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评价ppt课件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
摘要:新的教学形式给科学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科学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势下,科学课的评价必须注重解决评价主体的问题,并且要端正对评价功能、评价目的的正确认识,同时注重在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评价 方法
正文
一节科学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本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正式启动,在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新教学模式需要发展学生许多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学生的能力已经不适合用过去的评价方法去评价。面对新的目标要求,科学课如何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尺度去衡量学生?怎样才能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突出的,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课评价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评价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 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权利,更应是学校、社区、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评价方法的实施及探索
Ⅱ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这是谁的叶ppt课件百度文库
直接搜索就可以下载了,原文档,我试过了
Ⅲ 科学课究竟是什么(PPT
科学课堂的性质
(一)课堂好像学习的“实验室”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也将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还将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历探究程序。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科学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而且学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这个必要。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Ⅳ 小学科学课的PPT怎么做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也将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还将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历探究程序。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Ⅳ 小学科学 运动起来会怎样2 教学课件 百度文库
教学目标:
在科学概念方面: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通过图片、视频及教师的讲解简单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能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难点:简单了解了解在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听筒、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图片、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创设一个需要运动的情境,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课前老师请某某同学到办公室拿一本科学书,他是跑着去的。注意观察该同学现在的状态和之前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师:在经过了一番运动后,为什么会气喘吁吁?为什么气喘吁吁的同时心跳又加快了?呼吸加快和心跳加快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身体的秘密。
?设计意图:将课前这位同学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拍摄成视频,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这样的处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认真地投入到观察中去。通过谈话,进一步了解学生关于运动前后身体变化的科学前概念及其经验。?
二、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的秘密
活动(一):记录运动前后跳动次数。
1. 记录心跳次数。
师:运动前后呼吸是有明显的变化的,同时心跳也会有明显的变化,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让我们来分组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出示活动要求:
分工合作,小组一名成员运动一分钟,作为被观察对象。一人用听筒听心跳,一人记录。
2.交流:运动前后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3.学生汇报: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活动(二):探究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引导学生对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进行猜测。
师:我们知道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我们要加快呼吸。那心跳为什么也会加快呢?心跳加快的作用是什么呢?
师:为了更好的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心脏。
2.认识心脏和心跳
(1)出示人体及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大小。
(2)了解心脏不停跳动的作用。
(3)播放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视频,了解以下科学概念: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板书:血液循环)
3.了解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通过阅读了解运动前后身体需要的氧气量的变化情况。明白平静时人体各部分的细胞所需的氧气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对于心脏,这方面的概念是很抽象的,是属于身体内部的结构,是一个个的暗箱。但学生又很感兴趣,如果老师采用听或读的方式,学生的感受是很浅的。这里我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中的图片、视频等丰富的资源,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将这些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元的、深刻的。?
三、模拟心脏的跳动,体验心脏的辛劳
活动(一): 凸显心脏的重要性
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心脏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正常的跳动,后果会这怎样?
活动(二):模拟心脏的工作,体验心脏的辛劳
师:心脏那么重要,是我们人体的发动机,下面我们就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出示实验要求:
介绍并示范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小组分工,两人操作,一人记录。
对比实验:实验一,每分钟挤压洗耳球20次,记录输送的水量和操作者的感受;
实验二,每分钟挤压洗耳球40次,记录输送的水量和操作者的感受。
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
师:这个实验与心脏输送血液有哪些相同之处? 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心脏的工作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体的细节在初中还将要学习。这里,我让孩子们通过模拟实验的手段来感受心脏的跳动,其形式简单易懂,效果直观形象。孩子们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心脏在运动前后跳动次数变化带来的身体上的感受,在心里产生了要保护自己的心脏的迫切需要。?
活动三:感受心脏一天的工作量
师:人每时每刻都要有氧气,并且必须依靠心脏的输送,那么心脏必须每时每刻进行跳动,我们现在估算一下,一天心脏要跳多少次呢?
(60次×60分×24小时�86400次)
(90次×60分×24小时�129600次)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一组数据的计算及其呈现,孩子们被这些数据惊呆了,深刻感受到心脏工作的不易。?
四、知识迁移,保护我们的心脏
1.学生在保护心脏方面的看法。
师: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我们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2. 对比一组现象,明确适当运动对心脏的好处。
视频: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
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谈谈自己的生活方式,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到此为止,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保护好自己心脏的迫切需要,但如何不好,也许孩子们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是全面的看、科学的。这里通过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再通过一组视频材料的对比,加之医生较为权威的建议,孩子们对于保护心脏一定有了比较丰富的了解。?
五、总结与延伸
1.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2.我们应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在《健康歌》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Ⅵ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益交流文章ppt课件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三、课堂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心得体会)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 3、对于小组内得出的结论要得到小组内一致的认同,有异议的要反复论证,这样就凸显了科学课的文化现象特点。同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须全体同学的认同,对于结论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动口说、动手填一填、写一写,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Ⅶ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或ppt
直接搜索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或ppt 就有可以下载的。祝你成功。