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体育游戏教学形式有哪些
1)具有趣味性。教材中的游戏有六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趣味性强,能满足小学生好奇内、好动和求新、求容异、求变的心理需求,深受他们的欢迎。
(2)具有情节性。教材选用的游戏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扮演某些角色,如“老鹰”、“小羊”、“战士”、“花朵”……这些角色符合小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喜欢情境的烘托,乐意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特征。通过游戏,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懂得社会规范,了解人际关系,处理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B. 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1、理论教学
2,实践教学
C.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体育教学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在小学阶段,学生锻炼意志、了解体育节能、增强专体质的主要渠道就是体属育课,而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方法将会对体育教学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游戏教学的形式来使学生进行学习,并培养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
比赛练习法:是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综合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练习法的特点而组成的一类练习方法。
儿歌教学法: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 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循环练习法:是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选定若干练习手段,设置若干个相应的练习站(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和练习要求,逐站依次循环练习的方法。
D. 小学教育学中体育的内容有哪些体育的组织形式是什么
小学教育体育内容:
第一章 小学体育课程论
1.体育教学论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名解) 2.拉特克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
3.中国古代“六艺”中的乐、射、御是中国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
4.体育课程的两个传统:重视体育人文教化作用的人文主义传统和重视体育强健肢体功能的科学主义传统。
5.小学体育教学论是体育教学论中分支的一部分,也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即研究体育教学的规律,有研究体育教育规律,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6.小学体育教学论的性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必修课程。 7.小学体育教学论教学目标:(1)使学生清晰而正确地辨别小学各种体育教学现象; (2)使学生把握小学体育教育基本要素,客观地认识小学体育教学本质;(3)使学生掌握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规律,指导小学体育教学实践;(4)使学生掌握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技能;(5)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完善小学体育教学理论。
8.学习小学体育教学论的目的是着力培养优秀的小学体育教师。 9.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方法:(1)要带着问题进行学习;(2)要注意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要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学习;(4)要结合自己的运动专项进行学习;(5)要很好地理解教学范例,并能够举一反三。 10.小学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课程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11.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收益。
12.课程目标:运动参与(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运动技能(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身体健康(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1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骨骼一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属于人体发育的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被称为第二发展期。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
14.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
第二章 小学体育教学论
1.体育教学的特点: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负荷;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思想品德教育。
2.体育教学的8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3.水平教学计划是学期计划的方向,主要有3种学期教学计划:对照型、罗列型、创新型。
4.体育教学的原则: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原则、人文精神体育教学原则、教与学相统一原则、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社会制约性规律;认识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教育、教养及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6.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7.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8.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9.科学而合理地选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个性。
10.编写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目标体系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11.课时计划中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依据: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 基本要求:健身性、科学性、兴趣性、实效性、简易性、地域性。 基本方法:对传统教材内容优化、整合,对竞技性内容进行改造;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选择教学内容;从国内外盛事中开发体育教学内容。
12.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 小学教学中根据体育教学双边活动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任务,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三大类: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练习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 13.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自主学习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创造教学法。 14.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15.体育课的组织是指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合理措施与手段。 16.体育实践课的组织内容:(1)体育课堂常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3个部分。(2)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3)队伍、队形安排与调动;(4)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7.如何组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1)抓住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2)抓住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3)抓住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兴趣。 18. 体育实践课堂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组织形式;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全班教学、班内分组教学,班内分组教学主要有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而分组
轮换又有两组一次等时轮换、三组二次轮换和先合(分)组,后分(合)组; (3)个别教学;(4)复式教学;(5)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章 小学体育评价论
1.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及准备的评价,课的组织与教法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
2.对一节体育课进行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第四章 小学体育教案论
1.备课是写教案的前提,教案是备课的结果。
2.从实践课教案的形式进行分类,体育课教案可以分为文字教案、表格式教案和卡片式教案。
3.小学体育教案的基本术语:体育课的任务;动作要领;重点;教材的难点;一般性练习;专门性练习;教学组织;教法步骤;要求。 4.编写教案的原则:简明、清楚、扼要。
5.实践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重点和难点、时间的分配、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预计、场地器材的布置等。 6.编写实践课教案的步骤:确定课的任务;合理安排课的教材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安排课的教法步骤;确定课的运动负荷。
第五章 小学体育教师论
1.体育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和启蒙者;是学校体育组织领导工作直接参与者和业务咨询者。
2.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工作复杂,多样和繁重;工作具有社会性。
3.现代小学体育教师素养的构成: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运动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
第六章 小学体育教研论
1.上好小学体育课的基本原则:(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教学;(2)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3)直观性教学中加强讲解示范的方式和方法;(4)教好游戏教材,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要认真钻研教材,注重身教。
2.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素:备课;课前做好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讲解要做到少而精;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掌握学生心理,增强语言艺术性;严格要求学生,严明课堂纪律;立足于正面教育;做好安全保护工作;课中注意事项。 3.“说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把自己的备课过程,构思和教学设计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介绍给同行或评委的一种教研活动。
4.说课的形式:课前说课、课后说课、研究型说课、考核型说课。 5.如何撰写说案:“四说”即“说课堂教学理念及课程领域目标、教材,说教法、组织管理,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二写”指“写出本课课题及场地布置”;“一展示”指“展示自己设计的运动技能简笔画和可能展示的动作要领”。 6.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的主要内容:(1)导言(指导思想);(2)分析学生(也可称学情分析);(3)教材的选择(教材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过程;(6)教学重点、难点;(7)课特点与创新。
7.如何进行说课?两方面要求:教师基本功,个人形象。 8.听课与评课在体育教研活动中的作用:(1)听课与评课是体育教研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2)听课与评课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3)听课与评课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4)听课与评课是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方式。 9.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10.微格教学设计要求的三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小学体育教学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20空,共20分)
1.水平教学计划是学期教学计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即(对照型)、(罗列型)和(创新型)。
2.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三种排列方式。 3. 体育教学是由(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8个要素组成。 4.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自主学习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启发诱导法和创造教学法。
5. 小学教学中根据体育教学双边活动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任务,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三大类:(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练习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
6. 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动作示范法主要包括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四个示范面。 7. 体育课教案可以分为(文字教案)、(表格式教案)和(卡片式教案)三种。 8. 编写小学体育课教案原则主要有(简明)、(清楚)和(扼要)。 9. 根据上课的形式,大致说课可分为(课前说课)、(课后说课)、(研究型说课)三种形式。体育教学进行说课时,教师的两项基本素质是(教师基本功)和(个人形象)。
10. 根据课的任务还要安排好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机能活动)的特点安排教材。
11. 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小学生在各自年龄阶段的发展,即(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12. 体育课教案的形式是表达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结构)和(方式)。 13. 中国古代“六艺”中的(乐)、(射)、(御)是中国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 14.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领域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15.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排列方式主要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混合排列)3种。
16.《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三维健康观。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最主要的特点是按(水平)划分学习阶段和按(学习领域)设置目标。
19. 班内分组教学运用分组轮换时,有(两组一次等时轮换)、(三组两次等时轮换)和先合(分)组,后分(合)组的形式。
20. 体育课堂常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3个部分。 二、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1.体育教学论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3.小学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小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5.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去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
6.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受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7.体育教学手段:广义: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 狭义: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8.说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把自己的备课过程,构思和教学设计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介绍给同行或评委的一种教研活动。
9.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打好身体、运动能力和良好品质等方面的基础,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10.课时计划亦称教案,它是根据教学进度和单项教学计划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是上课的依据,一份教案,往往能够反映一名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三、简答题(4个,共20分)
1.简述微格教学课教案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2)教师的教学行为;(3)学生的行为;(4)教师应掌握的技能要素;(5)需要准备的视听教材、场地器材;(6)时间分配。 2.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抓住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2)抓住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3)抓住生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3.简述小学体育教学论研究对象。简述小学体育教学特点?
小学体育教学论研究对象: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体育教学理论、主体、内容、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组织,体育教学评价、研究、设计等。 体育教学特点:(1)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2)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4)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思想品德教育。
4.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目标? 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⑷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目标:(1)运动参与:①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②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⑵运动技能:①学习体育运动知识。②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③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3)身体健康:①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②塑造良好体型和身体姿态。③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④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①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②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③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④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5.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讲解法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保证正确的科学性与思想性。(2)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3)提高板书质量。(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6.如何组织小学体育实践课的课堂教学? (1)抓住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2)抓住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3)抓住生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7.简述体育教师的作用。
(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2)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3)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4)是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和启蒙者;(5)是学校体育组织领导工作直接参与者和业务咨询者。
8.简述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说课说课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导言(指导思想);(2)分析学生(也可称学情分析);(3)教材的选择(教材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过程;(6)教学重点、难点;(7)课特点与创新。
9.简述听课与评课在体育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1)听课与评课是体育教研合作探究的有效方式;(2)听课与评课是提高体育教
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过关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使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运动技能的实用性,加深对技能的掌握。
E. 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常用方法种类有哪些最好举出6项,并附有例子说明
比较研究法、教学实验法、测量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归纳法
F. 体育课到底有哪些教学方法适用
当别来人推着孩子“鸡血”那源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积极上好体育课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
然而研究却表明,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G. 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创编有哪些形式
通常是直接应用教抄课书上的游戏,有时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而改编进行,也有些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要求直接创编而来。体育游戏创编要遵循其主要原则,注重其创编方法,游戏名称和书写格式、组织图示等。作为创编新时期体育游戏,我们
H.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有哪些
各地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是会有所不同的。
大致的教学内容如下:
一年级
一、队列队形 1、齐步走—立定。2、左(右)转弯走。3、各种看齐。
二、走与跑 1、各种姿势的自然走。 2、两臂放在不同部位的走。3、自然站立起跑。4、各种方式接力跑游戏。5、障碍跑
三、投掷 1、正面轻物掷远。 2、正面轻物掷准。
四、滚动与滚翻 1、各种压腿、踢腿。2、纵叉、 横叉。3、前后左右滚动。4、前滚翻及各种练习。
二年级
一、队列队形 1、齐步走—立定。2、左(右)转弯走。3、跑步、便步。4、队形变换。
二、走与跑 1、两臂放在不同部位的走。2、各种方式的走跑。3、自然站立起跑。4、障碍跑。5、 30米快速跑。6、400米走跑交替。
三、投掷 1、各种滚、抛、投、推动作练习。2、侧面轻物掷远。 3、侧面轻物掷准。
四、滚动与滚翻 1、各种压腿、踢腿。2、纵叉、 横叉。3、前滚翻成蹲撑。
三年级
一、走与跑 1、各种姿势的自然走。2、改变速度的走。3、高抬腿跑。4、各种方式接力跑游戏。5、50米快速跑。
二、投掷 1、双手正面掷实心球。 2、双手后抛实心球3原地侧向投垒球。
三、跳跃 1、单双脚跳。 2、双脚连续跳上跳下。3、跑几步单脚起跳触悬垂物。4、跨越式跳高。
四、技巧 1、仰卧推起成桥。2、纵叉、 横叉。3、前后滚翻。4、前滚翻及两腿交叉转体180°5、仰卧起坐。
四年级
一、走与跑 1、各种姿势的自然走。2、改变速度的走。3、高抬腿跑、后蹬跑。4、400米耐久跑。 5、50米快速跑 。6、障碍跑。
二、技巧 1、跪跳起。2、仰卧推起成桥。3、前后滚翻。4、前滚翻及两腿交叉转体180°。5、仰卧起坐。6、简单的组合动作。
三、武术 1、基本手型 。2、人体部位的运动方向。 3、武术操。4、基本功。5、基本动作。
四、小篮球 1、运球。 2、传接球。 3、各种投篮。
五年级
一、走与跑 1、高抬腿跑、后蹬跑。2、耐久跑。 3、50米快速跑。 4、障碍跑。
二、投掷 1、双手正面掷实心球。 2、双手后抛实心球。3、原地侧向投垒球。4、原地侧向推实心球。
三、跳跃 1、蹲跳起。2、蛙跳。3、跑几步单脚起跳越过障碍物。4、跨越式跳高。
四、技巧 1、跪跳起。2、男生头手倒立女生肩肘倒立。3、靠墙手倒立。5、仰卧起坐。6、组合动作。
一、小篮球 1、各种运球 。2、传接球 。3、各种投篮。4、教学比赛。
二、技巧 1、跪跳起。2、侧手翻。3、靠墙手倒立。5、仰卧起坐。6、组合动作。
三、武术 1、基本动作 。2、武术操。3、基本功。4、少年拳(一)。
四、地单杠: 1、单挂膝悬垂摆动。2、跳上支撑——前翻下。
拓展资料
体育教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传统民族体育等种类。
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体育经济等诸多要素。
参考链接网络 体育教学
I.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哪几种
一、能力综合: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属性特征
“小学全科教师”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国,目前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为区别于传统的分科教师,小学全科教师的特殊规定性往往被界定在胜任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全科教学”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学”是否足以成为小学全科教师质的规定性呢?
(一)认识误区:当前我国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应时之需下的“被全科”
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并非完全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理念发展的产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应时之需。2006年,湖南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首次提出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由此肇始,江西、贵州、重庆、广西等省(自治区)相继把培养全科师范生作为解决农村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点,并逐渐将其学历层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师首先面向农村小学成规模定向培养,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使农村小学点多面广,而且规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农村人口流动使本地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直线下降,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年龄老化,且学历层次、学科结构不合理,以至跨年级、跨年龄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实际已经充当着‘全科教师’的角色,一个教师身兼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相关省市在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音体美等小学科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全科教学”被视为小学全科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主要特征,小学全科教师也往往被简单地描述为“语数外通吃、德音体美全扛”,或者“样样通、科科行”。
审视“全科教学”特征下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全科”,其教育实践在本质上仍然是“分科教学”,因为它所依托的课程形态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学科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存在仍然是各个学科逻辑知识体系的纵深传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数量的增长而已。这种“全科教学”定义下的全科,并没有在传统分科教学之外建立起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角色的独特理解,也没有基于自身教育哲学而设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它只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应时之需的一种误读。
(二)理念溯源:“综合能力”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
如果“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并非“全科教学”,那么什么又是其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师的质的规定性呢?溯源国际范围,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如美国在“博雅教育”的传统下,十分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并明确提出初等教育教师以承担多学科教学为原则;法国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时要考查其多科教学的能力;英国小学教师是不分科的,要求能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德国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执教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能够从事小学综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学工作;日本则要求小学教师在国语、数学、手工、体育、音乐等领域都要擅长。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是认为“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作为综合职业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包班制”的教学与管理。“包班制”是一种小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每班学生数20人左右,由1~2个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除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雏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势的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开展研究的结果,主要孕育于19世纪末出现的选择法教学形式,如美国的巴达维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国小学占据主导地位,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以激活学生主体性为基点,“包班制”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较班级授课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乃至于教学空间都得以重组。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分裂的学科知识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导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视角”引导儿童探究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时,在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亦能以综合而非割裂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胜任“全科教学”——准确地说是“多科教学”只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则是在一定宽度的知识上形成相关的“综合能力”。
(三)未来取向:“走向综合”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小学全科教师要走出“全科教学”的误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征,则应“走向综合”。实际上,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国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我国小学教育已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纲要》同时明确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适应综合课程的改革需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和“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1989年杭州大学和卖鱼桥小学首先合作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包班教育实验”,实验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目的,探讨通过支持型课堂氛围的形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课桌椅也改变了传统的固定行列,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实验结果认为“包班制”对学生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和学习态度、兴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长期效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广实施的现实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广泛实践还主要是面向农村教育,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小额包班制已逐渐成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于近年相继启动了“包班制”的教学探索。因此,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应急之策,也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小学全科教师,已不能再简单地界定为胜任“全科教学”,它在价值诉求及能力特征上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涵。
二、回归启蒙: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
如果课程综合、能力综合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价值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这种论证应建立在对小学教育特征及小学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再诠释基础之上。虽然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认为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依然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任务的清晰分辨与定位。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被纳入知识逻辑体系传授的轨道中,知识,更多的是文本知识获得被作为教育目的,而“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则被遮蔽了起来。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就在于重新回归“人的发展”,理解和尊重小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独特的启蒙地位与作用,立足于“整个孩子”的心智与德性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全科教师的视野里,“小学教育是全面素质性、基础素质性、综合素质性的教育”。因此,小学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识教育,而应是一种整体性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不仅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启蒙,同时也是兴趣的启蒙与人性的启蒙。
(一)知识启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它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也无学科之分,不同学科只是诠释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诠释方式;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有在诠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将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各类直接经验整理为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并进行传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将知识学科逻辑化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承路径。
但这一传承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是,学科知识渐行渐远,逐渐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小学,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课程与教材,“课程被‘剁碎’,一次让儿童学习一块,以为儿童得到所有的单独碎块以后,就会有了整体。这样,儿童的学习只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学生最终获得的只是“书本”和“文字”的知识。而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识和生活有何关联?怎样才能用更多的知识理解和改造更丰富的世界……这些在启蒙阶段本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却统统被悬置了起来。其结果是,学校并没有将学生引至世界本源与发展的探寻之路,却造就了“脑力消耗,神经衰弱,独创力麻痹,对于周围事实之观察力迟钝,并在那种竞争名次的狂热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灭的学生”。
因此,回归启蒙教育的小学,应用“有机的课程”代替各门学科堆积而成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为儿童构建起一个关于世界的、丰富的立体图视;它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与现有经验基础,能够与儿童真实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对儿童而言,这些知识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而是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整合起来并解决现实困惑,为他们打开通往“生活世界”背后秘密的一扇大门。
(二)兴趣启蒙:激发主体自觉
如果知识启蒙需要我们回答“教什么”,那么兴趣启蒙则需要我们回答“怎么教”。当我们为儿童打开认识“生活世界”的大门时,其本身的方法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足以激发其兴趣,使其对周围事物产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笔者曾走进小学调研,很多一线校长都谈到小学作为人生启蒙的第一步,孩子们萌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很重要,也即需要对世界、生活、新事物有“兴趣”。同时,纵观中外教育史,很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培养,因此,兴趣启蒙应是小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兴趣是影响儿童知识学习深度与专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持续的内生动力。“只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孩子的天赋素质便能得以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就能得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另一方面,小学也是个体兴趣的重要发展期,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是人类早期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天性,帮助儿童发现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其在某些领域所具备的特殊潜力,实现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
因此,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单方控制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产生对所处世界广泛的好奇心,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和潜能。
(三)人性启蒙:发展健全人格
“使人发展成为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教育所关照的人,不是学科知识所割裂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单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无论人们对于人性本善、本恶还是非善非恶存在多少争议,但在教育应使人“向善”这一问题上始终是一致的,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
小学是个体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性格开始养成、品格开始塑造,人性发展就“如同种子,不长成香花,就会成为毒草”。中国古人所言“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很形象地诠释了人性萌芽对于未来人生轨迹的隐含意义,而这种轨迹亦将会在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去唤醒沉睡于儿童灵魂中的人性”。
关注儿童心灵、洞启其人性需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下借助‘吸收性心智’来达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断完善”,换言之,“儿童利用他周围一切塑造了他自己”。这个“有准备的环境”需要为儿童提供爱、温暖、理解、关心、礼貌等良好的成长生态与营养源,这本身对教师的健全人格和专业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而言,则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亦能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能突破学科本位,在跨学科领域里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德性与心智同步发展。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任何学科都不应是孤立的知识存在,而应是关切人类安全与幸福、能以儿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这是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胜任启蒙的全科教师素养愿景
综上所述,开端于我国中西部,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在走向以启蒙教育为主旨的未来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时,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并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小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视角”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素养愿景,我们可以尝试从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一)通识能力:理解世界与他人的叙事想象力
“G”指通识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为目的,培育儿童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应具有的能力。通识能力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源于生活世界的各种困惑与兴趣时,能以足够丰富的知识进行回应,这样的知识不必是精深的,但应该是广博的。
同时,仅仅是知识视域的扩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识能力,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说过:“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一定就能了解。”对全科教师而言,通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识宽度上沉淀形成人类的“叙事想象力”,即具备足够的智慧以阅读别人的故事,能通过另一个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叙事想象力”,我们才可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视野,建立起对世界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与同情。
培养“叙事想象力”是儿童发展、人性启蒙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独特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成长中扮演着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形成以“叙事想象力”为内核的宽阔思维、气度以及人文情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与儿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润化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引导儿童在整体世界——而非自我的视野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参与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及正直、同情、仁爱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成为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二)学科能力: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力
“S”指学科能力,是全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学科能力上的“全”,并不是要求全科教师均衡掌握小学各学科的精深知识。实际上,小学教师也很难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达到精通,尤其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即使是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行包班教学的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班级也往往配备有专门的单科教师。
因此,所谓学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与启蒙教育相适切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不只是简单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对知识总量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全科教师能以“全景视角”打破学科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技术实践问题来整合、诠释知识,以对小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启蒙。目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职后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环境(如职称评审)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其学科能力可预设为“1+1+N”,即系统发展“1”门语文或数学学科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分别形成较强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能力;选择发展“1”门技能(音乐、体育或美术)学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长和相关的鉴赏、应用能力;全面了解“N”门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满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整体世界需要的综合教学设计。
(三)专业能力:胜任全人启蒙的教育创造力
“P”指专业能力,是全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其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无论是分科教师还是全科教师,“TRM”都是其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特征。作为全科教师,其同时还应以更为丰富的“全景视角”发展自己的教育创造力,为儿童的“全人”启蒙营造更为完整的成长生态。因为包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更为密切,并产生更为深刻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全科教师应具有更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与能力,以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在突破单一学科视野之后,全科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发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胜于对内容本身的兴趣,全科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艺术性,发展自身在儿童教具、玩具制作和游戏创编等方面的创意能力,以胜任儿童兴趣启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