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小学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2 00:36:49

㈠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怎么写

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通过监控与评价的实施,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而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作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我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拓创新。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各学段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主要评价目标,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二)导向性原则
着眼于人才的培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评价指导实践,实践完善评价,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实效性原则
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实际效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一切行为的准则,客观准确地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科学评价,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方案。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控机制,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和提高。
(四)激励性原则
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奖励先进,激励薄弱学校,促进全区小学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五)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要坚持“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相关因素和环节。通过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关注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监控,要抓源头、抓过程、抓动态监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要充分开发学生和教师主体作用和潜在能力,使每个人、每个学科组,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积极促进学生、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线,关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关注发展的成果。

评价分类、权重

评价重点

评价方法

评价方式

发展性
评 价
(30%)

学校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

依据学校的建设,学校的影响力评定。

自 评
他 评

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的积极性、成果性。

依据教师的培养,从校本教研、培训的效果、教学视导、个人的专业发展情况评定。

学生全面发展的自主性、个性特长的凸显性。

依据开设的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业评价评定。

以非纸笔性为主

水平性
评 价
(40%)

依据学校建立的教学质量机制,注重过程性的管理水平为主。

以学校参与区域性教学活动的实效和教学视导工作为标准。

他评

以教师专业素质测试及学生区域性学科质量抽测、专项测试为主。

教师每学年由学校或中心校组织一次专业素质测试;学生每学年第二学期结合期末考试、小学毕业考试、量监测进行评定。

纸笔和非纸笔结合

选拔性
评 价
(30%)

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师生学科竞赛。

以每学年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师生竞赛成绩。

按照一定比例评定

四、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
(一)主要方式
1.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检查,教学过程的常态监测,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检查,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等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和调控。
2.教学督导评价——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随机性的督导评价。
3.专项监控评价——对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开展、教学常规管理、德育工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内文体活动、教学质量评价、综合素质评定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专项目标评价。
(二)具体方法
1.实地观察
通过实地考查,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并就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以听课、参观、情境测试、常态下随机测试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业发展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状况,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行评价。
2.访谈
访问者根据设计好的访谈问题或提纲,通过与受访者的交流互动、专题研讨,集体座谈、个别谈活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业发展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状况,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非文字表述性的内容。
3.问卷调查
通过书面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的生思想和学业发展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成长状况,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4.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是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学校以及教师中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种文件、论文、研究成果、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记录、教学数据统计报表、质量分析报告、专著、经验材料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教学质量的辅助材料,以求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的发展趋势。
5.学生学业成绩测评
每学年对几个年级的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学科进行测试。这种测试以纸笔测验为主,适当采用其他方式,如情景测试、实际操作等。
6.个案研究
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式,在群体测验与调查中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样本,结合校本教研,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
(一) 组织体系
建立学校、学科组二级评价体系,把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分解和细化为评价目标,学校、学科组二级监控评价组织,根据管理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分层监控、分项监控。对各相关因素作出及时的监测、准确的诊断、科学客观的评价和有效的反馈矫正。
1.校级评价组织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评价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对评价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负责教学质量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反馈等具体工作。
2.学校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常态监控的最有效、最关键的环节。根据中心校的评价标准的要求,在学校各层面上实施教学质量评价,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网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操作办法,明确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并将其落实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各学科、各年级、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常态监控,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因素,及时地分析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尽量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始发时期。
(二)制度保障
1.教学质量专项督导制度——建立学校(中心校)教学质量二级评价专项督导制度。根据管理的职能和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在不同层面上,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对小学教学质量以及评价体系的运行进行督导。
2.教学质量反馈调控制度——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反馈调控制度,对日常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控。
3.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制度——按照县、中心校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制度。
4.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按照县、中心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的要求,建立对小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抽样测评的制度。
5.教学质量分析评价报告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年度分析评价报告为成果呈现形式的教学质量分析评价报告制度。学校每学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对教学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提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6、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和奖励制度,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奖励。
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实施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才能得以不断的完善。根据实施的情况、学科课程标准的变化和每学年工作特点不断修改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积累有关资料,对照本方案认真实施。每学年采取撰写自评总结,自评打分,由教导处组织进行评定。
七、奖励办法
1.按照学校原有基础和办学条件分组评价,实行质量等级奖励制。
2.在中心校制订《考核细则》基础上完善。

㈡ 求问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大量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是学习分化比较明显的时期,即小学四年级和初中的二年级。小学四年级孩子正处在向青少年期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主体转变,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发生的一些明显变化、孩子自身心理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急剧生长,第二性征出现。从学习方面来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科增多,难度加大,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高;受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易产生明显的分化。受兴趣和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生物学科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分化的现象。 初中生学习分化成因及对策 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增高其学业成绩向两极方向发展,好的更好,差的更差[2]。 (一)初中学生学习分化的原因 1.两极分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初中分化其实隐伏在初一阶段。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过程的一次飞跃,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的生理、心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教学内容看,从小学到初中,课程门类突然增加,且教材内容多、跨度大、要求高。从管理方法看,小学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带有指令性,以“管”为主;中学的管理则是指导性和制度管理,以“导”为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从教学方法看,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示范和重复,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模仿和记忆,以听讲为主;中学教师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除记忆外更要思考和理解。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小学到初中不仅在生理上处于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认识活动、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上种种变化显示了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过程的大跨度飞跃,要求初中生在生活方式、学习方法包括思维和记忆方法等方面都要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从对老师的依赖过渡到自立自理;在学习方法上从重记忆、作题、阅读过渡到重理解、分析和综合探索;在思维记忆方式上要从具体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和理解记忆为主。到了初二,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多,教材内容的加深、跨度的增大以及教学要求的提高,分化明显加剧。 2.两极分化的形成与生理、心理因素突变有关 生理、心理因素影响初中分化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中学生到了初二后,普遍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和性机能的发育趋于成熟,性别角色和自我观念强烈,部分学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体态仪表,花较多的时间去梳妆打扮,早恋现象也随之出现。这部分学生精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 (2)初中学生的行为追求群体化、社会化,集体或小集团的归属动机强烈。由于学校未能及时引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自发形成各种小团伙。学习情绪低落者则往往纠合在一起,受群体的影响和感染作用,这部分学生品行变差,成绩下降。 (3)初中生在初一时往往兴趣广泛而多变,逐步偏向能够显示自己才能的学科和活动。往往会出现学科“瘸腿”或因迷恋某种活动而影响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或放松学习的现象。 3.两极分化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关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小学相比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高低也不同。学校环境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初一学生刚入中学,对中学有一种新鲜感,开始他们带着好奇心理学习各门功课,对各门科学知识都很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环境的熟悉,对各门学科的新鲜感消失,渐渐失去原先的驱动力。 4.两极分化的形成与其他因素有关 教师的敬业态度、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智力差异等,也是导致初中生学习分化的因素。 (二)消除初中生学习分化的对策 初中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两极分化的形成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造成的。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奖惩行为、师生关系等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所造成的。 以下一些做法对遏制两极分化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1.抓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消除分化的隐患 一是组织初一教师到小学考察、听课,了解小学生的行为特征、学习方法和小学的管理方法,找出两个学习阶段的差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方法,做好衔接工作。尽快达到由扶着走,到放手走,到自己走,实现中小学在管理方面的过渡。 二是要指导学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要求初一起始班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和记忆的特点,采用“双适应”(即教师适应学生,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尽快打破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方法方面的定势,逐步适应初中学习。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能够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差异性和阶梯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励学生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提高。 3.树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具体有以下要求:(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多与学生商量;(2)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启发诱导,使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4)充分发挥各种智力因素和多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认识活动向深层次方向发展。 4.给予学生较多的成功机会,激发内在动力 教师要把良好的期望具体化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缺点不要轻易批评,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特别是下等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之逐步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产生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5.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提高应用能力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组织研讨活动,使之能结合实践熟练掌握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相关的教育理论,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他们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和审美教育。组织学生开展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各种有益活动,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有益的活动和工作中去,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6.实施综合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教师家访、家长校访、书信联络等多种形式,沟通学校、家长、社会三方信息,共商教育策略,统一步调,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和监督,消除教育死角和空白点,从而排除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㈢ 小学数学的学情分析怎么写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
下面我们向老师们汇报第二个题目——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在这里我想多少做一点解释,就是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想学习什么,您教我们得了,那个同学,老师我想学习那个知识,您教给我们得了,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对吧,小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第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我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
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㈣ 如何有效进行学情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六,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七,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由之路。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课堂教学情况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