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幼儿园童谣教学现状

幼儿园童谣教学现状

发布时间:2021-02-07 11:49:09

A. 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分析传统童谣的优缺点,并指出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童谣,天籁之音,民族之魂,薪火相传已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主要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趣,念起来句句押韵,声声上口,很受孩童的喜爱。1999版《辞海》上解释童谣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因而,童谣无论是从形成的历史角度、形式看,还是从其文学定位、价值看,都具有重要的传承性。
《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4年曾在浙江调查,书面询问“现代儿童心目中的儿歌”与“成年人记忆最深的儿歌”两个问题,发现答案几乎尽然相同。说起儿歌,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30多年前的经典老歌,对于近年的作品,孩子们则一脸茫然,悠久而熟悉的歌谣似乎已经拉开当代儿童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经典童谣出现了断层。童谣对孩子们来说最起码应该是浅显易懂,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显然这是已经过时的老歌谣难以担负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审美或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呼唤新的童谣来代替这些“永久的经典”已成为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共同的希冀,成为我们为孩子健康成长造就的一种可能,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我们认为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 可以让语文变得更有味道,让学生变得更有张力,让教师变得更有底蕴,能够更好地促进语文与童谣的共荣共生。
2006年我校开展了《让健康童谣伴随孩子成长》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的研究,已为师生们搭建了一方童谣的天空,尤其在语文与童谣的结合上有了初步的实践和思考,本着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的理念,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方向,以“语文教学”为本位,以“发展童谣”为己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了《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1、有关概念的界定
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用童语唱出童心,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
教学: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本课题中特指一种课堂的建设,一种发展的形式,一种发展的空间。
2、本课题的界定
童谣融入语文教学的构建与实践:从学科本质、学生需求和师生发展出发,依靠学校的教师在校内开展实践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方法、形式和策略实施,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和优化人文品质的目的,给孩子们打造一种“发展多元、个性鲜明、幸福和谐”的成长空间,给教师搭建一个“实践反思、探索有效、创造可能”的学习舞台。
三、理论依据
(一)儿童认知规律
根据Piaget关于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从前向后过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感知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特别是语言的发展,使日益频繁地用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初步具有了抽象概念,但语词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不能脱离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和推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感受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却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单向思维向多维思维转变,由不可逆的思维向可逆的思维转变,不再局限于静止的表象,开始意识到转换的动作;考虑问题从自我中心转向去自我中心;不合逻辑的推理也渐渐具体,这种过度阶段是心理学上的最近发展区。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语言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能走在语言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心理学理论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童诗童谣教学的基础。事实上利用童谣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引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是儿童天性好奇。童谣教育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接受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童谣教育可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谣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和净化学生的语言环境,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轻负高质”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审美教育理论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美就是善”。它可以化美为美,陶冶高尚情操,它可以以情育情,激发道德情感,它可以文道统一,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国外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我国在2001年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明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学习、借鉴北京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推广普及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活动。上述活动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能意识到童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采用较适宜的方法调动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来走进童谣,激发了他们对童谣的了解和兴趣,不仅促进了学习者语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礼仪的发展,给孩子健康的童年,更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2、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采用了让语文教学与生动形象的童谣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3、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认为,新童谣尊重了孩子们的审美规律,开启了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使其有成就感。儿童艺术作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使这种教育方式普及化。
4、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马永安、余妍霞认为:童谣是基础教育中文化承载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在基础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充满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在传唱诵读中进行自我教育。其次,童谣本身也是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三者相互融合的媒介,借助于童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再者,童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深远。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童谣优化语文教学,以语文带动童谣发展,形成语文与童谣共荣共生的良好态势。
2、通过童谣的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为:低年级以童谣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为主,学生会诵读,会尝试编写简单的童谣;中年级以童谣结合句、段教学为主,学生能诵读,能编写童谣;高年级以童谣结合篇、章教学为主,学生会欣赏童谣、创作童谣。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及人文素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坚持多元性开放原则:建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语文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4、发展性原则:依托语文教学,我们不断学习、创编新童谣,促使童谣内容动态发展,滚动前进,可持续发展。
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从育人目标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创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情境,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研究的内容与措施
(一)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带动童谣文化的发展。
2、语文结合童谣教学的一般策略:
(1)寻找童谣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童谣在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的策略。
(2)运用童谣,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策略。
(3)运用童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策略。
(4)运用童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5)通过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创作,培养学生对童谣的喜爱,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认识的策略。
(二)具体操作措施:
1、运用童谣激发语文学习中的兴趣,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简化语文学习中的繁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
2、通过健康童谣校本课、健康童谣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宽研究平台,丰富研究内容。
3、加强对童谣的诵读、欣赏和创作的指导,拓宽小学生知识面和认知水平,培养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丰富童谣内涵和发展童谣文化。
八、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检测、记录进行跟踪调查分析,采取必要的方法干预,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2、案例研究法:把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教育案例,然后围绕案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报告,以从中发现新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
3、课堂观察法:带着明确的目的,教师凭借自身感官或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
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九、研究对象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
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
(1)组成课题实验组: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制订实施方案。
(2)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
2、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2年6月)
(1)通过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弄清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观点、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2)采取“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的教学研究模式向有关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研究对象的课堂表现,改进教学方法。
(3)进行课题研究的访谈、探析、构建。
(4)课题组成员进行分析与研究,交流成果与经验,撰写个案。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送审。
十、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编撰《健康童谣》文本集,形成校本教材
3、发表、结集相关的科研论文或教学案例

B. 幼儿园儿歌如何教学

幼儿园儿歌论文教学,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儿歌,怎么学会的话?我真的应该需要他们的自信力,自己去学

C. 儿歌如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进行应用

    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版以往的幼儿园语权言活动中,教师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有声有色的朗读,把语言信息传递给幼儿,或借助图片、录音进行教学,而这些方法不能表现作品的全部内容,影响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因此,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主干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质疑,而代之以幼儿为中心,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

D. 如何创设环境将童谣融入游戏教学

了增强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更加的丰富有效,我广泛的收集网络上的一些有用资料,特别是一些有关于礼仪教学的视频和童谣念诵、演唱的影像资料等,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之后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传统的一些有关于社会方面的教育都显得比较枯燥,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显得比较空洞,在我们班级的礼仪童谣教学中因为有了比较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的帮助,就把比较枯燥的讲道理进行了童趣化处理,以幼儿喜爱的形式出现,自然深受孩子们的欢喜,在学习活动中也就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而且动画的形式也将童谣的念诵趣味化了,更利于幼儿的学习,掌握起来更加顺利。

不但如此,在童谣教学时,我还设计了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比如:“判断对错”、“送笑脸”、“想一想”、“做一做”、“找不同”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加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增强了礼仪童谣的学习兴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顺势延伸到随后的区域活动中继续开展,比如在“快乐小书虫”中孩子们可以继续念诵童谣并进行创编活动;在“宝宝小舞台”中可以进行童谣的演唱和表演活动;在下午的角色游戏中也可以在“幼儿园”里进行礼仪童谣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贯穿在了孩子们的一日活动之中,与孩子的幼儿园生活紧密相连,既是对童谣的不断温习又是对礼仪教育的不断巩固,真是一举多得呀!

问题二:还存在哪些问题?

在礼仪童谣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们对于童谣教学非常感兴趣,各方面活动开展的也很顺利,在礼仪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是班级内还缺少相应的文化氛围。还有就是班级内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对童谣的掌握比较慢。

问题三:可以如何改进?

第一个存在的问题这几天已经着手在改进了,就是充分利用班级当中的柱子,将柱子进行装饰后布置成“童谣集”和“童谣展”的活动版块,将幼儿已经学习的童谣内容张贴在“童谣集”中,让幼儿可以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的聚在此处进行诵念。“童谣展”就是将孩子们在活动的身影和特景打印出来,张贴出来,一来是让孩子与环境有一个互动,二来也是不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具体的效果还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进行验证。

第二个存在的问题这两天也开始尝试了,就是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进行增强,可以是老师的帮助,也可以是一些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帮助,让这几个孩子既能很好的掌握学习内容又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就这几天的情况来看,显现出了一些效果。

E. 如何将方言童谣融入幼儿园教学的探索

例如,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重复,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短小易记、语言生动、形象性强的民间童谣,以利于幼儿感受、理解和表现。帮助识数的数数歌和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民间童谣就是不错的选择,如《五指歌》《小老鼠上灯台》等。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视野的拓展使得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有所发展,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内容丰富的民间童谣,如《属相歌》《十姐妹》等,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想 象力。大班幼儿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注意力更容 易集中,我们可以选择绕口令、谜语或长句式的民间童谣,如《鹅过河》《数蛤蟆》等,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F. 幼儿园民间童谣解决了教育教学的什么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渐入佳境
1.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意注意和记忆能力较差。在民间童谣内容选择上,要选择一些幼儿所熟悉的、接近幼儿生活的、有趣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排排坐》等这类童谣,语句简短,内容反映的是幼儿现实生活的事情。《排排坐》这首童谣,表现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个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学这首童谣时,好像是幼儿平时在幼儿园集体吃水果的情景再现。因此,幼儿兴趣倍增。
又如:民间童谣《一个毽》,其内容很适合孩子学唱。在选择这首童谣进行教学时,课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毽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信息,了解了有关毽子的种类、各种踢法的知识等等。活动中,孩子们对各种材料制成的毽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图片、故事及实物的配合下,孩子们充分了解了毽子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健身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毽子的种类、制作方法及健身作用、欣赏表演等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为了使民间童谣符合幼儿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从童谣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几方面去收集各种民间童谣,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从形式上分成了教育性民间童谣和娱乐性民间童谣;从内容上分成了德育、科学、健康、体育、娱乐、谜语、绕口令等方面。在注重挖掘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重点开展民间体育童谣、民间娱乐童谣、民间德育童谣等内容。根据不同活动增加适宜的民间童谣,不同的年龄加入适宜的新内容,使幼儿既动口又动手,既动手又动脑,发挥了民间童谣的益智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也为我们提供了合适的素材,我们在活动中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尝试。如:陀螺、毽子、泥人、风筝、不倒翁、风车等。这些玩具,有的幼儿见过,有的没见过。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我们通过影像资料、图片以及请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叔叔阿姨为他们进行表演。这些民间玩具的玩法,都有一定的技巧,孩子们掌握起来较难。通过表演,孩子们对这些玩具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加喜欢民间童谣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民间童谣,又把童谣融于游戏之中,童谣成了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4.民间童谣大多都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的内容幼儿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如:在教民间童谣《小儿戏具谣》时,最后一句“杨柳芽,打拔”。打拔是一种民间游戏,孩子们没听过,也没玩过,不易理解,我们就把它改成“杨柳长,转花墙”,“转花墙”就是转陀螺,陀螺孩子们都见过,易于理解,陀螺上面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转起来很漂亮。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做一些小小的改动,便于幼儿学习与理解。
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锦上添花
在学习童谣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教《放纸鹞》这个民间童谣时,课前我们准备了图片、实物。在学习中,让幼儿自由发挥,进行讨论并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如:纸鹞还有什么好听的名字,为什么会飞上天?孩子们有的说:“纸鹞也叫风筝,风筝有了翅膀就能飞上天。”有的说:“有风的时候,风筝就能飞上天。”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带孩子到户外放纸鹞,孩子们看到风吹着纸鹞飞到高高的天空中,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纸鹞是靠风的力量飞上天的。
三、创设良好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秀色可餐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使幼儿所处的环境呈现出浓郁的民间童谣教学氛围,让幼儿受到启迪,激发要说、会说、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我园从室外墙壁的二十四节气、苏州的名胜古迹、民间游戏、民间工艺等图片、写真、实物墙饰,到楼道的几百首童谣、谚语、绕口令文字卡片,让幼儿时时、处处能听到、看到、欣赏到民间童谣,置身于民间童谣的氛围中。他们看到图片、墙饰便想念童谣,看到童谣文字卡片想玩童谣游戏。我们每天都会在幼儿入园、晨间活动、休息活动、户外活动播放音乐时,插入一些好听的民间童谣,让幼儿耳濡目染地得到熏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重视为幼儿创设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比如:小班童谣《虫虫飞》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室内布置了一个“花园”,其中有草地、花朵、树等,还准备了蝴蝶、蜜蜂、金龟子的头饰。活动开始,幼儿戴上头饰,自由地在花园里“飞舞”,幼儿感到很新鲜、很开心、很美,个个情绪高涨,兴趣高昂,非常投入。在教师的启发下,一边游戏一边念着童谣。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依然沉浸在这个环境设计的情境中。

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爱不释手
幼儿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联想。直观形象的教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1.颜色鲜艳的图片。把民间童谣的内容按需要描绘下来,拍摄和制作成照片、图片、卡片等,使内容形象化。
2.形象逼真的动画。动感强的东西幼儿都特别感兴趣。电化教具具有色彩鲜艳、形象具体、动感强等优势。如:《小老鼠上灯台》的童谣教学,利用多媒体把小老鼠偷油吃时的一举一动都刻画得很生动,见到老猫吓得滚下来时更是形象。这种动画最能吸引幼儿的目光,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童谣。
3.利于表演的手偶。手偶通常以一个角色的形象出现,它以幽默夸张、鲜明有趣、操作性强而深受幼儿喜爱。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手偶,吸引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兴趣中学习童谣。
五、将童谣与其他活动有机渗透——强强联合
我们把民间童谣渗透于体育活动当中,使“童谣游戏化,游戏童谣化,体育游戏化,游戏体育化”。如在民间体育游戏“雁雁飞”中,幼儿一边念童谣“雁雁排成队,后头跟个小妹妹。雁哥哥,慢点飞,雁妹妹,快点追,大家团结紧,谁也不掉队”,一边做相应的单脚跳,双脚跳,全班幼儿肩靠肩双脚跳。孩子们童谣会念了,游戏也会做了,身体也锻炼了,一举多得。我们还把童谣和音乐活动整合,如:“月亮光,金亮亮,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干干净净把学上。”幼儿一边唱,一边跳,模仿洗衣裳的动作,幼儿不仅会演唱童谣,还会表演童谣,发展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还总结出一种民间童谣和绘画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诗画教学,即孩子们一边朗诵童谣,一边绘画,比如我们在指导幼儿绘画狮子时配上童谣:“一间房子真正大,两个烟囱两扇窗,三角门前是池塘,池塘里面鱼儿旺……”幼儿按照童谣的意思和顺序把狮子的头、耳朵、眼睛、嘴巴等逐步描画,觉得狮子并不难画了,还非常好玩呢!同时我们还将民间童谣故事化,把一个个简短的童谣变成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学习童谣。

阅读全文

与幼儿园童谣教学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