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实施美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责任,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内育,是实施学校容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教学中应有机渗透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对知识真挚的情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学美。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实施美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责任,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实施学校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教学中应有机渗透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对知识真挚的情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学美。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小学数学中广泛而丰富的审美内容,就成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前提和关键。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关键词:美育 数学教育 陶冶情操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一是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二是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三是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奥妙的故事;四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等等。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揭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把正棱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球、圆锥内接于球、圆台内接于球、球内切于圆柱、球内切于圆锥、球内切于圆台以及球内切于正方体、球和正方体的所有棱都相切与球外接于正方体等等常见的特殊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相“接”相“切”问题,画出图形、分析比较,区别异同。根据多面体与旋转体的定义和性质,归纳总结各种情况下“接”与“切”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寻觅解决问题的截面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的途径。这些优美对称的图形使学生看到美的形象,领略到美的神韵。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四种证明,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它证法。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一种三角证法。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这个对学生来说,可视为创造性发现。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人来讲,特别是青少年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既激励了他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④ 怎样在数学教学渗透美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对其他各育起着协调和推动的作用。它不光是艺术课和语文课的任务,也是数学课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而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本身又蕴含着探求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功能。数学教学则应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
数学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即数学本身存在着美的因素;二是审美者的存在。数学教学过程则为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美育提供了条件。数学审美能力是在数学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它主要包括数学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活动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认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将数学活动变为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活动,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我的尝试是:
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我们知道,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作品和美丽的事物,光靠别人的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魅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生活在作品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实践证明,直觉感受越深刻,学生学习兴趣就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可用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电脑、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以形成学生丰富的审美观点。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要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参加的活动非常有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使数学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使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有效。
二、在主体性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作家王蒙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在小学各学科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正如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所认为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形式上看,阿拉伯数字“1、2、3、4、5……”书写形式变化有序,就像一串美的音符,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对称之美,变化之美。从内涵来看,数学表达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教师要悉心体会和挖掘,要有自觉的美育意识,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审美点,并且要将其写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利于学生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美显得尤为重要。我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善于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允许保留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多用“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方法是……,我认为……”的方式回答问题,保证在整节课中至始至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在开放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美。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教学时不要把教师和学生死死的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
⑤ 小学数学一三年级s板教学工作计划2015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7。其中中游学生约占60%,相对来说优等生偏少,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约占20%有余。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发言争抢,遵守规矩,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走进天文馆——年、月、日;家具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泰山黄金周——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空间与图形包括六——观察物体和八——平行与相交;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简单的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上数的认识,年、月、日,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和平行与相交);简单的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的形状和平行与相交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德育目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养成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具体情境,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2、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4.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5、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区分支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及点到直线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6、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摆放物体。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万以上数的认识,年、月、日,三位数乘两位数;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八——平行与相交;简单的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难点。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
8课时
第二单元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5课时
第三单元
家具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5课时
第四单元
泰山黄金周——计算器的简单使用
2课时
第五单元
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
12课时
综合应用
荡秋千
1课时
第六单元
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3课时
第七单元
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2课时
综合应用
纸与我们的生活
1课时
第八单元
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
4课时
第九单元
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
3课时
回顾整理
总复习
5课时左右
五、主要的教学措施或教改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良好习惯,渗透课改精神。
鉴于这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
(2)使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重点在于经历有关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3)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让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掌握学习方法,树立“我要学”的思想,做到“我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提供具体、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做到巧练、精练,减轻学生的负担,让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做到有层次、有坡度。
4.结合学生的发展差异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各学所有,得到最大的发展,在各方面有最大的提高。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6、教师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科语言,培养学生的学科语言。
7、改革评价模式
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我能行”的观念意识,配合学校的评价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运用“做做看,我能行”自勉表,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形式,重阶段、过程评价,重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与评价,将德育、智育、美育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平时课堂考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以分析与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建立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特别注意对评价结果的定性描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每节有检查,每单元有抽测,每次测验完,即使批改订正,这样才能使教师心中有底,学生心中有数,从而有的放矢,查漏补缺,帮助辅导差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及有关的教育理论,订阅报刊,搜集资料,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并留好笔记。
2、大胆改革,积极创新,配合学校的教研计划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3、每单元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坚持多听课,积极参与讨论,取长补短,丰富自己,提高授课水平。
4、继续练习基本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掌握熟练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电教教具的制作,网络下载及运用,提高教学能力。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活动。进行教研活动和教研总结,不断提高自己。
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小学数学中广泛而丰富的审美内容,就成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前提和关键。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⑦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怎样在数学教抄学中进行美育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深挖教材中美育教育的因素,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融合到数学教学中
⑧ 小学数学的美育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见下面:
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计划初中数学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了数学教学。因为大多数不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人在走上社会后,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数学文化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于其头脑中,并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一、开展数学美学教育。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有以下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美观是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给人的感官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例如,(a+b)×n=a×n+b×n。但是,外形的美观,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和正确的。数学上的很多东西,只有认识到它的正确性,才能感觉其“美好”,例如“对数”的美好在于能把繁杂的“乘除”运算变为“加减”运算,理解了它的作用,也就获得了“美”的满足。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例如学生经亲手画图,发现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中线、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感觉真是“美妙”。数学总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无缺,这也是数学的最高“品质”与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例如解一个方程,不只是回答是否有解,也不只是找到一个解了事,而要证明它确实存在解,知道有多少个解,最后还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一个都不能少。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可以陶冶情操,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二、初中数学与美学。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数学美主要是指结构美和形式美,具体说来,主要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美,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陶冶情操、锻炼性格、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数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简洁,这主要表现在数学符号、数学技巧以及逻辑方法上。数学中普遍存在着对称,如几何中有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代数中有对称多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优美的商标图案,如北大方正、联想集团、北京电信、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更是对称美的活教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数学美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并带来美的享受。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三、初中数学与文学。数学家华罗庚说:“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古往今来,数学流传着许多美妙动听的故事(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故事和数学应用的故事)和历史名题。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前人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名题中学习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指导自己的学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结合日常生活实践和数学建模活动,指导学生写好“小作文”(如学习计划、学习经验交流等)、“小总结”(章节的知识总结)、“小随笔”(如“正方形”、“圆”、介绍一个企业商标的尺规作图方法等)、“小论文”(如怎样画标准的跑道、分期付款和保险的数学原理等),引导学生读好课外读物(如《数理化通俗演义》、《中学数学问题集》等),鼓励学生从数学文献中检索和获取有关知识(如梅涅劳斯定理、蝴蝶定理等)。这样,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文学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文化素质。数学不应当等同于数学知识(事实性结论)的汇集或数学知识的仓库,它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人们探索知识和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数学文化。那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数学故事,一句句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一条条精妙绝伦的数学谜语,一篇篇寓意深刻的数学随笔,都是数学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四、进行数学实验与游戏。数学游戏是一种大众化的智力活动,体现了一种数学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新教材中已引进了一些游戏素材,这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但游戏的题材还显得有些单调,教学中还可适当增加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如数独。数独是一种源自18世纪末的瑞士,后在美国发展,并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的数学智力拼图游戏,在2005年全面引入我国。拼图是九宫格(即3格宽×3格高)的正方形状,每一格又细分为一个九宫格。在每一个小九宫格中,分别填上1至9的数字,让整个大九宫格每一列、每一行的数字都不重复。该游戏看起来似乎和传统的填字游戏类似,但由于其拥有入门简单、演算方便、有益于锻炼脑力,并且不受时间、地点、语言的限制等优点而被玩家广泛接受。有专家认为,该游戏的独特玩法跨越了文字与文化的疆域。据悉,目前“数独”游戏在全球已拥有数百万的玩家。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文化的难得魅力并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分析的习惯,学会用数学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把初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因此,数学文化教育完全适应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