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大全 > 小学自主性教学

小学自主性教学

发布时间:2021-02-09 06:12:08

A. 小学如何进行双自主教学

“课前预习,激趣导入,艺术精讲,检测反馈,巩固拓展” 。
(1)指导预习
教师的指导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通过学生的预习,发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提供依据。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预习,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贵在独立性、超前性,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指导预习应充分考虑到以上特点和学科特点,方式上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搞单一的模式化预习。
(2)激趣导入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激趣导入能扣住学生心弦,实现旧知与新知的有机联系。本实验从导入的方式与程度,导入与学生心理、情感、思维的关系,导入的语言特色等方面开展研究。力争在教师进入课堂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进入课堂。
(3)艺术精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排斥教师的课堂讲授。艺术精讲的前提必须经过学生的预习和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讨论。艺术精讲的目的主要是三方面:(1)使知识系统化;(2)解决疑难问题;(3)对问题作适当的拓展。实验中主要围绕“艺术讲授”和“精讲点拨”两方面进行探索。“艺术讲授”是为了实现艺术与教学的相结合,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探索知识,减轻心理负担。“精讲点拨”则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在预习和讨论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通过教师的画龙点睛,使学生的顿悟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得到提高和发展。
(4)检测反馈
通过检测反馈,及时了解教情学情,再通过教师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增强成就感的同时,自觉弥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检测包含知识、思维、能力、心理等方面内容,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检测方式、内容的设计时应遵循“全面性”、“趣味性”、“目标性”、“启发性”、“创造性”等原则,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5)巩固拓展
根据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刚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有必要及时巩固。同时又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异性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可推荐一些“超产题” ,让他们继续深造和发展,对于一些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可推荐一些“补偿题” ,使他们在课后有补救的机会。

B.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给孩子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比让学生死记答案要好。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呢?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校的教改课题,就小学数学课改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一、让学生在身边的实例中学会提出问题,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用多种方式描述
新课程倡导:在数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同学们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创设情景,用亲切的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从有目的的复习回顾旧知顺势引出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在脑海里对事情的变化发展形成条理,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学习中。
二、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板书设计有意识地把用原有方法(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板书在左边,把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在右边,便于突出本节课的新方法——乘加乘减,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张扬。
三、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形式丰富多样。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模拟联谊会的轻松、愉快情景,既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又带有一定趣味性,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练习安排:对应练习——实际操作——辨析练习——提速练习——应用深化等,有利于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巩固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象力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67页的最后一题,不但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检查,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性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学习问题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激发学生问题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由于课本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能让学生面对这一问题“硬”想,应提供一些资料,给以提示。如: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提示: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真正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C.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 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2×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然后板书:(学生在下面练习)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当我看学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把我这么做的理由说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正确答案是100。”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我错了,正确答案是100。“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把原因找出来了。这样,类似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少出现了。
只要老师这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非常仔细地注意教师的言论和板书,会非常用心的找教师的差错,也会很习惯地对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问,这样教学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当然也不能乱出差错,过多的差错。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故意出错的地方一般都是重点、难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联系而提高。通过探索和研讨,初步认识新知识后,还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组织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多样,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应创造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新奇的、带有激励性的练习,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练习中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如教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安排一组用眼看数,用手势表示能被2、5整除的数判断练习。练习规定,左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2 整除,右手伸出五个手指表示能被5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5 整除。练习开始,教师陆续用投影出示下列各数:50、51、68、90、365、100、203、87、1005,学生则迅速用左、右手的不同方式表示结果。学生用眼仔细看数,动脑思考,动手演示,兴味盎然地投入到练习中,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有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感到数学知识其实也是很容易学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愉悦感觉,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大,学习劲头就会更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获得解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27页的思考题“写a和b所代表的数使下面等式成立,a×b=a-b”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看能不能找到这两个数。很快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1和 。”“不错,1× =1- ,那有没有别的数呢?”我说道。我的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举手说道 :“ 和 。” “是的, × = - ,那还有没有呢?如果有,还有几个呢?”一阵沉默后,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道:“这样的数有无数个!”“哦!你说说看。” “像 × = - , × = - , × = - ……这些只要分子是1,前一个数的分母比后一个数的分母小1,那就符合条件了。”“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请大家验证一下。”……当学生都验证了之后,我说道:“这几位同学真不错,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这一题的规律。……”“老师,我还有和这个规律不同的答案。“真的!是怎样的?” “4和 。”这位同学说道,“4× = =3 ,4- = 。”我一听这个答案真的是对的!“这位同学说的答案是对的,那是不是也能像刚才一样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呢?大家都来找找看。”说着,我就和学生一起找起规律来,不久就有学生报出了二个答案“6× =6- 和3× =3- ”这下规律非常明显了,很快就有学生把它归纳出来了:“前一个是自然数,后一个是分数,分子和前一个自然数相等,分母比分子大一。”说真的,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规律,不管是教参还是其他的资料我都只见过第一种规律,可见学生的探索能力真是令人惊叹。
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我倡议学生购买一些竞赛的辅导书(主要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另外在下课前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探索的题目。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2、放进沙子中,看沙子上升多少。3、把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4、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随着人们抄对教育工作的袭重视度越来越高,对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习惯于聆听教师的讲授与安排,在学习中完全属于被动状态。从小学开始就逐渐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语文这类记忆型知识较多的课程学习,学生只是机械地输入,而未曾真正深入理解知识内容。教育改革所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被重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入手,让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才能算是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够实现教育改革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本文将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其打造出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学习课堂。

E. 小学语文自主教学中有什么好的策略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发展潜能的桥梁,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有效阵地。教师应想方设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与〈〈新课程标准〉〉同行,才算与时俱进。而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离不开“激趣、引探、活动”这三部曲。
关键词:兴趣自主学习引导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二、引探导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太阳〉〉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如〈〈司马光〉〉一课,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3、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据课本的内容,我认为课题不该叫‘太阳’,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我仍要以‘太阳’为题,但是不讲它与人类的关系,我要重点讲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活动方式。
1、演一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宴子使楚》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片段,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的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
2、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了这一方法,很有效果。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大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队就是两支导游队伍,哪个队能把自己的景点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3、唱一唱。在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来到了边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玩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草船借箭〉〉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
活动方式很多,不拘一格,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能力的培养,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多多益善,因为它好比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许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

F. 如何让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新性探索落到实处

幼儿园《规程》中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教师不再单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创设相适应的环境条件,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并做到面向全体因人施教,换句话说,就是要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转达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根本性的转变。音乐教育
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丰富情感,与其他科目一样,有能力和责任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音乐教育必须引导幼儿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

陈鹤琴先生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共鸣共感,而表现节度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调和统一。而养成调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因此,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缺乏音乐性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幼儿喜欢音乐艺术,那么我们就要很好地运用音乐教育,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熏陶,形成活动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

一、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了解现代音乐教育观念,改变陈旧观念。

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于音乐艺术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输,老师注重孩子在这个学期学了几首歌、会跳几支舞。唱歌就是让幼儿齐唱,跳舞也是让幼儿跟着教师模仿,节奏乐活动就是集体幼儿机械训练,欣赏音乐活动中也都是教师枯燥讲解,希望所有的幼儿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同样的技能。致使教师看不到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中的创造性潜在能力。遇见孩子不感兴趣的,结果是幼儿学得不主动,教师也感到音乐活动难引导,教师没意识到在一个个音乐活动过程中要使幼儿发展什么能力,锻炼什么技能,获得什么情感,形成什么态度。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教育偏向少数幼儿,甚至出现一部分幼儿是老演员,一部分幼儿是老观众,的局面,因而无法使音乐素质教育与每个幼儿相适应,更无须谈及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正确领会《新纲要》的精神,真正做到从知识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幼儿素质,能力和个性;从只研究教材、教法转向研究幼儿的学;从只注意少数幼儿转向研究全体幼儿;从只注重备课设计教育活动转向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不但要掌握音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必须提高教育艺术,能按照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使音乐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1、明确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

现在的音乐活动目标是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心里想的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教师让幼儿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探索精神。教师设计的活动,制订的目标均注意估计到幼儿的能力,发展及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水平。教师追求长远效应,要细心的、反复的观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时的一些特点,并能发现幼儿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尽力在交往和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价值感与学习积极情感

2、教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

现在的音乐课程内容在选择中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求。幼儿实际的需求是带有童稚的,孩子气、游戏式的、趣味式的东西。因此,我从选择音乐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游戏及音乐活动,从幼儿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使幼儿理解,并能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个个积极参与,兴味盎然的内容。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对每一首幼儿歌舞都作研究和分析,领会每一首歌舞中,该表达的情感内容。在选择教材时,我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进幼儿的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

例如,我在新授歌曲《妈妈的眼睛》这首幼儿歌舞,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其中所表达的母亲的慈爱,和蔼可亲,和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尊敬、眷恋等情感,通过遥望天空中的星星从孩子们的眼神中一一表现出来。为了强化这几种情感的表达,我在音乐的第一遍时通过歌词内容的配乐先朗诵给幼儿听,让幼儿不仅会音乐他们的感染力,而且让他们更能领会到此曲给他们的情感。

3、改变机械式的、练习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以往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教的意识强,完成成品的愿望迫切,教师较多地运用消极的方法,让幼儿为了教师的教而学,无论是说话,唱歌、打节奏乐、舞蹈等,都是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机械地进行训练。通过大量练习使幼儿牢固地掌握知识,但这些牢固的知识很难被幼儿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原因在于教师运用示范--模仿法太多,让幼儿思维模式容易僵化,幼儿出现离开了教师的教就束手无策的现象,因此创作对幼儿来说更是遥不可及了。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为了幼儿的学而教,采用积极的方法,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去掌握知识,而是通过各样有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来掌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主动参与活动。现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方法:探索发现法,听辨模唱法,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法等。例如:来园时,教室里播放一些轻声悦耳世界名曲,使幼儿一时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音乐艺术环境,午睡、午餐弹奏一些合适的音乐,陶冶幼儿情操,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并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方法取代了单纯示范、讲解、模仿。注重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摆弄(乐器、道具)经过亲身的感性活动,去真正理解知识。在音乐活动中非常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如创编歌词,创编乐曲、歌曲、舞蹈等,这些技能技巧的培养是在幼儿实现独创概念之后出现的,幼儿渴望充分地表达自己能表达的东西,他们自然地,个别地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探索、创造。对于孩子的创造和探索音乐艺术面前,我较少展示自己的范例或指导性意见,而是尽力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如幼儿运用乐器敲奏春雨节奏火车等游戏活动,都是需要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创造,通过幼儿无数次地敲奏活动,他们的乐句感觉渐形成了。

4、教学过程教师应把握过程重于结果,激发幼儿对音乐进行大胆体验

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大多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单向发挥作用,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集体教学,幼儿大部分时间化在消极地坐、听、等待上。教师不注意环境与提供材料,因此使幼儿难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幼儿为了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感到困难,感到苦恼,教师在活动中控制着幼儿干什么,怎么干,大部分时间化在强调规则。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但也不忽视教育结果,幼儿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它所显性的结果是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获得,还有许多非音乐性的附带成效的产生,如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习态度、情绪、开放的心智、成功感、坚持性因此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从自发性学习进入自觉性乐感的形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经过多次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作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拔。

首先,激励幼儿积极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始走进音乐,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做起幼儿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从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

其次,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幼儿活动过程中,使之体会到音乐活动的乐趣,如幼儿扮各种小动物听音找家使刚步入音乐活动的幼儿,能在愉快的情绪中较轻松地听辨solmila的音高,我不是急于看幼儿听音找对吗,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观察分析,幼儿产生听辨的困难何在,然后以极大的耐心加以指导,等待幼儿在一次次音乐游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听准找对家。

最后,我们不要求幼儿立刻把音乐成果创作得完美无暇,幼儿在探索,创作过程中的东西必定是稚拙的,带有孩子气的,那才是幼儿自己的东西,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然后加以点拔。使幼儿在过程中不断提高。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对音乐教育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美感是最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通过美-成-理的过程,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在幼儿歌舞教育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效果。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幼儿歌舞的教育中,我时常以表扬为主,幼儿好胜好强,正确的评价,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励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并给予及时帮助,表扬,表扬会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实践过程,我发现对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这方面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时的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在上歌舞课时,有的幼儿胆胆怯怯,就连声音也不敢发出来。针对这样的例子,我在平时,就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幼儿表现的动作总是能多看一眼,或满意的一笑,或说一句鼓励话,这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我经常以和蔼可新的态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总以老师、妈妈、大姐姐跳呀、唱呀,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活动能力。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感情老师的感情对于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作为音乐教师,应让孩子发现你,感知你也是喜爱、热爱音乐的,这就需要你在每次的音乐活动中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而又要把这种兴趣去感染给每个孩子,所以在每节音乐课时,我总以一股激情,和幼儿在一起跳呀、唱呀,用优美的动作渲染给幼儿。反映出给音乐世界的陶醉,把音乐课的气氛渲染得热闹、积极、活跃,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的教学中,我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相,表现出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和对音乐的兴趣带动全体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音乐效果也就发挥得很好。

例如在两只老虎这个律动游戏中时,我首先示范表演给幼儿看这两只老虎的滑稽、可爱的动作,在找东西时,又要表现出老虎贪婪、凶狠的形象,在表演中教师的有趣动作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扑在学习律动订础斥飞俪读筹嫂船讥游戏上。在身心发展方面得到了陶冶,孩子们在我的示范影响一,个个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音乐节奏而变化着动作,让幼儿沉浸在这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中。
在这音乐艺术世界里我和孩子一样,还有许多让我尝试和实践的东西,我愿探索在孩子的世界中,不断的学习创造新方法。

G.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一、“自主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人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马克思在强调活动对人的发展意义时突出地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由此,“自主阅读”教学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德国哥尔德斯坦从机体论的角度提出:机体是一个整体,“它的基本倾向是实现自身能力,自身人格,即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就人的发展方面观点是: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并通过潜能的发展获得价值和尊严。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角度揭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因而“自主阅读”教学是把自主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主要途径,并且注重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注重学生与读物之间交互作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和实践是人获得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主体的学习不要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而告终,而要为适应、为实践和创造打下基础。人的主体性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自主性,二是适应性,二者相辅相承的。自主性表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支配、控制,是主体的客观化,或者说是主体意识的“外化”。适应性则表现了客观对主体的制约、限制,是客观的主体化,或者说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反映,实现“内化”的过程。自主性的表现,确证人的主体性;适应性则丰富、发展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程度越高,主体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主体的适应能力越弱,自主性程度就越低。因而,“自主阅读”教学一方面要强调阅读的自主性,积极唤醒已有学习知识经验,体验语言意境、体验思想情感、体验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在自主阅读中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注重“丰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适应能力。二、“自主阅读”教学的涵义“自主阅读”教学的定义:“自主阅读”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实践活动,不断获取语言信息,感悟人文蕴涵,体验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其涵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自主性人的自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换言之,人的自主性发展过程必然是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互作用和统一发展的过程。这里讲的人的适应是指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适应,而并非被动、机械的适应,因为只有能动的适应才能使人真正把握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适应性是人超越现实去建构和追求理想世界的基础,它预示着人们自主性的丰富和发展,预示着现实与创造的统一。这里讲的创造性指主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并以一定方式展示主观意志、理想和追求,实现主体意识客观化的过程。它是人实现自我、认识自我的体验过程,是人的自身价值的体现,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活动。我们提出“自主阅读”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为根本,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学生阅读实践,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创造性(表现性)。这里所说的“阅读适应性”即学生所具备的相应的阅读实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掌握相应的词汇量、熟悉一定的句式、能正确流利朗读和背诵,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有相应的语言感受力,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经验等等。这里所说的“阅读创造性(表现性)”即学生阅读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思维、想象、概括、感悟等,并通过特有的方式富有个性特征地表现出来。如:再现语境,理解文章逻辑,想象画面和空白,概括内容和思想,鉴赏语言艺术以及富有感情、富有个性化的朗读等等。实现“自主阅读”的教学目标,既要有能动的适应性阅读训练,又要有创造的展示性阅读表现,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若只是单方面地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行为,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应性阅读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势必受到局限;若只是一味强调适应性阅读训练,而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和展示,这种“训练”实际上就异化为“驯化”,学生根本无法体验自身价值,无法进入自主意境,更何谈自主性的发展?阅读教学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自主阅读”这一中心进行运转,螺旋式上升,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自主阅读”的境界。2、实践性实践活动是人自主性、能动性这一本质特征的体现。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外部世界,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表现自为、自主、自由和创造,进而达到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发端于需要,人不仅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且还可以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活动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总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自主阅读”教学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必须注重实践――阅读。首先应考虑阅读的层次性问题:即以适应性阅读为基础,以创造性(表现性)阅读促进学生提高和发展。就小学阶段来说,年级越低,越要侧重于适应性阅读的训练,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比重可逐渐加大。就某一节课来说,既要考虑适应性阅读训练,又要适当地安排创造性(表现性)阅读,使适应性阅读训练与创造性(表现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而多次地安排两种阅读实践活动。其次要帮助确立适度的阅读目标。小学生阅读能力差异性大,如有的学生词汇量少、语感差,连课文都读不下去,而有的学生打开新课文就能较流利的朗读了…… 因而让每个学生确立与自己相适应的阅读目标则是“自主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提供系列化的参考目标,如:⑴把某自然段读熟(重点段落);⑵把课文读流利;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⑷背诵最喜欢的段落;(5)概括自然段意思;⑹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⑺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段;⑻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⑼品尝好词好句……等等, 供不同层次学生灵活选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或选择其中几个目标,也可以自主确定其他的阅读目标。第三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自主阅读”教学十分强调学生阅读的时间量,“为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教”是我们提出的口号,并要求阅读教学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反馈要更多地考虑促进学生的新一轮阅读实践,而不只是为了统一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表现某种教学形式。为了给学生的阅读实践多腾时间,我们提倡尽量减少集中教学时间,多采用小组及个别教学形式。第四要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阅读成效如何,要有个信息反馈与自我调控的过程,我们认为小组汇报或同桌相互交流,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体验的好形式。在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集中教学,更能起到导向和促进地作用。

H.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现在,好像大家都很重视孩子学习,更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么重要。那么,一个孩子成绩是否优秀,主要靠什么?
自觉学习、积极上进,也就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让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老师的管教依然会自主学习的是什么能力呢?
但是,让大家头疼的是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也没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对吗?
咱先来看一个案例: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非常好。我对女儿特别用心,因为我想让他优秀,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并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后,我不但会一直在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当,所以,孩子成绩非常好,作业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后,孩子开始住校,结果一年下来,成绩哗哗地下降。于是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着她多些学习时间,想利用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学习管好。
但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虽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没有回到从前的样子。跟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好像在为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上主动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去主动预习或复习。
这次,看到成绩我没有骂他,但我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说:“为什么又考成这样?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说下次努力。可是接下来的两次月考成绩依然一样。我非常生气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现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说了。
我现在很焦虑、很着急:“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的动力?讲了这么多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这个案例有没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作用。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换句话来问,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内力,使学习能达到高效收获对吗?如果一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高,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在离开成人的管教和帮助下,也能对自己的时间、学习、生活应付自如对吗?
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能主动地、自发地、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把学习当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学、想学好。
如果孩子真正达到这样的状态,咱们还会不会发愁孩子的成绩?还会不会因此而焦虑和生气?
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让孩子成了一个“拄拐棍”行走的人。
大家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着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住校,离开了妈妈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着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觉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稳、走的直,尽管如他所说,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儿?
孩子太依赖妈妈这根“负责任”的拐棍了。
忽然离开,孩子当然没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没有信心自己走下去。这时候,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于是,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绩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撤掉拐棍后不适应的时间太久了,功课已经落下很多。而妈妈又没有去告诉孩子如何在没有拐棍的情况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应该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的状态是谁造成的?
还是妈妈。孩子现在也想进步,也想听话,但有很多时间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进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时间放松了自己,再想赶上去,会很费力,所以,有些时候努力后看不到结果,或者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会泄气了。于是,便出现了成绩反反复复的现象。努力一下或者妈妈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妈妈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弃,就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
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学习,可是到后来为什么不管用了呢?
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失去一种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的机会,妈妈什么事都给计划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妈妈说这一个小时应该学英语,那孩子就学英语,妈妈说该学数学了,那孩子就学数学好了,妈妈说5点要练琴,孩子就跟着妈妈去练琴,妈妈说睡觉前把全部作业、课本、文具等全部放进书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么?
还用计划自己的时间吗?其实孩子自己根本没时间。
孩子还用想自己应该学习哪一科吗?不用,妈妈已经安排好了。
孩子成了木偶。木偶会有自己的思想吗?木偶会有主动性吗?木偶还要想怎样做更好吗?
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
比如说,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从小依赖性特别强,妈妈不在身边陪着就不写作业,妈妈在身边看着,就能很快地完成。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妈妈很要强,总是害怕孩子不会、写不好,从上幼儿园起就养成了坐在孩子身边陪写作业的习惯,并且会随时地指导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觉得学习、写作业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并且,如果他写不好,好像妈妈会更着急、生气。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你必须自己负责完成,或者这件事,是几个人共同的工作,哪种情况下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了。
大家看到事实上,学习成了谁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凭什么让孩子负责呢?
3、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自信,内力减弱。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妈妈态度生硬地对待孩子,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有点恶语相向,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就会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时候会觉得连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觉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孩子。
再加上,成绩的不断下滑,是不是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
另外,一个成绩不断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老师那儿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脸色?
这些都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力量,一个无力的孩子别说去战胜困难了,可能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没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么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既然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行,孩子还会努力吗?
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挣扎和努力对不对?
三、如何调动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1、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增长内心力量。
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说,当我们去独立做一件事,而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时,你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下次,你还会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吗?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长的事,这样的心理应该说非常正常。
假如你的领导这时雪上加霜地对你一顿猛批,你还会想努力去做事吗?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应付,而少了主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成绩的下滑,明白了吗?
2、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
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孩子的学习就好比在拉车,本来拉车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妈妈总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帮孩子拉着车,孩子觉得不费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这样好的事,他当然就欣然接受了。而当妈妈一旦不再给孩子使力,孩子觉得拉车真是非常费劲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觉得太累了,所以他就会越走越慢,甚至因为落后而耍赖停下来。这时候,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着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着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妈妈发现孩子遇到了一个沟坎,发现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头要妈妈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赶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帮孩子顺利跨过这个坎。这时候,孩子不但会非常感激妈妈,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和力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过这个沟坎。并且也会收获跨越沟坎后的自豪感,从而找到一份自信。这样帮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
一般来说,外力是通过内力来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没有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只靠父母和老师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愿意让爸爸辅导,这是为什么?
对于孩子不再让爸爸辅导这件事,一样是孩子一种宣示独立的方式。他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他觉得自己还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他现在进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独立,想要证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种信任。
在这儿,大家可能有个疑问,我放手了,他不学了,或者学习退步了。
这种担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说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并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么?是用言行和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妈妈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时学习退步了,也不会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会去焦虑和指责,而是鼓励孩子:没关系的,这只是一时的变化而已,爸爸妈妈相信你慢慢能适应自己走的状态。真正地给孩子信心,真正地从内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们一般父母所说的放手是什么呢?老师说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却在内心严重地担心着、恐惧着,不断地念叨着这样能行吗?就像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不想再让妈妈拉着走,可是妈妈总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两只手在孩子左右护着。不知道大家经历过这样的时段没有,孩子不断地把我们护在两边的手打掉,要自己走。这是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这样护着了。而我们一般表现的是担心和不信任。更严重的是,当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马上惊慌起来,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走。学习上也是这样,在我们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时,还是在旁边担心着、恐惧着、焦虑着,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复包办的状态。而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并且,你这时候的相帮,更让孩子证明了一点:我自己是不行的,没有爸爸妈妈是不行的。然而,他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又促使他想要独立承担。而退步的结果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让他慢慢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学,他会很顺从地听从父母的话,让父母辅导,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允许他再这样,所以,他不但会失去自信,而且会恼羞成怒,这样的怒气本来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气恼,这时候,恰恰父母伸手帮他,所以,他的怒气便转换了,变成了对爸爸妈妈的不满,对自己管的太紧的一种痛苦和难受。于是,反抗便开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放手,怎样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简单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弃。所以,放手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后,随时准备给孩子鼓励和加油,在需要的时候,帮孩子一把。这个度大家会觉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着进行,但关键的一点你自己可以检验,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我能否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出现。

那么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实践,怎么实践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诉孩子:“妈妈以前的做法错了,不但没帮到你,还给你帮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会用力了。”
第二,告诉孩子:“以后妈妈要放手了,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能做的就是一直会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你,用爱的力量支持着你,妈妈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个地方你觉得需要妈妈帮忙,妈妈一定会尽力而为。”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你,当你遇到困难求助妈妈时,妈妈一定会伸出援手的。这样,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给了孩子力量,又让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这样主动性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三,道理讲明之后,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复地去重新帮孩子拉车。这样孩子会成为习惯,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帮他拉车。
第四,当你放手后,发现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虑,而是用坦然的心态去接纳当时的一切结果,因为今天这个结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须接纳。用你的冷静告诉孩子:妈妈坚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妈妈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开始可能会很沮丧,也可能会很恼怒妈妈的不作为,但慢慢他会习惯,他会明白他已经没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边,只有自己使劲了。这时候,他的内力就会慢慢苏醒。
第五,在孩子还在徘徊苦恼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的养成,也要拿出来,放大它,从而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这其实就是王金战老师说的,要给孩子一个上升的台阶,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让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总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优秀上,总是觉得孩子再达到小学阶段时那个成绩才算优秀,那么,你的心态不会平和,你的要求就会变高,即使你努力让自己不表现出来,但孩子能感觉到妈妈的失望。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失望中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尽头也就慢慢变小了。
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说风险当然会有,也许孩子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期,也许孩子会因此一年、两年不能上路,但总比孩子以后的一生都这样不会走要好的多。关键是,你在这样做的同时,就要做好接纳一切结果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怎么样,你都一如既往地爱着你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以来的无条件的爱,一直以来的接纳与信任的时候,孩子的内力、孩子积极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现出来,你就会看到一个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阅读全文

与小学自主性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