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性、针对性和激励性。 目的性即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针对性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假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问题太难,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老师应因人而宜地设计问题。 激励性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一、提问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二、所提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问过程中必须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 为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
Ⅲ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注重的几个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沟通与交流,达到师生在人格上和地位上的平等,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但是,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他们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完成教育内容,逐步实现儿童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点拨,这就必须要求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一诺千金、矢志不渝的诚信。这是文本的价值问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点拨学生。
二、一味求新,排斥有效的传统教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三维目标的统一。但有些教师却将传统的、好的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放在一边,甚至不顾教学重难点,而去搞一些无所谓的讨论和扩展。如有些低年级的教师整堂课围绕一首儿歌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兴高采烈。课后老师却说这堂课的重难点是识字、写字,这难道不是忽视了识字写字教学了吗?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应该借鉴学习,加以利用。
三、强调学生积极发言,忽视学生学会倾听发言
新课堂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响应: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表现才华的空间;学生情绪高昂,争相举手发言。但在“热闹”的同时,学生“一言堂”的“独我”意识的潜流也在悄悄流淌――部分优秀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往往教师一抛出问题,他们未经深思熟虑,就喊:“我来!我来!”大部分学生只好充当旁听者,等待着优秀学生的“施舍”。当一个学生争得发言机会后,其他学生有的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如果教育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情景,而忽视对“热闹”背后的学生“独我”意识潜流的疏导,没有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就无法落实,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就难以矫正。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吐露真情,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纳别人的观点。
四、把“问题都解决”的课看成一堂满意的课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的“活”,需要教师灵活地引导、盘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式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无从知道的。因此,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这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
五、学生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然严重。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对教师的评估主要还是要通过考试。老师便把一些作文的程式、作文范例塞给学生去套、去抄,代替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确实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要走出这一误区,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体验生活,一旦发现可写的内容就及时提醒学生记下来,帮助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其次帮助学生“厚积”。通过写日记、随想等方式,把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记下来,让学生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以便习作时“薄发”。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洞察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仔细地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联想,促使学生养成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Ⅳ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Ⅳ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我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一、阅读要到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
领悟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是怎样被具体运用,品味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所在,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语文形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学层面,包括词汇、句式、句群、修辞等,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居于既是基础又是核心的地位;二是文章学层面,包括表达方式、表面手法、篇章结构等)。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Ⅵ 浅谈怎样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精妙之处,激励着我去探索。现仅把我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肤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打牢语文基础知识
1、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时刻贴近学生,走进学生世界,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去浇灌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做人。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寓学于乐,化难为易,这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语文教学要有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也一样,每个学期初都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实际教学中,又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把教学方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课外让学生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结合课文中的听说训练,加强对学生日记、作文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我们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三、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一些游戏、故事、活动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以鼓励为主,真正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这样往往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细微之处见教育”。而这一细微之处,正是 “习惯”二字。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一定的措施才能收到成效。例如,针对自己班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措施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每天坚持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上“每天一句”。“每天一句”主要是些励志的格言、名句,或者是大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小结出来的所感所悟,用于警醒自己的言行,同时也作为积累,在写作时备用。比如,前段时间小部分学生不交作业,每天都要补前天的作业,大家就此小结出一句“今天的事今天做。”只要有同学不交作业,大家就会对他说这句话,借以提醒,如今不交作业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2、坚持让大家在作业登记本上写上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及复习功课的情况,并让家长签名以示监督。我们班的学生比较不会合理的利用时间,作业量并不多,但经常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在作业登记本上记录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及复习的情况。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作用。如果比较晚完成作业的,我还另找时间跟他谈谈,引导他找找原因。
3、坚持每天读一篇课外阅读。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所以要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在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相应的督促和检查措施,最终还会沦为空谈。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还能利用课内外,比如辅导的时间,给学生出点问题,设置一些悬念,让他们主动找书看,我们还能定期在班里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打铁本要自身硬,自己不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怎么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呢?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建立不起来,学生对你的教学也会不买帐。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教育的四大观念:一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三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四是树立一种大语文观。
Ⅶ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困惑及对策
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备课时按照教案进行抄袭,不仔细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与理解,结果一节课下来,如果问他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经常是说不出来。
2、在教学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也找到了语言训练点,但是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花花动作多。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表现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在教给学生认识生字的时候,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
3、“合作”成了说法而不是做法。部分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结果只能是学习合而不作,各自为战,用个人意见替代小组观念。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4、课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近年来,它却因为部分教师的不当适用由配角的身份摇身变成了课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现为:信息超量,学生只能在五彩缤纷的信息包围之中“如痴如醉”;整个课件都是已有的问题和“标准答案”,学生只能在课件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学生“乐不思课”,冲淡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5、课前备课不认真。教师在备课前不认真钻研教材不深入研读文本,照抄教案没有自己的思考。结果造成教案设计雷同,没有特性色彩。对于教案中出现的错误问题也一起教给学生。
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置小组研讨的问题
改善教研工作,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1.明确与具体化小学语文课文教学
如果要明确与具体化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就是要明确和具体化课文教学目标:因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教学的思路,又因为语文的内容较复杂,所以三维的目标不好把握和落实,把握不了三维的目标拟制以及实施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无法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所以明确和具体化课文教学目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的教研质量同时被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所影响,现在的教学效率较低,付出太多的努力但是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大,教学问题频发,甚至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讲不清楚,以致于学生总是一知半解或者记不久,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法,根据情况单独指导学生,在课堂中添加趣味教学,好让学生记得牢,易理解,能够融会贯通。增强教学效率。
3.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方法增多,以致于小学生见多识广,甚至对某些方面的认识还要超出老师所知道的范畴,思维很是活跃、不稳定,但是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总是落后小学生思维,跟不上他们的思维发展,导致了难以维持课堂上的的纪律,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所以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积极性,应该多了解小学生的想法,在课堂多进行互动,培养学生课堂爱提问和回答的习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
4.情景化教学的融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境,对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情景设立可以调动学生感情,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扩大想象的范围,培养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设立情境,这就要教师要进一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好课本上内容的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反映的某种现实,再借助其他教学工具设立出课本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情境,全面利用学生的所有感官来感受情境中所要表达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自主学习。
5.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水平和素质
往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问题,单独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向老师进行求助,需求老师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及解决的想法,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以备不时之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将遇到的问题放到合作学习小组中去谈论需求解决的办法,也可以交流和发言,吸取别的同学的成功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该加入到里面去,点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动手的意识,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增强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参见各种讲座或者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
6.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果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须改变教育的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上精神的负担,教师要时时关爱、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浓烈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谐的课堂中以及氛围,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7.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用一些多媒体的技术和设备,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的教学方式转变的变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图文和声像并举的优点,使用一些设备来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突出其变现,突出教学效果,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快的获得知识,建构以及存储。
Ⅸ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端正思想,更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结果。长期以来,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教得僵化,学生学得死板,情文并茂的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变成了郁郁寡欢的“苦行僧”。当前语文教学的应试性质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到语文“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这严重妨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胆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教学艺术的创新,变“牧羊人”为“领头羊”,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伙伴。二、互动体验,激发兴趣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语文教育专家王崧舟曾经说过:“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在语文课上,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诸如照本宣科,“师唱生随”,片面强调死记硬背等彻底改变过来。可以采用“质疑—释疑—探索—延伸”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接受新知识也就觉得很轻松、不吃力,情趣也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再隋老师指出“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激发兴趣,唤起形象,引发情感,体验情境,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感悟语言,在揣摩、探究中学语言、用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时把它编成故事,有时引进网络、美术、音乐、舞蹈、游戏等等。总之,通过精心策划,创设生活情景,营造学习氛围,以鼓励为主线,让他们在学中玩,在活动中学,在轻松、活跃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会更为牢固,更为扎实。三、立足课堂,着眼课外首先,要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阵地,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备课,备好课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我认为,教师要备好一节课,就必须做到三个明确:明确每位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是无效劳动,徒劳无功。 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深深的认识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老师对其进行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靠传授,关键还要在课上进行训练。因此,语文课上必须让学生多听、多谈、多学、多记、多思,不断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巧设计、善挖掘,循循善诱,讲求每节课的质量,学生就会在不断积累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语文能力。其次,要注重课外知识对课堂知识的补充作用。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所以要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充满情趣,但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念,突破课本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外阅读,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内外结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寻找适合教材的“延伸点”。如学了《卖火柴的女孩》,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学习《人为什么要睡觉》可以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利用这些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以此来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兴趣盎然的拓展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可以利用课内外比如辅导的时间,给学生出点问题,设置一些悬念,让他们主动找书看。我们还应定期在班里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向你推荐一本书”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这样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四、因材施教,共同发展常常有些老师抱怨,说什么“这些学生太笨,这么简单的课文都不懂”、“连几个成语都写不出来”、“作文也不会写”、“造句都不会,让我怎么教呀”等等,其实这就是关系到因材施教的话题。人的资质是千差万别的,是因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整齐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使那些被抱怨的“不是语文的料”的学生对号入座,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条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一是做好家访,家校结合。争取家长支持,搞好校外延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家访,模清每位学生的语文“底细”,系统、科学和有目的地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对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培养计划,对每位学生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因势利导,促进成长。对资质好、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尤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语文尖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语文学科的“小老师”。三是循循善诱,激励进步。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可尝试分层教学,经常让他们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给予激励性评价。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四是以优带差,共同发展。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习,是提高学困生成绩的有效措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立善于通过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学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向优生看齐和学习,采用优差学生“手拉手,结对子”等形式帮助学困生。可在班里开展“求师”活动,首先要使优生认识到乐于助人是中国人的美德,帮助别人也能提高自己的道理,使他们能主动帮助待优生;而学困生也要认识到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道理,也能主动去找一个自己信服的优秀生担任自己的“小老师”。同时开展看谁最胜任“小老师”,看谁进步最快的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帮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