材料不全能用得上,但通过整理,里边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科学课上用得着的好材料的如杠杆实验盒中的杠杆尺、简单机械盒中的滑轮等器材,质量还是很不错的,经久耐用,效果不见得比科学材料箱中的差。
科学工具箱中的科学材料都是经过专家们研究制造的,又与科学教材配套,可以说为科学教师的材料准备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箱中的材料虽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总体还是不错的。如六下的小电动机、拱形桥等,我们要用好它。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工具箱中的实验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而对于箱中的一些易耗品,我们用好后要及时添置,以备下次的使用。
(三)教师应该积累以往材料
一些科学材料的准备是不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得到的,所以科学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变废为宝,积少成多。不要等到今天要上这个内容要用到这种材料才想到当初那个材料可以用上而没留下。有些材料如可乐瓶,对于其它学科的老师来讲可能是垃圾要扔掉的,但对于我们科学课来讲却是宝贝,许多时候要用到它,再如硬纸板、坏了的乒乓球等它们是研究抗弯曲能力的好材料;还有生活中的一些石头,可能很少有人去关心研究它,但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就有这样的内容安排。《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要我们去研究岩石的组成和岩石的特性。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捡一些象花岗岩、长石之类的岩石以备上课时用,且岩石不易消耗可以长期保存,填补学校仪器室材料的不足。
科学课实施的第一个轮回中,新材料还未配下来或根本就没有,实验材料相当缺乏。这个时侯任教的教师要准备的材料尤其得多。这个时侯老师要把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好好保存,学会积累以备后用。当下一届老师任教到相应内容时也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减少一点后边任课老师的准备时间。
(四)动手自制,替代专用不足材料
实验室的材料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一课的需要,有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实验的设计自己来设计制作实验器材。在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时,学校里大都只有铜球这样一种可以研究热胀冷缩的实验材料。而一种材料如何让学生信服固体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呢?于是我就想在做其它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的实验,苦于仪器室里没有这样别的器材,我就和其他几个科学老师自制器材。由于其他的材料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我就想到利用指针的偏转来将试验中材料受热或遇冷产生的现象进行放大,使学生看到了实验的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再如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光》单元中,在研究不同颜色物体吸热能力强弱的对比实验时,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利用白炽灯照射,不同颜色试管内空气膨胀快慢的对比试验,由于空气受热膨胀速度比较快,所以实验现象十分明显,这远比教材中将温度计放入不同颜色的纸袋中,看温度计上的读数上升的快慢的研究效果好得多,也节省了许多课堂上时间。
(五)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自发准备实验材料
有些科学课堂上要准备的材料有很多,有些时候要准备的材料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忙,这个时候完全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也许就难以完成,这个时侯我们不妨想想其他办法,如学生就是一个不错的资源。在材料的准备中我就经常请学生协助我准备材料。别小看学生,他们会帮上不少忙。难度大的他们会发动他们的家长协助老师的材料准备。
针对所教的学生,我采用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这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然而也是我们老师经常会忘记的方法。有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同学准备了令人满意的材料,这时老师可能会很不开心,往往只想着怎样教育他们!其实,这个时候就可以好好的奖励那几个准备的好的同学,效果肯定不会比板着脸批评教育差!比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要用到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准备,到自己家里找找,课堂上用的几个根本不是问题。再如《蜗牛》《蚯蚓》等小动物的研究,课中用到的这些蜗牛和蚯蚓最好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在材料的寻找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增长了不少相关的课外知识。既然这样就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何乐而不为呢?再如研究《磁铁的性质》《我们周围的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用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它们能不能被磁铁吸引、以及软硬、柔韧性等,材料越多对于结论的科学得出更有价值、更带有普遍性。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又有不同的背景,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某些材料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如在讲动物的一生的时候,我就让一些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去准备,农村的孩子家里养蚕的比较多,又有桑树的优势,我就让学生带一些来供同学们观察。再如五年级第一学期“运动与力”单元中要讲《我们的小缆车》一课,课中要用到许多垫圈或螺帽,利用垫圈或螺帽的重力来牵引小车,从中发现垫圈或螺帽越多小车行驶的速度就越快的结论。可是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材料。当我了解到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个学生家里就开螺丝厂的,就和这些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带一些来供我们课堂上研究使用。这位家长听说老师上课要用到小垫圈,就主动教孩子带了一些垫圈送给学校实验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通过各种途径提前做好实验材料的准备,当经调查反馈,知道学生们在生活中的探究能力明显增强时,我们知道,我们的材料准备的改进方法与实施有了些许的成功。但是,学生的对科学课的热爱让我们倍感肩上的重任,促使我们今后在教学上做更多的思考与改进!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课题的初期计划与目标已基本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实验、研究实验教学的气氛正在逐渐增强。实验研究的方向正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型转变,以生活应用为中心的实用性转变,以设计实验材料的的简约性方向转变。实验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实效性。
2、积累素材的意识明显增强,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实验教学的素材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些素材一方面需要老师不断挖掘研究改进,一方面也要查阅、收集整理已有的素材。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在老师的教研中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学实践,揭示了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具有的良好效果,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兴趣明显提高,师生共同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4、完善了实验教学资源库,提高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这将对我校系统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更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十分便利的研究条件。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虽然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反思整个研究过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惑。由于我校教师课业授课负担相对较重,教师的研究通常需要挤出更多的休息时间来进行研究,因此对教师的身体与精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由于课业负担较大,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有出去交流的机会。这些都不利于课题的发展与研究。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我们现行小学科学实验的内容体系已趋于老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实验内容太少;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的实验内容不多;验证性实验比例过大,探究性实验比例过小;定量实验安排甚少;一些对实验室造成严重污染的实验仍然保留;实验内容知识性太强,趣味性不浓。因此,我们课题组在完成既定课题计划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会作出进一步的研究。1、实验研究要与新课标教材实验相联系,抓住时代的脉搏。2、构建小学科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进一步注重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引入定量小学科学实验;开发绿色实验等。
实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是小学科学教师的一项神圣使命,努力完善和充盈教学实验需要,为小学科学的探究实验插上有力的翅膀!最后引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与大家共勉!
——要让教师因此而少教,要让学生因此而多学, 要让校园充满欢乐!

G.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关键词] 实验材料 创造力 多媒体技术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又在于创新。因此,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尤其要注重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1.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质宜。我在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 2.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果实与种子》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植物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如《磁铁》一课中,在选择各种分值的硬币中,一元的,五角的,一角的,特别是五角和一角的硬币有二种,一种能被磁铁吸住另一种不能被磁铁吸住,这在选材上要有代表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科学课各类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的兴趣。案例和分析:《我们吃什么》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校园里的小动物》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香,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树叶,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蜗牛的壳里真复杂。 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和转”。案例和分析: 《今天刮什么风》、《做个小磁铁》、《制作小乐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疑问”的作用。在教《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外活动制作不倒翁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

H.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 改变传统观念,相信学生有创新潜能
长期以来,因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谈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因而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所得到的,都可理解为创新。创新意识必须从小培养,作为教师应确信:一般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潜能。如何去挖掘这种能力呢?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复习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发给学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个,有面积相等与不等的。接着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了五种不同的推导计算方法,最后大家汇报讨论,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学困生”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学生们的“创新”、“发明”。
二、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指导者,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造行为的发展。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张,才能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有可能不敢去想,不敢去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敢讲。唯恐说错了挨老师的批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或抹杀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诱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个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思考后,想出三种不同方法求出周长。方法一,28+15+28+15=86(米);方法二,28+28+15+15=86(米);方法三,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我又问: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是28+15=43(米),43×2=86(米)。这位同学说完后,我又马上说;“你讲得真好,这个方法很独特。”在这四种方法中,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方法四最好。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发挥了自己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 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是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围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哪几种围法?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有五种不同的围法,并且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学生又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并且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我国的教育家对质疑问难也很重视,他们提出:“学则需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博士对科技少年班的学员讲:“如果你们不提出问题,你们就一辈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那终其生,只能是模仿和抄袭。”所有这些都说明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转让给学生,即使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例如,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时,课本上说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0可以作被除数,却不能作除数呢?又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再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有的学生提出: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这种勇于思考,提出自己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其中就蕴含着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学习精神。
五、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到显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千万不可对猜错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们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如果猜错了,有时会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问学生:怎样快速地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学生甲说:求长方形面积用长×宽。学生乙说: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宽。显然,学生甲猜想是对的,学生乙猜想是错的。对此,我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甲的猜法给予肯定,对学生乙的猜想给予鼓励。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值得表扬,但你能不能去验证你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把数代入后发现与用1平方分米摆的结果不符,这样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而且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且给学生以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都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学法示范,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课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拟引读提纲安排课前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课中把知识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设疑,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从课本中找答案。课后再读,把本课或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形成学习能力。其次,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在例题分析时,与学生一起认真审题,分析题意。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有联系的条件去思考可知问题的综合法,根据问题思考需知条件的分析法,并把这些方法从各个应用题的具体解答中概括为一般的解题思路。以培养学生能力,丰富创新的内容。
2、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实践证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动脑动手,可以相互促进。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目前,小学生动手能力差是个突出的问题,关键是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梯形之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张,要求学生把每个图形任意剪一刀都能变成一个梯形。我提出要求之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都剪出了梯形,在剪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两边弯曲又类似梯形的图形,让学生也是只剪一刀使它变成梯形。这时,有的学生被难住了皱起了眉头,而有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一一把图形对折后再剪。学生通过动脑和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3、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索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如果把数学知识以结果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必然造成一种填鸭、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从教学本身来讲,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在于会记忆一些知识,最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获得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相信学生,信任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要制作一种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片,现在只有一张长45厘米,宽35厘米的大长方形纸,问最多可以制成多少张卡片?学生有的说可以制成9张,有的说可以制成8张,有的说可制成10张。我要求学生不要那么快下结论,通过画、剪、计算、讨论,最后得出可以剪10张。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开放题目让学生去解答,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更新教学观念,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I. 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

一、教师要注重实验导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的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实验的目的,能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教师要注重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完成的基础。
1、在每一次实验之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
如:要了解本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具、知道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你要得出的结论等。有些容易出差错的实验,教师要动手亲自做一做,这样可以掌握一手资料。这样就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些器材要换,因为,实验材料准备也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实验材料准备充分了,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同时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方法,真正做到培养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做好“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教学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2、有些实验还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科学实验大多是学生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和效率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实验人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时,教师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指导,这时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骨干担任小组长。同时也验证了,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怎样获得的,不是照葫芦画瓢就出来的。
三、教师要注重实验过程,鼓励创新
做任何事,都需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在实验课教学中,也有同样的道理,只有明确实验过程、实验目的,学生才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研究,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的教师给予提示。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当学生完成实验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好学生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还要为后面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一般的小组都会派语言组织能力较强的组员进行记录,教会学生有条例地进行整理数据,多次训练后学生就会掌握记录方法。汇报交流可以使实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汇报交流是实验课上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不可缺少的程序。在这个环节中结论不是从教师的口里说出,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口把它讲出来的,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在实验中的一些困惑。这样有争论、有探讨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知识的火花就会得以呈现。
总之,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恰当时侯给予指导,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做实验不是教给学生别人科学活动结果的科学事实,而是通过做科学来进行教育。不是试图让他们背诵科学结果的描述,而是让他们了解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也就是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科学实验创新课教学视频教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