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数学常考教案设计
教学构想
一 设计意图
<美丽富饶的长白山>是一篇介绍风景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长白山的风景和物产,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长白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美的熏陶,我根据内容设计了动画和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学.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我特意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学生汇报资料---自学课文---进行美育熏陶---课外延伸,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 在自学的情况下,初步懂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长白山景色的,初步掌握作者的叙述方法.
2 通过学习,能清楚的了解到作者是抓住长白山的风景和物产进行介绍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 进行介绍长白山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 实施建议
1 学生在自学时,可进行自主操作,交互学习.
2 在课前,必须先把课堂上需要用的内容准备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 预想效果
通过图片实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完成课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到处都有风景优美的地方,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介绍风景名胜的课文?(学生回答)
大家的记忆力真好,一下子能想出着这么多课文,经你们提醒,老师的眼前也好象浮现出那些优美景色似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美丽富饶的长白山)这一篇文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介绍长白山的美丽的,好吗?
二学生汇报资料搜集的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小搜集信息的能力.
过度语:昨天,老师布置你们去搜集一些介绍长白山的资料,你们都做好了没有?好的,现在请你们向我介绍一下好吗?
1指名学生回答.
2小结资料搜集情况.
看来,同学们的资料都搜集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长白山的,好吗?
三自主阅读,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
请同学们打开同步阅读课本的第四课,先把课文读一遍自学内容,看看是否能把里面的练习完成.
学生自学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1) 解决问题 1
指名学生回答---师评价---出示答案
解决问题 2
指名学生回答---师评价---出示答案
(3) 解决问题 3
指名学生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师评价.
指导感情朗读
作者把长白山的景色描写的这么美,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喜欢长白山,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喜欢,赞美……)
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
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让老师考考你们,作者描写长白山的美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一年四季) 真不错,作者按照四季来为我们介绍了长白山的不同景色,那么在四个不同的景色描写中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5 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作者描写长白山是抓住长白山的什么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四 利用课文,进行美育教育
过度语:同学们,长白山真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今天,我们除了学习到课本的介绍以外,老师还特意把长白山的四季风景和物产都带来了,你们想看吗? (想) 好现在请你进入风景欣赏和物产介绍,尽情去饱览长白山的风光把.
学生游览长白山一年四季的图片和丰富的物产.
师小结:长白山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畅游一下长白山的风光,好吗?
五 课外延伸,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设计意图:在课外学习各种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让学生从小动手,动脑的能力.畅游
让学生点击课件延伸----风景畅游
长白山的有关知识.
小结学生学习汇报的情况.
长白山的风景实在太美了,如果有机会,你也想去游览一下吗?(想) 将来有机会老师也想去,和你们一起去会更好的.完成口语训练
刚才,我们学习了<美丽富饶的长白山>一文,也看了长白山的介绍,现在是老师考考你们了,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互相练说.指名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多读书,多学知识,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光,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导游.
资料收集
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希望你们利用课余的时间上网尽情的饱览我国各地的风景,课下互相交流一下.
六 课堂小结
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案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一、概念区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所以,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不能是一个东东。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
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新课标中提供的几个都是,《同心圆》、《南极考察》,主要是提供实际的教学例子,而不是所有教学的细节。以其范例
与教学的配合为主进行设计
教学案例是主要用来交流,或者自我教学实例积累的。
案例相对比较简单,把教学的内容实例和教学设计意图表现出来就行了。这个例指的是教的内容“例”,而不是这堂课作为例。(苍山子)
教案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苍山子)
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学设计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稍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类似的。主要的原则还是突出“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忌讳流水账。
虽然文章的格式多样化,但开篇要介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难点突破方法,或者再加上设计此文的背景,即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格式有:一、表格式如: ------------------- ------------------- ------------------- -------------------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双边活动 | 设计意图 |
------------------ ------------------- ------------------- ------------------- ------------------- -------------------
教学环节 包括:课堂引入、教学过程(分课题)、练习、总结等。
双边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操作、提问与回答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
样文:http://222.132.51.46/waswz/yz/itw/sjk.htm(苍山子)
二 课例(教学实例式)
特别是报纸比较喜欢篇幅短小的课例模式,不要求全面、详细地论述教学的过程,只要突出教学的主要特色与主要思想就行了。
通过需要介绍清楚地内容包括:课题、设计思想、教学思路。
由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从思想、过程的侧重不同进行设计,甚至只针对评价也可以写成一个课题,这类文章的很大不同就在于局部地、重点地体现教与学的思路。
重在讲思想的案例:
http://222.132.51.46/waswz/yz/itw/fs.htm
重在讲过程的案例:
http://222.132.51.46/waswz/yz/itw/zhk.htm(苍山子)
三 课堂实录的写法与不足的弥补
课堂实录就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文字记录,主要格式是:
师:-------
生:-------
师:------
生:-------
课堂实录有较大的优点,能够看出整个课堂的上法,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之外的很多实际的细节。但是,课堂实录存在很大的缺点,读者、编辑都不宜看出其中蕴涵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法。我的一篇《先声夺人第一课》很大原因就是看着很热闹,但看不出方法与目的,结果试投过多处都没有中稿。时隔一年,一个编辑在我的网站上看到,感觉很有意思拟修改后采用。当然这还是本实录写的不够好,实录发表得也很多。
常见的弥补方法:
(1)在篇首先介绍明白你的授课方法 ,可以针对过程进行预先简介。
(2)在每一个课堂实录的环节之后加注解,对本环节进行简单的解释,说明教学的意图。
没改过的《先声夺人第一课
㈢ 怎样形成数学教学设计意图
第一,需要整体实际的设计。一堂好的数学课是整个单元乃至整门课程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把握整体,才能看清楚局部,正如一座大楼,必须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节好数学课必须,需要和以前的课相衔接,又要为后续的课做准备。例如,在一元二次求解的过程中,在提到判别式小于零时,一般总是说无解。有的教师说: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个别老师说:这时候没有实数解,只有解,复数是高中要学的内容。那一种好?个人应该考虑,做出选择。 第二,需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教学的目标确立起来后,具体实行的方法是必须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的矛盾。同时,又要分析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要克服。这些难点是理解上的难点,例如无理数,复数、指数、对应等等。还有以下是技巧上的难点,例如因式分解,三角函数的变换等等。所有的教案中都重点和难点这一栏,是教学中教案设计的常规部分。着一部分主要靠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把握。 一般的,在学习中那些教学内容的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的任职过程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进一步说话的过程中学习起到了基础和纽带作用的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他有教材在知识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教材中所确定的公式,定理,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都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例如,平面几何中三角形是基本的直线形,其它平面直线形大多数可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在以后的章节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角形是整个几何教学的内容重点。 教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确定重点内容的意义在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去深究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认识其地位和作用。重点内容的确定不可能按照某种固定方法去套出来。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特征,并根据特征,从教材的全局到部分,再从部分到全局的分析研究中把它悟出来。分析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教师要从教材本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学生学习心理等的各种角度分析进行各种综合考虑和分析。 关键点的掌握是指对关键点让学生观察到真实可信的实验现象,并能够分析不同实验处理条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本质原因。 第三,分析学生的状况。教师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后,及时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对该教案和课堂教学状况做出的客观评价与总结,并附写在该...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和接受情况。注意有多少优秀生和后进生,并且密切关注他们的特殊需求。 以上三点,是常规检验的考虑,设计意图必须要符合这种基本的要求有了这种基本的要求后,教学设计进入关键阶段:构思阶段。教师的创新能力在这里有了充分体现。让我们看一些优秀的创意。 创意一巨人的手(弗赖登塔尔) 在引进相似概念的时候,荷兰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再创造”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大家知道引入相似概念,是用照片放大和地图比例尺等等的背景。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能碰撞出创新,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这样的设计和构思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变通处理,进行第二次创造。 创意二球的体积 老师L拿来三件东西:无盖的正方体盒、球和一壶水。L说:“正方体盒的棱长等于球的直径。我将球放在正方体盒内,向盒中注满水。然后取出球。测得盒中的水是盒子容积的一半。”我们见证了这个过程,他做得很小心,取球时溢出的水也倒回了盒子里。根据这个实验过程,L推证:设盒子的棱长是2R,则盒子的容积是8R3,故球的体积是4R3。 即V球=4R3,而不是V球=(4/3)R3,。 我们坚信球的体积公式V球=(4/3)R3,,认为L的探求是错误的。那么: 对于问题(2),我们要求:在说服L时,要能表现出教研工作者的责任、宽容和机智。 这样的创意构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显示出数学设计者的匠心,另人赏心悦目,闪耀者智慧的光芒。这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长期积累的过程,但也绝不是不可能的。
㈣ 小学数学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小学教案的基本内容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围绕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是为学生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这个过程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我们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是为学习服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新理念下的中小学备课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设计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特别地,设计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考虑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更长目标.
(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即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和可能的认知途径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分析,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分析.
这里有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一个是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一个是要正确认识教材.对于前者,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规律,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于后者,意味着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此次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材是一个极具宏观性的蓝本,覆盖着极其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本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削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
主要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创设的情景、活动的线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的情况下附设计说明.
在新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中一个是探究发现式,一个是有意义接受式.
探究发现式的基本环节是:问题情境[FY]建立模型(得出有关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结论)[FY]求解[FY]解释与应用[FY]拓宽、反思.
有意义接受式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有意义接受的情景[FY]采用接受式传授有关知识[FY]正反例解释应用[FY]巩固、强化[FY]小结、结束.
按照新理念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要将新的学科观、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要按照知识科学性、知识体系、编排特点、知识深度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情境、问题、背景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融合和优化.
(四)设计教学评价.
主要反思的问题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分析原因,提供改进的方案,有哪些突发的灵感,印象最深的讨论,学生独特的想法,哪些地方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不一样,学生提出了哪些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五)编写出教案.
中小学备课报告编写的格式,一般有课时教案、表格、流程图等几种形式.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备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成功的设计,只有充分的酝酿、思考,具备驾驭教材、驾驭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步骤和要求
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细读感悟,四、总结升华,五、拓展运用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
①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②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
㈤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图怎么写
围绕三维目标写。
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从头说起:题目、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
然后是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设计意图四项)
㈦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义
意义: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王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㈧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说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 的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4蠹蚁氩幌胗谜庵址椒ㄊ砸皇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 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 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 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 按老师要求画。
②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