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幼儿园数学教学研讨

幼儿园数学教学研讨

发布时间:2021-02-06 00:01:22

㈠ 如何更好的开展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思考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教学活动的思考 我们内幼儿园老师每容次开展一种学科领域教学活动前,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该教孩子什么?我该怎么教?怎样教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能力得到发展—也就是有效教学

㈡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1、通过游戏进行数学启蒙
游戏场景学数学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
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
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
2,通过绘本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的,这种启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数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知识。
绘本整个看下来,一点都不枯燥!听着像天书一样的数学知识,在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依据。
以场景式代入的方式让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从故事里发掘数学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
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体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
3,看动画片进行思维启蒙
儿童动画系列,片中小人物热爱数学,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将图案、数字和形状的知识融入动画,内容充满互动,帮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孩子能掌握对数字的认识、数学的技巧,同时发展孩子的思考性。
何秋光学前数学,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㈢ 如何提高幼儿数学有效性教研计划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要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增加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现,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
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
”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
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
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
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
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
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
“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
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
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
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
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
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
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
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
“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
“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
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
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
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
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
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
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
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
(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
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
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
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
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
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
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
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
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
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
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
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
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
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
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
4、1/
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
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
”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
5、1/9,甚至1/27纷纷出现。
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
3、3/
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
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
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
”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
“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
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
”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
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
”“好,真快。
”“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
”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
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
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们回忆一下,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
”有的幼儿说:“吃中饭用了一分钟。
”有的幼儿说:“起床用一分钟时间。
”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
”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
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
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
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
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
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㈣ 如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

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要以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主,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和孩子做游戏互动
游戏室孩子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赛,或者比赛捡东西的游戏等。通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耐力和竞争意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好处。
▋教孩子做比较
数学启蒙除了数数,还涉及到图形几何、时间空间、逻辑推理、比较分类等。家长们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较、形状配对知识。例如吃饭时让孩子比一比谁的碗更大,装的东西多,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怎么才能装满它。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想到教孩子数数,其实数数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不单纯让孩子背数字,而是让孩子理解数字。在教孩子数数前,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轻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后才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1234,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㈤ 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学

幼儿园教学是幼儿步入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和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时打好基础会让幼儿对学习充满兴趣,也会对未来深入的学习抱有期待。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说,同其他学科相比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枯燥性,而幼儿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学学习中有较大困难,所以教师在开展日常数学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有效提问、生活场景、游戏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让数学学习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且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让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挥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乐趣。”所以对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来说,其教学重点不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数学技能,而是通过基础的幼儿园数学学习,能够学会基本数学知识并对数学有一个较明确的认知;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产生对今后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尽可能多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代替枯燥的课堂讲解,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数学,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另一句话一样:“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心得,详细阐述一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一、及时对幼儿的数学水平进行评估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前提
现阶段,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课堂要教得好,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摆脱传统的死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多变。所以要想在教学时每堂数学课都起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对幼儿的数学水平做到了如指掌,在制定教学活动时都能针对幼儿当前数学水平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符合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不会出现所教内容、所用方法与幼儿知识储备、数学能力脱节的现象。而想要在教学时做到对幼儿数学知识的详细了解,就必须及时对幼儿进行数学水平的评估,以便能够经常更新幼儿的数学学习情况,做到随时调整,更具有针对性。
首先,要对幼儿的数学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认知能力,甚至理解记忆方面都存在差异和不同之处,所以定期对幼儿进行检测,可以随时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动态,对幼儿的数学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有依据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制定。其次,除了阶段性的大规模检测之外,教师还要随时对幼儿进行观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观察幼儿的学习表现和回答情况,随时随地掌握幼儿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才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以便明确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幼儿数学活动设计时,都是根据参考用书来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决定活动步骤和方式,不注重对幼儿实际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分析,使教学效果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平时的检测结果和观察所得,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以便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流程才能更符合幼儿的学习水平和心理预知,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教师的内容枯燥而不想学习,也不会因为教师的内容不符而出现数学学习畏难情绪,始终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幼儿在学习时就会一直保持较为饱满和高昂的兴致,使教学活动更加积极、顺利。
在学习数字的时候,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年龄过小还不具备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时候,应该据此制定较为简单的内容,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要尝试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内容的数学学习是当前幼儿能够合理接受的。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白小班幼儿只能对数字进行数数,有一个基本的多和少的概念,所以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以反复练习和唱数字歌、做数字数数游戏为主。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学习情况则大为不同,虽然同是数字学习,但由于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都有所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应该更改,可以让大班的幼儿学会10以内的简单数字加减或者根据所看到的数量或要求说出相应的数字。
三、结合合理有效的提问辅助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来说,教学的主体是幼儿,而教学的引导者则是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看作是一次平等的对话交流,而不是无声的学习。同时,就目前的幼儿教学来说,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占据了课堂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所以针对学习内容恰当合理地制定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习,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让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成效。
1.通过陈述性提问进行课堂导入
每一节课开始前,教师进行简单的复习和导入可以让幼儿加深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并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而这时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提问活动,就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幼儿对之前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根据幼儿的语言反馈知道他们是否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兴趣,若兴趣不佳或幼儿还未进入状态,则可以快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流程,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提问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习图形与空间的相关内容时,有一节是“听指令做动作”,教师在教新内容前就可以对幼儿进行陈述性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图形,经过一晚上的睡眠,大家有没有将知识交给月亮姐姐啊,还记不记得我们学过的内容呢?”当幼儿回答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肢体活动复习图形名称,来加深幼儿对图形的记忆,并进一步体验空间关系。
2.通过趣味提问,增强幼儿数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幼儿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游戏、户外活动、唱歌、看动画视频的形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方法都比较浪费时间,且需要交叉进行、轮流采用才会起到好效果,一般一节课穿插一种形式即可,可若是想要让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具有一定趣味,则可以运用趣味性提问来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连接课堂活动步骤,这样就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教学与趣味玩耍两不误。
在学习完数字之后,单纯的数数训练肯定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寻找数字”的方式提问,用趣味性的话题询问幼儿:“桌子有四条腿,那就是数字4,生活中有很多数字陪伴着我们,小朋友们可不可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数字呢?”这时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就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教室有一个黑板是1,有的说幼儿园里有28棵树是数字28,还有的说我有三支铅笔等等,不同的回答瞬间就调动起了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问:“你有几本书”“你喜欢吃几种水果”“班级里有谁穿了白色的衣服”等这类问题,通过趣味提问让幼儿去观察、寻找,进而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有趣的回答中实现数字的训练。
四、结合生活实际设置生活化的数学活动
1.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幼儿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原因,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要远远超过虚拟的想象理解,幼儿通过观看、操作比聆听、想象更能记住所学的数学知识,而数学的学习往往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这些物品幼儿经常接触,所以印象深刻,在学习时能够起到很好的过渡辅助作用,帮助幼儿理解抽象难懂的数学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时候,教学目标要求幼儿通过学习记住一年有几天、一个月有几天、一年有多少个月,这些内容不是幼儿强行记忆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幼儿常玩的玩具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大小不一的玩具人偶代表不同的月份。用大玩偶代表大月份,小玩偶代表小月份,最小的一个小玩偶是二月,然后在每个玩偶上贴当月的日历,配合《年妈妈一家》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并懂得年、月、日的概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图形西饼店》这一课让幼儿运用橡皮泥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饼干,加深幼儿对图形的理解,通过折纸的方式理解“二等分”的概念等。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增强幼儿学习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和要求也愈发提高,哪怕是幼儿教育也要求教师不能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将概念知识强加给幼儿或者让幼儿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生活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就如教育家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同样,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尽可能融入生活,让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近些年,在幼儿教学中大力提倡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由于主题活动可以较好地结合生活实际,所以对于幼儿的教学有着较大帮助,尤其在数学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只有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概念,那么就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感知数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开展“管分类计数小能手”的主题活动时,就可以让幼儿将今天中午午餐的食物进行分类,看看中午主食有几种、水果有几种、蔬菜又有几种,其中水果里面的香蕉有几个、苹果和橘子各几个,再将选出的苹果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大苹果几个、小苹果几个。从宏观到细微,在生活化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分类和计数,在有趣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训练。
总之,幼儿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教学时要充分结合幼儿的情况,选择生动有趣、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尽可能快乐、容易学会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㈥ 如何让数学融入到幼儿园各教学活动中

让幼儿在游戏场来景学数学,最贴合自幼儿学习习惯,更生活化,趣味化、儿童化,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1、不要仅仅让孩子停留在数数,计算刷题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上,孩子可能根本不理解,仅仅是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孩子数学学习也做不到提升。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孩子理解数、数量,将抽象的数学具象化,对照到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孩子可能记住3+2=5,反过来2+3却不知道, 家长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实物,通过游戏的方式做比较,如3块糖和2块糖合在一起,是加法,一共有5块糖,那么2块糖和3块糖合在一起呢,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了。

2、不要让孩子觉得数学只是一种学习,把它当成一种负担,引导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观察孩子爱玩什么,将数学知识结合进去,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既不反感,又能提升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

比如孩子好动,可以和孩子玩跳格子,室内外都行,做好安全防护就行。认识数字的同时,也能学到加减法,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竞争意识。

3、家长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喜欢数学,首先要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思考,陪伴孩子,他会很愿意和你一起学习的 。

㈦ 幼儿园科学数学教研参会老师心得

通过这次抄讲课,我感受颇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孩子的角度。1、通过讲课,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能够初步建立了简单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分析能力,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在科学素养方面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培养了孩子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获得寻求知识的答案,不仅能够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让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了一种不断进取的心理。二、教师的角度。1、在本次课中,为了能够讲好课,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准备过程中,要了解孩子的思维的起点,了解课程内容,同时还要进行精心设计,让深奥的内容在孩子的心田成为一汪浅浅的小溪。2、同时,由于这次讲课,进一步使我了解到科学课在幼儿园中进行教学模式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使自己能够更好的为今后的教学做了一个探索和研究。

阅读全文

与幼儿园数学教学研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