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中小学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教学实践中

发布时间:2020-12-15 07:11:16

A. 当前小学教育中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从实践和理性思考两个方面,就新课程中的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不同点,提出了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具有“过程性”、“广泛性”、“策略性”和“情景性”四个特点。同时介绍了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过程性、广泛性和策略性特点进行教学,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最后,文章还介绍了作者在研究中总结出的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 解决问题 学习策略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提出:“(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等要求的具体化是一个让广大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比如“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就有个“喜不喜欢提问题”这样一个提问题的兴趣问题,另外“能否提得出问题”这样一个提问题的能力问题,再一个就是“是否善于提出问题”这样一个提问题的技巧问题;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老师在面对学生不愿、不会和不善于提出问题时,我们有什么方法去培养儿童喜欢、能够和善于提出问题?同样在“理解问题”时,我们又有什么方法去引导儿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理解问题”问题的学习阶段,我们到底有多少中让儿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方面,我们又有多少行之有效的,儿童能够接受的解决问题方法,

以及能培养儿童怎样的策略能力呢?我们常常感到,我们教学了应该教的问题,又归纳了问题的类型,同时还反复的练习了这些类型,可是儿童在变式的问题面前仍然不会解决问题,就是那些我们老师认为好的优秀学生,在没有类型参考时就束手无策?实践中,我们将“解决问题”庸俗化了,将现在的“解决问题”等同于传统的“应用题学习”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从理论上理清思路,借鉴理论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还得将理论与我们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大理性的实践,不断丰富我们的实际操作

B. 从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实践来看,教学管理由哪些部分构成

教学管理通常是由教学内容管理、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三个基本回部分构成的。教学内答容管理主要包括课程体制、教科书制度以及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教学组织管理主要是指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教学人事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一般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环境的管理,教学方法、手段的提倡或推行,教学效果评定,等等。

C. 目前中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潜藏着版巨大的教育价值小学语权文教学方法,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法研究和策略,致使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不够得当,顾名思义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我国,由于内外部多种原因的影响,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地发展,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D. 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二)

今天接着上次提出的这个主题同大家交流,我将结合工作实践体会重点从教学管理、教研组、教师个人这三个层面来探究提质的途径和方法。一、从教学管理层面,力求从教务处管理层面来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一)、结合新课标内容及要求,着力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用、学生的调控完全由老师掌握,即: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按新课程的要求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并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方式,必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反之,教师的角色作用发挥不当,则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在低水平上徘徊。农村学校不如城市学校对优秀教师有吸引力,要让优秀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而培训和提高本校教师素质才是明智之举。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作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使农村基础教育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忽视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接纳的地位。长期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大面积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新时期对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求格格不如。只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达到新时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事实证明不同的教师角色扮演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一大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力的证明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落后状况的重要作用。【转变教师角色可实现的策略】(1)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并不是象演员那样“装出来的”,它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的自然表现。没有理念支撑的角色扮演必然矫揉造作,这种人不可能真正运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理组织教学,教师角色、教学方式都不可能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只有让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透彻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转变教师角色。(2)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扮演必定要有适合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不论思洋中学、还是杜郎口中学,其教师角色得以成功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在于有一套适应于教师的好的教学方式。依照新课程理念,要让教师角色真正从课堂的霸主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就必须建构一套与之适应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当前有很多学校在印证实验性地推行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这就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值得借鉴。(3)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和统一的行动。从名校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离不开学校的坚强领导。当教师在尝试新模式中萎缩不前的时候,管理者要及时发现问题,要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进行疏导,使他们提起信心、明确方向。当遇到传统观念给学校教学改革施加压力的时候,管理者要能够坚持信仰,顶住压力。并能领导全校教师以先进的理论和扎实的教学实效说服家长、说服社会。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因此需要全校各科任教师协作,如果学校老师各自为政,学生就无法适应个别教师的创新教学方式,无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至少应以校为单位,全面改革教学方式,如云南的罗平县强力推进四有模式,在教学常规检查时,许多教务主任都一致认为,四有课堂模式更适用于老教师和课堂教学低效的老师,因为它告诉了他们课要这样上,才能出成效,才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也适用于新教师,让他们很快地进入有效课堂教学的轨道上来,还有通过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可以形成独特的校风学风,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有效的转变。(4)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多上教育网站,了解瞬息万变的教改信息,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坚持定时间、定内容的原则,内容有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观看教学录象、教师基本功竞赛等,力求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获取理论、钻研业务、交流沟通、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径。督促教师反复研究新课标,研究中考题及小学毕业班学业水平考试题,看名师执教的光盘及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使其尽快转变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弄清个性差异,树立学生发展观,还可组织开展“倡导读书风气·促进作风建设”读书交流会。现身说法,以某老教师为代表的老教师群体“扎根乡村,用心守望,毕生精力献教育”的思想交流;组织学校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陶冶了教师的意志品质。(二)、在有效的教学管理中提升教学质量。(1)制定与修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须把握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原则、优化原则,前两个原则,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参培者都能理解,下面重点来理解动态原则及优化原则。动态原则——学校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应随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质量的要求。这是发挥教育质量管理能动作用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教育质量管理本身有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学校质量管理制度要想保持长久的活力和生机,必须要在动态中发展,在动态中跃升。优化原则——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必须牢固树立系统优化的管理思想。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遵循优化的原则——最优决策、最优设计、最优实施、最优管理等等,质量管理制度各个要素都应是最优的,制度的运行机制应是最优的,制度的评估保障应是最优的。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恰当地,不断地调整,使体系经常保持最优结构,发挥最优效能,达到最优质量。(2)规范教学行为:确保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单元检测这五环节上督促到位,汪重其实效性,每月进行一次量化考核。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组成4个检查组,作业各年级分成一个组,一个教案检查组,通过检查量化,把成绩作为绩效工资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每次检查后,通过全体教师会,进行检查情况反馈,表扬被评为优秀的教师,每次检查对于评价为“优”的教师,将批改后的作业本和教案在教研组上进行传阅,给其它教师作出示范,号召其它教师学习他们,指出备课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指出其缺点,逐步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行为。通过多次督查,对于作业批改,许多教师都在在学校要求的基础上超额完成,无论是教学还是常规工作,将会形成“比”“赶”“超”的竞争局面,学校对此还要考虑到教师的健康,还常常要为他们减压,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课改动态,开拓其视野,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于辅导环节的监控,学校开学就可制定《课后辅导学生制度》,开学初可要求各位教师按所教学生人数的8%确定学困生的辅导对象,对学困生做到四个优先:课堂提问优先,面批作业优先,表扬奖励优先,家访优先。附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略) (3)常规管理创新:彰显教学管理特色。①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教师结合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和本学期教学实际分析,确定下阶段教学目标,制定寻找这达成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与策略,教务处可与每位任课教师签订《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了教务处责任及任课教师预订的目标及达成目标所采取的举措。②剔除低效、无用、表面的规定,追求高效、有用的做法。在要求教师不备课坚决不能上课、备教必须一致的前提下,评价上不应过分追求备课的形式,可以宽松教师把课本备课、习题备课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在作业上,要求所有学科,所有学生均建立两套作业本,即《随堂练》和纠错本。随堂练要求从基础部分及能力提高部分两个角度布置练习,基础部分教师必改,能力提高部分,教师选择改。纠错本,应要求学生将各种作业练习及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在教师指导后重新做在纠错本上,教师再次批阅。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单元过关,要求备课组在集本备课中编制《单元达标试题》,备课组教师先解答下水卷,修正后交教务处审批统一印刷,考试结束,全部批阅,讲评矫正,将记分册及下水卷送教务处检查。③每次考试后进行班级总评比较,及时表彰优秀学生及优秀班级,树立竞争意识。无论是期中还是期末考试,在抓考风建设上,教务处可尝试按学生上一次考试成绩进行编排考场及座位,防止学生成绩忽高忽低的现象,确保考生成绩的真实性,确保考生学习上的公平竞争性。(4)激励方式多样:在激励中形成竞争氛围。①年度优秀听课笔记展。参展内容:一是听课节次。二是听课质量。是否认真、详细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所做出的评议。三是评课情况。听课结束后。是否及时参加评课活动,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从教学理念、教材把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评价,是否做好评课记录。 ②举办全校教师能力测试。测试内容:一是学科课程标准。考查教师对所任教学科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包括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二是教材。考查教师对所任教学科整个学段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对教材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关键知识的再现能力,对本学科教学的反思能力.就教材某一片断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等。 ③举办校内课堂教学竞赛。对象为全校所有教师。以备课、说课、评课、讲课等为主要内容。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落实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举办优秀学生作业展。展评作业种类包括小学语文、数学、品德、科学四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九科。这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帮助师生明确作业要求,促进学校完善作业制度.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作业检查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作业习惯。最终达到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思考性”.作业批改达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的目的。 ⑤评选优秀教研组及备课组。制定《学校先进教研组评选方案》,结合每学年县教研室对教研组的考核成绩及教研组各学科年末考试成绩县排名、本组所有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综合平均得分,在教研组及备课组写出先进评选材料的前提下,综合量化考核评选出2个先进教研组及3个备课组,分别发给奖牌和一定数量的奖金。⑥突出教学成绩在考核中的重要地位。质量意识要深入每个老师的心中,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决心始终如一,教师的履职考核,评优晋升,先进个人,年度绩效工资结算,教学质量应一直占有突出地位,正像许多老师说的:“优秀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这种质量文化氛围,在学校一旦形成,将会极大的调动老师们教学工作的热情。⑦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在平时工作中就应有所体现。学校领导不要大喊奉献,不空谈无私,一个微笑,一句难得的表扬,一个没有报酬的荣誉证书,那是精神鼓励。对平时参赛获奖的教师发点奖金,对发表论文和成果获奖的教师发点奖金,对期中命题者给予一定的补助,对超课时的老师超工作量的老师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每次考试班级总评获同级全三名的班主任发点奖金,这些都是物质奖励。把期中期末考试,各科知识竞赛中产生的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些都应该是一所重视教学质量提高的学校常做的事。事实证明,学生需要荣誉感,教师需要成就感,被别人认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大家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通过多种方式的激励,让每一位教师乐于出工出力出智慧,激发出教师群体的工作热情,这样,学校也才能与时俱进,快速发展。(5)毕业班工作:注重过程管理。每学年初,学校要根据区教育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区教育局年度毕业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年度学校毕业班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质量目标,拟定工作策略,细化责任。初中学校可要求初三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及近三年本市中考命题方向,小学将要求小学六年级教师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及近三年本区小考命题方向,拟定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复习计划明细表,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全面复习做好准备工作。在备考复习阶段,学校应加强备考领导,建立激励机制,抓好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着力点及以初三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学着力点,努力创建和谐的备考氛围,建立科学的备考体系。本着“合理安排,适度超前”的原则安排复习备考工作,第一轮复习以基础复习为立意,强调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第二轮复习以能力提高为立意,整体构建,强化专题,第三轮复习以状态为立意,突出综合性。充分发挥区教科室组织的三次模拟的检测效能,每次考试,均做到严把监考关、评卷关、分析关,无论是诊断性检测,还是评估性检测和模拟性检测,每次检测完毕,教务处都要组织班主任及及备课组成员结合上年中考录取情况及本次检测情况,梳理出优秀生、弱科生、边缘生、踩线生名单,对于优生要求逐一填写解答试题诊断书,由备课组统计分析后调整下阶段的备考复习教学思路,对于弱科生,采取任课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辅导策略,对于边缘生,采取鼓励加油及职中分流的策略,对于踩线生,采取自我评价,比照分析,教师分任务“人盯人”的策略。(6)把握“质量监控”特点,让监控科学而实效。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全要素”“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等特点。“全要素”是指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设施或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质量、学生的学习风气等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控。“全过程”是指对主要教学阶段进行全程监控。而对教学阶段的理解可以有多个角度:一般指从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到考核等不同阶段;还可理解为从学生的入学、学习直至最后毕业考核的全过程;也有人理解为学期前、学期中、学期末,或课前、课中和课终等。“全员性”是指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工作或学习质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全方位”是指教学质量监控既包括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时监测这一“监”的过程,也包括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共同作用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除了分数质量外,还应有人的发展质量和教学过程质量。这需要重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专业化分析。而不是判断性的评价。只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帮助教师获得足够的信息与有用的建议,真正实现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从监”向“控”的过度,体现教学质量监控的服务性,满足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所需的条件,才能焕发教师对教学的高度热情。 (7)人人有责任,建立三级提质管理机制。学校可形成三级质量管理机制,把提质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一级机制由校长、教务主任等有关领导组成;二级机制年级组、教研组负责人组成;三级机制由备课组及任课教师组成。坚持每年召开中考、小学毕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全市或全区统一性考试,必须分学段、分学科进行质量分析,写出一份详实的质量分析报告;全校性考试,必须分年级、分学科进行质量分析,教务处必须向校长提供一份详实的质量分析报告。坚持教学工作“四项责任制”。 即以校长为核心的班子集体负责制、以年级组长为核心的年级组工作集体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集体负责制和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负责制。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校长包学校教学总体质量的提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包学生“四率”达标,包后进生转化,包教好每个学生;备课组长包年级学科教学质量.并层层签订承包合同书.增强校长和全体教师的责任感。 二、从教研组层面,来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1、将学校教研组建设成为四个“基地”。将教研组建设成为四个“基地”:“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地,研究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基地,教师进修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基地,以及教育、教学信息传递处理的基地”。教务处对教研组的管理方法通常为:起始管理制定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过程管理监督协调;终端管理扬优抑劣;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及年轻老师的培养。2、利用成功教学案例,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当前,教师们都在积极寻求专业发展,各种教育报刊、电教教学媒体也大量登载了名师成功教学案例供教师借鉴。但是,对这些教学案例的利用存在着效益不高的问题。教师对案例的利用往往是个人行为,存在着以下三种弊端:一是功利化倾向:经常是要执教公开课、参评教学能手,临时找来名师名家教学案例进行模仿,一旦讲课完毕,研读也就结束了。二是随意化倾向: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审美趣味来选择案例研读,至于该教学案例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普遍考虑的较少。三是肤浅化倾向:研读案例大多是教师个人的行为,缺乏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士的引领,往往反思不深,不能全面把握名家教学精髓,常常学得一鳞半爪,浅尝辄止。或者说:学校虽然也组织教师观看名家教学,但往往是看看录像、写写反思、谈谈感受,延伸到实践层面的举措少,没有真正化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实施方法与步骤】1、剖析成功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名家教学思想的精华所载,深刻剖析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首先,精选名家教学案例。面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可从教师疑惑入手,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精神,精心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其次,剖析形式多样化。专家引领式:安排校内专家点拨评析,这种评析站在全校学科教学的高度,提出借鉴名家的方向,有些是教师苦苦追寻而未得的方式方法,有些是教师理解不到位、操作疏忽的地方;骨干点拨式,由学校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评析,这种评析基于教研组的教研实际,和教学具体问题解决相联系,针对性强;参与互动式:参加人员可以是专家学者、骨干教师,还可以是学科教师,见仁见智,争鸣讨论,互相启发,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名家教学思想,达成共识,为实践提升奠定基础。2、反思吸纳,课堂实践。剖析案例过程中伴随着教师的能动反应,剖析之后,还需要教研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内化、吸收,确立出本教研组借鉴的方向,一般每次确立一个主题。确立主题后,备课组所有教师独立备课,融入个体独特的思考,而后进行课堂教学,多层面、多角度展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也可邀请其他年级的骨干教师甚至教研员听课。教师带着研究的目光走入课堂,记录着借鉴名家教学的成功之笔,发现着不足之处,思考着原因和解决策略。3、集体研讨,各抒己见。在每位教师试讲完后,听课人员对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反思。研讨的内容以挑问题为主,首先由主讲人进行自我评价,与名家教学思想、实践方法对比分析,指出不足,而后每位听课老师对教学活动从某一侧面进行详点细评,肯定每位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针对实施名家成功教学思想,定出比较完善的课堂教学方案,定稿付印。集体研讨的效果如何,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研讨氛围。在浓厚的研讨氛围中,老师共同商榷,互相启发,逐渐靠拢名师名家课堂,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集体探讨中大家群策群力,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火花,对名师教学思想的把握更深更透了,真正做到“合作着、研究着、发展着”。4、个人反思,升华提升。通过教学实践研讨,每位教师对名家教学思想有了更多的理解,对如何将名家教学思想化为教学行为有了更多体会,甚至积累了有效办法。在借鉴中,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学观;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教学技能;在同伴互助中,思想与思想交融,升华着教学理念。这时的个人反思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是成功之笔的提炼,也可是困惑或不足之处的剖析。在个人思考的同时,同伴继续交流,内化升华,形成新课案,留下新思索。5、落实教师个人的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每名教师认真对自己的工作分析定位,看自己取得那些成绩,还有哪些差距,本学期重点突破的工作是什么?需要借助备课组或学校要做的是什么?写入学期教师发展规划,让每名教师明确每学期在个人发展方面重点要做的工作,并努力实现。学期结束,教师要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总结自己个人发展方面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提升自我,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教研组发展应重实施科研提质。 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学科研的轨道上来。通过教学科研的督促,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研组长是学校的教学专家,教学带头人,是本组学科先进教学思想的传播者,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当然,教务处对教研组的管理要及时,要指导,不然,就会导致教研组工作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可形成了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7、立足课堂优化:紧紧把握课堂质量这根生命线。(1)、研究课堂管理,寻找有效管理的方法与策略。A、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独断专制型——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处理问题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亲近一部份学生、疏远一步份学生,喜欢一部份学生,歧视一部份学生,偏爱与偏见影响了学生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管理障碍重重。简单粗暴型——总是用命令、威胁等语言来实现自己的管理要求,经常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大动肝火;经常使用否定的、消极的话语;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心理虐待。放任自流型——对学生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一味地一团和气;迎合学生家长爱子心理,变教师为保姆。随意教育型——有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现象或问题行为,进行冗长、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由于唠叼过度,学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引发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和厌烦情绪。B、问题原因及反思:首先是传统文化影响下,教师权威思想过重。(“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供奉膜礼,教师是知识人化身,力量的源泉,长者的象征。尊师重教思想所致.)其次是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能力不尽如人意。(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缺乏教育学知识,不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懂得因材实教)最后是,不能科学评价学生。(只看学生成绩,以高分数高升学率为终级目标。当然,还有社会及家长方面的原因,如社会、家庭对学校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学校教育及教师应有的理解。学生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思想、心理有一些新的变化,给课堂的有效管理增加的难度。(独生子女、不劳而获、网络、拜金主义,过早恋爱、新奇的电子产品、学生溥弱的意志力等)C、现代课堂管理有效的特点。人本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性——课堂中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是学生精神生活所必然依赖的地方。强调合理地组织课堂中的人、事、物,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调适性——调整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要求教师面对即发问题,讲策略甚至多策略并举,尽量避免被少数几个人吸引并只与他们交流。民主性——学生是有个性的,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潜能,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与活动的环境,为学生在课堂中能按照本性行为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主体性——主体是学生,强调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高效性——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多的自主参与与机会,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解决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D、有效课堂管理分类及方法。课堂管理可分为预防性管理、支持性管理、矫正性管理。预防性管理:改进教学——制定课堂常规——安排环境(隐性课程,用民主、平等、仁爱的思想影响着学生)支持性管理:熟记学生姓名——运用肢体语言传递信息——运用声音的变化提醒学生——运用走动、接近和停驻——真诚赏识每一位学生——随时发问——调整座位——在沉闷的学习中善用幽默——移开诱惑物体矫正性课堂管理:说理——强化——示范——消弱——处罚(慎用)(2)、强化集体备课,践行四有课堂教学新模式。教研组发挥备课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做到优势互补,提高全体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研究课标,研教材,备学生、论方法、注过程、备资源。践行“简约有效,因科而异”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学校在落实《罗平县四有教学模式工作方案》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深入开展“四研究”,强化课堂教学“四环节”,要求每位教师写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上课教案,然后通过个体授课、集体评议再上升到新

E. 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指的是什么

一般是指你从教以来所任教的学校学科,是否做过班主任,是否参加过支教活动,及在此期间在
教育
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
大致就是以上内容了。

F. 如何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教师除了扮演唐朝韩愈《师说》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还同时扮演着各种角色,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师还必须是心理医生,要时刻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战胜各种心理障碍,合理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如果在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本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本人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的做法和思考如下:

(一)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实现以知识为本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人本主义观念。强调教育要面对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精神启迪和个性陶冶,提倡创造,反对一味模仿重复,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

2.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同时要认识到教学过程还是师生双方作为活生生的主体,在课堂中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3.树立自我完善的发展观。实现由“教书匠”向“人师”的转变。教师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本教育能否取得实效越来越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除了要在教育观念上保持先进外,还应较好地掌握并运用心理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自我的修养,以理智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不断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最终实现由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由“教书匠”向“人师”的转变。

(二)重视第一印象的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教师第一次在教室里讲课时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书写字迹……往往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新老师的第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评头品足。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试想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对你印象不好,那么你一到课堂,学生就反感,那么这节课就算你很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了。我们不能因为糟糕的“第一印象”而失去让学生喜欢教师、从而喜欢上这教师的课的可能。我们应该重视这个“第一印象”,别忘了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此外,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要善于抓住学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成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希望自己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于是对教师教的课也就产生了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资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对于教师而言,应注重整合教学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最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

1.形成一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在课内外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无私博大的爱。教师要真诚的关心爱护鼓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彼此依恋的心理关系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能动性的自由发挥,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2.创设一种愉悦的爱学乐学会学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有利于乐学爱学会学氛围的形成。而教师则是形成良好学习情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其次,教师要极力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幽默。课堂中教学的机智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沉闷压抑的时候,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气氛,让学生在兴奋愉悦中学习,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教学的进度,难度掌握上要做到难易适度,注意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尽一切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

其中引入竞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中学生好胜心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把比赛引入课堂,并贯穿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用比赛积分的方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比赛内容可以包括必答题、抢答题材、对话表演、单词背诵等。在每一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比赛的优胜者给予表扬和鼓励,而落后者也会不甘示弱,他们会在下一次比赛中发奋努力,表现更好。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同学为了整个组集体的荣誉,都会积极准备,上课很少出现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且通过比赛,也给了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开阔自己的视野,并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会少走很多弯路。我相信只要不断用理论充实自己,不断摸索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得失,每一个老师都能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G.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1)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2)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报告。

历史法: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的方法。采用比较法要注意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反映,等等,明确可比较的指标。从而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 比较法的步骤是:(1)描述,准确、客观地描述所要比较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做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3)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的方法。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此外,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1)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2)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使用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借助各种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两者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 实验法一般分三种:(1)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H. 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

引子: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感受神秘: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专家才能做繁忙:整天忙于教学、批改,根本没时间搞科研无奈:有很高的科研热情,但苦于找不到课题头痛:不知从何下手,缺乏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 思考一:教育科研对我们究竟有何用?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而言,不断的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传统的教学常规适合新课程吗?)思考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诠释?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朱永新:“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幽默的文字道出了教育科研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成长的秘密——写教育随笔。思考三:关于校本教研1、校本教研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教师个人----自我反思 、教师群体----同伴互助 、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2、自修反思式教研——自主发展 找到自己。别人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别人培养出来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研究方式。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艘航船。那么这个载体该怎样打造,这个平台怎样搭建,这艘航船又该驶向何方呢? 3、建议教师读的书——边学习边反思l 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l ·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l ·读中学生的书——走进学生心灵。l ·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l ·读无“字”书——采撷课程资源。一、课题研究概述1、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小学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密切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2、课题研究的特点: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整体性,研究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3、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形式。常规教研活动应该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必须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不要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4、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5、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缺乏研究意识;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下手;形式主义严重;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功利主义严重。6、课题的类型教育科研课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研究的性质看,科研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教育规律的探索、方法论的研究、有关现象的特点的揭示、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属于理论性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教育现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象“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等课题;针对教育的具体实践,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象“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际。二、课题的来源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选择研究课题。源于工作实际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

I. 中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其专业发展

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1、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

2、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3、要博学多才。教师应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既做“专才”又做“通才”,从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

二、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深刻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能科学调控,也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三、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1、要加快角色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教学实践的反思者,在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要加快转型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要加快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此,教师要通过培训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有关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要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四、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那么,教师之间如何通过合作与交流来整合团体智慧呢?

1、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要与同事合作,共同探讨集体议课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对集体议课后所形成的参考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2、要加强互动研讨。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师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学技能的共同提高。为此,教师要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要善于和专家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3、要加强课题合作。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协调等能力;要承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课题实验任务,和同事一起探索新课程教学的科学策略和方法;要就本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同事一起研究解决;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多边合作,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五、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要学会系统思考。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个教育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对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科学设计研究的程序和策略;要对研究的课题或问题设计科学的方案,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成功学、美学、哲学等视角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要从目标设计、情境营造、活动组织、策略选择、模式运用、评价实施等环节全面研究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学会教学研究。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教师要成为教学专家,就要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新课程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研究教学实践的改善等;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常规要求等;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知能水平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点滴进步。

3、要学会教育科研。新课程倡导教师作“研究者”。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拓展研究领域的深广度,逐步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点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要建立档案袋,积累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对研究结果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要及时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赞同6| 评论

J.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那些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6、实验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通过观察研究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