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是怎样的
依据课标理念,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3、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4、从情景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1、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必要的可以合作完成)
①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②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
③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④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
⑤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
2、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交流,组织好汇报思路及表达的语言)
3、全班汇报、明理内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该讲的讲透彻、讲明白,该教的教会。突出重点,突出本节课难点。
三、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四、全课小结。
❷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一、计算题教学模式
1.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
教师应从本节内容出发,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小学计算题课型的教学中知识准备有两种: ①口算: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 可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但应注意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②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2.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
①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②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此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③计算法则的概括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3.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4.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二、应用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程序一般为“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 ①复习导入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针对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关键性旧知识,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学习,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创设情境,把学生能动推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②理解新知 这一环节,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与答案四个步骤进行。 a.理解题意 要教会学生读题:一读明白事理。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二读复述题意,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 b.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由于思维过程不同,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导果”,后者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对于内容简单,数量关系直接的应用题、通常用综合法分析。对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通常用分析法分析。当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复合应用题的分析采取“分析法、综合法”并用的方法,教学时要通过分析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依关系,确定运算的先后顺序。 c.列式计算 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概念判断出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列成算式。选择算法,确立算式是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抓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基本训练,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法,并且寻找思维过程简捷,运用简便的方法。 d.验算与答案 验算方法,一种是根据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把计算出的得数当作条件,把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改编成一道新应用题,解答后看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与原来数量相符,在确保整个列式和计算过程全部正确的情况下写出合理的答案。 ③练习巩固 授课之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设计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④检测反馈 问题的拟定,要紧扣本节教材要求,难度适宜,不超教材,注意覆盖面,同时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准备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体现因材施教。 ⑤矫正总结 矫正采用多种方法。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评定,互教互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二是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和带有共性的问题;三是对个别学生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总之,要及时矫正补缺,达到“当堂清”。
三、“概念”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1.概念的引入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实际引入概念,即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 ②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 ③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
2.概念的形式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②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要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概念的巩固 教学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即巩固、概念的应用,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①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概念。 练习的类型有:a.应用新概念的练习 b.关键问题重点练 c.对此练习 d.判断性练习 e.改错练习 ②以新带旧,体现练习的综合性 注意既借助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引导学习、复习、巩固旧概念。
4.概念的发展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要用发展的眼光教概念。 ①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一个概念总是嵌在一些概念的群体之中,它们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必须提示清楚。 ②在一定阶段形成一定的认识,抽象概念不要超越教材要求,否则会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
四、定律(性质)教学模式
1.引导观察 一切知觉都有选择性,学生观察事物的选择性受到教师提出的观察任务的制约。学生要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任务,这样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比较完整、清晰的表象。便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比较分析 通过练习观察,学生已获得较为清晰的表象,然后进一步提高要求,先按具体的数说式子,再用简练的话说出定律(性质)这既是一个理解教学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概括的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促进。 3.归纳概括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再有前面观察的感知作基础,学生对例题稍加比较分析,既可概括出定律(性质),收到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
4.巩固练习 ①基本练习 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观察比较,掌握定律(性质),然后趁热打铁,再针对定律(性质)设计一些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等进一步巩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技能技巧。 ②变式练习 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训练,掌握了定律(性质) 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掌握定律(性质)的规律,说出运算的依据,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变通的教学效果。
5.检测矫正 ①紧扣教材,拟定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检测题进行与测验,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卷。 ②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课堂总结。
五、几何求积计算教学模式
首先交待目标,培养情感,检查学具,板书课题,然后按六步进行授课。 1.直观认识,形成表象。 直观认识一般指实物直观,图像和模型直观,形象化语言直观三种。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摸一摸,教一教,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等等。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多种感管,积极参与,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2.识图作图,掌握本质 图解是直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体与抽象桥梁,同时也要求积计算的基础前提,因此,要求学生学会识图,作图,或根据图形叙述相应题意进而掌握不同形体的本质属性,并能达到图物对号之要求,为看图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推导公式,解答例题 要使学生对公式掌握好,记忆牢,运用准,就要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公式的推导并广泛叙说公式的由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强调重点,使学生真正弄懂各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公式解答例题,得心应手,接着进一步看书巩固或提出疑问。
4.练习巩固,分别指导 当堂练习内容应紧扣例题知识点,注意形式多样,要有梯度,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
5.考查测试,独立完成当堂测试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新知的达成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跟踪补缺。测试内容不超过教材,题量以中等学生能做完为宜,优等生增设思考题,差生也可只列式不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6.反馈矫正,评估总结。 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交换对批试卷,对个别有错的同学教师当堂指导纠正。或自习课另外给予辅导。然后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作一概括和总结给予鼓励,提出希望与要求。
六、法则教学模式
1.定向思维 ①知识定向 教师根据所学法则,抓住法则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编制复习题,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②思维定向 紧扣新知实质,给学生明确思考范围,思维定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a.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定向。 b.创设疑问定向 c.利用法则的迁移定向 ③目标定向: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探究新知 ①提示课题:激发学生探讨新知的欲望 ②研究算理 a.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素材,引导学生逐个加以分析研究。 b.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思维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己测算理。 c.概括法则 在分析研究完所有的素材并讲完算理以后,应让学生联系实际计算来总结概括法则。 a.强化记忆 教师在学生语言概括完后,出示法则条文,强化学生记忆
3.形成技能 掌握计算的技能与技巧必须通过练习来实现,练习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 a.单式练习,以突破法则的重点为主。 b.模仿式练习:题目与例题相仿。 c.反例练习:出示错题让学生判断、纠正、讲理。 d.对比练习 把一些有联系的法则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e.定时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4.小结 对本节学习内容作概括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与要求。
❸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讨论式抄教学模式这一袭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交互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实践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四、讲座式教学模式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❹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哪些
一、讨论式来教学模式源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讲座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❺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
一、创设情境,乐于体验
学生对学语文兴趣不浓,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图景思维等。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一下子产生阅读期待。
导出恰当的情感情境
当教者以深情的导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他们的阅读“兴奋灶”,学生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与文本自由深入的对话,进入个性体验预备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的导语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引领性。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教师如此深情地导入:“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百年的军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秦兵马俑。”在教学《碧螺春》时,教师这样娓娓地道来:“茶,中国的特产,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我国苏州吴县地区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师以自己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激情范读导入。……如此形式多样的导语设计,激起了学生对课文体验的热潮,为课文的学习做了或内容或情感上体验的铺垫。
创设恰当的音乐情境
根据课文的内容或与作者相关的情况选择符合情境的音乐,挑起学生的兴趣,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导入教学,来既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营造了一定的学习体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去。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播放《为了谁》的歌曲,歌唱家深情的演绎,直接将学生的思绪带入那个98年的夏天,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主基调。
根据课文内容或课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选择音乐来进配乐朗读,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一定的朗读情趣之下,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情感主旨。如《爱的罗曼司》可以给那些具有浓浓情意的语段配乐朗读,在《走近冰心,感受爱的芬芳》的课堂上,就适时地播放了这段音乐,将学生对冰心的一段关于爱的感言的理解推向高潮,学生的情由心生,朗读起来也自然情由口发。而《中国茶》也给《碧螺春》这课带来了浓郁的中国茶文化的熏陶。
这些不同感情基调的、旋律各异的乐曲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使学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还原恰当的画面情境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谈朗读》)。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像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不同于经验,它不仅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而且在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也就是说,它是亲身经历,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的一种活动。而阅读,则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这种交流不是他们的现实个性的交流,而是通过作品进行的体验与体验的交流,即作家在创作中与读者进行意念的对话,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地体验作家灌注进作品的体验。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升华学生对文字本身的感知。如教学《秦兵马俑》时,让学生通过对规模宏大的数字描述的感知,还原文字背后气势恢弘的图景;在教学《碧螺春》一课时,借助课文中插图所展现的采茶时的美丽动人的画面,引导学生再现采茶时声情并茂的画面;在教学《郑和远航》时,借助课文中插图所展示的郑和气宇轩昂的彩绘,引领学生再现当时郑和船队浩浩荡荡远航的图景。在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借助语言文字所想象到的画面的时候无形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更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智;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总之,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
二、驰骋想象,形成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使学生触发情感,唤起记忆,激起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真情回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时的心理活动和具体动作,可以让学生想象 “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时的心理活动等等,学生想象到我诚实劳动的心理与动作,想象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报的困难,理解了诚实的劳动背后的艰辛。在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通过联想、想象和品味,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但是,审美体验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对作品的内涵往往会失去清醒的判断力,而不能对之冷静客观地作出审美评价。所以仅仅到此还是不够的,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不能只是识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对教材中作品的阅读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在这时提出问题:“难道作者在长达一年的送报的经历中仅仅只是遇到过这样的一些事吗?”学生经过讨论进而深入思索,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何止于此。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又进一步搭建平台:适当地给出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既有依托于文本的指向性,又兴趣盎然。所以这些动作和心理想象使学生有利与对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内蕴的体验把握,深入领悟文章的精髓。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作家的想象,其中充满了对形象的深刻体验和丰富情感。如巴尔扎克创作时就常常情不自禁地与笔下的人物高声对话。有鉴于此,如果欣赏者面对作品无动于衷,又怎能深入其中去面对作家的灵魂呢?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寻找产生情感体验的契机,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想象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丰富、扩展原作的形象层次。如郭沫若的《白鹭》更是以悠远的意境以及丹青泼墨的姿态描绘出一高雅脱俗的白鹭,也为我们留下了多层想象空间。教学时,以“精巧”和“韵味无穷”为体验点,构建学生想象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内容。有时关注白鹭站立在小树绝顶的细节,通过想象体验悠闲的意境;有时在黄昏低飞的文章空白之处,想象那份宁静致远的意境;有时在标点符号处,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的破折号处想象,体验那份耐人寻味的缺憾……这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飞翔阅读的时空,从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再回到文本,学生的体验就会更丰富,感悟也会有一个提升。
三、互动对话,角色体验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验的个人性特征,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但这种阅读也存在着不足,因为个体所得的知识往往是个别的、无序的,甚至是偶然的。这就需要阅读个体不断与同学、教师进行精神交往,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相互取长补短,寻求共同的理性的认识。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与方式方法上的指导,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开展有效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互动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去讨论、倾听、点拨,使学生个体的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如,我们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时,学生认为皮埃尔除了在原地提醒过往的船只这里即将发生海啸,眼睁睁地看着妻子撒手人寰以外,也可以带着他生命垂危的妻子离开给自己深爱的妻子获得一线生机。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学生认为彭德怀除了杀死他心爱的、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黑骡子以解决部队在过草地时缺粮的燃眉之急以外,也可以不杀死他心爱的大黑骡子,因为时还有五匹牲口,即使少杀一匹,也不会带来什么变化。;在在学生意见不一、争执不下、急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时,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与文本与教师进行对话,走近当时的历史,走进当时的故事。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皮埃尔舍小我,存大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学生;在万分紧急的关头革命领导人爱战士胜于爱一切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造条件,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去亲身经历或参与。 电影戏剧里,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忘我”、“投入”,我们评价演员表演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便是他们是否“入戏”。同样,在阅读教学里,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和作品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我们的言语品味必将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体验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前者的要求相对高些,要求学生的准备也相对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课本剧,此方法偶一为之,很有必要,但无法作为常态,我们能够进行的是一些片断的分角色表演,如对《大江保卫战》中有关“解放军战士筑成人墙”的描写,通过分角色表演,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中,解放军战士一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他们在狂风、暴雨、巨浪面前所拥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至于分角色朗读,运用就比较广泛了。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必然会认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能心领神会地读出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他们三次相遇的对话就很能体现人物个性,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不拘小节和小女孩的天真无邪的性格。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角色体验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情节生动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入规定的角色感同身受,以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依据儿童个性心理差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表演,伴随着情境,儿童“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并由此带来儿童的全面人格、自由个性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真正解放。并且通过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对白,角色的情感交流,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获得的体验更深刻,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 感情朗读,语感体验
虽然我们阅读的语言文字是静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却是灵动的、火热的、缤纷的,当我们的目光走过一行行的文字,其实我们步入的是一个七彩的时空,就像一个个音符跃入眼帘,此时,往往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为,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语文课应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自主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使朗读者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景中而且能唤起其他学生爱憎的情感。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故事情节,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话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阅读课一定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体验式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学知识在一次次的体验、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断内化,逐渐成为一种能力。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❻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 “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所谓“体验学习”,即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引导他们去感受、去考察、去经历,最终达到认识和掌握.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组合作用不同形状的实物搭一搭,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小博士”为活动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教学时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学生们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先让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台说,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先后对着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劲一吹,结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跑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牢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长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❼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是怎样的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
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事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特点与功能
1、双边性与周期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
2、认知性与个性化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
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3、实践性与社会性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❽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体验是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轻松的学习,更好的复习、温习知识。在体验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去发现、去总结。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在体验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把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把严肃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领域中去学习、去发现、去总结、去反思、去再体验。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体验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和谐发展的过程,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与教师传统地位的转变、指导职能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精练实效的“导”为指引,将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活动,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滋生体验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
①《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②《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③《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④《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
在讨论当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激发。
二、注重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中体验知识创新的喜悦。
学习数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标准》创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请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跑步比赛和跳远比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师: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生:7种。
师:参加跳远比赛的呢?
生:7种。
师:参加跑步比赛和参加跳远比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生:14种。
师:是吗?
生:不对,是13种、12种、11种……
师:停!这么简单的几种动物.作为我们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多种答案。这是为什么呀?
生:有的动物是重复的。
师: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参加跑步比赛又参加跳远比赛,两样都参加了。
师:那重复的算几种呢?
生:重复的只能算一种。
师:好,我们一起来数,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了’”。(鼠标移动数)
生:l种、2种、3种……重复了,7种、8种、重复了……11种,
师:区区11种动物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诶,孩子们,如果把这表格交到你的手里,你能想办法把它重新凋整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就明白几种动物两项运动全参加了,哪些动物参加了跑步比赛,哪些动物参加了跳远比赛,有办法吗?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生:同桌商量想办法。
师:想到办法了吗?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课件出示)。
要求:(1)摆好后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动物:
(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
(3)完成后派代表展示说理。
好,看哪两个同学的方法最好,动作最快!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后,代表上台展示。
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这么排?有什么好处?
生1:我们把重复的上下对齐放在一起,比较好数。
师:真有办法,哪几种动物重复,一看便知。
生2:我们组比他们更清楚,把重复的都摆到前面来。
师:更明白了。
(另一组上台展示)师:老师发现少了3个呀?
生3:放在中间表示两种比赛都参加,数的时候就不会重复数了。
师:多有创意的想法.一个图放中间就可以表示参加两项比赛了。
请你把参加篮球赛的动物圈在一个大圈里,再圈出参加足球赛的动物(台上学生边圈,下面学生进行判断)。
师:和他们组想的办法一样的举手。我们请电脑帮忙,把他们想到的办法再来演示一遍。 (电脑动态演示移动过程)。
生3:可是这样别人可能不知道哪边是篮球赛,哪边是足球赛了。
师:怎么办呢?
生4:可以在上面写上标题。
生:对,好办法……
根据学生要求,教师操作课件,形成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成为可能,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并精选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材料,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要注重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
《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时,我创设了一个找工作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时,出示一则招聘广告:某超市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李叔叔看到 这份招聘广告后决定去应聘,超市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经理3000元、副经理2000元、员工a900元、员工b 800元、员工c 700元、员工d 650元、员工e 600元、员工f 600元、员工g 600元、员工h 600元、员工i 500元。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数据,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李叔叔分析这样两个问题:1、经理所说的超市员工平均工资1000元能真实反映员工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2、你认为用哪个数表示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通过分析、交流,学生会发现中位数650元和众数600元,都能表示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最后追问学生:如果换作你找工作,有了今天的学习,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通过这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学生不仅能很好地解释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