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新版复习提纲
答: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内界格局:
1、后容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提纲
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呈66.5°的固定倾角。春分、秋分:太阳与赤道(0°)成垂直角。夏至:太阳与北回归线(23.5°N)成垂直角。冬至:太阳与南回归线(23.5°S)成垂直角。
根据这三条线划分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海陆分布与气候:纬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上气温高;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地形地势与气候: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人类活动与气候: 气候恶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4.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5.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不同类型的国家:全世界有60多亿人,分别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
世界国家面积居世界前十名世界国家人口居世界前十名
国家
单位(万平方千米)
国家
单位(亿人)
俄罗斯
1707
中国
12.67
加拿大
997
印度
9.98
中国
约960
美国
2.76
美国
937
印度尼西亚
2.09
巴西
854
巴西
1.68
澳大利亚
768
巴基斯坦
1.52
印度
297
俄罗斯
1.45
阿根廷
278
孟加拉国
1.27
哈萨克斯坦
272
日本
1.27
苏丹
250
尼日利亚
1.09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5.2 国际合作
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当代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导致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国际合作与经济合作化:
§5.3 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缩写:UN;常任理事国: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行政负责人:秘书长。总部:美国纽约;主要职责: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缩写:WTO;行政负责人:总干事;总部:瑞士日内瓦;主要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理想:和平、友谊、进步;总部:瑞士洛桑。 红十字会:宗旨:人道主义;任务:防止并减轻人类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而工作
上海合作组织: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认识大洲
§1.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3 西亚
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 地图的组成: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a.数字式 b. 文字式 c. 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学会看地图)
§2.4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世界的人口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2 世界的人种
人种是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种***:三大人种通婚
§3.3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达到13亿;英语: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世界的宗教:基督教 教堂:高高耸立;分布:欧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典:《圣经》 伊斯兰教 清真寺:星月照应;分布: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概述:全世界有穆斯林7亿多人;经典:《古兰经》
佛教 庙宇:金碧辉煌;分布:亚洲;概述:佛教徒现有2亿多人。
***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3.4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形态: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村庄: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集镇: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4.1 天气和气候
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的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晴 阴 多云 降雨 霜冻 雷雨 降雪 雾等
§4.2 气温和降水
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最寒冷的大洲为南极大陆。
主要降水类型: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气;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气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类似的道理,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A表格b坐标图c等值线
§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表的起伏……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当太阳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呈66.5°的固定倾角。春分、秋分:太阳与赤道(0°)成垂直角。夏至:太阳与北回归线(23.5°N)成垂直角。冬至:太阳与南回归线(23.5°S)成垂直角。
根据这三条线划分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海陆分布与气候:纬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上气温高;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地形地势与气候: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人类活动与气候: 气候恶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4.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5.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不同类型的国家:全世界有60多亿人,分别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
世界国家面积居世界前十名世界国家人口居世界前十名
国家
单位(万平方千米)
国家
单位(亿人)
俄罗斯
1707
中国
12.67
加拿大
997
印度
9.98
中国
约960
美国
2.76
美国
937
印度尼西亚
2.09
巴西
854
巴西
1.68
澳大利亚
768
巴基斯坦
1.52
印度
297
俄罗斯
1.45
阿根廷
278
孟加拉国
1.27
哈萨克斯坦
272
日本
1.27
苏丹
250
尼日利亚
1.09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5.2 国际合作
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当代世界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导致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国际合作与经济合作化:
§5.3 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缩写:UN;常任理事国: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行政负责人:秘书长。总部:美国纽约;主要职责:防止战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开展国际合作,解决国际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缩写:WTO;行政负责人:总干事;总部:瑞士日内瓦;主要职能: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理想:和平、友谊、进步;总部:瑞士洛桑。 红十字会:宗旨:人道主义;任务:防止并减轻人类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社会福利而工作
上海合作组织:总部设在中国上海
七年级下册
第一章 认识大洲
§1.1 亚洲及欧洲
“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 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
高
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相对高度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小
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
平原
地形分布
中部高,四周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第二章 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2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
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3 西亚
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
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包括30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⑶ 跪求九年级上教版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的复习提纲以及会考到的地图
九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第1单元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
第1课 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
我们向往公平
一、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 1、公平的含义:公平是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2、公平对于合作的主要作用:公平是合作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失去公平合作就难以维持下去,更不可能成功。
二、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 1、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社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使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应得的利益。2、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1)能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2)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3、如何维护社会公平:(1)不仅要靠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而且要靠每位社会成员的努力。(2)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又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等,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为正义高歌
一、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区分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2、正义制度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3、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而制定的。4、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5、正义行为应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支持和赞扬。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
二、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首先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2)要坚持正义的标准。(3)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4)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机智勇敢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第2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责任对于你我他
一、有承诺就有责任 1、承诺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2、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二、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1、责任随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面对责任的选择
一、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有什么影响:(1)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自己一的兴趣和爱好(2)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健康(3)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4)危险和危急时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声明。2、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1)能促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2)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3)才能赢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4)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二、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2、一个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人的人实际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有受到法律制裁,遗憾终身。
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
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1、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2、从我、从现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3、学会在不同面前进行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良好秩序的有力武器。2、每个成员都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服务、奉献社会的最有条件做到的就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第2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第3课腾飞的中国巨龙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一、百姓生活大变迁(1)人们饮食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连小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3)人民生活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在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表现在: 1、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再夺佳绩)。2、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3、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国地位日益提高。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一、执政兴国图伟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2、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在: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中国共产党为我国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二、旗帜引领前进路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3、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第4课 全面共同富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现阶段,我国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几种经济成分。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实行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4、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
一、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好处——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诚实劳动 合法致富 1、共同富裕——就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致富要靠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3、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第5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会
一、阳春三月看人大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授予他们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4、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5、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
二、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1、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人民意愿①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4、青少年要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5、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维护民族关系?
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
第6课 走强国富民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
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党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3、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一个中心”是关键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国防、教育等,而经济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工程。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4、为什么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3)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4)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讲述春天的故事
一、改革——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的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2、改革的领域: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3、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4、改革的成绩:通过改革①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实际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举身边的事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6、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改革: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2、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或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我国随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③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
时代的选择
一、科教兴则国兴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2、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②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③。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
二、面对竞争与差距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①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国面临日趋6激烈的国际竞争②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2、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含义:就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是关键
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1、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和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2、我国实施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①长远的规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863计划…).②重要措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加大科技的投入…)
二、教育创新 人才蔚出 1、教育创新的必要性:①从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来说,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我国教育改革的措施: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②构建教育立交桥③实施素质教育 3、从现在做起,争当创新型人才(要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8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3)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A、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B、就业压力越来越大C、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D、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资源问题:(1)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2)严峻性:资源相对短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3、环境问题:(1)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大,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也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们在行动
一、计划生育好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4、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1、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2、为了贯彻落实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民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进一步增强。4、青少年应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9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耀中华
一、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 1、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2、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 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2、民族精神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的精神动力。3、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从经济的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②从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角度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③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
一、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重要的任务。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和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②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③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④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二、火炬在我们手中 1、青少年应怎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②要积极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多的是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http://hi..com/ddf23/blog/item/224135e8a4452738b80e2dfa.html
⑷ 求 沪教版 九年级 历史与社会 提纲(可以追加100分以上)
我也是九年级的. 嘿嘿.
最近我也在找这方面的资料.
哎. 为了我们的前程,没办法.
你看看这个是不是你要的.
希望你能满意. 哥们,加油.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
1.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一些学者认为种族的形成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上古人类文明
2.大河流域的文明: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3.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4.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雅典的民主政治的体现:p.95
5.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爆发的战争。公元前31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三、 古亚欧文明
6.大化改新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的性质: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7.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在麦加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8.法兰克的查理·马特进行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一方面拜占廷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拜占廷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有点和长处。
拜占廷帝国衰亡带来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三、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9.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稍晚一点的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10.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
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11.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阿拉伯清真寺。
五、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定义:14-16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思想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是14世纪最早发生于意大利,它的先驱是但丁,代表作《神曲》。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它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扣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2. 15——16世纪欧洲重大远洋航行是:1487年迪亚士率船队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跨大西洋先后到达过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最后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率船队绕过非洲,1498年到达印度;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作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用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但随之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内容:《权利法案》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确定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兵对公民应有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文件影响: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迅速波及其它欧洲国家,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它倡导自由、平等、和平的原则。
评价华盛顿: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年10月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领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1789年华盛顿被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1796年9月,在做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又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过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合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5.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巴黎革命后,制宪会议制定了宪法《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它提出的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第三等级的利益。
影响: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拿破仑: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并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评价拿破仑:
答: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1)、他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帮助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定《民法典》,以法律形式肯定资产阶级的胜利,废除了封建特权,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各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执政时的对外战争,打击了各国旧的封建统治,传播了革命思想,但也掠夺了被占领国家的财富,带有侵略性,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国内的经济困难,
第二单元 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7.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1783年瓦特改良的改良蒸汽机应用工业,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国史蒂芬逊研制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行成功。人类迈进了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8. 1600年,英国人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克莱武是这一时期英国在印度进行大肆掠夺和野
蛮扩张的代表。英国从印度榨取的财富流入英国后,被迅速投入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9. 1857年,印度“土兵”起义发展为全民族的反英大起义。起义队伍中,有一个章西女王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10. 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贩运黑人的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西属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中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11. 1836年,英国工人发起的“宪章运动”提出了获得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要求。是欧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运动,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12.俄国1861年改革p.7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13.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美国内战(1861——1865年)前,北方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方保留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南北方矛盾尖锐,北方主张保护关税,还主张解放奴隶。南方却把奴隶制度扩展到西部新增加的土地上。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并颁布了《解决黑人奴隶的宣言》。这两个文件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美国内战的作用:在内战中林肯政府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南方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经过内战,美国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得到维护,为其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价林肯:
答:(1)、内战期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2)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列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14.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三方面: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②新机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③新的讯息传递技术、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特点:以电为核心、广泛性。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的四大特点是: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②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进入电气时代。③此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④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发明成果:①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留声机等电器,电的发明和使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钢铁行业。②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③1913年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④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取名“飞行者1号”。
16.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争夺世界霸权斗争愈演愈烈,导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德、奥、意三国同盟和俄英法三国协约形成。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起决定作用的是西线和东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结果: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这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一战性质)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
18.17-18世纪,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的理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把他们倡导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19.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的核心是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创造性地建立完整的力学物理体系,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0.列夫·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凡·高,荷兰的伟大画家。《向日葵》是他的代表作。
启蒙运动是一场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和创造了奏鸣——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作品:《英雄交响曲》(描写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命运交响曲》。
⑸ 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归类复习
一、“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P36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 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 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 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十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十八、带有“二(两)”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公有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5、“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九、带有“三”的知识点:
1、三次科技革命:P55
2、三个代表: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现:P34第一段2-4行。
4、基本国情的三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P50、P53、P59。
5、实行计划生育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6、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7、控制人口数量的三个具体措施:晚婚、晚育、少生。
8、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9、三步走战略:P88第二段第3行……P89第一段。
10、“三下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城市“创三优”: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
11、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2、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3、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4、新型民族关系的三个特点: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5、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人教版)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 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 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专题二.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34页)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和平成为主题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祁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4.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5.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6.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主题原因是什么?
当今国际社会仍是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世界,落后、贫困、危机、债务,捆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7.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恐怖主义。
8.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
9.恐怖主义的危害: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威胁。
10.当今世界不太平根源(最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1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的表现是什么?
超级大国倚仗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鼓吹“先发制人”和“预防性干预”,以争夺和控制世界战略要地和资源重地。
12.发展问题也称南北问题。
造成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其他原因:①历史上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历史原因)
②战乱和不稳定
13.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14.解决南北问题根本途径(对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其他途径(对策):①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②维护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保持国内社会稳定。
15.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应奉行怎样的内外政策?其作用何在?
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题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36页------38页)
考点34.了解我国人口现状及对社会发展影响,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
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数量大,新增人口多②人口素质不高③人口老龄化
2.为此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计划生育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4.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控制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6.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7.我国人口现状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总说: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沉重压力。
分说:①人口数量大影响:使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加剧了资源危机、环境恶化;加重就业压力,使诸如交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人口素质偏低影响:增加了就业难度;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低,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人口老龄化影响:增加了养老、福利、社会保障事业的经济压力,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等,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压力。
8.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减缓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考点35.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
1.我国资源状况如何?(除了总量丰富外,其他是我国的资源问题)
①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②资源分布不平衡 `
③自然资源的质量不高
④资源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的,但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
3.自然资源特点:数量有限
4 资源利用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危害: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
5.我国应对资源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①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②跨区域调配,是解决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
③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6.“开源”是指什么?
“开源”指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
7.节流: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
8.开源与节流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9.解决资源问题,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
开源 (“嫦娥一号” “神七”发射目的之一)
10.科学技术在资源方面的作用何在?
①利用科学技术,可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
②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11.资源问题的出现有何危害?
资源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12.在资源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
①树立人均观念和 节约观点,珍惜和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②遵守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同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节水、节电、节地,不吃野生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生活中具体行动)
考点36.了解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解决环境问题对策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哪两类?
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2.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废气 、废水及固体废气物污染
4.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5.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位)
②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我国的环保方针),决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具体行动:
在生态建设方面:①针对一些地区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大规模的防护林工程建设
②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力开展治沙工作
③还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等工程,恢复自然环境本来面貌。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①重点治理大江大河的水体污染
②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
7.在环境问题上,青少年应做到什么?
①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意识,积极宣传环保。
②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做到爱护花木,植树种草,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日常生活中具体如何做)
考点37.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PRED四者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整体。
2.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中(PRED),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
人口因素是关键因素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造成资源短缺;人类排放的废弃物也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终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社会变动等一系列的变化。
3.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地位、作用)。人类与自然资源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关系)
4.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位、作用)
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平衡的,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比较优越;否则,就会制约人类的生活、生存和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中人类应树立的意识是什么?(对人类有何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以很高的道德标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7.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含义: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含义: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含义:许多区域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的问题,要求
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
8.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在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②不仅积极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踊跃参加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该战略从观念走向实践,我国具体所作的两方面的努力)
③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正从观念走向实践。青少年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国应怎么办?
①在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两类社会)
②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0.文明发展道路是怎样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专题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40页)
考点38.知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1.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通过价格 传递的信号,指挥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时的改变他们的计划,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即市场调节)
2.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看不见的手”时要注意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觉利用“看不见的手”,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4.宏观调控有何作用?(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5.市场机制有何作用?
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6.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自发的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考点39.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
1..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两地之间)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本地)
2.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
3.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怎样?)
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 ,主导因素和优势产品,才能使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4.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作用何在?
背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名优产品,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
作用:应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开展贸易活动,可以使人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业,使各地都能享受到更多更丰富的产品。
5.我国各种资源区域分布是怎样的?
①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有发展能源工业的优势条件;
②东部地区工业和交通的基础好,人才、技术、资金雄厚,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③南方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水资源丰富,很多地方是鱼米之乡。
④北方降水量较少、空气较干燥、水资源较少,适于发展旱作农业。
专题五.生活在国际社会
考点40.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1.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经济全球化 ②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 ③文化多元化
2.全球化表现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
3.文化多元化:(含义)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过程怎样: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4.文化多样性作用何在?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考点41.知道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河南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盛京三陵、十三陵、明孝陵),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甘肃莫高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河南殷墟,广东开平碉楼及村落。
考点42.知道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作用
1.欧盟:是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影响:它的崛起有利于世界走向多极化
2.联合国
定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是一个当今多极化世界共同制定世界规则的地方。
面对世界多极化在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方面,联合国最具 广泛性,权威性
3. 联合国的历史由来:
①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②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这一天成为联合国的诞辰之日。
至今有190多个会员国。
4.联合国的诞辰之日:1945年10月24日.。
5.联合国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联合国的原则是什么?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等。
7.联合国发挥了什么作用?
和平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
发展方面: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
8.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地位)。积极参加联合国及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为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如何作贡献)
9.世界贸易组织
①定义:“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游戏规则”,就是目前世界
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
②有人把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③其基本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④.世界贸易组织作用是什么?
它较大幅度的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10.中国于2001年 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有何影响?
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既有利又有弊)
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刘修云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6课时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2课时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7课时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2课时
第二课 自然环境 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以上看世界 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0课时
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3课时
第二课 山川秀美 3课时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课时
探究课 游历华夏 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13课时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与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第六课 文明中心——城市 2课时
探究课 来自家乡的报道 1课时
以上总计课时为36节,其余为机动课时,可以用于复习、考试和其他安排,但总体上不与学部教学处的安排相冲突。
⑻ 九上历史与社会每一课的主要内容(简短一些)谢谢
望采纳九年级上册历史科复习提纲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4、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
形成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相
同
点 都是按一定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都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人民共同劳动,共同消费
不同点 生产活动 妇女采集为主 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社会地位 妇女占主导地位 男子支配社会
血缘世系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知母又知父,子女按父系确定血统
2、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2、国家的产生:父系氏族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阶级和国家产生。
第2课 大河流域
1、
国家 河流 特色 特点
古埃及 尼罗河 金字塔 非洲的古老文明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汉谟拉比法典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古印度 印度河和恒河 种姓制度 面积广大的青铜文明
古代中国 长江和黄河 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3、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
4、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
②被统治阶级:吠舍(雅利安平民) 首陀罗(被征服的印度人);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答: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希腊)
一、公元前20世纪,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岛;
希腊最重要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当政期间民主达到极盛
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
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奴隶主的民主。奴隶、外邦人、妇女都没有民主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1、布匿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③对战国家:罗马迦太基
2、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夺取政权
四、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
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
一、 日本
文明初现 公元前1世纪
统 一 公元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改革时间 7世纪中期
学习榜样 中国隋、唐
改革内容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2、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意义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
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背 景 多神崇拜,部落战争不断;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统一。
领导人 穆罕默德
经 过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2、公元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630年,夺取麦加,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4、公元632年,
半岛基本统一
重要动力 伊斯兰教,在
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政治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在西欧建立的最大王国:法兰克王国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采取“采邑”分封制,把土地实行有条件分封,欧洲封建等级制发展起来
表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会 8世纪,“丕平献土”,从此奠定了罗马教皇国的基础 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城市 1、11-12世纪时,西欧城市发展起来
2、市民阶级形成,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从诞生之日起就反对封建主和争取自治;(法国琅城斗争)(参见30页)
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拜占廷
帝国 1、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2、15世纪时为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灭亡原因:①国王查士丁尼穷兵黩武,对外征战;②封闭保守的心态,不屑于学习他国的长处和优点
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马拉松赛跑
①过程: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②结果: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军民(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主)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亚历山大东征
1、马其顿王国: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 并逐步统一了希腊。
2、路线:灭掉波斯帝国,侵入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影响:
①积极: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消极:战争带来灾难,充满暴力。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
1、罗马帝国在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2、罗马帝国的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充满暴力,另一方面传播文化。
3、人类文明传播方式:暴力冲突和文明交往。
第7课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印度人创立
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传播
16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二、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款待,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波罗游纪》一书。
该书是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著作
第8课 古代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古代文字
1、象形文字—古埃及 公元前3500年 ;
2、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公元前3500年;
《汉谟拉比法典》很有可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
二、 古代的宗教
宗 教 时 间 创 始 人 地 区 教义
经典 标志
佛 教 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古代印度 众生平等,灭欲
基督教 1世纪 巴勒斯坦地区 耶稣就是救世主 圣经 十字架
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阿拉伯地区 世间只有唯一的神“真主”安拉 古兰经 一弯新月
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顺从”;
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第9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杰出的科学家
1、阿基米德
重大发现及发明:杠杆定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和浮力定律
二、文学与戏剧
1、《荷马史诗》
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
②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③价值: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悲剧
②古希腊的索福克利斯 《俄底浦斯王》 把古代希腊艺术推向成熟
3、《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三、著名建筑
1、伊斯兰教建筑经典:麦加清真寺
2、基督教建筑经典: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
第10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
1、时间及地点:14-16世纪, 意大利 欧洲
2、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经济基础)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4、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
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6、代表任务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又称为人的发现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根本原因及其他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商品经济活跃;
②其它原因:《马可•波罗行纪》、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过程:
迪亚士—葡萄牙资助—好望角
达伽马—葡萄牙资助—印度
—西班牙资助—1492年—开辟通往美国的航路;
麦哲伦—西班牙资助—环球航行
3、影响:①打破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为殖民掠夺开辟道路。(参见书本62)
第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封建统治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英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 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二、经过
1、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2、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3、1642国王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打败王军
4、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5、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6、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又叫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1689年;
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
③意义:⑴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⑵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①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封 资)②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使其强大成为可能③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12 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的移民、非洲黑人。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
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诞生了;
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和约: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美国《1787年合众国宪法》
2、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联邦制国家,华盛顿被选举为第一任总统。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时间:1789年—1815年)
1、根本原因: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3、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4、《人权宣言》的颁布
①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评价: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5、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和(1792年)
6、雅各宾派专政,把大革命推向高潮。
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1、拿破仑政变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帝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这是他一身中最大的功绩;
对外: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示意图:
1799 1804 1815
自卫战争 侵略战争
评价:1、 革命性: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 侵略性:损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第14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创造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2、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四十年代
地点:英国 法、德、美等国
3、进程:
①18世纪60年代,
发明了 “珍妮机”;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棉纺织业)
②178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
火车、轮船都是用蒸汽机作动力
③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轮船。
④1825年,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4、工业革命完成: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方式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出项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③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④出现环境污染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三
角
贸
易 时间 新航路开辟之后
国家 葡萄牙(最先),西班牙,英国(后来居上),法国
路线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P98)
影响 1、 非洲损失上亿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落后与贫穷
2、 欧洲殖民者获利丰厚,回国投资,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英国对印度的掠夺
时间:17世纪初开始
机构:
方式:武装劫掠、征收高额地税、倾销商品
3、影响:给英国带来财富;激起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印度反英斗争 原 因 工业革命后,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时 间 1857年——1859年
领导者 封建王公(以章西女王为代表)
性质 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意 义 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 沉重的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拉美独立运动 对 象 西班牙(拉美大部分地区) 葡萄牙(巴西)
原 因 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不满
领导者 玻利瓦尔——“解放者”称号
性 质 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结 果 玻利瓦尔打败西班牙军队,葡萄牙所属的巴西被迫投降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宪章运动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目的: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地位:是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政治斗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不足: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二、《共产党宣言》
1、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巴黎公社
巴
黎
公
社 背景
1、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经
过 ① 国民自卫军成立
②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1871.3.28成立)
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敌人展开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根本原因)
4、《国际歌》作词:
作曲:狄盖特
第18课 美国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1、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1、战争经过:
①1861年,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内战开始;
②初期南方胜利,北方大败
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北方胜利
2、1865,林肯被刺杀身亡
3、性质:
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美国内战的意义:①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时 间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废除农奴制
内 容 1、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自由支配财产权
2、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实质 是对农奴的一次更大的掠夺
性 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 1、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
二、日本明治维新
背
景 1、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闭关锁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3、兰学思想盛行
时间 1868 明治天皇
性 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
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
4、在军事方面,富国强兵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
响 1、成功了,封 资
2、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
3、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
第20课
“发明大王”爱迪生
出现新的能源:石油
内燃机出现,使用内燃机作动力机的主要有:汽车、飞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C 60’Y-19’C三四十年代 19C六七十年代-20C初
地点 首先在英国发生 同时在美、德等国发生
新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标志 蒸汽机的改进和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使用
动力机 蒸汽机 电动机、 内燃机
时代特征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
发明珍妮机
瓦特 蒸汽机
汽船:富尔顿(美国)
火车机车:史蒂芬孙 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美国爱迪生碳丝灯泡
德国本茨汽车
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影响 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
背 景 1、
后,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同盟国(德、奥匈,意)VS协约国(英、法、俄)
原 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目 的 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时 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导 火 线 萨拉热窝事件
战 场 主要在欧洲(后扩展到亚洲、非洲、太平洋地区)
转折性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战争的扩大 1917年,美国、中国等参加协约国
结 果 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性 质 帝国主义战争(其中
是正义之战,但总体而言为帝国主义战争)
影 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第22课 科学和思想
国 家 代表人物 地位 主张或成就
英 国 牛顿 天文学:万有引力
数学:微积分 力学:力学三定律
英 国 达尔文 《物种的起源》,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德 国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相对论
法 国 伏尔泰 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 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