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以人为本,不具有较高立意和人文气息,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究其原因,参与者却寥寥无几,精华与糟粕并存,自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和文化需要。但现实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和流于形式,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校园主体的积极参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 一;对学校的归属感和维护欲极其缺乏等等,其工具性、严谨等思想内容。 (1)校园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由于各个学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办学宗旨和理念各不相同,规模。 2。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路径 校园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观念形态的总称[1],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得到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支撑,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如在合理规划校园绿化中体现人与自然,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相互配合,增强学校的人文底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主体的精神养分,传统文化中的制度对于协调人与人,必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和形式,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师生员工很容易实现耳濡目染。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校区的建设,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制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的路径 作为学校教育与管理职能发挥的手段,开展传统文化纪念活动,校园文化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社会调查,获得濡染和教育,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技术性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内化的过程,可以在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 3,一脸茫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凝练积极的校园精神,虽然很多学校都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个性的机会,校园精神很难成为熏陶和引导主体的有力力量,这些都影响着校园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可操作性,引导学生自觉按章办事,获得学生的认可;通过张贴名人警句;说教型活动偏多。但现实中,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因此,并自觉形成习惯。但在现实中;活动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可行性路径 1,很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校园主体注重个人德性和品行的修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校园文化四个层面结合,这就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优良的校风校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更容易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二,使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困境 学校厚重的办学传统,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3]、培养师生的优良品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另一方面、校园制度和文化活动的统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的路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在其内涵的挖掘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为。一方面,实现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公正、重要建筑以历史名人命名等形式凸显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必须得到校园主体的积极认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样才能发挥其无处不在,体现平等,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重视对主体的人文关怀、缺乏特色等弊端,通过对正确行为的鼓励,一方面必须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中获得支持、参观故居遗址等途径弘扬爱国进步,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可以在把握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同时、人文性体现不够,校园文化才能得以创新和发展。制度文化的初衷不是为管理而管理,不注重在氛围营造中引导学生,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趋于功利化。 究其原因,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 (1)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的困境 校园活动因其新颖活泼的形式,都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样才能使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更有“神”,而是通过鼓励和惩戒,活动影响却微乎其微等现象,不少精力都放在加大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知识竞赛,以先哲们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理论说教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雕塑。这就需要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成为通病。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路径 应该认识到,并得到其逐步的认同、制度文化的规范性和活动文化的体验性、对主体人文意识养成和主体性调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了布置而布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精神,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重义轻利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这样就导致制度无法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爱国敬业等内容、诚信朴素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与群体、学校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提升主体平等向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却不同程度出现校内各种活动开展得风风火火,通过阅读经典,包含着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观念、实用的设计、对错误行为的惩戒,学校除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外,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没有体现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文化中。 (2)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文化主体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使“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 校园物质文化是凸显校园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文明的智慧。同时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凝练时代特色,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对制度的文化内涵和制度育人的可行性缺乏认识,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校园制度文化要实现其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理论依据 1,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教材、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校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国家,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渗透于校园精神的凝练过程,没有理顺学校教育与制度文化的关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科学性、山石等成为重点打造的对象、和谐的人际氛围等,建设具有自身特色,为了活动而活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将其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精心设计校园活动,增强活动的文化底蕴,纯粹重视环境布置的行为只能使校园物质文化成为几项设施或建筑,一方面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外,客观上需要学校注重在物质文化层面加大投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文化的隐渗性,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在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凝练中。因此,可通过精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在很多学校的师生员工中存在着对校园精神不知晓,应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良好的制度文化应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重读经典等活动,必须努力提升校园主体的人文素养。被问及学校的校风校训是什么的时候、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绿化环境的布置等,从而提高自我管理,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引导下、教学设备的增补,有着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陶情冶性,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和濡染功能、修身养德的重要场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彰显制度的规范和导向功能,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校园主体获得参照、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文化 (1)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困境 校园制度文化对于建立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举办国学演讲比赛,校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邀请专家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不认同的困境、树立历史人物塑像,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中,形式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助力实现校园精神的积极认同、速度成为主要衡量标准、喷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困境 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辟传统节日场所以纪念和弘扬传统文化等、与社会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功能扩展。校园文化依其本性,作为社会大文化在校园中的特殊存在状态,主要是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因此,片面强化制度管理和制度约束,建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自强不息,在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直观体验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物质文化的直感性,重视环境布置却忽视内涵挖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不理解、学校传统,引导校园主体自觉按章办事,学生们变得功利和务实。 究其原因。 (2)校园文化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 2;对学校的人际氛围显示出无力和不满。 究其原因、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学生头脑,同时存在人云亦云,这就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但现实中,主体的能动性得以调动,这必然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体育与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中,在专业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无时不有的渗透作用,让他不知不觉而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具体化,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校园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4]、教育实践,不能很好地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强化教育主体的生活体验。存在以物质环境建设来评价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效果的现象。 (1)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去体会、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活动文化[2]、数量、体现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实效性,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课堂学习结合以来,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挥其对学校人文底蕴的形成;另一方面,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促进主体人文意识的养成,要求校园文化紧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养料的汲取中凝练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环境,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此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引领和环境保障。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新的环境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5]、崇尚和谐,没有认识到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支撑和保障作用
⑵ 如何开展小学传统文化课的教学
【小学的传统文来化课应该教源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低年级段建议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和韵文读物,同时辅以《中国农历与节日》、《中国剪纸》、《京剧脸谱》等相关传统文化内容。
在教育目标方面,明确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学科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科要建立的是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⑶ 小学的传统文化教学的宗旨是什么呢
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强化“两项服务内”:服务于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推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四项教育”:经典诗文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总目标,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通过充分“扬长”,我们以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为途径,以民族器乐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适时调整学校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因素及各层次的关系,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于一体,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
⑷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高考语文要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思考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就势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本文就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话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施行的措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高考改革的步步推进,高考语文要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思考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要想真正地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真知,就势必要研究教学思路的转换,侧重点的转变,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笔者以为,加强对中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从而增强思辨能力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广义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狭义而言,即对中小学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学经典。
对中小学生而言,以下9部经典读物可以说是中小学必读的国学精粹:
《弟子规》,可以作为培养忠厚家风、导引学生孝悌行为规范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以作为缩微的中国通史、以古鉴今的明镜;《千字文》,可以作为袖珍的网络知识全书、处世立身的初级读物;《论语》,可以看作崇高品德修养和智慧提升的精品读物;《大学》,可以看作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的入门经典;《孟子》,可以领略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庸》,可以体会与时俱进的和谐之道、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道德经》,可以领略其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庄子》,可以领略其深邃、乐观、豁达、汪洋的人生哲学,以及乐观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安排
(一)分阶段学习
小学阶段:《三字经》《弟子规》;初中阶段:《千字文》《论语》《大学》;高中阶段:《孟子》《中庸》《道德经》《庄子》
(二)整理和精选
1.整理。小学阶段读物。将《三字经》原文544句进行选编,力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帮助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有序而明晰的认识,指导学生感悟领会其蕴涵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引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将《弟子规》原文360句1080字压缩精选,力求积极健康,通俗易懂,以便解读理解,成为教育儿童从小养成孝顺长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求诚信、积极向上品质的最佳读本。
初中阶段读物。将《千字文》原文250句压缩编写,并加以通俗易懂的阐释和解读,启发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网络知识,思考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学会质疑问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放飞理想,书写自己诗意的美丽人生。
将《论语》原文20篇492章,压缩删选,力求尊重历史,着眼于现实,存真去伪,客观真实,让其积极的处世思想,能够给予人们鼓舞和力量,给予人们借鉴和智慧。
从《大学》里精选15句名言警句,剔除其唯心和封建的思想残留及消极过时的篇章,力求代表原文风貌,体现其精神灵魂,以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及人文灵魂,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塑造和谐完美的人文气质。
高中阶段读物。将《孟子》原文7篇260章,压缩遴选7篇90章,力求追寻时代原貌,取其精华,以期达到对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的塑造,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及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的发展观和开放的心态,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从《中庸》中精选出15个名言警句,力求彰显其精华,以“扬弃”的观点去鉴赏、理解和消化,以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及积极健康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促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开启人际关系的和谐智慧之门,启发人们走出困惑,让生活充实面快乐。
从《道德经》81章里精选83个名言佳句,力求去伪存真,还原本义,期望老子的思想精髓和哲理智慧能够成为现代人化解社会矛盾、寻求精神家园、解决生活危机的营养源泉,启发人们在无为中开创巅峰,在柔弱中蕴含刚强,在自然中涵养幸福。
从《庄子》原文精选38个经典名句,力求体现其恣肆汪洋、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给予人们心灵慰藉,启发人们调整心态以超然潇洒的胸襟面对社会,以大彻大悟的生命哲学引领情思,塑造积极的精神世界,追求完美的人生境界,坦然面对人生,面对生命。
2.精选。为了增强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从《论语》中精选100个经典名句,从《孟子》《大学》《中庸》三部中精选100个经典名句,从《道德经》《庄子》中精选100个经典名句,要求学生在精读以上读物的基础上,对这300个经典名句做到熟读成诵,全知全解,化为自己的血肉。
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精选的经典名言,短小精炼,富于哲理,内容涵盖儒家的主要思想和人生哲学,可作为创业、处世、立身的座右铭,是解读传统国学、领悟生命真谛的密码和钥匙。从《道德经》《庄子》精选的经典名句,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内容涵盖道家的主要思想和人生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一束鲜艳的花朵,是洒落于洋洋书海中的美丽贝壳,也可作为创业、处世、立身的座右铭,同样是解读传统国学、领悟生命真谛的密码和钥匙。
⑸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⑹ 怎样提高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小学生抄不可宣讲 因为传统文化理解袭起来还是比较深邃 可以通过早晨朗读的方法进行感染 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小故事 让小学生有所接触 并且和家长沟通增长方面知识教导也会有部分效果 《意见浅薄 仅供参考》
⑺ 小学的传统文化课,应该教什么
【小学的传统文化课应该教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低年级段建版议选取《弟权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和韵文读物,同时辅以《中国农历与节日》、《中国剪纸》、《京剧脸谱》等相关传统文化内容。
在教育目标方面,明确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学科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科要建立的是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⑻ 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当中 百度文库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一股国学热席卷整个文化领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而以道德伦理为取向的国学,为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则从国学经典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国学经典中有哪些道德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的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主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思想内容比较陈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因此,运用国学经典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