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发布时间:2021-02-02 15:34:52

Ⅰ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运用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升级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多媒体在数学学科各知识版块中的运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
数学学科的三大特点是: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一些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不用多说了,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本文侧重于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才有了新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课件制作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
一是低年级段(一到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这个学段,老师制作的课件就要与之相适应:一要有趣,二要直观。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直观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在课前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还要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加”与“减”的算理,可以让静止的小棒“合一合”与“分一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二是高年级段,学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以求异思维为主。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课件设计过于儿童化,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思考的价值。我觉得要做到低年级趣味直观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课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课件来呈现思维过程,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架设桥梁。
举例:圆的认识。
建立圆的概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借助硬币、钟面等实物。刚才提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时,就讲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
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但这个准确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那课件怎样呈现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第二步,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实质。这样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质的东西转向本质的东西,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确。
三、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 “ 统计与概率” , “ 综合与实践” 。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内容用实例形式进行简要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方法的讲解。
1、数与代数
“ 数与代数”教学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学,如“因数倍数”,“方程的意义”等,有计算方面的教学,如口算等。多媒体可以做哪些辅助的事呢?
(1)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级“9+几”的教学中,凑“十”是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十”是如何凑出来的,可以借助PPT“自定义动画”中“添加效果”的“动作路径”功能,把“脸谱”移动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把2个脸谱中的一个移到圆圈中,与9个合在一起正好是10个,再用10加1就简便多了。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图片的移动外,还配合了算式的转化过程,增强感性认知的同时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
口算练习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口算多数情况下是心算笔记的一种计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口算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第一,用幻灯片(PPT)静态呈现口算内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进行口算。好处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制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灯片(PPT)动态呈现口算内容,学生精力集中,读取动态出现的题目并心算出结果再记下来。这种PPT动画制作难度不大,动态形式多样,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里,有许多方式供大家选择。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口算兴趣。
第三,用录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内容。
前两种口算都属于“视算”的范畴,口算练习还有一种那就是“听算”,听算比视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听清题目,听觉的刺激有时比视觉更强烈,对学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练习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可供录音的器材很多,磁带、电脑都可以录制,现在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来口算教学上面来,而且“点读笔”的录制方式很简单,只要利用“点读笔”自带的“录音标签”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内容录好,录好后,与标签匹配上,上课时,再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录音标签,就可以播放口算内容了。学生听算式,写得数。如果一遍不行,可以听两遍,听完后,还可以再听一次核对得数。老师在学生听算、核对时,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听算情况。这种练习操作简便,练习效果好。
(3)PPT中“触发器”功能可以丰富练习内容或答案的出现形式。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生回答后,需要把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时,利用不同的动画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题目的顺序出示。如口算练习后,按题目顺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飞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声音,如掌声、铃声等,表示肯定、赞扬或,可以用图形表示错误,如“哭脸”等。不足是,学生只能按顺序回答,有点呆板,学生知道下面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走神或不去倾听同学的发言。
其次,还可以用“触发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实现随机出示效果,学生想说哪题就点击出示哪题答案,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乘法估算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确计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样。老师在备课时,作好预设,把各种方法都按顺序做好,记在心中,学生说到哪一种方法就点击出示哪种,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按一定的设计顺序出现练习内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师牵着学生思路走,把“人灌”变成“机灌”。
(4)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可以说是大部分老师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设计一些巧妙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关系,利用“动作路径”等方法,把4/12变化成4÷12,一个小小的动画,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形象再现,学生对两者性质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认识分数后的一个提高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阴影部分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这时,PPT通过旋转后,把分散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操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条件操作的决不要演示,没有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的,就尽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儿把多媒体放在第三位,不是轻视多媒体的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功能,而是凸显其价值所在。
(1)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兴趣,但归根结底,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不同的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把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形像生动、让学生感兴趣呢?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是一段动画、可以是一段录像,可谓“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圆形的面积》时,设计了“马儿的困惑”这个情景。通过对马的活动范围的讨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的需要,即有知识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学《体积》时,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如,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运用一进一退,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形象生动,
直观有趣。
当然,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把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以长为轴旋转,可是,由于旋转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视。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较麻烦,更关键的是,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就接近长方形了,学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演示)但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课件也可以,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占用很多时间,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具体来说,我觉得,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统计图的画法,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演示)另外,教学统计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综合与实践”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出现,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的不够,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不容易把握。新课标指出,这部分内容,“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把收集、整理的学科知识有序地、多种方式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老师在开展丰富活动后,利用声音、图片把更多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数学游戏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不能无原则的使用或低层次的使用(仅起到挂图或小黑板作用),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Ⅱ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应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和运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它不仅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快速更新,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而且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 、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它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运用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近两年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许多教师都在积极的学习并使用这项技术,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谈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形式轻内容。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我曾观摩某教师一年级的“减法的认识”课堂的场景:屏幕上呈现出宁静的湖水、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画面很鲜艳夺目,还配有悦耳的音乐,这时5只天鹅飞了过来翩翩起舞,接着,有2只天鹅轻歌曼舞地飞走了。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本想把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减去”的概念上,但学生却陶醉在图画和声响效果之中,陶醉在美的世界,没有真正理解“减法的意义”。无疑这样的课件设计是失败的,又譬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而设计一副美丽的迷宫,在迷宫内写出算式,然后问学生:“看哪个小朋友最先算出来?”没几个小朋友算出来,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美丽的迷宫迷住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冲淡了教学主题。
2、重媒体轻教师。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有些多媒体教学课,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的现象。有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板书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有的教师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肌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而现在的有些CAI教学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既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我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3、成人化的设计。
在设计CAI课件脚本时,忽视了我们的对象是知识相对不丰富、认识事物不全面的小学生。课件设计时有成人化倾向,以成人的审美情趣、认识事物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角度来设计CAI课件。我认为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审美观,站在小学生的视角上,多为学生着想,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审美情趣的课件。我们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如在观察的模糊处,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对人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在需要模仿、练习的环节,可创设供学生仿真、学习的“虚拟现实”的机会;利用不同文字、图片的对比展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演变”和“操作”过程;利用模拟的声音,鲜亮的图画来创设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4、认识上的偏差。
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因此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制作课件上,为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音乐,有的甚至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没有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利于学生学习。也有的教师忽视了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设计课件时内容涵盖一节课的全部内容,包括激情导入、设疑、例题讲解、练习题、课外知识等。这样一来,教师只是多媒体的操作者,而且这样大的信息量,势必造成媒体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屏幕上,忽视也来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造成消化不良,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加之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单调,视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为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使它们取长补短。
二、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兴趣培养。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认为开发出的课件不应是受完整教学程序束缚的整体,而应是一个个有利于突破思维障碍、达到教学目标的“课件碎片”。教师上课时,适时选用其中的部分“碎片”,加上由自己搜集、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制成的“课件碎片”整合成本节课的CAI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探索性使用其中的—部分内容,并非从头到尾地运用。这样可以避免选用同一课件,就只能有一种教学设计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同时还能缩短上一节CAI课的准备时间,提高课件的实用性,从长远看有利于CAI的推广。因此,我们应开发课件碎片的“积件”,对于精良的课件,应积极管理起来,派专人把好的“完整课件”分解,除去不具推广意义的部分,留下有推广意义的部分,并且以课题为单位储存起来。需要时,教师可随时查阅。如此一来,精良的课件可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资源。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圆的认识》,教师设计米老鼠和唐老鸭进行骑车比赛,先是米老鼠骑“三角形”车轮,唐老鸭骑正方形车轮的比赛,它们虽然想方设法让车子转动车子就是不动的滑稽样,让同学们哈哈大笑。第二场比赛,米老鼠骑轴心不在圆心的车子颠簸不止,唐老鸭骑轴心在圆心的车子平稳行驶的场面,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解答,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形声结合、视听并举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结构,扫除文字障碍,形成空间观念,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赣州、南康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0千米,乙每小时行8千米,2小时后两人相遇。问赣州、南康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像这种“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方向的概念,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解法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动画画面:一声铃响后,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用不同颜色表示同一时间内两人所行的路程。我根据屏幕的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求出2小时后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即是赣州、南康两地间的距离。列式为: 10×2+8×2=36(千米)。
解法二,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甲、乙两人在第1、2小时所行的路程的画面分别移动,再合并在一起,我再结合动画问:“怎样求两人2小时所行路程之和?”学生根据画面演示的情况,很快得出:先求出甲、乙两人一小时的速度和,再乘以2小时,即可以求出赣州、南康两地间的距离。列式为:(10+8)×2=36(千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动画来模拟甲、乙两人运动方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甲或乙先行的情况,显示了或走或停的动态过程,形象有趣的把解题思路呈现给学生,形成表象,变抽象为形象,置学生于所创设的情境中,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帮助充分感知,促进思维过渡。
实践表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
例如:我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借助CAI课件的鲜艳色彩和优美图案,直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因此在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角的形状时,我设计出示CAI课件的三幅图案:1、出示一条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的三个角;2、出示逼真的钟表实物图,让学生找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夹角;3、出示一把漂亮的实物折扇图,让学生观察折扇打开时的角的大小。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数学美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找到所出示物体各自的角后,再利用课件中动画光点的闪烁,演示实物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我把三种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放到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角都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时计算机屏幕上分别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和三种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的边”,这样就顺利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何画“角”是这一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看,笔者认为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有部分学生利用教师画角时的机会在说话或玩东西;其二,作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不利于学生进行观察。而这一环节,用CAI课件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第一步,计算机屏幕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在演示前,我提出要求:“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由于用电脑来画角,手段新颖,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第二步,我再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书空。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和起笔位置,渗透了角的形成。第三步,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画出一个角,我在班里巡视,指导个别困难的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学生对画角的方法清楚明了。
3、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整体发展。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正符合新课程这一理念。
如教“分数的意义”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你可以把哪些物体平均分,并用分数来表示。”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根据学生的交流,用多媒体出示一个西瓜或一张纸、一段1米长的线段。然后教师出示12只小猴,提问:“你会怎样把这12只小猴平均分?每份用怎么的分数表示?每份有几只小猴?”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小组汇报分别把12只小猴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和6份。通过学生的讨论、观察,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加上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
4、拓展思维空间,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填分母、分子分数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它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自主练习。于是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5、引导主动参与,促进效率提高。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理。于是我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了一个 “拿乒乓球” 的游戏。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人参加。老师先出示20个乒乓球,提问:“拿走总数的五分之一”、“拿走剩下的四分之一”、“再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再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四留给老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拿乒乓球,看谁拿的又准又快,接着比比哪组拿走的多。这样,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中学、“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低负荷,高效率,大面积”的特点,还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演示平均分割一个圆,分成8份、16份、再到32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会展示拼合的效果,从接近平行四边形到越来越接近长方形,通过对拼成的长方形的观察、比较和演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了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越接近长方形。这样的演示将一较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图形的不断对比、组合中展示出来,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建和优化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逐步从走向成熟 。

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能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被人们喻为“思维的体操”,尤其是小学生对其兴趣淡薄,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为一体的,动静结合的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使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适量引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于教学上的一些重点、难点,通过生动的演示,配合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老师的讲解,就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手感,把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突出教学上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突出重点。如教学“9加几”时,“凑十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先出示16个圆形的图(左边9个,右边7个),先让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列出算式,再利用动画效果,将7个圆中1个圆移到9个圆这一边,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怎样的方法算得最好。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凑十”的方法。这样,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把知识的内在联系动态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线索,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突破难点。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正确而又深刻地理解新知。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教学的重、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运用传统方式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道理。如果改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探究和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和运用课件时,应考虑通过课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情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得以形成。如在教学推导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出一个长方形(长5cm,宽3cm),围成长方形的四条线段在闪烁,长和宽也分别用数据表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长方形周长的求法。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列出三种不同算式:5+3+5+3=16(cm),5×2+3×2=16(cm),(5+3)×2=16(cm)。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个教学环节,培养了探索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培养良好的交互性
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应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教师、学生、多媒体”交互性的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动口、动手和动脑来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出示一些引导性的图文和动画,也可设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圆形的。”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能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并趁机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向前运动的情境。学生们连忙回答:“不行!因为三角形、正方形有棱、有角,开不动。”接着又出示椭圆形车轮的汽车费力地滚动的镜头,接着提问:“椭圆形没有棱角,这样行吗?”学生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汽车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平稳,还是不行!”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汽车飞快地跑起来。这时学生“哇!圆的才行呀!”可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了圆的概念,明白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在设计练习巩固中,教师也可以把预先拟好的题目运用多媒体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答对时,课件里的老师会表扬他“你答对了,真聪明!”当学生出错后,会耐心地劝他“请你再来一次吧!学生在多媒体的表扬和鼓励下,便会认真地思考。

Ⅳ 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升级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多媒体在数学学科各知识版块中的运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
数学学科的三大特点是: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一些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不用多说了,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本文侧重于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才有了新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课件制作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
一是低年级段(一到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这个学段,老师制作的课件就要与之相适应:一要有趣,二要直观。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直观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在课前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还要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加”与“减”的算理,可以让静止的小棒“合一合”与“分一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二是高年级段,学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以求异思维为主。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课件设计过于儿童化,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思考的价值。我觉得要做到低年级趣味直观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课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课件来呈现思维过程,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架设桥梁。
举例:圆的认识。
建立圆的概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借助硬币、钟面等实物。刚才提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时,就讲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
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但这个准确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那课件怎样呈现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第二步,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实质。这样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质的东西转向本质的东西,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确。
三、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 “ 统计与概率” , “ 综合与实践” 。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内容用实例形式进行简要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方法的讲解。
1、数与代数
“ 数与代数”教学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学,如“因数倍数”,“方程的意义”等,有计算方面的教学,如口算等。多媒体可以做哪些辅助的事呢?
(1)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级“9+几”的教学中,凑“十”是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十”是如何凑出来的,可以借助PPT“自定义动画”中“添加效果”的“动作路径”功能,把“脸谱”移动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把2个脸谱中的一个移到圆圈中,与9个合在一起正好是10个,再用10加1就简便多了。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图片的移动外,还配合了算式的转化过程,增强感性认知的同时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
口算练习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口算多数情况下是心算笔记的一种计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口算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第一,用幻灯片(PPT)静态呈现口算内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进行口算。好处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制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灯片(PPT)动态呈现口算内容,学生精力集中,读取动态出现的题目并心算出结果再记下来。这种PPT动画制作难度不大,动态形式多样,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里,有许多方式供大家选择。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口算兴趣。
第三,用录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内容。
前两种口算都属于“视算”的范畴,口算练习还有一种那就是“听算”,听算比视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听清题目,听觉的刺激有时比视觉更强烈,对学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练习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可供录音的器材很多,磁带、电脑都可以录制,现在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来口算教学上面来,而且“点读笔”的录制方式很简单,只要利用“点读笔”自带的“录音标签”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内容录好,录好后,与标签匹配上,上课时,再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录音标签,就可以播放口算内容了。学生听算式,写得数。如果一遍不行,可以听两遍,听完后,还可以再听一次核对得数。老师在学生听算、核对时,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听算情况。这种练习操作简便,练习效果好。
(3)PPT中“触发器”功能可以丰富练习内容或答案的出现形式。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生回答后,需要把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时,利用不同的动画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题目的顺序出示。如口算练习后,按题目顺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飞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声音,如掌声、铃声等,表示肯定、赞扬或,可以用图形表示错误,如“哭脸”等。不足是,学生只能按顺序回答,有点呆板,学生知道下面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走神或不去倾听同学的发言。
其次,还可以用“触发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实现随机出示效果,学生想说哪题就点击出示哪题答案,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乘法估算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确计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样。老师在备课时,作好预设,把各种方法都按顺序做好,记在心中,学生说到哪一种方法就点击出示哪种,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按一定的设计顺序出现练习内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师牵着学生思路走,把“人灌”变成“机灌”。
(4)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可以说是大部分老师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设计一些巧妙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关系,利用“动作路径”等方法,把4/12变化成4÷12,一个小小的动画,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形象再现,学生对两者性质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认识分数后的一个提高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阴影部分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这时,PPT通过旋转后,把分散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操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条件操作的决不要演示,没有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的,就尽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儿把多媒体放在第三位,不是轻视多媒体的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功能,而是凸显其价值所在。
(1)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兴趣,但归根结底,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不同的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把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形像生动、让学生感兴趣呢?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是一段动画、可以是一段录像,可谓“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圆形的面积》时,设计了“马儿的困惑”这个情景。通过对马的活动范围的讨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的需要,即有知识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学《体积》时,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如,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运用一进一退,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形象生动,
直观有趣。

当然,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把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以长为轴旋转,可是,由于旋转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视。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较麻烦,更关键的是,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就接近长方形了,学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演示)但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课件也可以,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占用很多时间,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具体来说,我觉得,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统计图的画法,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演示)另外,教学统计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综合与实践”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出现,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的不够,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不容易把握。新课标指出,这部分内容,“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把收集、整理的学科知识有序地、多种方式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老师在开展丰富活动后,利用声音、图片把更多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数学游戏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不能无原则的使用或低层次的使用(仅起到挂图或小黑板作用),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Ⅳ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1、用趣味性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增添课堂魅力
2、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问题直观化版
3、借深刻性优势,减缓思辨权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4、假灵活性优势,使练习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5、依 信息、控制集成优势,节约上课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Ⅵ 小学数学课题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以迅猛之势进入课堂,它以其声音、图像、动画等优点,不仅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还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快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又比较单一,无法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经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的处理,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抽象转化为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时,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刚才的动画能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利用多媒体实施个别化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很难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的效果是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多媒体技术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借助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展现所要的各种教学素材,图文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使图形平移、旋转、翻折,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无形中展现了数学思维过程。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有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掌握,有时即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化解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对公式中的除以2往往要漏掉。分析原因一则学生可能计算粗心,二则是学生对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不够明确,大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移动,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利用自定义动画的效果,底和高用红色闪动几次,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最后再移动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明白这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再来说说整个推导过程,并说说为什么要除以2?如果不除以2,计算出来的是哪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欣赏多媒体课件演示、讨论等多个环节的中,充分感悟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由来。
四、多媒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时,我把0.6的小数点设计成一只小蜜蜂,让小数点变成的小蜜蜂先向右飞,把0.6变成6、60、600、6000……,再让小数点变成的小蜜蜂向左飞,把0.6变成0.06、0.006、0.0006……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数点移动”的含义,紧接着当学生分组讨论出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的规律时,我再次让小数点变成的小蜜蜂向相反的方向飞回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而变化的。这样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上,真正弄懂了规律的含义,在很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从教学过程本身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必能成为新世纪课程教育的一个亮点。

Ⅶ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以迅猛之势进入课堂,它以其声音、图像、动画等优点,不仅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还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快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又比较单一,无法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经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的处理,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抽象转化为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时,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刚才的动画能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利用多媒体实施个别化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很难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的效果是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多媒体技术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借助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展现所要的各种教学素材,图文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使图形平移、旋转、翻折,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无形中展现了数学思维过程。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有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掌握,有时即使知道结果,却很难说出其中的道理。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化解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对公式中的除以2往往要漏掉。分析原因一则学生可能计算粗心,二则是学生对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不够明确,大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移动,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利用自定义动画的效果,底和高用红色闪动几次,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出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最后再移动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明白这任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再来说说整个推导过程,并说说为什么要除以2?如果不除以2,计算出来的是哪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欣赏多媒体课件演示、讨论等多个环节的中,充分感悟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由来。
四、多媒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节课时,我把0.6的小数点设计成一只小蜜蜂,让小数点变成的小蜜蜂先向右飞,把0.6变成6、60、600、6000……,再让小数点变成的小蜜蜂向左飞,把0.6变成0.06、0.006、0.0006……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数点移动”的含义,紧接着当学生分组讨论出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的规律时,我再次让小数点变成的小蜜蜂向相反的方向飞回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数的大小是怎样随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而变化的。这样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上,真正弄懂了规律的含

Ⅷ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数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 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再例如:在讲授“垂直”这一章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大型比赛的跳水录像,出示问题:当选手入水时,水花的大小说明什么? 所有学生几乎同时说出来:“不垂直”水花就大,“垂直”水花就小教师问:“什么叫垂直呢?”接着教师讲解了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完整的进行下来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什么叫“垂直”,可见这样的情景给学生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二、变静为动 突破教学重难点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的联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相离<=>R<d相切<=>R = 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我认为 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在黑板上画几个图,给学生几个公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在几乎是无限的空间中,研究几何图形,从中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真正做到陈重穆教授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效果。彻底的摆脱了教学中“烧中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自主的建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教书时间,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利用图形的颜色和图像的闪烁给学生以暗示,还可以通过平移和旋转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发现中掌握知识。还可以利用师生界面进行超级连接,达到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动态的,“活”的几何。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它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才能。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在教学软件编排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做出决定的能力。这样人机交互,迅速反馈,视听合一。学生由教师单一的讲、书本枯燥的练习,上升到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多媒体这样的交互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一题多解问题,在传统课上只有给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能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然而在多媒体的课件设计中,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还可以把几何的开放型的题目做成动态题目,使学生各尽所能,真正变“选马”为“赛马”,使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着学习,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语六夏寒”。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反馈状态,而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无疑帮了教师一个大忙。“机器无情人有情”,先不说多媒体技术的鲜明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多种的特技,单从多媒体的课件设计的趣味性,就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例如每个教师在设计考核和测验题时,往往在答题过程后,设计画面和声音都是:“你真棒,答对了!”,“太可惜了,再来一次!”和激励的画面。这都使学生在鼓励中体会成功,真正的进行赏识教育,它可以无数次的原谅学生的失败,真正作到了成功教育,使学生体验成功,还真正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挫折,从而保护了学生积极性。它不会像人一样,因为话说多了而不耐烦,在这里计算机作为教师比常人更有耐心(不过程序是教师设计的)。在有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教师对画面图形的操作,利用线段,角的闪烁,平移、旋转、对称等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暗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题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中的:“看这里,跟我学,请注意。”的喊叫,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不会使学生因为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讲授《中位线定理》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在暗示中讲解中位线定理,图形中的闪烁、旋转学生几乎体察不到教师的提示,不自觉增强了学习几何自信心。再例如在讲授“边角边公理”时的课件设计了翻画片找全等三角形的游戏。在提高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几何的兴趣。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线段,角的闪烁,平移、旋转、对称等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暗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题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中的:“看这里,跟我学,请注意。”的喊叫,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不会使学生因为逆反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总之,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Ⅸ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软件升级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多媒体在数学学科各知识版块中的运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无处不在。
数学学科的三大特点是: 严谨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和数学科学在严谨性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一些运算律的扩充,并没有进行严谨的推证,而是用默认的方式得到,但是,要学好数学却不能放松严谨性的要求,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它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当然,抽象必须要以具体为基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不不用多说了,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特点中,本文侧重于突出它的抽象性上,正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才有了新技术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 小学生年龄特点及相应的课件制作要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
一是低年级段(一到二、三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其共同的特点。因此,这个学段,老师制作的课件就要与之相适应:一要有趣,二要直观。
怎样才能做到有趣、直观呢?这就要求老师,一定在课前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还要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再去搜集和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象的素材,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喜羊羊、灰太狼等动画形象;为了让学生理解“加”与“减”的算理,可以让静止的小棒“合一合”与“分一分”,抽象的数学知识立即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明显。
二是高年级段,学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以求异思维为主。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针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课件设计过于儿童化,学生会觉得没什么思考的价值。我觉得要做到低年级趣味直观的同时,更要注重突出课件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材料,用课件来呈现思维过程,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架设桥梁。
举例:圆的认识。
建立圆的概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会借助硬币、钟面等实物。刚才提到数学的学科特点时,就讲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物体的表象却不是数学中的圆的概念的确切反映。
数学中的圆是指“以定点为圆心、以定长为半径的点的轨迹”,但这个准确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去除实物中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其本质。那课件怎样呈现呢?第一步,可先由屏幕显示硬币、钟面等实物,第二步,让计算机慢慢地隐去非本质的东西留下圆的外形,“消隐”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到了圆的实质。这样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由非本质的东西转向本质的东西,从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清晰准确。
三、 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 “ 统计与概率” , “ 综合与实践” 。
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内容用实例形式进行简要的使用方法和制作方法的讲解。
1、数与代数
“ 数与代数”教学中,有些是概念方面的教学,如“因数倍数”,“方程的意义”等,有计算方面的教学,如口算等。多媒体可以做哪些辅助的事呢?
(1)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一年级“9+几”的教学中,凑“十”是基本的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十”是如何凑出来的,可以借助PPT“自定义动画”中“添加效果”的“动作路径”功能,把“脸谱”移动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把2个脸谱中的一个移到圆圈中,与9个合在一起正好是10个,再用10加1就简便多了。为了深入更多算理,除了图片的移动外,还配合了算式的转化过程,增强感性认知的同时加深理性的理解。
(2)可以丰富口算练习的形式。
口算练习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口算多数情况下是心算笔记的一种计算形式,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速度和正确性。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要口算练习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这些形式:
第一,用幻灯片(PPT)静态呈现口算内容,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进行口算。好处是清晰,比小黑板好多了,比口算卡片制作容易。
第二,用用幻灯片(PPT)动态呈现口算内容,学生精力集中,读取动态出现的题目并心算出结果再记下来。这种PPT动画制作难度不大,动态形式多样,在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里,有许多方式供大家选择。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口算兴趣。
第三,用录音的形式出示口算内容。
前两种口算都属于“视算”的范畴,口算练习还有一种那就是“听算”,听算比视算要求更高,更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证听清题目,听觉的刺激有时比视觉更强烈,对学生心算能力要求也高,练习效果会更好。
多媒体可供录音的器材很多,磁带、电脑都可以录制,现在学生用的英语“点读笔”功能非常多,也可以用来口算教学上面来,而且“点读笔”的录制方式很简单,只要利用“点读笔”自带的“录音标签”功能,就能很快把口算内容录好,录好后,与标签匹配上,上课时,再用“点读笔”轻轻一点录音标签,就可以播放口算内容了。学生听算式,写得数。如果一遍不行,可以听两遍,听完后,还可以再听一次核对得数。老师在学生听算、核对时,可以通过巡视了解学生听算情况。这种练习操作简便,练习效果好。
(3)PPT中“触发器”功能可以丰富练习内容或答案的出现形式。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学生回答后,需要把答案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时,利用不同的动画功能,出示的形式也不相同。
首先,再常用的是按题目的顺序出示。如口算练习后,按题目顺序一一出示答案,可以用“飞入”,也可以用其他“效果”,可以有声音,如掌声、铃声等,表示肯定、赞扬或,可以用图形表示错误,如“哭脸”等。不足是,学生只能按顺序回答,有点呆板,学生知道下面要做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视觉疲劳,走神或不去倾听同学的发言。
其次,还可以用“触发器”功能或其他功能实现随机出示效果,学生想说哪题就点击出示哪题答案,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如乘法估算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如估算或准确计算,估算的方式也不一样。老师在备课时,作好预设,把各种方法都按顺序做好,记在心中,学生说到哪一种方法就点击出示哪种,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按一定的设计顺序出现练习内容或答案,容易造成老师牵着学生思路走,把“人灌”变成“机灌”。
(4)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这可以说是大部分老师愿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 困难,如果老师能够设计一些巧妙的动画,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关系,利用“动作路径”等方法,把4/12变化成4÷12,一个小小的动画,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形象再现,学生对两者性质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再如,认识分数后的一个提高练习: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有部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阴影部分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这时,PPT通过旋转后,把分散的阴影组合在一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图形与几何
新课标指出:在“ 图形与几何” 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操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因而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条件操作的决不要演示,没有条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的,就尽量用教具演示,演示不了的,多媒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这儿把多媒体放在第三位,不是轻视多媒体的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功能,而是凸显其价值所在。
(1)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年级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兴趣,但归根结底,这些图片都是静态的,不同的学生对图片所包含的信息了解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把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转化成形像生动、让学生感兴趣呢?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是一段动画、可以是一段录像,可谓“有声有色”。这样的情景学生喜闻乐见,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圆形的面积》时,设计了“马儿的困惑”这个情景。通过对马的活动范围的讨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的需要,即有知识生,也富有童趣。
再比如,教学《体积》时,教材出现的是“乌鸦喝水”情景。老师可以把静态的图片制成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学生是最喜欢动画片的,他们在看动画的同时,储存在脑子里的生活经验也被充分调动,当教师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时,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经验说出:因为石子占有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初步感知到体积的意义。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动态的情景更感兴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这充分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哪些空间观念的建立需要得
到多媒体的支持呢?我觉得,有些不方便操作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圆柱表面展开图、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后形成的空间图形等。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用到一些简单的“自定义动画方法”,如,图片“进入”时用到“出现”,图片“退出”时用到“渐变”,根据长方体表面展开不同阶段看到不同形状,运用一进一退,把整个展开过程表现出来,形象生动,
直观有趣。
当然,也要以把这个过程图做成多张PPt,通过播放获得动画效果。如圆柱侧面展开图。

把长方形旋转后,得到什么图形?这是六年级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用手捏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以长为轴旋转,可是,由于旋转速度慢,不容易看到旋转后的情形,只能借助想象去体会旋转后形成圆柱形状,但有的学生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这时,如果能够做一张PPT,把旋转的过程展现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旋转后形成的形状了。
(3)有助于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这是几何教学中,PPT运用最充分的一部分,也是效果最好的一部分,值得大家重视。有些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不容易通过实物操作实现,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可以通过实物教具演示,但是,如果再分的多一些,教具操作比较麻烦,更关键的是,要把拼成的图形看成长方形学生不容易接受,也只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认同自己的观点:分的多
了,就接近长方形了,学生看不到,自然也不一定能想到。通过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这种极限思想让学生看到,有了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就有了基础。
同样,这种方式也可以用到“圆柱的体积”的推导上去。(演示)但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还是让学生实际操作好,课件也可以,但课件的效果不一定有很大的说服力。“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课件的演示效果要强于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要课堂中通过滚动硬币等测量周长比较困难,占用很多时间,而这个时间花的不见得就是必须的,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效果也比较好。
3、统计和概率、综合实践
新课标指出,统计和概率在低年级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到了高年级,则需要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
多媒体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创设情景、呈现数据、出示活动要求、丰富练习形式等。具体来说,我觉得,能够体现多媒体优势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统计图的画法,特别是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通过动态的“描点”(甚至可以配上声音)、连线(运用擦除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演示)另外,教学统计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课本上没有信息,多媒体的作用就体现的更加充分了。
“综合与实践”在每册教材中分散出现,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对这部分内容重视的不够,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不容易把握。新课标指出,这部分内容,“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这句话中不难体会,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想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充分,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帮助老师把收集、整理的学科知识有序地、多种方式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老师在开展丰富活动后,利用声音、图片把更多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数学游戏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作为常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拓展,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也不能无原则的使用或低层次的使用(仅起到挂图或小黑板作用),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力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与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