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论语教学设计

小学论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5 05:48:25

『壹』 幼儿园大班论语为政篇教案

活动目抄标:

袭1、学习故事《鸡的一家》,理解故事内容。

2、愿意模仿模仿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叫声。

活动准备:

图片:公鸡、母鸡、鸡宝宝;角色胸饰若干:公鸡、母鸡、鸡蛋、鸡宝宝。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边,幼儿认真倾听。

二、出示公鸡和母鸡,幼儿和公鸡母鸡打招呼。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

2、他们是怎么叫的?

三、再次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大公鸡、小母鸡是怎么说话的?

2、小小鸡出来后怎么说?

3、学说“鸡的一家”。

幼儿学习说: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喔,喔喔喔。

小母鸡,小母鸡,咯咯哒,咯咯哒。

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叽叽。

四、尝试分角色扮演大公鸡、小母鸡和小小鸡。

在老师叫“大公鸡”的时候,会用“喔喔喔”的声音来应答,

在老师叫“小母鸡”的时候,会用“咯咯哒”的声音来应答,

在老师叫“小小鸡”的时候,会用“叽叽叽”的声音来应答。

『贰』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http://hi..com/%d4%b4%cd%b7%ba%a3%cb%aefang/blog/item/0bd0021c367e9a8f87d6b6ed.html

------------------------------------

10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叁』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教案2 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 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 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 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 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提问:在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不知为知之”之时?怎样才算是懂,才算是会? 12. 学生: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多做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13. 这一则是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正所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体会,用心品味。三.练习:背诵默写这三则四.作业:课后阅读中学生读本《论语》。了解孔子的学生。

『肆』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什么是《四书》

“四 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 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 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仅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 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 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 是朱注,便是个缘故。 将 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 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 “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 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 关于《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关于《大学》的著作,却直到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 《庸》普及。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但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 《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都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 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 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 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的。 他 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 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 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 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 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 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 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全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 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 《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 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 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 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 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 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 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 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 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 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 “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 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辨”,他自己 也觉得的;他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湿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 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 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参人玄谈,参人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 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他 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 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 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 《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宗淳熙年间(西元一 一七四~一一八九)。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

『伍』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陆』 谁有《论语》十则的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9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6

《论语》十则 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参观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初识作者和论语多媒体展示: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说法。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读课文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尝试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学任务: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齐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检查复习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齐声背诵全文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生背诵课文。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验反思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百家讲坛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柒』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什么是《四书》(优秀教案)

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全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辨”,他自己也觉得的;他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湿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参人玄谈,参人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阅读全文

与小学论语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