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年级下册音乐书有一首《红蜻蜓》,歌词是“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童年时......”
《晚霞中的红蜻蜓》
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
挎起小篮来到山上/来到桑田里/采到桑果放到小篮里/难道是梦境?
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停歇在那竹杆尖上/是那红蜻蜓…
是这个吗?
⑵ 小学四年级音乐书中的《红蜻蜓》视频或MP3
具体目录可参阅人教网电子课本音乐一栏 (以下完全是按照我的音乐书自己参考资料:音乐8 四年级下 第一单元:《小鸟请到这里来》和《林中的
⑶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红蜻蜓课件和教案及说课稿~~
去“精品教师”上边看,
(网络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
很多音乐说课,也有全册
如果改版了--看右边--他的文档(4444) -- 查看全部
中意就抄下来
⑷ 最新的小学音乐说课稿。。急、
小学音乐《红蜻蜓》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音乐第七册第四单元《田野在召唤》第二课时《红蜻蜓》。
一、教材
1、 教材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1886—1965),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1889—1964)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炼。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基本上都与旋律的起伏结合紧密。第二声部的哼鸣,烘托了宁静而深远的气氛。
2、 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4、教学难点:
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二、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握歌曲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导入: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这节音乐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动听的音乐。播放《森林狂想曲》片断。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童年的美好的意境中,牢牢抓住学生兴趣。
二、歌曲教学
过渡: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听!晚风中有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旋律——
1、初听《红蜻蜓》伴奏。师提问:它描写了什么?给了你怎么样的感受?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3、听教师范唱
4、学唱歌曲
(1)跟琴唱第一段,认识换气记号
(2)再次跟琴唱第一段,认一认渐强渐弱记号
(3)自学第二段、第三段
师:给你们半分钟时间,请你练唱一下第二段歌词。
师:能马上把第三段歌词唱一唱吗?
(注意:第三段歌词和第一段歌词的不同)
(4)齐唱全曲
三、对比体验快速演唱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让我们来唱一唱这个速度的版本,给你们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播放快速伴奏)设计意图:速度、情绪的变化,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境,这正好比学生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会因个人喜好和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音乐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歌曲的不同情境的表现正是应证了音乐的多元化。
四、二声部合唱
欣赏日语演唱的合唱曲《红蜻蜓》对比合唱与齐唱——合唱比齐唱效果更丰富、饱满、有变化。接着用lu 跟琴哼唱二声部。最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演唱不同声部,体会合唱效果。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表现歌曲:为每一段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比如:齐唱+领唱+合唱)
在整堂课中,我都注重了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既有一些音乐特长生的自信表演,也有群体性的合作演唱;体现在小组化的探究与整体的共鸣。本堂课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比、体验,找到解决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性、简捷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⑸ 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书红蜻蜓
好象没有竖笛的《红蜻蜓》,只有简谱http://www.sooopu.com/html/23/23555.html
低音5:●版●权●●●● 中高音5:●●●●●● 或 ○●●●●●
6:●●●●●○
7:●●●●○○
1:●●●○○○
2:●●○○○○
3:●○○○○○
4:○●●○●● 或◐○○○○○
补充:
竖笛因为只有那么多孔 所以 高音和低音 的指法 都是一样的
只是 吹得时候的 气流量的大小不同.....低音气流量小,高音要大一些。
⑹ 求沪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课本《红蜻蜓》歌曲
你不会搜吗?
⑺ 鉴赏《红蜻蜓》
【歌词】
赤とんぼ《红蜻蜓》
「赤蜻蛉(とんぼ)」
三木露风作词・山田耕筰作曲
夕焼小焼の、赤とんぼ
负われて见たのは、いつの日か
山の畑の、桑(くわ)の実を
小篭(こかご)に摘んだは、まぼろしか
十五で姐(ねえ)やは、嫁に行き
お里のたよりも、绝えはてた
夕焼小焼の、赤とんぼ
とまっているよ、竿(さお)の先
【年代】
是上世纪80年代的!
“晚霞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我 ……”
这首歌描述坐在池边的小孩与红蜻蜓的对话。
【创作背景】
这首红蜻蜓的作词者,是诗人三木露风(1889-1964)当年在北海道一座修道院所作, 1921年在童谣杂志[樫の実]以「赤蜻蛉」发表的诗文。其中表达了他对故乡(远在关西的龙野町)的怀想、对母亲的思怀,以及对他童年时光的回忆,1927年,作曲者山田耕筰为之谱曲,因而成为日本著名童谣,传唱数代。
一般对这首童谣的内容描述,都认为是三木露风在歌词里回想起儿时被母亲背负著,看著满天飞舞红蜻蜓的情景,以及儿时令他印象深刻的家乡景物。
前一阵子,看到几篇持不同观点的文章,并以[童谣之谜]为题,试图窥探作者内心隐藏的故事,引发一些兴趣,遂将这些观点作一整理。
1.歌词里的「负われて」,有些争议,由於在日文里,(おわれて)有「负われて」([背负])与「追われて」([追逐])的同音但不同含义,在晚霞满天的情景下,是追逐游玩,或是被背负的情形下看到成群红蜻蜓?作词者对昔日的回想,这两层意义应该都存在,问题在他被谁背负?他与谁在夕阳下追逐游玩?
2.对歌词内容,许多人认为是对母亲的回忆(母亲在作者6岁时与父亲离异,并与作者分离),但是这首歌词里没有一字提及其母亲,倒是第三段里有提到一位[阿姐](非亲姐姐),因此,有学者对此认为歌词其实是对他童年的回忆及对陪伴他度过童年岁月一位阿姐(一位家里请来的看护姐姐)的追想,对於早熟的作者,当时童年因为有她陪伴而多了欢乐,但数年后她的离去以及音讯缈然,却成为他生命里不时回想思念的对象。
3.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歌词,便有不同的意味。从歌词的4段来看,时间序可以是4-1-2-3。故事是这样开始:
徘句形式表现的第四段歌词,呈现作者的目前所见所思。
一只红色蜻蜓静静的停在木竿上,让他回忆起温馨的童年时光以及一位不复再相见的阿姐-那位曾在他心中留下铭记的人物。犹记当年,曾经与他在晚霞中追逐玩耍,被她背负在背上时看到的晚霞和那些在草原上飞舞的蜻蜓,此情此景犹如历历在目。
到山上摘采桑果,和阿姐走过的田野,尝过山林间果实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翻过。人何在?事亦非,而今回想,如隔世,如一场人生幻影,不免一声喟叹。
那位陪伴他童年岁月的阿姐,却在15岁时嫁到他乡去了,随著她的离去,作者的恋恋童年也告一段落,不知何故,阿姐也没有再捎回她的支字片语,他与她的人生便从此各奔异途,一生不复再相见。
晚霞与红蜻蜓的静止时空,就是他们生命中短暂相会的见证。
这就是[红蜻蜓]故事的恋恋童年版本。
【简谱】http://www.yf66.com/showmusic.aspx?id=3481
【鉴赏】
我太喜欢这首歌了,只能用“音乐无国界”来理解自己。
我吃惊的是梦之旅唱的《红蜻蜓》和小学音乐课的歌词有很大差异。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译配成那样的,或许这样小孩子更容易唱吧。
《红蜻蜓》的曲作者山田耕作(1886--1965)是日本当代最有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多达一千五百多首,其中既有大型的歌剧、交响曲,也有各种形式的器乐小曲和声乐曲。著名歌曲《枸桔花》就是他写的。
《红蜻蜓》的词作者是三木露风(1889--1964),象征主义代表诗人。这首歌词是他在1921年写成的,从歌词来看,内容一般。1927年,四十一岁的山田耕作看到这首词后,感到很朴实,同时也唤起他对童年的回忆,因为他的童年也是在农村里度过的。对歌词中所描绘的,他深有体会,感到十分亲切,于是他用分节歌形式给这首词谱了曲。歌曲是用五声音阶写成的,全曲仅仅八小节,可是他十分动听而富有情感,极容易上口。所以说,这首歌的流传,是和山田耕作高超的作曲技巧分不开的。
⑻ 小学音乐《红蜻蜓》乐谱 要有高低音部的
推荐一, 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诗(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 ,时而 ,时而 。
7、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