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让小学思品教学中《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关键词:课堂品德教学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课程理念课;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二、组
浅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
邵阳市大祥区面铺乡中心完全小学 陈洁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 键 词:课堂 品德教学 现实生活 生活即教育 课程理念 课程基础 陶行知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这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动化教学是品德教育课之必需。《品德与生活》课是“活”的教育,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下面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体会: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
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
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四、换位体验 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
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五、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
㈡ 小学品德与社会公开课教案
《我家的绿色生活》教学设计镇江小学 居海燕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绿色生活,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如何选择绿色生活。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之情。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课前到超市、菜市场寻找绿色食品。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不光自己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还要将环保意识带回家中,与爸爸妈妈一起行动起来,共同选择绿色生活,争当绿色家庭。(板书:我家的绿色生活)二、家庭里的污染1.教师:东东同学自从学习了“我的绿色日记”单元以来,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了,她从此成了一个保护环境的有心人。可是她没有意识到,还有一个地方更值得她关注,这就是自己的家。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看看东东一家人的生活。2.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如下:这是一套装修豪华的新公寓。一家三口,母亲在用洗涤剂洗碗;父亲边抽烟边看电视(烟雾弥漫),电视音量比较大;女儿在强光下写作业;窗外不时传来刺耳的鸣笛声。虽然是白天,但室内灯火通明。门口有一装垃圾的大塑料袋。3.学生看完录像后讨论:她们家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存在着环境问题?4.教师:你们家的生活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三、走向绿色生活1.教师:这种生活方式既会影响身体健康,又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请大家再看看西西家的生活。2.播放录像。(录像内容如下:西西和爸爸在布置得温馨、简朴的家中谈话。家中摆放有绿色植物。妈妈在用热水洗碗,没有用洗涤剂)3.讨论:西西家的生活方式的好处。4.教师小结:西西家可以说过的是“绿色生活”。他们家的每一位成员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对环境没有造成任何污染,他们一家为环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就是“绿色家庭”。5.交流:要走进“绿色生活”,让自己的家庭变成“绿色家庭”,我们在生活中还应该做的事和应该注意的事。四、绿色食品1.教师:课前大家到超市去寻找绿色食品,有什么收获吗?2.学生汇报在超市寻找绿色食品的情况。3.出示绿色食品的标志,引导学生进一步弄清什么是绿色食品。五、我心中的绿色家园1.交流:在你的心目中,你希望未来的绿色生活的情景。2.教师:同学们心目中未来的绿色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十分迷人。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笔将自己心中的绿色家园画出来、写出来,完成我们的第五篇绿色日记呢?3.学生设计未来的绿色家园。(1)分小组合作,有的同学画,有的同学写。(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简单介绍。(3)师生共同评议。(4)交流:我们心中未来的绿色家园。六、总结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让我们共同呵护绿色家园。愿家乡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川更秀美,泥土永芬芳。七、课外拓展1.与父母交流,订立家庭绿色生活公约,并坚持写家庭绿色生活日记。2.在居住小区开展环保活动,设立宣传栏,倡导绿色生活,创建绿色小区,让自己成为社区绿色使者。
㈢ 品德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活动有效性的困惑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新课改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学中课堂面貌和教学形式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的问题,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下面着重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立足教材,落实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的定义。我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结合新课标精神,发现这个学科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如何积极利用好教材,引导儿童开展品德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活动中获得能力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要重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的心态,教师要抓住学生童年生活的价值,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有效结合,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学习的模型,促进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品德与生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各类和儿童生活相关的活动为载体,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会有亲切的感受,容易和教材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单一的利用教材,而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实际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设计成活动教学的内容,通过搭建平台,将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从而突出教材的生活性,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得以发展。
二、活用对话教学策略,创设有效情境
对话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造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因此,对话是师生通过平等沟通,主动而富有个性精神地认识生活以及教材的活动。在对话中,学生被充分地视为具有独立生活见解的个体,教学则成为真正构建道德认知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生活的讨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他们因此而由衷地、现实地认识生活,并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能力。
1、搭建平台,实施对话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搭建开放互动的对话平台,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发散,胸襟列加宽广,创意更加涌动,参与意识也更加强烈。可以组织辩论,也可以进行模拟演练等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
2、抓住生成,组织对话
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是师生其同完成的创造性活动,课前预设必须有很强的情景性和开放性,教师需要根据掌握的学情,加上自己的经验进行构思。课中的“生成”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然生成,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灵活实施预案来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互动,从而构建新的认识,新的经验,新的情感的过程。
3、解读文本,关注对话
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某种意义说,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充分建构。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诚面对,相互渗透。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渗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野,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因此,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要走出“教材至上”,而视教材为“新的活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与课文直接对话。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与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性的色彩的思想与言语。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生活化”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
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因此,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所有牵涉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老师应该尽量减少自身的理论灌输,做到立足教学的内容开设学生喜爱的活动,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经过实践验证,参与到这种开放的、
㈣ 小学品德与社会,怎样巧设教学活动,体现针对性
现如今,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思想品德和社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还把思想品德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水平呢?本人根据自己近些年在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找准目标,重视思品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而,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以往,我们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会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是叫学生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它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课,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它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并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联系生活,调动学生情趣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三、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课程的三个特点。我们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少说空话,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组织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㈤ 怎样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版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权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纯净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高尚的情趣。
㈥ 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要遵循哪些原则
小学品德课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跨学科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统合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活动、公民素养、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诸方面,涉及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学、人类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按照儿童生活的时间、空间,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的各种事情与事件,加以典型化、主题化,形成活动取向的超学科主题式整合设计。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探索活动中,我采用活动化教学,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设计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学习的渔场,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乐观进取的精神。
一、课前收集,丰富课程资源
我不认为“儿童的心灵像一张白纸”,每个人,当然包括每个小孩都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学校的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知识只是占其极少的一部分,他们的文化来源是广阔的。可以来源于长辈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来源于科技资讯;可以来源于报刊杂志;更可以来源于同伴的感染启发。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在获取的过程中,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之前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实物收集、图片收集、音像收集以及文字资料的收集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资源,提供一个无所不有的渔场。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我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让学生去收集各式各样的树叶,学生兴趣昂然收集到了各种形状不同的树叶,在小组内交流,在课堂上展示;在教学《我的家》一课时,我让学生搜集了他们的全家福,越多越好。并让学生讲出里面的人都是谁,在哪里拍的照片,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在搜集的过程中,感受家的概念,体会家庭生活的欢乐,达成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上课交流,焕发生命活力
我相当认同普罗塔克所说的:“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我设计多种游戏,创设多种活动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的教学成为焕发生命色彩的渔场。在《我和小伙伴》的教学中,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懂得怎样与小伙伴相处的道理,体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为此,我设计了三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游戏中帮助别人解决一个个和小伙伴相处时遇到的问题,通过游戏本身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从课堂的反馈来看,我们老师都惊喜的发现学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了,主动帮助别人的学生更多了,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的也更多了。
三、课后延伸,融入日常生活
应该说,学生掌握了做人的道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面对实际的生活,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或者是否把课堂上的激情延续到以后的学习中,日常生活中。这就有待我们关注课后的延伸,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渔场。正如洛扎诺夫暗示教学原理所提到的我们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隐性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上完《春天来了》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用你喜欢的方式和春天一起玩。可以到公园或野外寻找春天的足迹,用照片,用图画,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春天的树叶或春天的花朵创作一幅画;更可以唱一首春天的歌、读一首春天的诗;甚至是播下春天的种子,发现生长的秘密。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如今我们的课室窗台上摆满了同学们种的小苗苗,墙上贴满了同学们制作的一幅幅树叶画,教室里流淌着同学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整个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大家共同徜徉在春天的海洋里,分享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好环境下适应和生存的能力,还是通过一定环境的锤炼让学生获得最终能适应生存环境所需的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活动化教学能够使我们的教育目标有效地达成。正如,牧人的成功在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聪明的牧人,告诉他的羊儿哪里是水草茂盛的地方;我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采用活动化教学,告诉我的学生哪里有自我发展的渔场。
㈦ 举例说明小学品德与生活的常用教学活动形式
可能形式呢,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啊,然后在下面听听听不是特别简单,就只是关于一些普通的品德而已。
㈧ 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
教师问卷尊敬的老师: 您好!小学品德教师是特殊的教师群体,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为了了解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能通过此调查了解品德教师的专业生存状况,以便为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希望您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如实填写本问卷。此项调查只做研究之用,不涉及学校或个人,请你们实事求是地填写调查问卷,反馈有关情况,谢谢! 1、您任教的学校: A、市区 B、城乡结合地区 C、农村 2、您的性别: A、男 B、女 3.您的职称:A、小学高级 B、小学一级 C、小学二级 D、小学三级 4、你的教龄是: A、 1-5年 B、 5-10年 C、10年以上 5、您的学历:A、 师范类 (①中师 ②大专 ③本科 ④硕士) B、 非师范类 (①中师 ②大专 ③本科 ④硕士)在接受师范院校的教育时,有无选修过小学品德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 ) A、有 B、没有 6、在你的大学期间,你所学的专业是:() A、中文 B、数学 C、小学教育 D、心理学 E、历史 F、地理 G、政法 H、其他 7、您现在从事品德课教学工作是:A、专职 B、兼职如果是兼职,那么你主要教什么科目:() A、 语文 B、数学 C、英语 D、体育 E、其他 8.在担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参加过学科培训吗?()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过 9.您主要接受的是哪些培训方式() A、案例分析 B、主讲教师深入讲解 C、角色扮演 D、分组讨论或两两讨论 E、体验式训练 F、全体学员讨论 G、主讲教师多多提问和积极回答问题 H、录像∕影片放映 I、小游戏 J 、听报告 K、其他 10、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 ) A、有一定的研究 B、比较熟悉 C、知道一点 D、不了解 1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 A、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 B、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综合课程 C、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学科课程 D、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学科课程 1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可多选) A、课程目标 B、课程内容 C、主题学习 D、 教学方式 E、教学策略 13.您觉得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课程的内容包括()(可多选) A、历史学 B、地理学 C、政治学 D、哲学 E、伦理学 F、法学 G、经济学 H、其他 14、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过程的本质()(可多选) A、师生交往 B、积极互动 C、共同发展 D、 贴近生活 15.您课前是否写教案?写教案的主要目的是() A、写,为教学做准备 B、写,为应付检查 C、不写,没有太大作用 D、不写,因为不检查 16.您在备课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 A、教科书 B、升学考试要求 C、课程标准 D、学生的生活 E、其他 17.您在备课中什么环节用的时间最多?() A、设计教学方法 B、 制作课件 C、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D、 研究教学目标 18.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较多的教学方式是() A、教师讲授与小组活动相结合 B、以教师讲为主 C、以小组活动为主 D、活动体验探究为主 E、其他 19、您在课堂上是否经常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来讲解与品德有关的问题()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0.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A、经常使用 B、只在研究课、公开课时使用 C、缺乏设备和课件,很少使用 D、没有用过,也不会操作 21.您教学策略的选用情况是:() A、活动式 B、体验式 C、开放性 D、价值引导 E、对话式 F、其他 22.您在教学中是如何利用教材的() A、完全按教材组织形式 B、基本按教材组织形式 C、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D、按自己的想法组织教学 E、其他 23.您主要通过何种渠道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A、实例 B、网络媒体 C、报刊杂志 D、教学参考 24.您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的做法是() A、全班统一要求 B、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C、偶尔考虑分层次布置作业 25.您布置作业一般采取什么形式() A、课后相应作业 B、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调查 C、无布置作业 D、小组合作完成 E、口头作业 F、其他 26.一堂课结束后,您通常采取的后续做法是() A、在其他班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教学 B、以教后记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并思考 C、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意见 D、在反思的基本上对本堂课重新设计 27.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A、只有考试评价 B、只有平时考核 C、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和考试等多种方式 28.您教学中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 A、兼课负担重 B、缺少配套教具 C、教材资源少 29.您培训过的方式对您的影响() A、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B、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指导帮助 C、比较空洞,比较乏味 D、没有任何影响 30.您所希望的品德教师的培训方式是() A、观察示范课 B、教材与教学案例分析 C、专家讲座或报告 D、系统教授理论知识 E、名教师经验交流 F、教研员或专家的听课指导 G、进行教学策略和技能的培训 H、 其他 31、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您希望急于提高和拓宽的方面还有哪些?(多项选择)( ) A、 教育理论水平 B、文本解读能力 C、教学设计能力 D、 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E、 课堂教学组织和协调能力 F、课堂教学应变能力 G、品德专业知识 H、其他学科综合知识 I、 开阔的眼界 您认为目前品德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相应的建议是? 【问卷填写到此结束】 衷心感谢您的参与支持,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㈨ 举例说明小学品德与生活常用教学活动形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小学品德与生活一般是在1到3年级开设,要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玩中学内,寓教于乐,可以用竞赛式、研容讨式、实践活动式、谈话式、讲授式、自由学习式等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整个课堂内容都只局限于一种活动形式。而是针对不同的班级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